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本昌

《脈訣新編》~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內景真傳圖

腦者髓之海,諸髓皆屬於腦,故上至腦下至尾骶,髓則腎主之。膻中者即包絡,名氣海,在兩乳間,氣所居焉。穴在臍下一寸三分,能分布陰陽氣之生源,命之主也。故為人父母者不可損也。膈膜者,在心肺之下,肝腎之上,貼於脊,膈間周圍遮幔如幕下垂,以蔽濁氣,不至上熏心肺。

胃者、水穀之海。飲食入胃,由脾運化而傳送大小腸。故經曰:胃陽弱而百病生,脾陰足而萬邪息。

賁門者、胃之上口,下以透膈,即太倉胃口也。

幽門者、謂幽微隱秘之深處,水穀由此傳人小腸,下至闌門,乃泌清別濁而轉入大腸,清滲於膀胱而通藏府焉。

人之一身,藏府經絡,百骸九竅,盡皆貫通。故外有感傷,內有傳變。今繪小圖以便熟玩。

白話文:

【腦是髓液的聚集地,所有的髓液都歸屬於腦部,因此從頭部的腦到尾骶骨,髓液是由腎臟主管的。膻中穴,也就是包絡,又稱為氣海,位於兩乳之間,是氣息的居所。穴位在肚臍下方一寸三分的位置,它能分配陰陽之氣,是生命能量的來源,生命的主宰。因此,作為父母的人,不可讓孩子損傷這個部位。膈膜,位於心肺之下,肝腎之上,緊貼著脊椎,膈膜像一個幕布一樣環繞遮蓋,向下垂落,用以阻擋污濁的氣體,防止其上升燻擾心肺。

胃部,是食物和水分的儲存地。飲食進入胃部後,通過脾臟的運作消化並傳送到大小腸。因此有古語說:胃部的陽氣若虛弱,各種疾病就會產生;脾臟的陰氣充足,萬惡的邪氣就會消散。

賁門,是胃的上端入口,向下穿透膈膜,即是胃與食道相接的地方。

幽門,指的是幽深隱祕的地方,食物和水分由此進入小腸,再向下到達闌門,此處會將清濁分離,然後食物殘渣進入大腸,清澈的部分則滲入膀胱,與藏府相通。

人的身體,包括臟腑、經絡、全身骨骼和各個孔竅,都是相互貫通的。因此,外部有傷害,內部就會有相應的變化。現繪製了這張小圖,方便人們詳細觀看和理解。】

2. 內景真傳說

前賢於人身之經絡,部分重見疊出,而於內景則略之。華佗雖有內照圖,然亦有難辨而未悉者。余故考而分別之。前自氣管以下聯絡皆藏也。後自食管以下,聯絡皆府也。口之上下謂之唇,名曰飛門,言其動運開張,如物之飛也。口內居者為舌,舌乃心之苗,其舌本又屬脾腎二經。

舌下有二隱竅,名曰廉泉,動而津液湧出,下通於腎。如腎水枯涸,津液不能上潮,則口乾燥矣。其上下齒牙為戶門,雖屬手足陽明二經,而其本又屬於腎,以其腎主骨也,故曰齒乃骨之餘。其喉間如小舌之垂下者,名曰懸壅,乃發生之機也。再下又有會厭,居吸門之上,其大如錢,為聲音之關。

薄而易起,音快而便;厚而遲起,音慢而重。項前硬管,謂之喉嚨,主氣。經曰,喉以侯氣,即肺管也。管有十二節,長七寸,下連於肺。經曰:肺為相傅之官。形如華蓋,六葉兩耳,上有二十四孔,主藏魄。心居肺下,形如未開蓮花,其位居中而前。經曰:心為君主之官。

上有七竅三毛,主藏神,周旁有脂膜裹之,是為心包絡。近下另有膈膜一層,周圍張大黏連胸脊之前後,以遮膈下之濁氣,不使上薰心肺也。其膈膜之上謂之膻中,即包絡。經曰膻中為氣之海,乃清氣所居之地,而為上焦主持呼吸而條貫百脈者也。心發四系,一系上連於肺,一系從左透膈膜而下通於肝,肝如春木甲柝之象。

經曰肝為將軍之官,主藏魂。肝凡七葉,而膽附於肝之短葉。膽為清淨之府,有上口而無下口,又謂之青腸,一系從右透膈膜而下通於脾。脾如馬蹄掩於太倉之上,太倉即胃也。經曰脾胃為倉廩之官,主磨水穀,其位居中,主藏意,一系透膈膜循脊直下而通於腎。腎有二枚,形如豇豆,色紫黑,後著脊第十四節兩旁筋膂間。

經曰腎為作強之官,主藏精與志。左一枚陰水居焉,右一枚相火居焉,其中正謂之命門,經曰七節之旁,而有小心者是也,乃人身立命之根本。此言五藏及包絡外藏皆統而相連者也。喉嚨後管名曰咽門,以咽物也。嚥下為胃管,長一尺三寸,下連賁門,即胃之上口也。下以透膈,乃太倉胃口也。

胃又謂之黃腸,與脾相為表裡。脾為運化之原,胃為藏納之府,主腐熟水穀,合變化為中焦。胃之下口為幽門,謂幽微隱秘之處,水穀由此而傳人小腸,小腸承受化物,經曰小腸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又謂之赤腸。其下口謂之闌門,謂闌住水穀,泌清別濁而分入大腸、膀胱也。

