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新編》~ 卷一 (3)
卷一 (3)
1. 考正《脈訣》論(劉本昌)
蓋三焦、包絡,一外府一外藏,以十二官為憑,亦確合二十經之數也。夫脈之應於指下者,必內藏府而外經絡,循經而朝於寸口。考《素問·靈蘭秘典》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音,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技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所謂膻中者何?包絡是也。觀此包絡一藏配三焦之府,以足十二經脈之數,其來已久,非創說也。
至於心配小腸,肺配大腸,均配合在下之府,則又有說。越人《三十五難》曰:經言:心榮肺衛,通行陽氣,故居在上;大腸小腸傳陰氣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遠也。沈、李闢妄,言經絡相為表裡,診候自有部位,其說尤為乖謬。不思診候部位者,原欲知藏府表裡病情屬何經絡也,豈可離棄一切,空談部位哉!況辯文於厥陰膻中竟置而不言,而《脈訣》以命門寄診右尺,包絡之位究未嘗遺卻膻中部位。夫命門寄診,藉此決人生死,併合左手心肝腎、右手肺脾命,以成六脈之名。
命脈非正經正臟無待言矣。越人反復詳言,瞭如指掌,沈李竟以為非而置辯。若依彼心配膻中而診,是君相二藏並位,位雖近心而職司下部,況膻中為氣海,其氣聚之海在兩乳間,而生氣之海則在臍下一寸三分。夫真心為君火,包絡為相火,三焦為氣之父,心胞為血之母,二經相為表裡,豈有舛謬哉。
今改右尺為包絡藏,命門為寄診部,以別諸家之辯妄,安配三焦之府位確無疑義。茲以相生、相剋、相制之理證之。
夫相生者右尺少火生右關脾土,右關脾土生右寸肺金,右寸肺金生左尺腎水,左尺腎水生左關肝木,左關肝木生左寸心火,心火又生少火,所謂生生不絕,此相生之義也。相剋相制者,左寸心火克右寸肺金,賴金之子水相制也;左關肝木克右關脾士,賴土之子金相制也;左尺腎水克右尺少火,賴火之子土相制也,是對待不移之理。此相剋相制之義也。
再舉所辨三部,心與小腸,肺與大腸,包絡與三焦,取十二經表裡原絡,先主後客之確據再證之:心經里之原穴神門,小腸表之絡穴支正,小腸表之原穴腕骨,心經里之絡穴通里;肺經里之原穴太淵,大腸表之絡穴偏歷,大腸表之原穴合谷,肺經里之絡穴列缺,三焦表之原穴陽池,心經里之絡穴內關,心經里之原穴大陵,三焦表之絡穴外關是矣。
二十五難曰:有十二經,五藏六府十一耳,其一經何等經也?夫十二經者,心、肝、脾、肺、腎、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更加包絡,共十二經也。十二經中除在外之循經,凡有三百零四正穴,彼反以十二正經不列於六部正位,訛配心與包絡同診。夫心為藏,包絡亦為藏,心配包絡,即藏配其藏,非配其府也。
白話文:
三焦和包絡,一個是體外的臟腑,一個是體內的臟腑,它們的依據是十二官,這也確實符合二十條經脈的數量。脈搏在手指下可以感覺到,一定是內藏臟腑而外走經絡,沿著經脈的路線朝向寸口。參考《素問·靈蘭秘典》說:心,是君主之官,神明從這裡產生。肺,是輔佐的官,管理調節的功能從這裡產生。肝,是將軍之官,謀略思考從這裡產生。膽,是中正之官,決斷能力從這裡產生。
膻中,是臣使之官,喜樂的情緒從這裡產生。脾胃,是倉庫的官,五種味道從這裡產生。大腸,是傳導的官,變化排泄從這裡產生。小腸,是接受盛裝的官,消化食物從這裡產生。腎,是發揮強大功能的官,技巧能力從這裡產生。三焦,是疏通水道的官,水道從這裡產生。膀胱,是州都的官,津液儲藏在這裡,氣化作用就能將其排出。所謂的膻中是什麼呢?就是包絡。從這裡可以看出包絡這個臟與三焦這個腑相配,正好構成十二條經脈的數量,這種說法由來已久,並不是我新創的。
至於心配小腸,肺配大腸,都是與下部的腑相配,這其中還有說法。《難經》第三十五難說:「經文說:心是榮血之源,肺是衛氣之源,通行陽氣,所以居於上;大腸小腸傳導陰氣而向下,所以居於下,因此它們之間距離較遠。」沈括和李杲的說法是錯誤的,他們說經絡之間是表裡關係,診脈的部位自有其位置,這種說法尤其荒謬。他們沒有想過診脈部位的意義,原本是想要知道臟腑表裡病情的屬性,以及是哪條經絡的問題,怎麼可以拋棄這些,空談部位呢!而且他們在討論厥陰經和膻中的關係時,竟然完全不提膻中。而《脈訣》將命門寄託在右尺部診斷,包絡的位置從來沒有遺漏膻中這個部位。命門寄託在右尺,是藉此判斷人生死,連同左手的寸關尺(心肝腎)和右手的寸關尺(肺脾命),來形成六脈的名稱。
命門脈並非正經正臟,這是不用說的。越人反覆詳細地說明,非常清楚,沈括和李杲竟然認為是錯的而加以辯駁。如果按照他們心配膻中來診斷,就等於君主和輔相兩個臟器並列在一起,位置雖然靠近心臟,但功能卻在下部。況且膻中是氣海,是氣聚集的地方,在兩乳之間,而生氣之海則在肚臍下一寸三分。真心是君火,包絡是相火,三焦是氣之父,心包是血之母,兩條經脈互為表裡,怎麼會有錯誤呢。
現在我將右尺改為包絡臟,命門作為寄託診脈的部位,以此區別於各家的謬誤,這樣來配三焦的腑位就絕對沒有疑問了。現在用相生、相剋、相制的道理來證明。
所謂相生,就是右尺的少火生右關的脾土,右關的脾土生右寸的肺金,右寸的肺金生左尺的腎水,左尺的腎水生左關的肝木,左關的肝木生左寸的心火,心火又生少火,這是生生不息的道理,這就是相生的意義。所謂相剋相制,就是左寸的心火克右寸的肺金,依靠金的子水來制約;左關的肝木克右關的脾土,依靠土的子金來制約;左尺的腎水克右尺的少火,依靠火的子土來制約,這是對立不移的道理。這就是相剋相制的意義。
再舉出所辨別的三部,心與小腸,肺與大腸,包絡與三焦,引用十二經表裡原絡,先主後客的確切依據再次證明:心經的里穴原穴是神門,小腸經的表穴絡穴是支正,小腸經的表穴原穴是腕骨,心經的里穴絡穴是通里;肺經的里穴原穴是太淵,大腸經的表穴絡穴是偏歷,大腸經的表穴原穴是合谷,肺經的里穴絡穴是列缺;三焦經的表穴原穴是陽池,心經的里穴絡穴是內關,心經的里穴原穴是大陵,三焦經的表穴絡穴是外關。
《難經》第二十五難說:「有十二條經脈,五臟六腑共十一條而已,那剩餘的一條經脈是什麼經脈呢?」所謂的十二經脈,就是心、肝、脾、肺、腎、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再加上包絡,總共十二條經脈。十二經脈中,除了體外的循經,共有三百零四個正穴,他們反而認為十二正經不屬於六部正位,錯誤地將心和包絡放在一起診斷。心是臟,包絡也是臟,心配包絡,就成了臟配臟,而不是配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