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倫

《嬰童類萃》~ 中卷 (25)

回本書目錄

中卷 (25)

1. 痢疾論

痢疾古云滯下,多行於夏末秋初,其故何也?然內為生冷所積,外為暑濕相搏,其得病之由也。脾胃不和,生冷過度,停積於腸胃之間,不得克化;又為風寒暑濕之氣相干,淹留日久,而成斯疾。大抵痢疾無積不成。所謂痢者,利也。乘病初起,必先用疎利之藥,盪滌腸胃,使毒氣外泄。

切不可先用補澀之藥,使積停滯,不得外泄,則熱毒固閉,惡症生矣。所謂痢不可止,此也。當下不下,日久脾胃益虛,尤不可下矣。其證有八:曰冷、曰熱、曰疳、曰驚、曰冷熱不調、曰休息痢、曰蠱毒、曰瀼痢。冷痢則去白,熱痢則去紅。余謂不然,當辨手足溫暖則為熱;厥冷則為寒。

以此分別治之,則不誤矣。疳症,痢兼黃白,下無時度;驚痢去青,乍寒乍熱;冷熱不調,則赤白相雜;休息痢,糞黑如魚腸,愈而復作;瀼痢,停積失於不下,大便秘澀,疼痛啼叫,惡食糞臭;蠱毒下痢紫黑。又有三惡症:曰禁口痢者,毒氣侵胃,乾嘔不食;二曰刮腸痢,腸頭鮮血頻滴,肛門深黑,開張可畏,肚腹㽲痛,裡急後重;三曰滑腸痢,日夜頻並,飲食直過,完穀不化。如遇此症,非盡誠醫治,十中難全一二。

久痢渴而思酒,是腸胃精液耗竭故也。治之之法:冷者溫之,熱者清之,和胃溫脾,寬腸順氣。下痢身涼,脈微細者生;身熱脈浮大者死;舌黑汗出者死。

感應丸,治一切食積,下痢赤白,肚腹㽲痛,裡急後重,不拘男婦,此藥乃斬關奪營之將,定禍亂而致太平,真有起死回生之功,用之得宜神效。

茅朮(一兩五錢,炒),厚朴(一兩,薑製),陳皮(一兩二錢),甘草(五錢),乾薑(五錢),百草霜(三錢),巴豆(五錢,制)

制巴豆法:如用,先於三月之前,去殼,取仁,去枯油者不用。研細,用紙包裹.壓去油。再研,再壓。仍置泥地,任其上梅,去毒,方可合藥,否則傷人。為末,次人百草霜、巴豆,𠪙細和勻。麵糊為丸,麻子大,周歲十二三丸,大人四五十丸。

小兒七八朝,惡露內蓄,腹脹不乳。黃連甘草湯服六七丸,甚效。

脾積丸,治臟腑一切寒食積聚。

三稜(一兩,醋炒),蓬朮(一兩,醋炒),青皮(一兩,醋炒),良薑(醋炒),木香(各五錢),丁香(三錢),皂莢(三條,燒灰),巴豆(五錢,制),百草霜(三錢)

為末,麵糊為丸,麻子大,薑湯量大小服。

導滯湯,痢疾初起,必下,此方視大小承氣最穩當。

黃芩(酒炒),黃連(薑汁炒),當歸,赤芍(炒),枳殼(麩炒),檳榔(各一錢),木香(五分),大黃(小者二三錢,大人六錢,酒擺過,曬乾候用)

水鍾半,煎三滾,入大黃再煎一滾,置水中候冷,再上火頓熱服。渣再煎服效。

白話文:

痢疾,古時候叫做「滯下」,大多發生在夏末秋初。為什麼會這樣呢?主要是因為體內積聚了生冷食物,體外又受到暑濕之氣侵襲,這就是得病的原因。脾胃不協調,吃太多生冷食物,這些食物積聚在腸胃之間,無法消化;再加上風寒暑濕等外邪侵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痢疾。

一般來說,痢疾都是因為體內積聚了東西才會發作。「痢」的意思就是「利」(排泄)。在剛開始發病的時候,一定要先用疏通腸道的藥物,清除腸胃中的積滯,讓毒氣排出體外。

絕對不可以一開始就用補澀的藥物,讓積滯停留在體內,無法排出,這樣會導致熱毒閉塞,產生嚴重的病症。這就是所謂的「痢不可止」的意思。如果該排泄的時候沒有排泄,時間久了,脾胃會更加虛弱,更不能用瀉下的藥物了。

