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本昌

《脈訣新編》~ 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

1. 內景真傳圖

腦者髓之海,諸髓皆屬於腦,故上至腦下至尾骶,髓則腎主之。膻中者即包絡,名氣海,在兩乳間,氣所居焉。穴在臍下一寸三分,能分布陰陽氣之生源,命之主也。故為人父母者不可損也。膈膜者,在心肺之下,肝腎之上,貼於脊,膈間周圍遮幔如幕下垂,以蔽濁氣,不至上熏心肺。

白話文:

大腦是髓海,身體各處的骨髓都屬於大腦,所以從頭頂到尾椎,骨髓都由腎臟控制。膻中就是包絡,別名氣海,位於兩乳之間,是氣體聚集的地方。穴位在肚臍下一寸三分,可以分配陰陽之氣的來源,是生命的主人。因此,父母不可損傷它。膈膜位於心肺之下,肝腎之上,緊貼脊柱,周圍遮蓋著像幕布一樣下垂的橫隔,用來遮擋濁氣,防止濁氣上燻心肺。

胃者、水穀之海。飲食入胃,由脾運化而傳送大小腸。故經曰:胃陽弱而百病生,脾陰足而萬邪息。

賁門者、胃之上口,下以透膈,即太倉胃口也。

幽門者、謂幽微隱秘之深處,水穀由此傳人小腸,下至闌門,乃泌清別濁而轉入大腸,清滲於膀胱而通藏府焉。

人之一身,藏府經絡,百骸九竅,盡皆貫通。故外有感傷,內有傳變。今繪小圖以便熟玩。

白話文:

胃是食物和水分匯集的地方。我們吃進去的食物,經由脾臟的運化,傳送到大腸和小腸。所以經書上說:「胃陽氣不足,就會百病叢生;脾臟陰氣充足,就能抵禦各種邪氣。」

賁門是胃的上口,向下連通隔膜,也就是太倉胃口。

幽門是指胃的深處,食物和水分由此進入小腸,向下到達闌門,然後分清濁,清者進入大腸,濁者滲入膀胱,藉此調節全身臟腑。

人體的五臟六腑、經脈、骨骼和九竅,都是互相連通的。因此,外在的傷害,內部也會有所反應。現在繪製了這個圖,方便大家反复观看理解。

2. 內景真傳說

前賢於人身之經絡,部分重見疊出,而於內景則略之。華佗雖有內照圖,然亦有難辨而未悉者。余故考而分別之。前自氣管以下聯絡皆藏也。後自食管以下,聯絡皆府也。口之上下謂之唇,名曰飛門,言其動運開張,如物之飛也。口內居者為舌,舌乃心之苗,其舌本又屬脾腎二經。

白話文:

過去的前輩們對於人體的經絡,有些部分重複出現,但對於人體內在的情況卻描述得很少。華佗雖然有「內照圖」,但也有一些難以辨別或不瞭解的地方。因此,我花了時間考證和釐清它們。在人體前方的氣管以下部位,它們都藏在體內。在人體後方的食管以下部位,它們都屬於臟腑。嘴巴的上方和下方稱為嘴脣,又叫「飛門」。這是因為嘴脣可以活動開合,就像東西在飛動一樣。嘴巴裡面的器官是舌頭,舌頭是心的苗裔,而舌根又屬於脾經和腎經。

舌下有二隱竅,名曰廉泉,動而津液湧出,下通於腎。如腎水枯涸,津液不能上潮,則口乾燥矣。其上下齒牙為戶門,雖屬手足陽明二經,而其本又屬於腎,以其腎主骨也,故曰齒乃骨之餘。其喉間如小舌之垂下者,名曰懸壅,乃發生之機也。再下又有會厭,居吸門之上,其大如錢,為聲音之關。

白話文:

