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

麻黃

MA HUANG

最後更新日:2023-07-30

麻黃的傳統功效


1. 散風寒

麻黃辛溫,能散風寒,解表發汗,為治風寒表實之要藥。風寒表實證,發熱、惡寒、無汗,麻黃可驅散體內風寒,改善症狀。

古人認為,不論瘟疫、瘧疾、山嵐瘴氣,凡足三陽表實之證,皆可用麻黃。若寒邪深入少陰、厥陰筋骨之間,非用麻黃、官桂不能逐也。

古代典籍

2. 發汗解表

麻黃發汗解表,主治風寒表實證。汗為心液,發汗即為心陽外越,邪隨汗出,病除體安。

麻黃發汗解表作用迅速,能使表邪外洩,解除肌表、腠理之病邪,用於治療風寒感冒等表證疾病。

麻黃發汗作用機理為刺激皮膚汗腺分泌汗液,使汗孔張開,將體內風寒之邪排出體外,達到解表散寒之目的。

麻黃發汗解表作用顯著,但應注意其發汗作用較強,不適用於陰虛、氣虛、表虛等患者。且麻黃有興奮中樞神經作用,高血壓、心臟病等患者應謹慎使用。

古代典籍

3. 止咳平喘

麻黃性辛微苦,偏於「散風寒」而「平喘」,具宣暢肺氣、止咳平喘之功效。主治外邪侵襲、肺氣不暢所致之喉癢咳嗽、咯痰不爽、或咳嗽緊迫、胸悶、氣喘等症。常與其他中藥材配伍使用,如杏仁、甘草、細辛、乾薑、五味子、半夏、石膏等。麻黃既能發汗,又能利尿,故適用於水腫而伴有表症者。

古代典籍

4. 利水消腫

麻黃主治風水浮腫,小便不利,兼能利水消腫。其藥性辛溫,能發汗散寒,通竅利水。故可用於治療風寒表實證所致之水腫,小便不利等症。

如《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提到麻黃可治療「受風水腫之症」。《金匱》治以越婢湯,其方以麻黃為主,取其能法風兼能利小便也。

《綱目》提到麻黃:「散赤口腫痛,水腫,風腫,產後血滯。」《千金》麻黃醇酒湯之治表熱黃疸,後人以麻黃治水腫氣喘,小便不利諸法,以開在內之閉塞也。

古代典籍

5. 驅蟲殺蟲

  1. 麻黃具有廣譜的驅蟲殺蟲活性,可以有效地殺滅多種體內外寄生蟲,包括線蟲、絛蟲、吸蟲、節肢動物等。
  2. 麻黃中的有效成分包括麻黃鹼、麻黃素和麻黃寧等,這些成分具有麻醉、驅蟲和殺蟲的作用。
  3. 麻黃常被用於治療蛔蟲病、蟯蟲病、絲蟲病、瘧疾、痢疾、感冒、發燒等疾病。

麻黃的現代功效


1. 發汗作用

麻黃為辛溫發汗解表的重要藥物,長於「發散風寒表邪」,《神農本草經》記載:「麻黃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症。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瘢堅結聚。」

《本草經疏》也記載:「麻黃,輕可去實,故療傷寒,為解肌第一」。可見其「發汗解表」的主要功能。

麻黃的發汗作用已經被臨床所證實,歷代醫家利用其發汗作用治療風寒束表、腠理閉塞、肺氣不宣,發熱無汗的表實證。

近代研究證明麻黃的揮發油、麻黃水煎劑、麻黃鹼均有發汗作用,麻黃鹼在服用後,汗腺分泌確比未用麻黃鹼者更多更快。

麻黃的發汗作用與中樞神經系統機能狀態有關,麻醉狀態下,發汗作用明顯減弱。麻黃通過發汗,使全身皮膚血管擴張,皮膚粘膜血流量增加,體內寒氣症狀自然消失,達到散寒解表之目的。

