王大倫

《嬰童類萃》~ 上卷 (18)

回本書目錄

上卷 (18)

1. 急慢驚風論

小兒急慢驚風症候,素問所謂陰陽癇者是也。急者,屬陽,陽盛而陰虧;慢者,屬陰,陰盛而陰虧。陽動而燥疾;陰靜而遲緩。其始也,皆由臟腑內虛,失於調理而得之。虛則生熱,熱則生風。是以風生於肝,痰生於脾,驚出於心,熱乘於肺,驚風痰熱四證已具,八候生焉。

八候者:搭眼搖頭、口張舌出、唇紅臉赤、搐搦顫汗。其症面青眼青、唇青瀉青、太陽髮際印堂青筋、虎口三關紋紅紫或青色、皆驚風症候也。須知表裡、察寒熱、論虛實、辨逆順、而隨症治。大抵急驚用藥以涼;慢驚用藥宜溫。又看男搐左視左;女搐右視右。男眼上竄;女眼下竄。

男握大拇指在外;女握大拇指在內。男手左引;女手右引。此皆順症可治。反此則逆。凡治驚先截風;治風先於利驚,治驚先於解熱;解熱先於豁痰;治痰先於降火。若四症俱見兼而治之。慢脾風者,或泄瀉、或嘔吐、或痢久飲食不進,元氣虛極乃變此症。須溫脾和胃,扶元氣為主,驅風豁痰次之。

又有馬脾風一症極惡,乃風寒失於發散,寒氣客於肺經而成斯候。面青氣急,口張鼻孔扇,兩脅連胸牽動而喘,類馬走乏而喘急,故以名之,鮮有生者。

非時吊眼驚入肝,睡後咬牙驚入腎

夜啼到曉驚入小腸,氣喘飲水驚入肺

面紅臉赤驚入心,五心煩熱驚入脾

面青乍白驚入膽,喉中痰鋸驚入大腸

乾嘔無時驚入胃,睡中啼哭驚入三焦

又一說八候:搐、搦、掣、顫、反、引、竄、視。(皆惡症也。)

搐者,(兩手伸縮;搦者,十指開合;)掣者,(勢如相撲;)顫者,(頭偏不正;)反者,(似弓反張;)引者,(臂若開弓;)竄者,(目瞪似怒,)視者,(睛露不轉。)

通關散,治急慢驚風,昏迷不醒。

豬牙皂角(一錢),生半夏(一錢),北細辛(三分)

共碾細末,用燈心醮藥入鼻孔,得噴涕為驗,不則難療。用薑湯調少許服之,亦效。

九轉玉華丹(一名白鳳髓),治小兒痰迷心竅,驚厥不醒,五癇並效,及大人中風。

半夏曲(三錢。製半夏曲法:伏天磨末,每斤加白麵半斤,搗薑汁攔勻成塊,懸當風聽用。),輕粉(一錢五分),巴豆(一分制),冰片(三分)

𠪙細,綠豆粉打糊為丸,菜子大,量大小,薑湯下。

大抱龍丸,治小兒急慢驚風,手足抽掣及傷風咳嗽,神昏多睡,一切中風、中暑、中惡、痰厥喘急並效。

天竺黃(二錢),珍珠(二錢),殭蠶(三錢),人參(三錢),膽星(五錢),雄黃(二錢),琥珀(二錢),神砂(二錢,為衣),礞石(五錢),牛黃(一錢),犀角(五錢,鎊),甘草(一錢),麝香(五分),冰片(一分)

各取淨末,加白丸子末五錢,甘草煎膏丸,芡實大,金箔為衣,薑湯下。

白話文:

小兒的急驚風和慢驚風,就是《素問》裡說的陰陽癇症。急驚風屬於陽性,是陽氣過盛而陰氣虧虛;慢驚風屬於陰性,是陰氣過盛而陰氣虧虛。陽性發作時,會表現出躁動不安和快速抽搐;陰性發作時,則表現出安靜遲緩。這兩種病症的起因,都是因為臟腑內部虛弱,沒有好好調養所導致。虛弱就會產生熱,有熱就會生風。因此,風邪會從肝臟產生,痰液會從脾臟產生,驚恐會從心臟產生,熱邪會侵犯肺臟。當驚風、痰、熱這四種病症都出現時,就會出現八種明顯的症狀。

