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新編
《脈訣新編》一書,乃民國時期醫家劉本昌先生於西元1941年(辛巳年)所重新編輯及補充內容的脈學著作。此書的問世,承載著作者對傳統中醫脈學深厚的體悟與反思,旨在撥亂反正,釐清源流,並為後世醫者提供一條學習脈診的明確路徑。其重要性不僅在於其內容的系統性與完整性,更在於它對當時脈學領域存在的諸多謬誤進行了有力的辨析與糾正。
中醫診斷學中,脈診與望、聞、問並列,是臨床辨證論治不可或缺的環節。脈象的變化,直接反映了人體臟腑、經絡、氣血的盛衰與病變。然而,歷史上關於脈學的文獻汗牛充棟,其中不乏疏漏、臆測乃至錯誤的論述,特別是在重要的脈位與臟腑對應關係上,更是眾說紛紜,導致初學者無所適從,甚至資深醫者亦可能沿襲錯誤而不自知。劉本昌先生有感於此,遂發憤著述《脈訣新編》。
從周章鸞、劉本洪兩位先生的序言及劉本昌先生的自敘中,可以清楚看到此書編輯的時代背景與作者的學術立場。三篇序言不約而同地指出當時脈學傳習的嚴峻問題:西晉太醫令王叔和所撰、集《黃帝內經靈樞》、《素問》等經典脈論大成的《脈經》,原本是脈學的金科玉律,惜因後人假託王叔和之名所作的《脈訣》流傳甚廣,且文辭簡略易誦,反倒使得真正的《脈經》隱而不彰,醫者習焉不察,捨本逐末,謬誤相傳。尤為關鍵的是,對於寸、關、尺三部與人體臟腑的對應關係,許多後世醫家,特別是沈微垣先生在《脈訣規正》中的論述,被認為與《脈經》及《內經》原意大相徑庭,甚至將王叔和原本正確的配位指為偽說,這在劉本昌先生看來是極其痛心的歷史遺誤。
劉本昌先生矢志於此,其著述的「新編」之意,絕非標新立異,而是回歸經典,考正舊說。他明確指出,其書於沈微垣的舊本,採取了「擇其可從者仍之,其紕繆者則辭而闢之,不少假借」的態度。最核心的修正,便是根據王叔和《脈經》的記載,重新確定寸關尺三部所對應的臟腑經絡。他認為,《內經》候法言其概,而王叔和《脈經》則備述臟腑十二經絡之候疾,對於初學者而言,《脈經》的候法是唯一無二的入門途徑。因此,《脈訣新編》的首要任務,便是糾正流行已久的脈位謬誤,使醫者能夠依據正確的脈位來辨識臟腑病變。
在具體的脈位對應上,劉本昌先生依據《脈經》原文,確定了左寸候心與小腸,左關候肝與膽,左尺候腎與膀胱;右寸候肺與大腸,右關候脾與胃,右尺候腎、膀胱、三焦、命門。這種配位觀點,與沈微垣等人的說法形成鮮明對比,也正是《脈訣新編》在理論上的重要撥正。此外,作者還融會了越人《難經》關於六腑六藏的學說,特別是將三焦推論為「外府」,配包絡為「外藏」,並將這些概念貫通於五行的順逆從化之中。這種對臟腑層次的深入理解與劃分,豐富了脈診的辨證思維,使脈象與臟腑功能、病理變化的關聯更加細緻與立體。
《脈訣新編》不僅是一部考正之作,更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劉本昌先生在批判與繼承的基礎上,廣泛吸收了前人脈學研究的成果。書中除了依據《脈經》確立脈位外,還詳細考訂了李瀕湖(李時珍)的二十七脈、崔紫虛的四言脈訣,以及《奇經八脈》等著作。他對這些文獻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與辨析,刪改錯誤,補充缺略,添註音義,闡發義理。這種做法,極大地提升了這些經典脈論的可讀性與準確性,使得學習者可以通過此書,一覽多種重要的脈學理論,並能辨析其中的真偽優劣。書中附載的運氣合臟腑十二經絡圖等,也顯示了作者將脈診置於中醫整體理論框架下的努力,強調了天時、陰陽、五行、六氣等因素對人體氣血運行的影響,進而影響脈象的變化。
從《脈訣新編》的基本介紹來看,全書分為上、下兩卷。上卷應是系統闡述脈學的基本理論,包括脈的形成原理(氣血運行的表現,臟腑功能活動的反映,與臟腑、經絡、氣血等密切相關)、脈的分類(雖然介紹中僅列舉了陰脈和陽脈兩大類及部分脈名,但結合序言中提到整合了李時珍的二十七脈等內容,可以推斷上卷對各種脈象的形態特徵、主病意義應有詳細的描述與分類)、以及脈象的診斷方法(如何通過形態、質地、強弱、速緩等特徵來判斷臟腑、經絡、氣血的病變)。這部分內容構成了學習脈診的基礎,劉本昌先生對脈位、脈象的闡述,無疑是這部分的核心。
下卷則著重於脈學的臨床應用。脈診最終的目的是服務於臨床診斷與治療。下卷內容涵蓋了如何運用脈診來診斷各種疾病(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等),如何根據不同的脈象來指導疾病的治療,以及如何通過脈象的變化來預測疾病的發展趨勢和治療效果(預後)。這部分內容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是脈學臨床價值的體現。雖然本書介紹中對下卷內容的描述相對簡略,但可以合理推測,作者會結合上卷闡述的脈位和脈象知識,詳細論述不同疾病在特定脈位上會呈現何種脈象,這些脈象如何與其他四診信息相結合進行辨證,以及基於脈象所提示的病機如何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法(如方藥、針灸等)和判斷療效與轉歸。
值得注意的是,在《脈訣新編》成書的民國時期,西方醫學在中國逐漸傳播,對傳統中醫構成了挑戰。一些「新醫學者」倡導科學化,對陰陽五行學說和寸口切脈的可靠性提出了質疑。周章鸞先生在序言中,對這種質疑進行了回應,他認為《內經》關於經脈、絡脈、孫絡的論述,與西方醫學關於動脈、靜脈、微血管的認識有相符之處,而「氣口知之」更是明確指示了寸口脈診的依據。他還以緊脈、虛脈為例,說明脈象的變化(如緊如轉索、虛則無力)與科學原理(熱脹冷縮)存在相通之處,「有諸內者必形諸外」,「因病異象,以象候病」,這些基本原理是客觀存在的。劉本昌先生將這樣的辯護納入書中,反映了他對時代挑戰的回應,試圖在新的知識背景下捍衛並闡釋傳統脈學的合理性與科學性。
總而言之,《脈訣新編》是一部在繼承中批判、在批判中創新的重要脈學著作。劉本昌先生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回歸經典,考正歷史上關於脈位的重大謬誤,特別是澄清了王叔和《脈經》與後世偽託《脈訣》及沈微垣《脈訣規正》之間的區別與優劣。他整合了《難經》等其他重要醫學文獻的相關理論,豐富了脈學的內涵。通過系統闡述脈的形成、分類、診斷及臨床應用,此書為醫者學習和掌握脈診技法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指導。它不僅是對歷史錯誤的糾正,更是對傳統脈學體系的一次重塑與強化,為後世醫者習脈、用脈掃除了迷霧,提供了清晰的指引,對中醫脈學的傳承與發展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其深厚的學術價值與重要的臨床意義,使其成為研究和學習中醫脈診不可或缺的重要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