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本昌

《脈訣新編》~

回本書目錄

1. 卷一

2. 李中梓沈微垣脈位原圖

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

余按李氏上圖,左寸候心、膻中,關候肝與膈中,尺候腎及腹中小腸膀胱;右寸候肺及胸中,關候脾與胃,尺候腎及腹中大腸。所配六部,僅得脾與胃候、腎與膀胱候,其部位上下與藏府表裡相當,余皆錯配。欲遵《內經》候法,豈可令脈位混淆如此乎?不思《內經》候法言其概,叔和候法言其詳。

《內經》只言上中下之候病,叔和則備述藏府十二經絡之候疾,原不可混為一談。第欲取便初學,則叔和候法實為惟一無二之門徑。惜後世之言脈者,大都陰奉陽違,遂致真理幾晦。而先生一片苦心轉遭耳食者之盲目訕謗,殊為可嘆。茲將叔和先生《脈經》所載(兩手六脈所王五藏六府陰逆順第七篇)原文摘要錄後,以備考覈。

其脈法贊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腎與命門,俱出尺部。魂魄合神,皆見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順男,右大順女(下略)。

其分配六部云:心部在左手關前寸口是也,即手少陰經也,與手太陽為表裡,以小腸合為府,合於上焦,名曰神庭,在鳩尾下五分。

肝部在左手關上是也,足厥陰經也,與足少陽為表裡,以膽合為府,合於中焦,名曰胞門,在太倉左右三寸。

腎部在左手關後尺中是也,足少陰經也,與足太陽為表裡,以膀胱合為府,合於下焦,在關元左。

肺部在右手關前寸口是也,手太陰經也,與手陽明為表裡,以大腸合為府,合於上焦,名呼吸之府,在雲門。

脾部在右手關上是也,足太陰經也,與足陽明為表裡,以胃合為府,合於中焦脾胃之間,名曰章門,在季肋前一寸半。

腎部在右手關後尺中是也,足少陰經也,與足太陽為表裡,以膀胱合為府,合於下焦,在關元右。左屬腎,右為子戶,名曰三焦

今考運氣合藏府十二經絡圖、訂正脈位圖、及左右三部藏府圖、寸關尺定位圖,確定不易之理,一以貫之,並考正《脈訣》論於後。

白話文:

根據李中梓的脈位圖,他認為手腕內側兩邊對應的是季脅位置,手腕外側的尺脈用來觀察腎臟的狀況,而尺脈的內側則是判斷腹部的健康。中間靠近上方的部分,左手外側用來檢查肝臟,內側則是膈肌;右手外側則是胃部,內側則是脾臟。再往上靠近上方的地方,右手外側是肺部,內側是胸腔中心,左手外側是心臟,內側則是膻中穴。

我研究李氏的圖,左邊的寸脈對應的是心臟和膻中,關脈則是肝臟和膈肌,尺脈則是腎臟和腹部的小腸、膀胱;右邊的寸脈是肺部和胸腔,關脈則是脾臟和胃部,尺脈則是腎臟和腹部的大腸。這六個部位,只有脾臟、胃部、腎臟和膀胱的脈象位置正確,其他都搞錯了。若想遵循《黃帝內經》的診脈方法,怎能讓脈位如此混淆不清呢?我們應該理解,《內經》的診脈方法只是概述,而叔和的診脈方法則詳細得多。

《內經》只提到上、中、下三部分別對應的疾病,叔和卻詳細描述了十二經絡以及各個臟腑對應的疾病,兩者不能混為一談。為了方便初學者,叔和的診脈方法確實是獨一無二的入門途徑。可惜後世大多數談論脈象的人,表面遵循實際卻違背,導致真相幾乎被掩蓋。先生的苦心反而遭受無知者的盲目譏諷,真是令人惋惜。現在我將叔和先生《脈經》中(兩手六脈所王五藏六府陰逆順第七篇)的原文摘要錄下,供查證。

其中提到:肝臟和心臟的脈象出現在左手,脾臟和肺部的脈象出現在右手,腎臟和命門的脈象都在尺脈部分。魂魄和精神都能在寸口脈象中看到。左手主要反映臟器的情況,右手主要反映腑器的狀況,左手脈象大表示男性身體健康,右手脈象大表示女性身體健康。