其泌之清者前以滲人膀胱,膀胱與小腸脂膜相連,無上口而有下口。小腸泌之清者從而滲入之,其中空虛,善受濕氣,故津液藏而化為溺。經曰膀胱為州都之官,氣化則能出矣。又謂之黑腸。下口有管直透前陰而溺出焉。其泌之濁者,後以轉入大腸而為糞。大腸積疊十六曲,故又名迴腸,又名為白腸,二藏咸稟下焦決瀆之氣,傳導穢滓從直腸而出肛門。直腸在肛門之上,長七寸。

白話文:

前輩們對於人體的經絡,有些地方會重複出現,但在描述內臟時則較為簡略。華佗雖然有繪製內臟圖,但仍有難以辨認和不清楚的地方。因此,我進行了研究並加以區分。從氣管往下連結的都是臟器。從食道往下,連結的都是腑器。我們稱嘴的上下部分為嘴脣,又叫飛門,因為它像飛行物一樣可以活動開閉。嘴巴裡面的部分是舌頭,它是心臟的外現,舌根同時屬於脾臟和腎臟的經絡。

舌頭下方有兩個隱藏的小洞,被稱為廉泉,當舌頭活動時,唾液會從這裡湧出,並且連接到腎臟。如果腎臟水分不足,唾液無法向上湧出,嘴巴就會乾燥。上下牙齒被稱為戶門,雖然它們主要屬於手足陽明兩經,但其實也與腎臟有關,因為腎臟主管骨骼,所以我們說牙齒是骨頭的一部分。喉嚨中垂下的小舌頭叫做懸雍,是發聲的關鍵部位。再往下面有一個叫做會厭的構造,位於吸門上方,大小約如一枚硬幣,負責控制聲音。

它若薄且容易抬起,發聲就快速而流暢;若厚且不易抬起,聲音就慢且沉重。頸部前方的硬管被稱為喉嚨,主要功能是控制氣息。根據古籍,喉嚨是用來察覺氣息的,也就是肺的管道。這個管道有十二段,長度為七吋,向下連接至肺臟。古籍記載:肺是相輔相成的器官,形狀像華蓋,有六片葉子和兩隻耳朵,上面有二十四個孔,負責藏魄。心臟位於肺臟下方,形狀像未開放的蓮花,位置在身體中央偏前。古籍寫到:心臟是君主般的器官。

心臟上面有七個孔和三根毛髮,負責藏神,周圍有脂肪膜包裹,這就是心包絡。靠近下方另有一層膈膜,環繞胸部和背部,用來隔開膈膜下方的濁氣,避免其上升影響心肺。膈膜上方的區域被稱為膻中,即心包絡。古籍記載膻中是氣的海洋,是清氣居住的地方,負責上焦的呼吸和調節全身的脈絡。心臟發出四條連接線,一條連接到肺臟,一條從左側穿過膈膜連接到肝臟,肝臟形狀像春天的樹木。

古籍記載肝臟是將軍般的器官,負責藏魂。肝臟由七片葉子組成,膽囊附著在肝臟的一片短葉上。膽囊是清潔的腑器,只有一個入口沒有出口,也被稱為青腸。另一條連接線從右側穿過膈膜連接到脾臟。脾臟形狀像馬蹄,覆蓋在太倉(胃)上方。古籍記載脾胃是倉庫般的器官,負責磨碎食物,脾臟位於身體中央,負責藏意。另一條連接線穿過膈膜沿著脊椎直下連接到腎臟。腎臟有兩個,形狀像豇豆,顏色為深紫色,位於脊椎第十四節兩側的肌肉間。

古籍記載腎臟是強壯的器官,負責藏精和意志。左側的腎臟藏著陰水,右側的藏著相火,中間正對的位置叫做命門,古籍記載這是七節旁邊的小心臟,是人體生命的根本。以上描述了五臟和包絡外臟之間的聯繫。喉嚨後方的管道被稱為咽門,用於吞嚥食物。嚥下去後是胃管,長度為十三吋,向下連接到賁門,即胃的上口。胃管穿過膈膜,進入太倉(胃),胃又被稱為黃腸,與脾臟互為表裡。脾臟是消化的源頭,胃是存儲食物的腑器,負責腐熟食物,共同形成中焦。胃的下口被稱為幽門,表示幽暗祕密的地方,食物從這裡傳遞到小腸。小腸接受和消化食物,古籍記載小腸是盛裝食物的器官,食物在這裡被消化吸收。小腸又被稱為赤腸。它的下口被稱為閭門,負責阻止食物,分離清濁,分別進入大腸和膀胱。

其中的清液向前滲入膀胱,膀胱與小腸的脂肪膜相連,沒有上口但有下口。小腸分離的清液從這裡滲入,膀胱中空虛,容易吸收濕氣,因此尿液在這裡被儲存並轉化為排泄物。古籍記載膀胱是州都般的器官,氣化作用下才能排出。膀胱又被稱為黑腸。下口有一條管道直接穿透前陰部,讓尿液排出。小腸分離的濁液向後流入大腸,形成糞便。大腸有十六個彎曲,因此又被稱為回腸,又被稱為白腸。這兩個腑器都受到下焦的決瀆之氣影響,負責傳導污穢物質,從直腸通過肛門排出。直腸位於肛門上方,長度為七吋。

肛門又被稱為魄門,人死亡時魄從這裡離開。以上描述了六腑之間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