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新編》~ 卷一 (2)
卷一 (2)
1. 訂正王叔和藏府脈位圖
左寸浮以候小腸,沉以候心。左關浮以候膽,沉以候肝。左尺浮以候膀胱,沉以候腎。右寸浮以候大腸,沉以候肺。右關浮以候胃,沉以候脾。右尺浮以候三焦,沉以候包絡。寸主上焦,候胸中至頭之有疾。關主中焦,候膈中至臍之有疾。尺主下焦,候腹中至足之有疾。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
白話文:
在「訂正王叔和藏府脈位圖」這篇文章中,內容提到:
在左手脈的寸部,輕觸(浮診)可瞭解小腸的情況,深按(沉診)則可探知心臟的健康狀況。
在左手脈的關部,輕觸(浮診)可知道膽囊的狀態,深按(沉診)則能瞭解肝臟的健康情況。
在左手脈的尺部,輕觸(浮診)可以察覺膀胱的狀況,深按(沉診)則能瞭解腎臟的健康情形。
右手脈的寸部,輕觸(浮診)可得知大腸的狀況,深按(沉診)則能探知肺部的健康情況。
右手脈的關部,輕觸(浮診)可知道胃的狀態,深按(沉診)則能瞭解脾臟的健康情況。
右手脈的尺部,輕觸(浮診)可以察覺三焦的狀況,深按(沉診)則能瞭解包絡的健康情形。
寸部主要負責反映上焦,即胸部到頭部的疾病;關部主要負責反映中焦,即膈肌到肚臍之間的疾病;尺部主要負責反映下焦,即腹部到腳部的疾病。
脈象的前部反映身體前方的健康狀況,後部反映身體後方的健康狀況。上部反映的是胸部及喉嚨的健康問題,下部反映的則是小腹、腰部、大腿、小腿、膝蓋以及腳部的健康問題。
2. 左右三部藏府圖
3. 寸關尺左右定位之圖
4. 考正《脈訣》論(劉本昌)
圭齋歐陽公曰:切脈於手之寸口,其法自秦越人始,蓋為醫者之祖也。乃採摘岐黃《內經》,發《靈》、《素》之旨,設為八十一難,不待切脈、望色、聽聲、寫形,即知病之所在。後世脈理由此而起。至晉·王叔和著《脈經》十卷行世,迨後諸家力為辯妄,誣稱偽訣,沿襲錯誤已數百年矣。
余考清,沈微垣所著《脈訣規正》,其辯妄言晉王叔和始以脈鳴世,撰有《脈經》,可謂詳切。惜其誤以大小腸候之兩寸,致謬於本朝。高陽生竊其名,杜撰《脈訣》,配以左心小腸肝膽腎,右肺大腸脾胃命,作歌成帙。人咸謂其淺近易於誦習,竟不知以假亂真,而《脈經》幾隱晦也(沈辨止)。
又按明李中梓以崔嘉彥四言脈訣撰為新著,其辯妄謂高陽生托王叔和之名者也:自偽訣訛傳,脈法久晦,雖闢之者代有其人,奈習之者恬不知改。余(李中梓)欲起而正之。固知微塵無足岳之能,滴露乏添江之力。然天下萬世,豈無明眼?雖信余言或不及信偽訣,而信偽訣何如其信《內經》耶?今以《內經》脈法為圖,因以數言正其疵誤,但細心閱之,則鳧脛蛇足自當立辯。
圖中列左寸之心候膻中,左關之肝候膈中,左尺之腎候小腸膀胱,右寸之肺候胸中,右關之脾候胃中,右尺之腎候大腸,此《內經》之三部候法也。府不及膽者,寄於肝也。不及大小腸膀胱者,統於腹中也。至偽訣(李中梓指王叔和)以大小腸配於寸上,以三焦列於左尺,以命門列於右尺,及乎厥陰膻中竟置而不言,不可不為辨,使後學有確然可遵之法也。
夫寸主上焦以候胸中,關主中焦以候膈中,尺主下焦以候腹中,此人身之定位,古今之通論也。大小腸皆在下焦腹中,偽訣越中焦而候之寸上,有是理乎?滑伯仁見及此,以左尺主小腸膀胱前陰之病,右尺主大腸後陰之病,可稱千古隻眼云云(李中梓辨止)。今余仍遵叔和,未敢與沈、李苟同者,請申其說。
蓋叔和所配脈位,其於藏府表裡經穴一一貫通,章章可考。如左寸心配小腸,以心與小腸相表裡也;左關肝配膽中,以肝與膽相表裡也;左尺腎配膀胱,腎與膀胱相表裡。右寸肺配大腸,肺與大腸相表裡,右關脾配胃中,脾與胃相表裡;右尺胞絡配三焦,胞絡與三焦相表裡。其言表裡者,謂十二經之表裡也。
越人晰言藏府之配合,三十八難推言藏五府六之理,意謂三焦一府,其經屬手之少陽,此府不同各府之在內,而屬在於氣衝之分。府也者,內焉五,外焉一,所以言府有六也。三十九難又推言府五藏六之說,以三焦不屬於五藏,故言府有五焉。以腎有兩藏,故言藏有六焉。所謂兩臟者,其左為腎、右為命門。