接著,他將六個部位的脈象分配如下:心臟的脈象在左手關脈前方的寸口位置,這是手少陰經,與手太陽經互為表裡,與小腸相連,屬於上焦,稱為神庭,位於鳩尾下方五分處。

肝臟的脈象在左手關脈上方的位置,這是足厥陰經,與足少陽經互為表裡,與膽囊相連,屬於中焦,稱為胞門,位於太倉左右三寸處。

腎臟的脈象在左手關脈後方的尺脈位置,這是足少陰經,與足太陽經互為表裡,與膀胱相連,屬於下焦,位於關元左側。

肺部的脈象在右手關脈前方的寸口位置,這是手太陰經,與手陽明經互為表裡,與大腸相連,屬於上焦,稱為呼吸之府,位於雲門。

脾臟的脈象在右手關脈上方的位置,這是足太陰經,與足陽明經互為表裡,與胃相連,屬於中焦脾胃之間,稱為章門,位於季脅前一寸半。

右手關脈後方的尺脈位置,這是足少陰經,與足太陽經互為表裡,與膀胱相連,屬於下焦,位於關元右側。左邊對應腎臟,右邊是子宮,統稱為三焦。

現在我們考察運氣合臟腑十二經絡圖、訂正脈位圖、以及左右三部臟腑圖、寸關尺定位圖,確定這些不可改變的道理,將它們融會貫通,並且進一步修正《脈訣》的理論。

3. 運氣合藏府十二經絡圖

【附】,運氣合藏府十二經絡歌

醫明陰陽五行理,始曉天時民病情。五運五行五氣化,六氣天地陰陽生。火分君相氣熱暑,為合人之藏府經。天干起運地支氣,天五地六節制成。注:學醫業者,必要明天地、陰陽、五行之理,始曉天時之和不和,民之生病之情由也。人皆知五運化自五行、五質、五氣也,而不知六氣化自天地、陰陽、六質、六氣也。

六質者即經曰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陰陽也,生長化收藏下應之也。六氣者即經曰風暑濕燥寒火,天之陰陽也,三陰三陽上奉之也。是以在地之火分為君火、相火,在天之氣分為熱氣、暑氣,為合人五藏六府、包絡、十二經也。天干陰陽合而為五,故主五運。甲化陽土,合人之胃,己化陰土,合人之脾。

乙化陰金,合人之肺,庚化陽金,合人大腸。丙化陽水,合人膀胱,辛化陰水,合人之腎。丁化陰木,合人之肝;壬化陽木,合人之膽。戊化陽火,合人小腸;癸化陰火,合人之心。相火屬陽者,合人三焦,相火屬陰者,合人包絡。此天干合人之五藏六府、十二經也。地支陰陽合而為六,故主六氣。

子午主少陰君火,合人之心與小腸也;丑未主太陰濕土,合人之脾與胃也;寅申主少陽相火,合人之三焦包絡也;卯酉主陽明燥金,合人之肺與大腸也;辰戌主太陽寒水,合人之膀胱與腎也;巳亥主厥陰風木,合人之肝與膽也。此地支之合人五藏六府十二經也。天數五,而五陰五陽,故為十干;地數六,而六陰六陽,故為十二支。

天干之五必得地支之六以為節,地支之六必得天干之五以為制,而後六甲成歲。氣備,故一歲中運以七十二日五位分主之,六氣以六十日六部分主之。

白話文:

【附加】,運氣結合臟腑十二經絡的歌謠

醫生需明白陰陽五行的道理,才能瞭解天時與民眾疾病的情況。五行運作產生五種氣候,六氣則是由天地陰陽變化而來。火氣可細分為君火、相火,各自對應人體內的臟腑及經絡。天干代表運行,地支代表氣象,兩者相輔相成,定下節氣規律。注:從事醫學的人,必須理解天地、陰陽、五行的關係,才能明白天時的變化如何影響人的健康。人們都知道五行運作會產生五種氣質,卻忽略了六氣是從天地、陰陽、六種物質和六種氣候中衍生的。

