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童類萃》~ 下卷 (1)
下卷 (1)
1. 下卷
2. 五疳論
疳症有五,其原亦別,皆由飲食不調,肥甘過節之所致也。大人為癆,小兒為疳,同症而異名也。大人癆症,起於房勞,腎經受病者多;小兒疳症,皆由飲食所傷,脾胃受病者多。脾胃虛損,津液消亡,病久相傳,五臟皆損也。大人癆疾,骨削而氣耗;小兒疳疾,腹鼓而神羸。
其始也,由晡食腥葷大早;或恣食肥甘油膩過度;或食生冷大多,凝滯中脘;或寒暄失宜,不善調理;或房勞以乳吮兒;或母有癆氣因而傳子,種種不同。疳之為候,頭皮光急、發毛焦稀、腮縮鼻乾、口燥唇裂、兩眼昏爛、揉鼻撏眉、肌肉消爍、便瀉酸臭、尿白如泔、腹鳴肚痛、或發潮熱、或生症癖、或咬指甲、或貪冷水、或食炭米泥土茶布鹹酸果品,如此等症,皆疳之候也。所謂五疳者,外則傳變不同,內則關於五臟。
一曰肝疳,即風疳也。其症搖頭揉目、白膜遮睛、遍身多汗、喜覆面而臥、兩目澀癢、發豎頭焦、筋青腦熱、腹中積聚、下痢頻數、日漸羸瘦。
二曰心疳,即驚疳也。其症渾身壯熱、頰赤面黃、心膈煩躁、口舌生瘡、小便赤澀、盜汗多驚、下痢膿血、或純紫黑敗血、神彩衰耗。
三曰脾疳,即食疳也。其症皮黃色黯、腹鼓腳細、肚多青筋、氣乏喘促、啼哭吐逆、水穀不消、下痢酸臭、飲食減少、好食泥土、情意不樂、憎明喜暗、肌爍形枯。
四曰肺疳,即氣疳也。其症咳嗽氣逆、皮毛焦枯、膚粟惡寒、鼻蝕流涕、頤爛吐紅、咽喉不利、大便糟粕、瀉痢不常。
五曰腎疳,即急疳也。其症上熱下冷、寒熱時作、牙齦生瘡、耳焦胸熱、手足厥冷、滑瀉厥逆、爪黑麵黧、身多瘡疥、下部生䘌、脫肛不收、漸成困憊、骨痿乃敗。
雖五疳受病之不同,彼此相傳,五臟皆損矣。經言五損者:一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能為肌膚;三損損於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養五臟六腑也;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五疳又有五蟲:肝蟲尾散如馬尾;心蟲乃血鱉;肺蟲寸白,蟲食肺間;脾蟲即蚘蟲;腎蟲如細發,下食肛。久而失治,各附本臟,食其精血,消耗元氣,精血盡則死矣。
又有丁奚哺乳疳,即今之鬾病。困母腹中有孕,此乳吮兒,兒吃此乳,令兒肌肉消削,面色痿黃,肚大青筋,瀉痢無時,毛焦發立,形症似疳,實非疳也。乃日繼胞,子繼胎中之子,故以名之。雖重不死,斷乳調理,侍兒生下病自愈矣。
一云粉瘤疳,其症初起,腦項後有核如彈,按之轉動,軟而不痛,日漸長大,其間有蟲,如米粉白星,若不速破,則蟲隨熱氣流散,淫食臟腑,以致遍體瘡癰疥癩,則無救矣。
一云無辜疳,乃兒所穿之衣,日曬失收,夜有鳥名無辜鳥,所遺不潔及毛羽在衣,兒穿此衣,乃生此症,曰無辜疳。此言近誣,閩廣之地,或有此鳥,留此備考。
白話文:
疳症有五種,它們的起因也各不相同,但都是因為飲食不當,過度攝取肥膩甘甜的食物所導致的。成年人稱為「癆病」,孩童稱為「疳症」,雖然名稱不同,但其實是相同的病症。成年人的癆病,多半是因為房事過度,導致腎經受損;而孩童的疳症,大多是因為飲食傷害脾胃所引起的。脾胃虛弱受損,身體的津液就會消耗殆盡,久病不癒就會牽連到五臟都受損。成年人患癆病,會骨瘦如柴,精神耗損;而孩童患疳症,則會肚子脹大,精神萎靡。
