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童類萃》~ 下卷 (14)
下卷 (14)
1. 脾胃論
陳川米(一升,薑汁拌濕一宿,炒熟),山藥(一斤,乾者,微炒)
為末,每服二三錢,白滾湯調下,加白砂糖一匙。
益榮湯,驚恐後,心君失輔,脾胃衰弱,怔忡恍惚,悲喜不常,小便渾濁,夜睡不寧。此方補脾胃,養心血。經云:損其心,益其榮。男婦心血不足者並效。
當歸,黃耆,遠志,小草,茯神,人參,酸棗,柏子仁,白芍(各八分),木香(三分),紫石英(二錢),甘草(五分)
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
歸脾湯,補脾胃,養心血,安神鎮驚。
人參,白朮(炒),黃耆(蜜炒),酸棗(炒),茯神,當歸,遠志(各一錢),甘草(五分),木香(三分)
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
人參養榮湯,養血補氣,健脾開胃,安養心神。
人參,白朮,茯苓,黃耆,當歸,白芍,熟地,遠志(肉),陳皮(各八分),五味(二分),甘草,官桂(各四分)
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
人參養胃湯,治脾胃虛弱,內傷生冷,嘔吐、泄瀉、不食。
蒼朮(炒),厚朴(炒),陳皮,甘草,茯苓,藿香,人參,半夏(制),草果,砂仁,香附(醋炒。各等分,量症加減。)
六君子湯,養脾和胃,清痰順氣。
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制。各等分,視症加減)
生薑三片,棗一枚,水煎。
橘半枳實丸,治痞消食,化痰強胃。
白朮(四兩),枳實(二兩,麩炒),廣皮(二兩),半夏(一兩五錢,薑製)
為末,水疊為丸,白滾湯下。婦人加香附、砂仁。
橘半健脾丸,本方加神麯、山楂肉、砂仁、木香。
溫脾湯,治滯頤。涎為脾液,脾胃虛寒,不能收制其津液,故涎於頤間也。其症亦有脾熱口臭,而流涎者。當分冷熱調治之。
人參,白朮,陳皮,茯苓(各一錢),甘草,半夏(制),訶子(煨),肉蔻(各五分)
生薑三片。脾寒症,加丁香、木香;脾熱,加黃連、軟石膏
啟脾丸(方見泄瀉門),治滯頤。
寒症,加訶子(煨)、丁香、木香;熱症,加寒水石(煅)、胡連、黃連。
為末,蜜丸,米湯下。
白話文:
陳川米山藥散
將陳年川米(一升)用薑汁拌濕,放置一晚後炒熟;山藥(一斤,乾燥的,稍微炒一下)。
將兩者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到三錢,用熱開水沖服,再加入一匙白砂糖。
益榮湯
適用於受到驚嚇恐懼後,心神失去依靠,導致脾胃虛弱,出現心悸、精神恍惚、情緒不穩定、小便混濁、夜晚睡眠不安穩等症狀。此方能補益脾胃,滋養心血。正如《黃帝內經》所說:「損耗心氣,要補養精血。」男女因心血不足而導致上述症狀都有效。
藥材包含:當歸、黃耆、遠志、小草(可能是指某種草藥,現已無法考證)、茯神、人參、酸棗仁、柏子仁、白芍(各八分),木香(三分),紫石英(二錢),甘草(五分)。
加入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用水煎煮服用。
歸脾湯
此方能補養脾胃,滋養心血,並有安神定驚的作用。
藥材包含:人參、白朮(炒過)、黃耆(用蜂蜜炒過)、酸棗仁(炒過)、茯神、當歸、遠志(各一錢),甘草(五分),木香(三分)。
加入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用水煎煮服用。
人參養榮湯
此方能養血補氣,健脾開胃,安定心神。
藥材包含:人參、白朮、茯苓、黃耆、當歸、白芍、熟地黃、遠志肉、陳皮(各八分),五味子(二分),甘草、肉桂(各四分)。
加入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用水煎煮服用。
人參養胃湯
適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因內傷或吃了生冷食物,導致嘔吐、腹瀉、食慾不振等症狀。
藥材包含:蒼朮(炒過)、厚朴(炒過)、陳皮、甘草、茯苓、藿香、人參、半夏(炮製過)、草果、砂仁、香附(用醋炒過,各藥材等份,可依症狀加減)。
六君子湯
此方能調理脾胃,化痰理氣。
藥材包含:人參、白朮、茯苓、甘草、陳皮、半夏(炮製過,各藥材等份,可依症狀加減)。
加入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用水煎煮服用。
橘半枳實丸
適用於治療胸悶腹脹、消化不良,並有化痰、強健脾胃的功效。
藥材包含:白朮(四兩)、枳實(二兩,用麩皮炒過)、廣陳皮(二兩)、半夏(一兩五錢,用薑製過)。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水調製成丸狀,用熱開水送服。婦女服用可額外加入香附、砂仁。
橘半健脾丸
此方在橘半枳實丸的基礎上,加入了神麴、山楂肉、砂仁、木香。
溫脾湯
適用於治療流口水,在中醫認為,口水是脾液,脾胃虛寒時,無法控制津液,就會流到下巴。但也有因脾胃有熱導致口臭而流口水的,需要根據寒熱情況分別治療。
藥材包含:人參、白朮、陳皮、茯苓(各一錢),甘草、半夏(炮製過)、訶子(煨過)、肉豆蔻(各五分)。
加入生薑三片。若是脾胃虛寒,可加入丁香、木香;若脾胃有熱,可加入黃連、石膏。
啟脾丸 (此方在治療腹瀉的篇章中有詳細介紹)
適用於治療流口水。
若是寒症,可加入訶子(煨過)、丁香、木香;若是熱症,可加入寒水石(煅燒過)、胡連、黃連。
將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調製成丸狀,用米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