發汗作用還有利於散熱,足夠的汗量可使升高的體溫下降。實驗證明,麻黃揮發油、麻黃配桂枝的蒸餾液體和蜜沫麻黃煎液等,對實驗性發熱動物(兔、大鼠)有解熱效果。

2. 緩解咳嗽氣喘

麻黃能有效緩解氣喘症狀,但本身不具備化痰功能。不過,當與化痰藥物結合使用時,它也能助於祛痰。現代科學研究發現,麻黃的水提取物和麻黃鹼可抑制小鼠和豚鼠因二氧化硫或機械刺激引起的咳嗽反應;而萜品烯醇也是一種有效的鎮咳成分。眾多實驗證明,麻黃鹼、偽麻黃鹼和麻黃的揮發油是麻黃緩解氣喘的關鍵成分,對於治療和預防哮喘均展現出顯著的療效。

3. 利尿功效

研究證實發現,麻黃有一定的利尿消腫作用,麻黃水煎液具有一定的利尿作用,且以d-偽麻黃鹼的作用最明顯。

在動物實驗上發現,麻黃可使尿量明顯增加,但當劑量增多時,尿量反見減少。利尿作用機理,初步認為是由於其擴張腎血管使腎血流增加的關系,也有認為是阻礙腎小管對鈉離子重吸收的結果。

4. 降血糖

麻黃多糖A、B、C、D、E皆具有降血糖作用。麻黃提取物中的有效成份如麻黃鹼、麻黃素等,能促進胰島素分泌,並調節糖代謝,降低血糖含量。麻黃提取物中的多糖類成分如麻黃多糖A、B、C、D、E等,具有胰島素樣作用,能增加組織對糖的利用,促進糖的轉化與吸收,使血糖含量降低。

5. 強心功效

麻黃具有強心、升高血壓功效,因為麻黃鹼因能興奮腎上腺素能神經和直接興奮心肌及血管平滑肌,而呈現正性肌力、正性頻率作用。

麻黃能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其升壓特點是作用緩慢、溫和、持久、反覆應用易產生快速耐受性。

6. 興奮中樞神經

麻黃之興奮中樞神經功能,乃其有效成分麻黃鹼所致。治療劑量之麻黃鹼,能興奮大腦皮質與皮下中樞,引發精神亢奮、失眠等症狀。其亦能激發中腦、延腦呼吸中樞與血管運動中樞,增強呼吸與循環效能。

7. 抗過敏

麻黃能宣肺的功能,若與相關藥物配合,可以達到去風止癢的效果,因此可以緩解過敏症狀。

麻黃鹼除能抑制過敏介質(組胺,白三烯D4)的釋放外,在免疫試驗中發現,其水提物和醇提物能使溶血素明顯減少,呈現抗補體作用。可以改善因為外寒導致蕁麻疹、各種皮膚病的皮膚搔癢。

8. 抗菌、抗病毒

麻黃煎劑和麻黃揮發油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甲、乙型溶血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雙球菌,炭疽桿菌,白喉桿菌,大腸肝菌,奈瑟雙球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體外抑制作用。

麻黃揮發油對流感病毒(亞甲型)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麻黃抗菌、抗病毒作用是其發散表邪的現代科學依據。

9. 止痛功效

《本經》提到麻黃:「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堅積聚。」

研究發驗,麻黃揮發油及麻黃水煎液對熱刺激小鼠有明顯的鎮痛作用。也因此長期使用會出現成隱性

10. 鎮靜

外寒表邪入侵人體後,會出現頭痛、身痛、煩躁...等等症狀,服用麻黃能減輕這類症狀。研究發現,麻黃揮發油給小鼠腹腔注射,可明顯延長戊巴比妥鈉的睡眠時間,具有鎮靜作用

11. 抗發炎

麻黃水提物、醇提物口服或腹腔注射後,能明顯地降低腹腔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抑制雞胚囊膜肉芽組織的形成,並能抑制由致炎物右旋糖酐、角叉菜膠等引起的炎症反應。

近年來還從麻黃中分離出雜環化合物,如噁唑烷酮類ephedroxane具有抗炎活性,抗炎作用有利於上呼吸道炎症的消退。

麻黃素是坊間常見感冒藥的主要成份,沒有抗組織胺的副作用,市面上感冒藥廣告強調服用後不會有嗜睡的副作用,都是使用麻黃素

麻黃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 內服:煎湯,1.5-10g;或入丸、散。
  • 麻黃生用發汗力强,蜜炙 用可減弱發汗力,且有潤肺之功。故發汗解表宜生用,平喘止咳多炙用。
  • 內服煎湯宜先煎,去水面浮沫。麻黄絨發汗力弱,多用於兒科。
  • 外用:適量,研末(口畜)鼻或研末敷。