痢疾的症狀有八種:分別是冷痢、熱痢、疳痢、驚痢、冷熱不調痢、休息痢、蠱毒痢和瀼痢。冷痢會排出白色黏液,熱痢會排出紅色黏液。我認為不應該這樣區分,應該辨別手腳的溫度來判斷:手腳溫熱就是熱痢,手腳冰冷就是寒痢。

用這個方法來區分治療,就不會出錯了。疳痢的症狀是排出黃色和白色黏液,而且排便沒有規律;驚痢會排出青色黏液,並且會忽冷忽熱;冷熱不調痢則是排出紅色和白色相混的黏液;休息痢的糞便像魚腸一樣黑,好了又會復發;瀼痢是因為積滯沒有排出來,導致大便秘結、疼痛哭叫、厭食且排出的糞便很臭;蠱毒痢則是排出紫黑色的糞便。

還有三種更嚴重的痢疾:一是禁口痢,毒氣侵犯胃部,會乾嘔不想吃東西;二是刮腸痢,腸道末端會頻繁滴鮮血,肛門顏色深黑,張開看起來很可怕,肚子會絞痛,有裡急後重(想大便卻拉不出來的感覺);三是滑腸痢,會日夜不停地排便,吃下去的東西直接就拉出來,無法消化。如果遇到這些嚴重的病症,如果不是盡心盡力地治療,很難有痊癒的希望。

久病痢疾的人會口渴想喝酒,這是因為腸胃的精液耗竭的緣故。治療的方法是:寒性的用溫藥,熱性的用清涼藥,調和脾胃,寬腸順氣。下痢的時候如果身體涼、脈搏微弱細小,就還有救;如果身體發熱、脈搏浮大,就很危險;如果舌頭發黑、不斷出汗,就沒救了。

感應丸,可以治療各種飲食積滯、紅白痢疾、肚子絞痛、裡急後重,無論男女老少都可以服用。這個藥就像是衝鋒陷陣的將軍,可以平定禍亂、帶來太平,真的有起死回生的功效,只要使用得當,就會有神奇的療效。

藥材組成:茅朮(炒過的一兩五錢)、厚朴(薑製過的一兩)、陳皮(一兩二錢)、甘草(五錢)、乾薑(五錢)、百草霜(三錢)、巴豆(炮製過的五錢)。

炮製巴豆的方法:如果需要使用巴豆,必須在三月之前,去掉外殼,取出裡面的仁,去除已經腐壞出油的部分。將巴豆仁研磨成細粉,用紙包起來,壓榨去除油脂。再次研磨,再次壓榨,然後放在泥土上,讓它發霉,去除毒性後,才能用來配藥,否則會傷害人。將巴豆粉和百草霜混合均勻,再用麵糊做成藥丸,大小像麻子一樣。一歲左右的小孩每次服用十二三顆,成人每次服用四五十顆。

剛出生七八天的嬰兒,如果體內積聚惡露,導致肚子脹、不喝奶,服用黃連甘草湯六七顆,效果很好。

脾積丸,可以治療臟腑中各種寒性飲食積聚。

藥材組成:三稜(醋炒過的一兩)、蓬朮(醋炒過的一兩)、青皮(醋炒過的一兩)、良薑(醋炒過)、木香(各五錢)、丁香(三錢)、皂莢(燒成灰的三條)、巴豆(炮製過的五錢)、百草霜(三錢)。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麵糊做成藥丸,大小像麻子一樣。用薑湯送服,服用量根據情況調整。

導滯湯,痢疾剛開始發作的時候,一定要先用這個方子瀉下,這個方子的效果比大小承氣湯還要穩妥。

藥材組成:黃芩(酒炒過)、黃連(薑汁炒過)、當歸、赤芍(炒過)、枳殼(麩炒過)、檳榔(各一錢)、木香(五分)、大黃(小劑量二三錢,成人六錢,用酒浸泡過再曬乾備用)。

用水煮半個鐘頭,煎開後放入大黃再煎一下,然後放入冷水中等涼了再加熱後服用。藥渣還可以再煎一次服用,效果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