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童類萃》~ 跋
跋
1. 跋
夫醫之道微矣,醫及嬰童抑又微矣。蓋男婦之疾,感於七情,當其感而成疾也,各能自察其杞荄,各能自周其調折,即求醫而功與醫各操其半,故治之易。在幼兒,月內為襁褓,及期曰嬰,三歲為孩,七齠、八齔、十歲稚子,十六歲為童。嬰孩則不能言,言亦不能悉;在童則能言,言而不能自攝。
嬰童之病,獨聽命於醫,而醫獨為眾嬰之母,治未易易也。倉公曰:醫者意也。旨在斯言,意殆為嬰兒司命鑰乎!顧身之所及,意斯及。身所不及則意窮,意所不及則藥窮。惟是使藥不窮於意,意不窮於身,非無窮方術不可也。昔韓子原道,而所喻於薪盡火傳,安見夫火傳之方脈,即不盡之薪耶。
余家世業岐黃迄今九葉矣。祖孫父子相授受,不啻三折肱矣。其間大小方脈,多所研究,而尤於幼科為專門。綸潛心覓古,凝志探今,備考先賢之論,附察有驗之方,積以歲月,匯成斯帙。一曰痘痧心法;一曰嬰童類萃;續以外科經驗諸方,總名曰王氏家抄。遇病則按症尋方,審候則隨宜投劑,儻亦火傳之遺旨乎,不揣愚陋,悉授梓人,以公吾黨,為幼兒三指之助。俟高明覆加刪斥正,未必無小補云。
天啟二年菊月怡岡王大綸跋
白話文:
醫學的道理深奧微妙,而診治嬰幼兒的疾病更為細微。一般男女的疾病,多半是因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所引起,當他們因情感波動而生病時,各自能察覺病源,各自能設法調養,即使求醫,病患本身也能盡到一半的責任,因此治療起來相對容易。但嬰幼兒則不同,出生滿月內的稱為襁褓,滿月後稱為嬰兒,三歲稱為孩童,七八歲換牙的稱為齠,十歲稱為稚子,十六歲稱為童子。嬰孩不會說話,即使會說也表達不清;孩童雖然會說話,卻無法自我照顧。
嬰幼兒生病,只能完全依賴醫生,醫生就像是所有嬰幼兒的母親一樣,治療起來非常不容易。倉公說:「醫者,意也。」這句話的重點就在於「意」,「意」大概就是掌握嬰兒生死的關鍵吧!能夠照顧到的身體,其意念才能夠到達;身體照顧不到的地方,意念也會因此受限;意念無法到達的地方,藥物就無法發揮作用。因此,要使藥物不因意念受限而失效,要使意念不因身體照顧不到而受限,就必須有無限的醫術才行。以前韓愈說過,道就像薪盡火傳一樣,難道傳承火種的途徑,不就像是綿延不絕的柴火嗎?
我家世代以醫術為業,傳承至今已九代。祖父傳給孫子,父親傳給兒子,傳承過程中可說是經驗豐富。其間,大小的醫學理論與方法,我們都多有研究,尤其專精於兒科。我(王大綸)潛心研究古籍,專注探討當代醫理,參考前賢的論述,配合驗證有效的藥方,經過多年的累積,才彙集成這本書。內容包含《痘痧心法》、《嬰童類萃》,以及外科經驗等方劑,統稱為《王氏家抄》。遇到疾病就按症狀尋找方劑,診斷病情就隨機應變調整藥劑,這或許也符合薪火相傳的宗旨吧。我不自量力,將這些內容全部付梓刊行,希望提供給同道參考,對治療幼兒疾病有所幫助。如果能有高明之士加以刪改指正,或許也能有些微的貢獻。
天啟二年秋天,怡岡王大綸題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