六種物質即經典所言的木、火、土、金、水、火,是地的陰陽,分別對應生長、化育、收穫、藏納等階段。六氣,即經典所說的風、暑、濕、燥、寒、火,是天的陰陽,由三陰三陽共同維護。因此,地上的火氣可細分為君火、相火,天上的氣候可細分為熱氣、暑氣,這些都與人體五臟六腑、包絡、十二經絡相對應。天干陰陽結合而成五行,負責掌管五運。甲代表陽性土,對應人體的胃部;己代表陰性土,對應脾臟。

乙代表陰性金,對應肺部;庚代表陽性金,對應大腸。丙代表陽性水,對應膀胱;辛代表陰性水,對應腎臟。丁代表陰性木,對應肝臟;壬代表陽性木,對應膽囊。戊代表陽性火,對應小腸;癸代表陰性火,對應心臟。相火屬於陽性,對應三焦;相火屬於陰性,對應包絡。這就是天干與人體五臟六腑、十二經絡的關係。地支陰陽結合而成六氣,

子午時段主導少陰君火,對應心臟和小腸;醜未時段主導太陰濕土,對應脾臟和胃部;寅申時段主導少陽相火,對應三焦和包絡;卯酉時段主導陽明燥金,對應肺部和大腸;辰戌時段主導太陽寒水,對應膀胱和腎臟;巳亥時段主導厥陰風木,對應肝臟和膽囊。這是地支與人體五臟六腑、十二經絡的對應關係。天數為五,包括五陰五陽,所以有十天干;地數為六,包括六陰六陽,所以有十二地支。

五個天干必須配合六個地支,以形成節氣;六個地支也必須配合五個天干,以形成規律,這樣才能構成一年的六甲週期。氣候完整,因此一年中,五運以七十二天為單位,各自掌管不同的時段;六氣以六十天為單位,各自掌管不同的部分。

4. 訂正王叔和藏府脈位圖

左寸浮以候小腸,沉以候心。左關浮以候膽,沉以候肝。左尺浮以候膀胱,沉以候腎。右寸浮以候大腸,沉以候肺。右關浮以候胃,沉以候脾。右尺浮以候三焦,沉以候包絡。寸主上焦,候胸中至頭之有疾。關主中焦,候膈中至臍之有疾。尺主下焦,候腹中至足之有疾。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

白話文:

在「訂正王叔和藏府脈位圖」這篇文章中,內容提到:

在左手脈的寸部,輕觸(浮診)可瞭解小腸的情況,深按(沉診)則可探知心臟的健康狀況。

在左手脈的關部,輕觸(浮診)可知道膽囊的狀態,深按(沉診)則能瞭解肝臟的健康情況。

在左手脈的尺部,輕觸(浮診)可以察覺膀胱的狀況,深按(沉診)則能瞭解腎臟的健康情形。

右手脈的寸部,輕觸(浮診)可得知大腸的狀況,深按(沉診)則能探知肺部的健康情況。

右手脈的關部,輕觸(浮診)可知道胃的狀態,深按(沉診)則能瞭解脾臟的健康情況。

右手脈的尺部,輕觸(浮診)可以察覺三焦的狀況,深按(沉診)則能瞭解包絡的健康情形。

寸部主要負責反映上焦,即胸部到頭部的疾病;關部主要負責反映中焦,即膈肌到肚臍之間的疾病;尺部主要負責反映下焦,即腹部到腳部的疾病。

脈象的前部反映身體前方的健康狀況,後部反映身體後方的健康狀況。上部反映的是胸部及喉嚨的健康問題,下部反映的則是小腹、腰部、大腿、小腿、膝蓋以及腳部的健康問題。

5. 左右三部藏府圖

6. 寸關尺左右定位之圖

7. 考正《脈訣》論(劉本昌)

圭齋歐陽公曰:切脈於手之寸口,其法自秦越人始,蓋為醫者之祖也。乃採摘岐黃《內經》,發《靈》、《素》之旨,設為八十一難,不待切脈、望色、聽聲、寫形,即知病之所在。後世脈理由此而起。至晉·王叔和著《脈經》十卷行世,迨後諸家力為辯妄,誣稱偽訣,沿襲錯誤已數百年矣。