最初發病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很早就吃葷腥的食物,或是恣意吃過多肥膩甘甜的食物,或是吃了太多生冷的食物,導致食物積滯在胃脘;也可能是因為天氣變化沒有適當調理;或是因為母親在懷孕期間仍然哺乳;或是母親本身有癆病而傳染給孩子,病因有很多種。疳症的症狀包括:頭皮緊繃發亮,頭髮乾枯稀疏,腮部凹陷,鼻子乾燥,口乾唇裂,雙眼昏花無神,經常揉鼻子、拉扯眉毛,肌肉消瘦,大便稀瀉且有酸臭味,小便像米漿一樣白濁,肚子咕嚕作響且疼痛,有時會發燒,有時會出現腫塊或癖好,例如咬指甲、貪吃冷水,或吃炭、米、泥土、茶布、鹹酸的水果等,這些都是疳症的症狀。所謂的五疳,雖然在外在的表現有所不同,但在內則與五臟都有關聯。
第一種是肝疳,也就是風疳。症狀包括搖頭晃腦、揉眼睛,眼睛出現白翳遮蓋,全身容易出汗,喜歡趴著睡,雙眼乾澀發癢,頭髮豎立焦黃,青筋暴露,腦部發熱,腹中有腫塊,腹瀉頻繁,身體日漸消瘦。
第二種是心疳,也就是驚疳。症狀包括全身發熱,臉頰發紅面色發黃,心胸煩躁不安,口舌生瘡,小便赤澀,容易盜汗、驚嚇,腹瀉膿血,或排出紫黑色敗血,精神萎靡不振。
第三種是脾疳,也就是食疳。症狀包括皮膚蠟黃暗淡,肚子脹大而四肢細弱,肚子上青筋明顯,氣虛喘息,啼哭嘔吐,消化不良,腹瀉酸臭,食慾不振,喜歡吃泥土,情緒不佳,不喜歡光亮,肌肉消瘦,身體枯槁。
第四種是肺疳,也就是氣疳。症狀包括咳嗽氣喘,皮膚乾燥枯黃,皮膚起雞皮疙瘩且怕冷,鼻孔潰爛流鼻涕,嘴角潰爛流血,咽喉不適,大便乾燥或腹瀉不定。
第五種是腎疳,也就是急疳。症狀包括上身發熱下身發冷,時冷時熱,牙齦生瘡,耳朵焦黃,胸口發熱,手腳冰冷,腹瀉不止,甚至發生暈厥,指甲發黑,臉色黯淡,身上多瘡疥,下身生瘡,脫肛難以復位,身體逐漸衰竭,骨骼痿縮,最終死亡。
雖然五疳所影響的臟腑不同,但它們會互相傳染,最終導致五臟都受損。《黃帝內經》所說的「五損」是指:第一損耗在皮膚毛髮,皮膚鬆弛,毛髮脫落;第二損耗在肌肉,肌肉消瘦,吃下去的食物無法滋養肌肉;第三損耗在血脈,血脈空虛,無法供應五臟六腑所需的養分;第四損耗在筋,筋脈鬆弛,無法自行收縮;第五損耗在骨,骨骼痿縮,無法從床上起身,就會死亡。五疳還有五種寄生蟲:肝蟲像馬尾一樣分散;心蟲像血鱉;肺蟲是寸白蟲,會啃食肺部;脾蟲就是蛔蟲;腎蟲像細髮一樣,會啃食肛門。如果久病不治,寄生蟲就會寄生在所屬的臟腑,啃食精血,消耗元氣,當精血耗盡就會死亡。
還有一種「丁奚哺乳疳」,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鬾病」。因為母親在懷孕期間仍然哺乳,孩子吃了這樣的乳汁,就會導致肌肉消瘦,面色萎黃,肚子脹大,青筋暴露,腹瀉不止,頭髮乾枯豎立,症狀類似疳症,但實際上並非疳症,而是懷孕期間餵奶所造成的。雖然病情嚴重,但不會致命,只要斷奶並好好調理,等母親生下新孩子後,孩子的病就會自然痊癒。
另外還有一種「粉瘤疳」。發病初期,後腦杓或脖子後會長出一顆像彈珠一樣的腫塊,按壓會移動,柔軟而不疼痛,逐漸長大,裡面有像米粉一樣的白色小蟲,如果不及時處理,蟲就會隨著熱氣流竄,啃食內臟,導致全身長滿瘡瘍、疥癬,就會難以救治。
還有一種「無辜疳」,據說是孩子穿的衣服,白天曬過太陽卻沒有收起來,晚上被一種叫「無辜鳥」的鳥類弄髒,鳥的糞便或羽毛留在衣服上,孩子穿了這樣的衣服,就會生病,稱為「無辜疳」。這種說法比較牽強,或許在閩廣地區有這種鳥,所以保留這個說法,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