舌頭下方有兩個隱藏的孔穴,叫做廉泉,當它們運動時會湧出津液,向下與腎臟相通。如果腎水枯竭,津液無法上升,就會導致口乾。上下的牙齒就像戶門一樣,雖然屬於手足陽明兩條經絡,但其根源又屬於腎臟,因為腎臟主導骨頭,所以說牙齒是骨頭的餘部。喉嚨中間像小舌頭一樣垂下來的東西,叫做懸壅垂,它是聲音產生的部位。再往下還有會厭,位於氣道入口上方,形狀像錢,是聲音的關口。

薄而易起,音快而便;厚而遲起,音慢而重。項前硬管,謂之喉嚨,主氣。經曰,喉以侯氣,即肺管也。管有十二節,長七寸,下連於肺。經曰:肺為相傅之官。形如華蓋,六葉兩耳,上有二十四孔,主藏魄。心居肺下,形如未開蓮花,其位居中而前。經曰:心為君主之官。

白話文:


喉嚨

喉嚨的管道薄且容易發聲,發音快速而輕便;管道厚則發聲較慢,發音低沉而厚重。頸部前方的硬管道叫做喉嚨,它是氣息的主要通道。經書上說,喉嚨主掌氣息,也就是肺部的管道。

肺的管道有十二節,長度約七寸,下端連接到肺部。經書上說,肺是人體的相傅之官。肺的形狀像華蓋,有六片葉子,兩隻耳朵,上面有二十四個孔洞,主掌藏匿魂魄。

心臟位於肺的下方,形狀像含苞待放的蓮花,位置居中靠前。經書上說,心臟是人體的君主之官。

上有七竅三毛,主藏神,周旁有脂膜裹之,是為心包絡。近下另有膈膜一層,周圍張大黏連胸脊之前後,以遮膈下之濁氣,不使上薰心肺也。其膈膜之上謂之膻中,即包絡。經曰膻中為氣之海,乃清氣所居之地,而為上焦主持呼吸而條貫百脈者也。心發四系,一系上連於肺,一系從左透膈膜而下通於肝,肝如春木甲柝之象。

白話文:

人體的頭部有七竅和三層毛髮,負責儲藏神識。這些構造周圍有一層脂肪包裹著,這就是心包。

在心包下方,有一層膈膜,它周圍擴張黏連著胸腔和脊椎的前後部位,起到阻擋下肢濁氣向上燻蒸心肺的作用。膈膜的上部稱為膻中,也就是心包的位置。

經典著作中記載,膻中是氣的海,是清氣聚集的地方,負責上焦的呼吸功能和協調百脈。從心臟發出的四條脈絡中,一條連接到肺部,另一條從左側穿過膈膜通到肝臟,肝臟的構造就像春季的樹木一樣高大挺拔。

經曰肝為將軍之官,主藏魂。肝凡七葉,而膽附於肝之短葉。膽為清淨之府,有上口而無下口,又謂之青腸,一系從右透膈膜而下通於脾。脾如馬蹄掩於太倉之上,太倉即胃也。經曰脾胃為倉廩之官,主磨水穀,其位居中,主藏意,一系透膈膜循脊直下而通於腎。腎有二枚,形如豇豆,色紫黑,後著脊第十四節兩旁筋膂間。

白話文:

《靈樞經》上說,肝臟是人體的「將軍」,負責儲存靈魂,由七片葉片組成,膽囊附著在肝臟短葉上。

膽囊是清澈乾淨的器官,有上開口但沒有下開口,又稱「青腸」,一條管道從右邊穿過橫膈膜,與脾臟相通。

脾臟形狀像馬蹄,藏在胃上面,胃就是「太倉」。《靈樞經》上說,脾和胃是人體的「倉庫」,負責消化和運輸食物,脾位於人體正中,負責儲存人的意念,一條管道穿過橫膈膜,沿著脊椎向下與腎臟相通。

