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新編》~ 卷一 (6)
卷一 (6)
1. 內景真傳說
肛門又名魄門,人死魄從此則去。此言六府皆統而相連者也。
白話文:
肛門又叫做魄門,人死的時候,魄就會從這裡離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六腑都是相互統轄且彼此相連的。
2. 《內經》五藏六府十二官論
《靈蘭秘典》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一身之主,故為君主之官。其藏神,其位南,有離明之象,故曰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位高近君,猶之宰輔,故為相傅之官。肺出氣,調則藏府諸官聽其節制,無所不治,故曰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為震卦,壯勇而急,故為將軍之官。
肝為東方龍神。龍善變化,故曰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膽性剛直,故為中正之官,剛直者善決斷。肝雖勇,決非膽不斷,故曰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膻中青,心主之官城,因其貼近君主,故稱臣使。沈氏曰:按十二藏內有膻中而無包絡,十二經內有包絡而無膻中,乃知膻中即包絡也包絡即膻中也。況喜笑屬火,此云喜樂出焉,其代心君也明矣)。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胃司受納、收藏之職,脾司運化轉輸之官。一府一藏,二官相為表裡,故統為倉廩之官。二官相合,輸布運化,而知五味,故曰五味出焉)。大腸者、傳導之宮,變化出焉(大腸居小腸之下,主出糟粕,故名變化傳導也)。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居胃之下,受盛胃之水穀而分泌清濁,水液滲於膀胱,糟粕歸於大腸,故曰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技巧出焉(腎處北方,屬水而主骨,宜為作強之官。
水能化生萬物,故曰技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三焦氣治則水道疏通,故名為決瀆之官)。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位居卑下,故名為州都之官。水穀循下焦而滲入膀胱。蓋膀胱有下口而無上口,津液之藏者皆由氣化滲入,然後能出而為溺,故曰氣化則能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失則為病(失則不能相使而疾病乃作矣)。
故曰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主者、首主之官也。主明則十二官奉令承命,而君主不明則諸臣曠職,自上及下,相使之道不通,即不奉命而危矣)。
白話文:
《靈蘭祕典》說:心臟是身體的主宰,管理精神活動(心臟是整個身體的主控中心,所以被稱為君主之官。它儲存精神,位置在南方,象徵離明之象,因此說精神活動由此而出)。肺臟是輔佐君主的官員,負責調整節奏(位置高且接近心臟,就像宰相輔佐君主一樣,所以被稱為輔佐之官。肺臟負責呼吸,當它的功能正常時,其他器官都會遵循它的節奏運作,無所不能治,所以說節奏由此而出)。肝臟是勇猛的將軍,負責策劃與思考(肝臟象徵震卦,具有勇敢且急切的特性,所以被稱為將軍之官。
肝臟位於東方,象徵龍神。龍善於變化,所以說策略思考由此而出)。膽囊是公正不阿的官員,負責決策判斷(膽囊性質剛直,所以被稱為公正不阿的官員,剛直的人善於做出決策。即使肝臟很勇敢,但若沒有膽囊的果斷,就無法做出決定,所以說決策由此而出)。膻中是心臟的親信,負責帶來喜悅(膻中色青,是心臟的保護城池,因為緊鄰心臟,所以被稱為親信。沈氏說:根據十二臟腑的描述,內有膻中卻無包絡,十二經脈內有包絡卻無膻中,由此可見膻中就是包絡,包絡就是膻中。再者,喜悅和歡笑屬於火象,這裡提到喜悅由此而出,可見它代表著心臟的功能)。
脾胃是倉庫管理者,負責處理五種味道(胃部負責接受和儲存食物,脾臟負責消化和轉運營養。一個腑一個臟,兩個官員相互配合,因此統稱為倉庫管理者。兩者合作,消化吸收營養,並辨識五種味道,所以說五種味道由此而出)。大腸是傳導者,負責分解食物(大腸位於小腸下方,主要負責排泄食物殘渣,因此被稱為分解傳導者)。小腸是接受者,負責分解物質(小腸位於胃部下方,接受胃部的食物,並且分離清濁物質,水分滲入膀胱,食物殘渣進入大腸,所以說分解物質由此而出)。腎臟是強健的官員,負責創造技巧(腎臟位於北方,屬水且主管骨骼,適合成為強健的官員。
水能孕育萬物,所以說創造技巧由此而出)。三焦是決策者,負責管理水路(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當三焦氣流順暢時,水路就能通暢,所以被稱為決策者)。膀胱是地方官員,負責儲存津液,經過氣化後才能排出(膀胱位置較低,所以被稱為地方官員。食物和水分通過下焦進入膀胱。由於膀胱只有出口而無入口,所有儲存的津液都是透過氣化作用滲入,然後才能排出尿液,所以說氣化後才能排出)。
以上十二個官員,彼此間不能失去協調,一旦失去協調就會導致疾病(如果失去協調,就不能相互配合,疾病就會產生)。因此,當君主明確時,下屬就會安定;當君主不明確時,十二個官員就會陷入危險(君主是指心臟這個主控中心。當君主明確時,十二個官員會服從命令,但如果君主不明確,其他官員就會失職,從上到下,相互之間的溝通渠道就會中斷,即不會服從命令,從而陷入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