這八種症狀是:眼皮上翻、頭部搖晃、嘴巴張開、舌頭伸出、嘴唇發紅、臉色發紅、抽搐、顫抖和出汗。此外,臉色發青、眼眶發青、嘴唇發青、大便發青、太陽穴和髮際到印堂之間的青筋顯現、虎口的三道紋路呈現紅色、紫色或青色,這些都是驚風的症狀。治療時,必須了解病症的表裡虛實、寒熱順逆,然後根據情況來治療。一般來說,急驚風的用藥要偏寒涼;慢驚風的用藥要偏溫熱。還要觀察,如果是男孩子抽搐時眼睛會往左邊看;女孩子抽搐時眼睛會往右邊看。男孩子發病時,眼珠會往上竄;女孩子發病時,眼珠會往下竄。

男孩子握拳時,大拇指會在外面;女孩子握拳時,大拇指會在裡面。男孩子抽搐時,手會往左邊拉;女孩子抽搐時,手會往右邊拉。這些都是順症,比較容易治療。如果出現相反的情況,就是逆症,比較難治療。治療驚風時,要先控制風邪;控制風邪之前要先止驚;止驚之前要先退熱;退熱之前要先化痰;化痰之前要先降火。如果這四種病症同時出現,就要同時治療。慢脾風,有時會伴隨腹瀉、嘔吐,或長期痢疾導致食慾不振,這是因為元氣極度虛弱而轉變成的病症。必須以溫補脾胃、扶助元氣為主,驅風化痰為次要。

還有一種叫做馬脾風的病症,非常嚴重。這是因為風寒沒有及時發散,寒氣侵入肺經所導致的。患者會臉色發青、呼吸急促、嘴巴張開、鼻孔扇動、兩側胸脅連同胸部牽動而喘,像馬跑累了喘息的樣子,因此得名。這種病症通常很難治好。

不是在應該睡覺的時間卻眼睛吊起來,是驚風入肝;睡覺後咬牙,是驚風入腎;

晚上哭鬧到天亮,是驚風入小腸;氣喘喝水,是驚風入肺;

臉色發紅,是驚風入心;手心、腳心、胸口發熱,是驚風入脾;

臉色發青突然變白,是驚風入膽;喉嚨有痰聲,是驚風入大腸;

沒有原因的乾嘔,是驚風入胃;睡夢中啼哭,是驚風入三焦。

還有一種說法,驚風的八種症狀是:抽搐、抓握、牽掣、顫抖、反張、拉扯、上竄、斜視。(這些都是嚴重的症狀。)

抽搐是兩手伸縮;抓握是十指開合;牽掣是身體像在搏鬥;顫抖是頭歪向一邊;反張是身體向後彎曲成弓狀;拉扯是手臂像拉弓一樣;上竄是眼睛瞪大像發怒一樣;斜視是眼睛睜著卻無法轉動。

通關散,可以治療急驚風和慢驚風,以及昏迷不醒的症狀。

豬牙皂角(一錢)、生半夏(一錢)、北細辛(三分)

一起磨成細末,用燈心草沾藥粉塞入鼻孔,讓患者打噴嚏是有效的指標,如果沒有打噴嚏就比較難治療。也可以用薑湯調和少量藥粉服用,也有效果。

九轉玉華丹(又名白鳳髓),可以治療小兒痰迷心竅、驚厥不醒、各種癲癇,以及成人中風。

半夏曲(三錢。製作半夏曲的方法:在夏天將半夏磨成粉,每斤半夏粉加入半斤白麵,用搗爛的薑汁攪拌均勻,做成塊狀,放在通風處陰乾。)、輕粉(一錢五分)、巴豆(一分,要經過炮製)、冰片(三分)

一起研磨成細末,用綠豆粉調成糊狀,搓成菜籽大小的藥丸,根據患者的大小,用薑湯送服。

大抱龍丸,可以治療小兒急驚風和慢驚風,以及手腳抽搐,還有因傷風引起的咳嗽、神智不清、嗜睡,以及各種中風、中暑、中惡、痰厥氣喘等症狀。

天竺黃(二錢)、珍珠(二錢)、殭蠶(三錢)、人參(三錢)、膽星(五錢)、雄黃(二錢)、琥珀(二錢)、神砂(二錢,做成藥丸的外衣)、礞石(五錢)、牛黃(一錢)、犀角(五錢,磨成粉)、甘草(一錢)、麝香(五分)、冰片(一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五錢白丸子末,用甘草煎成濃汁做成藥丸,像芡實一樣大,外層裹上一層金箔,用薑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