余考清,沈微垣所著《脈訣規正》,其辯妄言晉王叔和始以脈鳴世,撰有《脈經》,可謂詳切。惜其誤以大小腸候之兩寸,致謬於本朝。高陽生竊其名,杜撰《脈訣》,配以左心小腸肝膽腎,右肺大腸脾胃命,作歌成帙。人咸謂其淺近易於誦習,竟不知以假亂真,而《脈經》幾隱晦也(沈辨止)。

又按明李中梓以崔嘉彥四言脈訣撰為新著,其辯妄謂高陽生托王叔和之名者也:自偽訣訛傳,脈法久晦,雖闢之者代有其人,奈習之者恬不知改。余(李中梓)欲起而正之。固知微塵無足岳之能,滴露乏添江之力。然天下萬世,豈無明眼?雖信余言或不及信偽訣,而信偽訣何如其信《內經》耶?今以《內經》脈法為圖,因以數言正其疵誤,但細心閱之,則鳧脛蛇足自當立辯。

圖中列左寸之心候膻中,左關之肝候膈中,左尺之腎候小腸膀胱,右寸之肺候胸中,右關之脾候胃中,右尺之腎候大腸,此《內經》之三部候法也。府不及膽者,寄於肝也。不及大小腸膀胱者,統於腹中也。至偽訣(李中梓指王叔和)以大小腸配於寸上,以三焦列於左尺,以命門列於右尺,及乎厥陰膻中竟置而不言,不可不為辨,使後學有確然可遵之法也。

夫寸主上焦以候胸中,關主中焦以候膈中,尺主下焦以候腹中,此人身之定位,古今之通論也。大小腸皆在下焦腹中,偽訣越中焦而候之寸上,有是理乎?滑伯仁見及此,以左尺主小腸膀胱前陰之病,右尺主大腸後陰之病,可稱千古隻眼云云(李中梓辨止)。今余仍遵叔和,未敢與沈、李苟同者,請申其說。

蓋叔和所配脈位,其於藏府表裡經穴一一貫通,章章可考。如左寸心配小腸,以心與小腸相表裡也;左關肝配膽中,以肝與膽相表裡也;左尺腎配膀胱,腎與膀胱相表裡。右寸肺配大腸,肺與大腸相表裡,右關脾配胃中,脾與胃相表裡;右尺胞絡配三焦,胞絡與三焦相表裡。其言表裡者,謂十二經之表裡也。

越人晰言藏府之配合,三十八難推言藏五府六之理,意謂三焦一府,其經屬手之少陽,此府不同各府之在內,而屬在於氣衝之分。府也者,內焉五,外焉一,所以言府有六也。三十九難又推言府五藏六之說,以三焦不屬於五藏,故言府有五焉。以腎有兩藏,故言藏有六焉。所謂兩臟者,其左為腎、右為命門。

今即其說而引申之,直可定其左為腎、右為手厥陰包絡,恰配手少陽三焦。

蓋三焦、包絡,一外府一外藏,以十二官為憑,亦確合二十經之數也。夫脈之應於指下者,必內藏府而外經絡,循經而朝於寸口。考《素問·靈蘭秘典》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音,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技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所謂膻中者何?包絡是也。觀此包絡一藏配三焦之府,以足十二經脈之數,其來已久,非創說也。

至於心配小腸,肺配大腸,均配合在下之府,則又有說。越人《三十五難》曰:經言:心榮肺衛,通行陽氣,故居在上;大腸小腸傳陰氣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遠也。沈、李闢妄,言經絡相為表裡,診候自有部位,其說尤為乖謬。不思診候部位者,原欲知藏府表裡病情屬何經絡也,豈可離棄一切,空談部位哉!況辯文於厥陰膻中竟置而不言,而《脈訣》以命門寄診右尺,包絡之位究未嘗遺卻膻中部位。夫命門寄診,藉此決人生死,併合左手心肝腎、右手肺脾命,以成六脈之名。

命脈非正經正臟無待言矣。越人反復詳言,瞭如指掌,沈李竟以為非而置辯。若依彼心配膻中而診,是君相二藏並位,位雖近心而職司下部,況膻中為氣海,其氣聚之海在兩乳間,而生氣之海則在臍下一寸三分。夫真心為君火,包絡為相火,三焦為氣之父,心胞為血之母,二經相為表裡,豈有舛謬哉。