腎臟有兩顆,形狀像豇豆,顏色紫黑,位於脊椎第十四節兩側的肌肉組織中。

經曰腎為作強之官,主藏精與志。左一枚陰水居焉,右一枚相火居焉,其中正謂之命門,經曰七節之旁,而有小心者是也,乃人身立命之根本。此言五藏及包絡外藏皆統而相連者也。喉嚨後管名曰咽門,以咽物也。嚥下為胃管,長一尺三寸,下連賁門,即胃之上口也。下以透膈,乃太倉胃口也。

白話文:

《經》書上說,腎臟是主宰人體強壯的器官,負責儲藏精氣和意志。左邊的腎臟藏着陰水,右邊的腎臟藏着相火,兩者中間的部位叫做命門,也就是《經》書上所說的“七節之旁,而有小心者”的地方,它是人體生命根本所在。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五臟六腑以及包絡都互相聯繫、相互依存。喉嚨後面的管道叫做咽門,因為它是用來吞嚥食物的。往下就是胃管,長一尺三寸,連接着賁門,也就是胃的入口。再往下穿過隔膜,就到了太倉,也就是胃的出口。

胃又謂之黃腸,與脾相為表裡。脾為運化之原,胃為藏納之府,主腐熟水穀,合變化為中焦。胃之下口為幽門,謂幽微隱秘之處,水穀由此而傳人小腸,小腸承受化物,經曰小腸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又謂之赤腸。其下口謂之闌門,謂闌住水穀,泌清別濁而分入大腸、膀胱也。

白話文:

胃又稱為「黃腸」,內外與脾臟相連。脾臟是運化的根源,胃是儲藏食物的倉庫,負責消化腐熟水穀,轉化為中焦的營養物質。胃的下口稱為「幽門」,是指隱祕的地方,水穀從這裡進入小腸。小腸負責吸收營養,因此有「小腸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的說法,又稱為「赤腸」。小腸的下口稱為「闌門」,是指妨礙水穀的進出,區分清濁,將水穀分別送入大腸和膀胱。

其泌之清者前以滲人膀胱,膀胱與小腸脂膜相連,無上口而有下口。小腸泌之清者從而滲入之,其中空虛,善受濕氣,故津液藏而化為溺。經曰膀胱為州都之官,氣化則能出矣。又謂之黑腸。下口有管直透前陰而溺出焉。其泌之濁者,後以轉入大腸而為糞。大腸積疊十六曲,故又名迴腸,又名為白腸,二藏咸稟下焦決瀆之氣,傳導穢滓從直腸而出肛門。直腸在肛門之上,長七寸。

肛門又名魄門,人死魄從此則去。此言六府皆統而相連者也。

白話文:

中醫古文將人體排泄系統分為兩部分:

清液系統(泌之清者)

  • 清液從膀胱排出。
  • 膀胱與小腸相連,通過滲透將清液從小腸吸收。
  • 清液流入膀胱空腔,形成尿液。
  • 膀胱的氣化作用促使尿液排出。
  • 膀胱又稱「黑腸」,其下端有管子通向尿道,尿液從此排出。

濁液系統(泌之濁者)

  • 濁液流入大腸,形成糞便。
  • 大腸曲折盤繞,又稱迴腸或白腸。
  • 大小腸都受到下焦火氣的影響。
  • 穢物通過直腸和肛門排出體外。
  • 直腸位於肛門上方,約長七寸。

3. 《內經》五藏六府十二官論

《靈蘭秘典》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一身之主,故為君主之官。其藏神,其位南,有離明之象,故曰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位高近君,猶之宰輔,故為相傅之官。肺出氣,調則藏府諸官聽其節制,無所不治,故曰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為震卦,壯勇而急,故為將軍之官。

白話文:

《靈蘭祕典》裡說:

