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新編》~ 自敘
自敘
1. 自敘
余憶弱冠棄書時,索居無所事,思欲循習一藝,而未知所擇。一日,先父祿亭公詔而訓之曰:昔范文正公有言,不為良相,必為良醫。良醫者,濟世之要道也。汝不可因棄書而無所執業。遂遣余從學於劉君時若先生門下。逾兩月返家,先父詢以初習何書?余答曰:入門便讀《脈訣規正》。
白話文:
在我年少時放棄求學,居家無所事事,想要學習一門技藝,卻不知道該選哪一門。
一天,我的父親祿亭公召見我,教誡我說:「過去范文正公曾說,不成良相,就當做良醫。良醫是濟世救人的重要途徑。你不能因為放棄求學而沒有職業,所以我決定讓你跟隨劉時若先生學習醫術。」
兩個月後我回家,父親問我一開始學習了什麼書?我回答說:「入門就讀了《脈訣規正》。」
先父亦頗知醫理,諭曰:脈理為治療之本,固當引為先務。為醫者,於望聞問切四診,原不可缺一。余歸館後,即潛心考察諸書,細究脈理。按《脈訣規正》一書,系沈微垣先生所著。然其論理多近於偏,至闢王叔和先生所定脈位大腸、小腸、胞絡、三焦、命門之配,指為偽訣,歸咎於高陽生先生竊其名而作。及閱《四言脈訣》,內載辯妄。
白話文:
我的先父也懂一些醫學道理,他告訴我:脈絡是治療的根本,當然應該放在首要位置。作為一名醫生,在望、聞、問、切四種診斷方法中,任何一項都不可缺少。我回到家後,就潛心研究各種醫書,仔細探究脈絡的道理。我參考了沈微垣先生所著的《脈訣規正》一書。然而,他論述脈絡的道理多有偏頗,甚至否定了王叔和先生所定的脈位大腸、小腸、胞絡、三焦、命門的配對,指責其為偽訣,並將罪責推給了高陽生先生,說是高陽生盜用王叔和先生的名義寫的。後來我讀了《四言脈訣》,其中記載了辯駁的言論。
蓋沈之偏實承李中梓先生撰論之誤。籲!一誤再誤,沿襲至今,脈脈相傳,只說遵稱《內經》,竟無一人剖白。其孰真孰偽,不但不知《靈》、《素》候法,且與十二經藏府脈位之配合大相刺謬。余心恨數十年以王叔和先生之苦心孤詣,立論著書,確確鑿鑿,大中至正,竟遭後世之偽辯,反致承訛襲謬。此余今日不得不為考正其理,首列簡端,為業醫家者切正其指歸也。
白話文:
王叔和的說法,完全是誤解了李中梓的論述。唉!一個錯誤接一個錯誤,沿襲至今,代代相傳,卻只強調遵從《黃帝內經》,而沒有人仔細探究。其真偽為何,不僅不知道《靈樞》、《素問》的診脈方法,而且與十二經脈、臟腑脈位配合的相差甚大。我多年來抱憾,王叔和先生嘔心瀝血立論著書,論述精確、至中至正,卻遭到後人的偽辯,反而導致錯誤相傳。因此我不得不在今天考證其道理,首先列出簡要概要,讓醫界同仁校正其認識。
至於內附李瀕湖之二十七脈、崔紫虛四言脈訣,以及《奇經》、越人《圖注難經》,詳訂考據。有增損數字者,有更改全篇者,有補缺略者,有添音義者,有增加未盡其理者,一一附載是書,俾令習醫之人一覽瞭然,真偽立辯,是則余考正補註之私意也。質之當世,高明君子以為然否?
白話文:
關於書中所附李瀕湖的二十七脈論、崔紫虛的四言脈訣,以及《奇經八脈考》、越人的《圖注難經》,我都做了詳細的考證。有增減數字的,有修改全篇的,有補充缺漏的,有增加音義注釋的,也有補充未盡之意的,一一收錄在這本書中,以便讓學醫者一目瞭然,真偽立判,這就是我考證補註的私心。不知道當代的博學君子是否贊同我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