今改右尺為包絡藏,命門為寄診部,以別諸家之辯妄,安配三焦之府位確無疑義。茲以相生、相剋、相制之理證之。

夫相生者右尺少火生右關脾土,右關脾土生右寸肺金,右寸肺金生左尺腎水,左尺腎水生左關肝木,左關肝木生左寸心火,心火又生少火,所謂生生不絕,此相生之義也。相剋相制者,左寸心火克右寸肺金,賴金之子水相制也;左關肝木克右關脾士,賴土之子金相制也;左尺腎水克右尺少火,賴火之子土相制也,是對待不移之理。此相剋相制之義也。

再舉所辨三部,心與小腸,肺與大腸,包絡與三焦,取十二經表裡原絡,先主後客之確據再證之:心經里之原穴神門,小腸表之絡穴支正,小腸表之原穴腕骨,心經里之絡穴通里;肺經里之原穴太淵,大腸表之絡穴偏歷,大腸表之原穴合谷,肺經里之絡穴列缺,三焦表之原穴陽池,心經里之絡穴內關,心經里之原穴大陵,三焦表之絡穴外關是矣。

二十五難曰:有十二經,五藏六府十一耳,其一經何等經也?夫十二經者,心、肝、脾、肺、腎、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更加包絡,共十二經也。十二經中除在外之循經,凡有三百零四正穴,彼反以十二正經不列於六部正位,訛配心與包絡同診。夫心為藏,包絡亦為藏,心配包絡,即藏配其藏,非配其府也。

又訛配肺與胸中,肝與膈中,將大小腸、膀胱、兩腎列於兩尺,使正經錯亂無容身之地。蓋脈有六脈,人所共知之,恰好六部,一藏一府,天然配合十二經脈,以知表裡陰陽虛實之病情,彼何加入無經絡之胸中膈中,使大小腸逼至下部,擠兩尺之候多端,其理可通乎?抑有經絡可憑乎?但彼心與膻中及大腸於右尺,小腸於左尺,位雖訛配,而名猶在十二經之內。

若胸中膈中無藏府表裡之配合,居於經外而強為藏府者,有是理乎?開言遵《內經》之候法,以壓天下後世,不知秦越人採摘《內經》,發《靈》、《素》之旨,豈扁鵲《難經》不知《內經》為法,欲貽誤後人乎?若沈、李闢論中述《內經》寸部候上焦至頭之有疾,關部候中焦至腹中之有疾,尺部候下焦至足之有疾,此《內經》本指胸中、膈中、腹中,上中下三焦之候法,而言非為左右六部十二經藏府脈位而言。後世不揣,承訛妄辨,使王叔和、高陽生有功不著,反受庸俗之誣辯,實不知此候法矣。

籲,數百年來往往注書言脈者,皆稱偽訣,至彼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王注外謂外側,里謂內側。李注外謂前半部,里謂後半部。若謂外側、內側為是,則脈有兩條;若謂前半部、後半部為是,則脈截斷矣。此候腎候腹難為後世法。叔和評以浮沉候之,伊亦有辯言。謂《脈訣》左寸浮以候小腸之脈,沉以候心之脈,設或單浮則心脈無矣。

經曰心脈絕,死不治。心脈可以一日無乎?余謂此辯若借設,或難罄其言。夫人身之疾病切脈雖知,實無真藏形跡,不過十二經脈上朝於寸口可診,豈有絡於不經之胸中膈中,而不能絡於在經之大腸小腸乎?若謂不然,只可頭疾診乎頭,足疾取乎足脈乎?然沈微垣五行圖中,六脈亦列相火於右尺。李中梓四言脈中,有命脈將絕之文,五臟本脈有右尺相火與心同斷之句。

審若是,則命脈究於何部可診?彼辟命門無經絡,妄配右尺,而其配在右尺者為相火,因包絡屬火同氣,連位寄此,決人生死也。前辯大小腸在下焦腹中,不宜越中焦而候寸上,何以又言陽維脈從左手足少陰腎經斜至寸上手太陽小腸之位,豈非心脈當配小腸乎?何辯文矛盾若此!

余細玩諸家所辯,其言各殊,其用則一。而惟沈、李闢辯,詞理顛倒,真令人如墮五里霧中,故不得已而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