麻黃的炮製


  • 麻黃:揀去雜質,去盡木質莖及殘根,用水洗淨,微潤後切段,乾燥即得。
  • 麻黃絨:取已經加工切碎的淨麻黃放在碾槽里,研至纖維酥鬆成絨狀。
  • 蜜麻黃:取麻黃段,加煉熟的蜂蜜與開水少許,拌勻,稍悶,置鍋內用文火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每100斤麻黃段,用煉熟蜂蜜10-15公斤)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現代醫學原因: 1. 飲食不當:如進食過多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會刺激腸胃,使腸道蠕動加快,從而導致腹瀉。 2. 腸道感染:如細菌、病毒、寄生蟲等感染腸道,會引起腸道炎症,導致腹瀉。 3. 腸道疾病:如腸易激綜合徵、炎症性腸病等,會引起腸道功能紊亂,導致腹瀉。 4. 藥物因素:如某些抗生素、激素等藥物,會引起腸道菌群失調,導致腹瀉。 5. 其他原因:如妊娠、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也可能引起腹瀉。

  1. 晚上若服用麻黃,會興奮中樞神經,容易造成失眠
  2. 凡素體虛弱而自汗、盜汗、虛寒虛喘者、中風癱瘓、陽虛腠理不密之人均忌服。
  3. 心血管疾病的病人,例如:心衰竭、心肌梗塞、心臟病及高血壓需注意服用。尤其麻黃會增高血壓,必須特別注意。
  4. 甲狀腺疾病、對麻黃有過敏歷史者,請慎用
  5. 攝護腺肥大患者,可能會造成尿滯留
  6. 《本草經疏》提到:「去榮中寒邪,泄衛中風熱,乃確論也。多服令人虛,走散真元之氣故也。」
  7. 孕婦或是正在哺乳者慎用
  8. 正在服用其他感冒藥或綜合感冒藥,請與醫師討論是否可以服用麻黃。
  9. 麻黃劑量過高時,有可能出現:有心跳加速、呼吸急促、 噁心、嘔吐、失眠、情緒亢奮、頭痛、癲癇、顫抖等症狀。

麻黃相關的方劑


麻黃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氣喘胰臟炎腹股溝疝氣鼻塞心內膜炎百日咳心包炎慢性腎衰竭四肢麻痺癱瘓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無尿及少尿全身性水腫半身或下肢麻木感冒咳嗽腹痛胸悶脹頭痛腦中風肥胖

麻黃含有的化學成分


藏麻黃(ephedra), 單子麻黃(ephedra), 麗江麻黃(ephedra), 山嶺麻黃(ephedra), 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acid), 香草酸(vanillicacid), 對香豆酸(p-coumaricacid), 佳皮酸(cinnamicacid), 對羥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acid), 苯甲酸(benzoicacid), 十八碳酸甲酯(octadecanoicacidmethylester), 3,7,11,15-四甲基-2-十六碳烯-1-醇(3,7,11,15-tetramethyl-2-hexadecen-1-ol), 6,10,14-三甲基十五碳-2-酮(6,10,14-trimethyl-2-pentadecanone), 木賊麻黃(ephedra), 山柰酚鼠李糖甙(kaempferolrhamnoside), 3-甲氧基蜀葵甙元(3-methoxyherbacein), 蜀葵甙元(herbacetin), 芹菜素-5-鼠李糖甙(apigenin-5-rhamnoside), 山柰酚(kaempferol), 小麥黃素(tricin), 芹菜素(apigenin), 2,3,5,6-四甲基吡嗪(2,3,5,6-tetramethylpyrazine), β-松油醇(β-terpineol), α-松油醇(α-terpineol), 麻黃惡唑酮(ephedroxane), 右旋甲基僞麻黃鹼(methylpseudoephedrine), 甲基麻黃鹼(methylephedrine), 去甲基麻黃鹼(norephedrine), 僞麻黃鹼(pseudoephedrine), 麻黃鹼(ephedrin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