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本昌

《脈訣新編》~ 序一

回本書目錄

序一

1. 序一

余自弱歲病病多,因絕意進取,稍涉獵岐黃家言,於鄉之前輩以醫鳴者無不結識,樂與講論方脈。姻丈劉篤生先生,固早以醫著,而時相過從者也。其言醫,循循然有法度,為余述辨證審脈之要,無少隱。余既宿尚斯道,先後問學於賀子儒、賓錦堂兩先生門下。卒業後,客遊無所遇,乃僦居邑廛,以行其志。

白話文:

從年輕時起,我就經常生病,因此放棄了進取,略微學習了醫學知識。在鄉裏,與有名望的醫生都結識過,樂於和他們討論醫學理論和處方。岳父劉篤生先生,本來就以醫術著稱,經常和我來往。他談論醫學,循序漸進,有條不紊,他向我詳細闡述了辨證審脈的要點,毫不保留。我本來就喜歡醫道,先後向賀子儒、賓錦堂兩位先生求教。畢業後,客居各處沒有遇到志同道合的人,於是我租住在縣城,開始實踐我的志向。

歲恆不歸故鄉,遺老之素所稔識者,遂不獲亟見。民國己卯春,先生袖所著《脈訣新編》來縣寓,囑為之序。予受而讀之,先生殫精斯業,及嘉惠來學之苦心,於此具見。竊自驚歎,以久荷知愛如余者,乃今始得知先生之深為,至足愧也。古今來集脈學之大成者,必推王叔和。

白話文:

多年來沒有回過故鄉,以前熟悉的老朋友,也就無法常常見面。民國己卯年春天,先生帶著他所寫的《脈訣新編》來縣上拜訪我,請我為他作序。我收下書讀了,先生全力鑽研這項學問,以及想幫助後來學習中醫的用心,從這本書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我感到驚訝和佩服,像我這麼久受先生疼愛和欣賞的人,竟然現在才知道先生的淵博學問,真是太慚愧了。古往今來,把脈學發揚光大的學者,首推王叔和。

叔和為西晉太醫令,撰類《脈經》十卷,其言皆祖述《黃帝內經靈樞》《素問》,而翼之扁鵲、倉公、華佗、張仲景、皇甫士安之論。宋林億稱其若綱在綱,有條不紊,使人占外以知內,視死而別生,誠非過譽。世所誦習之叔和《脈訣》,皆後人所假託,碔砆亂玉,莫此為甚。

白話文:

叔和是西晉太醫令,撰寫了《脈經》十卷。他的理論全部遵循《黃帝內經靈樞》《素問》,並加以扁鵲、倉公、華佗、張仲景、皇甫士安的見解作為補充。宋朝的林億稱讚《脈經》像綱紀一樣層次分明,使人能夠從外在瞭解內部,從死亡中分辨生機,絕非過譽之詞。當代流傳的叔和《脈訣》,都是後人偽造的,它們就像瓦礫混雜在美玉之中,亂七八糟,再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

乃自《脈訣》出而《脈經》隱,業醫者至不知有《脈經》。即或得見是書,大都避艱深而習固陋,每下愈況,良可浩嘆。今觀先生所編新訣,於沈微垣所定舊本,擇其可從者仍之,其紕繆者則辭而闢之,不少假借最要者,如確定寸關尺診候藏腑之支配,糾正謬妄,一以《脈經》為斷。

白話文:

自從《脈訣》出現後,《脈經》就隱沒了,學醫者甚至不知道有《脈經》這本書。即使有幸看到這本書,大部分人也因為艱深難懂而迴避它,反而沉迷於淺顯易懂的舊有知識。這樣的情況每況愈下,令人遺憾。如今看到您編纂的《新訣》,於沈微垣訂定的《舊本》中,選擇了可以遵循的部分保留下來,對於有錯誤的部分,則予以修正並辨析,不作絲毫假借。最重要的是,例如確定了寸、關、尺診法對臟腑的支配性,糾正了謬誤,一切都以《脈經》為準則。

又融會《難經》六府六藏之說,推論三焦為外府,配包絡為外藏,於五行之順逆從化,一一貫通。尤為獨具隻眼,洵習脈學者之初步階梯也。若進而窺其深,則《脈經》俱有。循是以求,思過半矣。或謂近代之談新醫學者,倡言科學化,力闢陰陽五行之說,俱謂寸口切脈為不足憑。

白話文:

《脈經》還融入了《難經》中關於六府六臟的理論,推斷三焦是外府,與包絡相配為外藏,貫通了五行順逆變化的原理。這一點尤為獨到,是學習脈學者的基礎入門。如果進一步探究其深入之處,那麼《脈經》中應有盡有。循著這個思路去研究,思維已經過半。有些人認為近代談論新醫學的人,鼓吹科學化,極力否定陰陽五行的說法,都認為寸口切脈不足為憑。

不思《內經》明言: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與西人動脈居里,靜脈在表,及微血管之說一一吻合。又云:經脈者,常不可見,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是《內經》已明示人以寸口切脈矣。即以脈象而論,緊為傷寒,虛為傷暑;虛則無力,緊如轉索,亦與科學所謂熱漲冷縮之理相符。

白話文:

《內經》經典中明確提到:經脈位於身體內部,分出橫向分支的稱為絡脈,絡脈的細小分支則稱為孫脈。這與西方醫學中動脈位於身體內部,靜脈位於體表以及微血管的說法完全一致。此外,經典中還提到:經脈通常無法察覺,可以通過按壓氣門來判斷其虛實。這說明《內經》已經向人們指出了寸口脈診的方法。再從脈象來說,脈搏緊是傷寒,脈搏虛是傷暑;脈搏虛表示力道不足,脈搏緊如同擰緊的繩子,這也與科學上熱脹冷縮的原理相符。

推而言之,有諸內者必形諸外,因病異象,以象候病,本隱以之顯,泛應而曲當,學者其潛心體察,勿自亂其意焉可也。余於斯道一管之窺,乃所謂雖不能至而心向往者。讀先生是篇,不覺怦然有所興感,輒書此以答先生。若以「質諸當世。高明君子,則吾豈敢。

白話文:

進一步說,內在的疾病一定會在外部表現出來。根據異常的現象來推測疾病,從隱藏的本質中顯現出來,全面應對而細節準確。作為醫學學習者,要潛心觀察體會,不要自作聰明地曲解其意。我在這個領域的見解只是淺薄的窺探,就像雖然不能達到,但心嚮往之。閱讀先生的文章,心中不禁怦然有所感悟,於是寫下這篇文字來回饋先生。至於對此進行求教於當世高明的君子,我怎麼敢這麼做呢?

民國辛巳抄秋湘潭周章鸞順堂氏敬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