  • 心臟:是身體的主宰,主管著精神意識的產生。
  • 肺臟:就像輔佐君主的大臣,調節著身體的運作。
  • 肝臟:就像威武的將軍,負責謀略和決策。

肝為東方龍神。龍善變化,故曰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膽性剛直,故為中正之官,剛直者善決斷。肝雖勇,決非膽不斷,故曰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膻中青,心主之官城,因其貼近君主,故稱臣使。沈氏曰:按十二藏內有膻中而無包絡,十二經內有包絡而無膻中,乃知膻中即包絡也包絡即膻中也。況喜笑屬火,此云喜樂出焉,其代心君也明矣)。

白話文:

肝臟就像東方的龍神,善於變化,所以謀略和思考來自於它。

膽囊是中正的器官,決斷力來自於它(膽性剛強,所以是中正的器官,剛強的人善於決斷。肝臟雖然勇猛,但缺少膽囊的決斷力,所以說決斷力來自於膽囊)。

膻中是臣屬的器官,快樂來自於它(膻中屬青色,是心臟的城池,因為它靠近君主,所以稱之為臣屬。沈氏說:十二臟腑中有膻中而沒有包絡,十二經脈中有包絡而沒有膻中,可以知道膻中就是包絡,包絡就是膻中。況且歡笑屬於火,這裡說快樂來自於它,說明它代替了心臟君主)。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胃司受納、收藏之職,脾司運化轉輸之官。一府一藏,二官相為表裡,故統為倉廩之官。二官相合,輸布運化,而知五味,故曰五味出焉)。大腸者、傳導之宮,變化出焉(大腸居小腸之下,主出糟粕,故名變化傳導也)。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腸居胃之下,受盛胃之水穀而分泌清濁,水液滲於膀胱,糟粕歸於大腸,故曰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技巧出焉(腎處北方,屬水而主骨,宜為作強之官。

白話文:

脾胃就像倉庫,負責管理食物。它們可以消化食物中的營養成分(胃負責儲存和消化,脾負責運輸和轉化)。

大腸就像一條傳送帶,負責把消化後的廢物排出體外(大腸位於小腸下方,主要負責排除食物殘渣)。

小腸就像一個容器,負責吸收食物中的營養(小腸位於胃下方,負責從胃中接收食物,並將其分解成清澈和混濁的物質。清澈的液體進入膀胱,混濁的物質進入大腸)。

腎臟就像一個發電機,負責提供能量和控制身體功能(腎臟位於腹部下方,屬水,負責控制骨骼,所以被稱為發電機)。

水能化生萬物,故曰技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三焦氣治則水道疏通,故名為決瀆之官)。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膀胱位居卑下,故名為州都之官。水穀循下焦而滲入膀胱。蓋膀胱有下口而無上口,津液之藏者皆由氣化滲入,然後能出而為溺,故曰氣化則能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失則為病(失則不能相使而疾病乃作矣)。

白話文:

水有滋養萬物的功能,所以說五行中的水能生萬物。三焦系統是水道的機關,水的通道就從這裡開始(上焦的水氣如薄霧,中焦的水氣如泡沫,下焦的水氣如水溝,三焦系統的氣機調和,水路就會通暢,因此又稱為決瀆之官)。膀胱是水液貯藏的地方,水液蒸化後才能排出(膀胱位於身體的下方,因此被稱為州都之官。水穀流經下焦後,會滲入膀胱。由於膀胱只有出口沒有入口,所以水液的貯藏都是通過氣化滲透進來的,然後才能排出變成小便,因此說水液蒸化後才能排出)。這些五行十二官之間的關係密不可分,彼此失去平衡就會生病(失去平衡就不能互相協調運作,就會導致疾病的產生)。

故曰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主者、首主之官也。主明則十二官奉令承命,而君主不明則諸臣曠職,自上及下,相使之道不通,即不奉命而危矣)。

白話文:

因此說君主聰明,朝政才能安定,君主糊塗,國家大事就會危亡(君主:指首領。君主聰明,各部門就能服從命令執行任務,而君主糊塗,官員就會翫忽職守,從上到下,溝通不暢,就不會服從命令,國家就會陷入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