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倫

《嬰童類萃》~ 中卷 (11)

回本書目錄

中卷 (11)

1. 傷寒論

傷寒遵仲景之法,藥症精明,諸醫罕及。至陶節庵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其間雜症疊興,非有真傳不足語此。夫小兒傷寒與大人無異,所兼者驚積而已。其煎劑,視兒大小,比大人少減耳。大人診脈,視症顯而易明;小兒之症,隱而難見。況兼驚、積、變蒸混雜難明。

果的是傷寒,亦不可大汗下。何也?小兒腸胃脆薄、肌膚嬌嫩、一經汗下,恐變生痘痧之症,則難於調治矣。慎之!慎之!又當辨虎口三關,紋色紅紫,色盛便是此症。大者,診人迎脈,盛於氣口一倍,乃真感冒之症也。須察天時,識表裹,辨陰陽,審汗下,臨時視症。用藥十分斟酌,毫釐之差,千里之謬,醫乃人之司命可不謹歟。

又有時行瘟疫,大小傳染,卒皆相似。治法又與傷寒不同一例而治。須明天時,識歲運,隨寒溫,看是何經受病,隨經而治之。藥以清涼解熱毒為主。

麻黃湯,治寒傷榮。

麻黃(三錢),杏仁(一錢五分),桂枝(一錢),甘草(五分)

生薑三片,蔥頭一個,水煎,熱服取汗。

桂枝湯,治風傷衛。

桂枝(二錢),白芍(一錢),甘草(七分)

生薑三片,水煎。

三拗湯,治風寒無汗,氣急痰喘。

麻黃(二錢),杏仁(一錢五分),甘草(一錢)

四拗湯,本方加石膏(三錢),治症同前。

參蘇飲,治四時感冒,時行瘟疫,及傷風咳嗽並效。

紫蘇(一錢),陳皮(七分),半夏(五分),茯苓,甘草,桔梗,枳殼,前胡,人參,乾葛(各七分),木香(三分)

生薑三片,蔥白三莖,水煎,熱服取汗。痰喘氣急,加杏仁、桑皮、麻黃。

十神湯,治症同前。

麻黃,紫蘇,乾葛,川芎,甘草,升麻,赤芍,陳皮,白芷,香附(各等分)

生薑三片,蔥白三莖,水煎,熱服。

芎芷香蘇散,治四時傷寒,頭痛,發熱,惡寒。

紫蘇,香附,陳皮,甘草,白芷,川芎,麻黃

生薑三片,蔥白三莖,水煎,熱服。

九味羌活湯,治四時傷寒。春分後,代麻黃湯用。

蒼朮(炒),防風,羌活(各一錢),白芷,甘草,川芎,生地,黃芩,細辛

生薑三片,蔥一根,水煎。取汗加麻黃、杏仁、石膏。

升麻葛根湯,治時行瘟疫,頭痛,發熱及痧痘之症。已發未發疑似之間,並宜服。

升麻(一錢),葛根(一錢五分),白芍(八分),甘草(五分)

姜三片,水煎。

防風通聖散,此方古人治傷寒,隨症加減,心得不傳之妙,後學宜玩味之。

防風,川芎,麻黃,薄荷,當歸,連翹,芒硝,黃芩,桔梗,石膏,滑石,甘草,荊芥,白朮,山梔,大黃(便秘加倍)

姜三片,水煎。隨症加減,其功效無窮。自利去大黃、芒硝;自汗,去麻黃。

白話文:

根據張仲景的傷寒論方法治療,藥方和病症辨識非常精確,其他醫生很少能達到這種程度。到了陶節庵整理的397種治療方法和113個藥方,其中夾雜著各種複雜的病症,如果沒有真正的醫學傳承是無法理解的。小兒傷寒和大人沒有什麼不同,只是小兒常常會同時出現驚厥和積滯的問題。煎藥時,要根據小兒的年齡大小,用量比大人稍微減少一點。大人看病,脈象和症狀明顯容易辨別,而小兒的症狀隱晦難以察覺,再加上驚厥、積滯和變蒸等情況混雜在一起,就更難判斷了。