今即其說而引申之,直可定其左為腎、右為手厥陰包絡,恰配手少陽三焦。
白話文:
圭齋歐陽先生說:把脈的方法是從手腕寸口這個地方診斷,這個方法是從秦越人開始的,他可以說是醫學的祖師。他採集了《黃帝內經》的理論,闡發了《靈樞》、《素問》的精義,設定了八十一難的問題,不需要切脈、觀察臉色、聽聲音、觀察體態,就能知道疾病在哪裡。後世的脈學理論就是由此開始的。到了晉朝的王叔和寫了《脈經》十卷流傳於世,之後很多醫家都極力地辨別錯誤,指責《脈經》是偽造的,這樣錯誤沿襲了數百年。
我研究過清朝沈微垣所寫的《脈訣規正》,其中辨別錯誤的說法認為,晉朝的王叔和開始因為脈學而聞名於世,寫了《脈經》,這說法可說是詳細切實。可惜他錯誤地把大小腸的脈位放在兩手寸部,導致對本朝的脈學造成錯誤影響。有一個叫高陽生的人,竊取了王叔和的名號,杜撰了《脈訣》,把它搭配成左手寸部對應心臟、小腸、肝臟、膽囊、腎臟,右手寸部對應肺臟、大腸、脾臟、胃臟、命門的歌訣。人們都說這歌訣淺顯易懂,容易背誦,卻不知道它是用假的來混淆真的,導致《脈經》幾乎被埋沒了(沈微垣這樣認為)。
此外,根據明朝李中梓的說法,他把崔嘉彥的四言脈訣寫成了新的著作,其中辨別錯誤的說法認為,高陽生是假託王叔和的名義寫的:自從這偽訣錯誤流傳後,脈學的正確方法就長期被蒙蔽,雖然歷代都有人出來糾正,但是學習的人卻都不知改正。我(李中梓)想要站出來糾正它。我當然知道自己像微塵一樣無法撼動高山,像露珠一樣無法增添江河的水量。然而天下萬世,難道沒有明眼人嗎?即使相信我說的話可能比不上相信偽訣的人多,但相信偽訣又怎能比得上相信《黃帝內經》呢?現在我用《黃帝內經》的脈法做成圖,因此用幾句話來糾正其中的錯誤,只要仔細閱讀,就能分辨出像野鴨子的腳跟蛇的足一樣不協調的地方。
圖中標明左手寸部對應心臟,也對應膻中穴;左手關部對應肝臟,也對應膈中;左手尺部對應腎臟,也對應小腸和膀胱。右手寸部對應肺臟,也對應胸中;右手關部對應脾臟,也對應胃中;右手尺部對應腎臟,也對應大腸,這是《黃帝內經》的三部脈法。沒有把膽囊列出來,是因為膽附屬於肝;沒有把大小腸和膀胱列出來,是因為它們都屬於腹部。至於偽訣(李中梓指的是王叔和)把大小腸放在寸部,把三焦放在左手尺部,把命門放在右手尺部,甚至把厥陰和膻中穴都忽略不說,這是不得不加以辨別的,以便讓後來的學者有明確可以遵循的方法。
寸部主管上焦,用來診斷胸中的疾病;關部主管中焦,用來診斷膈中的疾病;尺部主管下焦,用來診斷腹部的疾病,這是人體部位的定位,是古今通用的理論。大小腸都在下焦腹部,偽訣卻越過中焦把它們放在寸部來診斷,這有道理嗎?滑伯仁看到了這個問題,認為左手尺部主管小腸、膀胱和前陰的疾病,右手尺部主管大腸和後陰的疾病,這可以稱得上是千古一見的獨到見解了(李中梓這樣認為)。現在我仍然遵從王叔和的理論,不敢和沈微垣、李中梓的觀點相同,請讓我詳細說明我的理由。
王叔和所安排的脈位,它和臟腑、表裡、經絡、穴位是相互貫通、一一對應的,每一個地方都有依據可以考證。例如,左手寸部對應心臟,同時也對應小腸,因為心臟和小腸是互為表裡的;左手關部對應肝臟,同時也對應膽囊,因為肝臟和膽囊是互為表裡的;左手尺部對應腎臟,同時也對應膀胱,因為腎臟和膀胱是互為表裡的。右手寸部對應肺臟,同時也對應大腸,因為肺臟和大腸是互為表裡的;右手關部對應脾臟,同時也對應胃,因為脾臟和胃是互為表裡的;右手尺部對應胞絡,同時也對應三焦,因為胞絡和三焦是互為表裡的。這裡說的表裡,是指十二經的表裡關係。
秦越人清楚地說了臟腑的搭配關係,《難經》第三十八難推論了五臟和六腑的道理,意思是指三焦是一個腑,它的經脈屬於手少陽,這個腑不同於其他各腑在體內,而是屬於氣衝分的。所謂的「腑」,體內有五個,體外有一個,所以說腑有六個。《難經》第三十九難又推論了腑五臟六的說法,因為三焦不屬於五臟,所以說腑有五個。因為腎臟有兩個,所以說臟有六個。所謂的兩個腎,它的左邊是腎,右邊是命門。
現在就按照這個說法來延伸,可以直接確定左邊是腎,右邊是手厥陰包絡,正好配上手少陽三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