如果確定是傷寒,也不能大量發汗或瀉下。為什麼呢?因為小兒的腸胃功能比較脆弱、皮膚嬌嫩,一旦大量發汗或瀉下,可能會引發痘疹等疾病,那就很難治療了。所以一定要謹慎!謹慎!另外,還要注意觀察小兒虎口三關的紋路,如果顏色呈現紅紫色,而且顏色很深,就代表是傷寒。如果成年人,可以診斷人迎脈,如果比氣口脈強一倍,那就是真的感冒。要觀察天氣變化,了解疾病的表裏,辨別陰陽,謹慎發汗和瀉下,根據當時的症狀來用藥,用藥一定要非常仔細斟酌,一點點的差異都可能造成很大的錯誤。醫生是掌握人生死大權的人,能不謹慎嗎?

還有一些時候會流行瘟疫,不論大人小孩都會互相傳染,症狀都非常相似。治療方法又和一般的傷寒不同,不能用相同的辦法來治療。必須要了解當時的天氣情況,辨識當年的運勢,隨著寒溫變化,判斷是哪個經絡受到疾病侵襲,就針對那個經絡來治療。用藥主要以清涼解熱毒為主。

  • 麻黃湯:治療寒邪侵犯營分(血液循環系統)。

  • 麻黃三錢、杏仁一錢五分、桂枝一錢、甘草五分。

  • 生薑三片、蔥頭一個,用水煎煮,趁熱服用發汗。

  • 桂枝湯:治療風邪侵犯衛分(體表防禦系統)。

  • 桂枝二錢、白芍一錢、甘草七分。

  • 生薑三片,用水煎煮。

  • 三拗湯:治療風寒引起的無汗、氣喘急促。

  • 麻黃二錢、杏仁一錢五分、甘草一錢。

  • 四拗湯:在本方基礎上加入石膏三錢,治療症狀和三拗湯相同。

  • 參蘇飲:治療四季感冒、流行性瘟疫以及傷風咳嗽等症狀。

  • 紫蘇一錢、陳皮七分、半夏五分、茯苓、甘草、桔梗、枳殼、前胡、人參、葛根各七分、木香三分。

  • 生薑三片、蔥白三莖,用水煎煮,趁熱服用發汗。如果痰喘氣急,可以加杏仁、桑皮和麻黃。

  • 十神湯:治療症狀和參蘇飲相同。

  • 麻黃、紫蘇、葛根、川芎、甘草、升麻、赤芍、陳皮、白芷、香附,各等份。

  • 生薑三片、蔥白三莖,用水煎煮,趁熱服用。

  • 芎芷香蘇散:治療四季傷寒引起的頭痛、發熱、怕冷。

  • 紫蘇、香附、陳皮、甘草、白芷、川芎、麻黃。

  • 生薑三片、蔥白三莖,用水煎煮,趁熱服用。

  • 九味羌活湯:治療四季傷寒,春分後,可以代替麻黃湯使用。

  • 蒼朮(炒)、防風、羌活各一錢、白芷、甘草、川芎、生地、黃芩、細辛。

  • 生薑三片、蔥一根,用水煎煮。如果需要發汗,可以加入麻黃、杏仁和石膏。

  • 升麻葛根湯:治療流行性瘟疫引起的頭痛、發熱以及疑似或初起的痧疹。

  • 升麻一錢、葛根一錢五分、白芍八分、甘草五分。

  • 姜三片,用水煎煮。

  • 防風通聖散:這個方子古代是用來治療傷寒的,可以根據症狀來加減藥物。其中的精妙之處很難傳授,後學之人應該好好研究。

  • 防風、川芎、麻黃、薄荷、當歸、連翹、芒硝、黃芩、桔梗、石膏、滑石、甘草、荊芥、白朮、山梔、大黃(如果便秘就加倍)。

  • 姜三片,用水煎煮。可以隨症加減藥物,功效無窮。如果腹瀉,就去掉大黃和芒硝;如果自汗,就去掉麻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