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本昌

《脈訣新編》~ 卷一 (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7)

1. 十二經藏府手足陰陽表裡圖

2. 三焦圖

前之三焦形式狹小,不能盡悉,復繪此圖以備觀覽。

《中藏經》曰:三焦者,乃人身最關要之府,與手厥陰心包絡相為表裡。人之三焦如天地之三元,總領五藏六府、營衛經絡、內外左右、上下之氣,三焦通則內外、左右、上下、藏府經絡皆通。其於周身灌體,和內調外,榮左養右,導上宣下,莫不由此而運用之。故診脈入式歌云:三焦位居上下中,藏及胞絡皆相應。應者,運動周流不息之謂也。

白話文:

之前所繪製的三焦形狀較為狹小,無法完全清楚地呈現所有細節,因此再次繪製這張圖供大家參考觀看。

根據《中藏經》的記載,三焦是人體極為重要的器官,它與手厥陰心包絡互為表裡關係。人體的三焦就像天地的三元一樣,總管著五臟六腑、營衛經絡,以及體內外、左右、上下的氣運。當三焦順暢時,體內外、左右、上下的臟腑和經絡都會跟著通暢。對於全身的滋潤與調理,內外平衡,左邊和右邊的養護,以及上部和下部的疏通,無一不是通過三焦來運作的。所以診脈的入門歌訣中提到:三焦的位置涵蓋了上、中、下,與臟腑及胞絡都有相應的聯繫。相應的意思,就是指三焦的活動能讓體內的氣血不斷地流動不息。

3. 膻中胞絡辯

包絡者,包心之絡也。《內經》十二官有膻中無包絡,十二經有包絡無膻中。《靈樞》敘經絡篇內亦有包絡無膻中。然曰動則喜笑不休,正與十二官內喜樂出焉相合,豈非包絡即膻中,膻中即包絡乎?況十二經絡內,包絡凡九穴,左右十八穴,起天池而終中衝,是內有藏府經絡之據。不知古人設兩名色何也?後之學者,當知包絡即膻中為是。

白話文:

「包絡」是指包裹著心臟的脈絡。「內經」中的十二個部位有「膻中」而沒有「包絡」,十二條經絡中有「包絡」卻沒有「膻中」。「靈樞」在描述經絡的章節裡,同樣有「包絡」而沒有「膻中」。然而,文中提到「包絡」活動時會讓人持續地笑,這與十二部位中所說的喜悅和快樂由這裡產生相符,難道「包絡」就是「膻中」,「膻中」就是「包絡」嗎?更何況,在十二條經絡中,「包絡」共有九個穴位,左右加起來共十八個穴位,從天池開始,到中衝結束,這顯示了其內部有臟腑和經絡的存在。不知道古人為何會用兩個不同的名字來稱呼它?後世學習的人應該明白,「包絡」就是「膻中」。

這就是你要求的翻譯。

4. 五藏生成喜惡色味之圖

5. 命門圖

趙氏《醫貫》曰:命門在人身中對臍附脊,自上數下第十四椎,自下數上第七椎。經曰:七節之旁而有小心是也。此處各開一寸五分,乃是兩腎,左腎屬陰水,右腎屬陽水。陰水生肝木,陽水生少火,少火生脾土。少火即相火也。少火雖由君火生來,其實自命門發源也。又曰:人身各具一太極,太極在人身正象兩腎之形。

其兩腎中間有穴為命門,靜則合乎水,動則變乎火,一動一靜而真陰真陽生焉,實人身之根本也。即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之意。夫太極一動一靜而生水木火土金,命門一動一靜而生腎肝心脾肺,此生成自然之理。趙氏圖兩腎象太極,發前人之所未發也。男女交媾,其中有白膜煽動吸嘬,而精從此生矣。

趙氏曰:兩腎俱屬水,左為陰水,右為陽水,中間是命門,命門右邊小白圈是相火之穴,左邊小黑圈是陰水之穴。此一水一火俱無形,日夜潛行不息,息則無生矣。

白話文:

趙氏在《醫貫》中提到:命門這位置在人體背部,與肚臍對應,由上往下數是第十四節脊椎,由下往上數則是第七節。根據經典所述,就是在七節椎旁邊,有一個被稱為"小心"的地方。這個位置左右各開一寸五分,便是兩個腎臟,左腎屬陰性水,右腎屬陽性水。陰性的水能滋養肝臟,陽性的水能產生少量的火,這少量的火再轉化為脾臟的土質。這少量的火,也就是相火。相火雖然是由主導的火產生,但實際上源自於命門。

他又說,每個人的身體都像一個太極,太極的形狀就像兩個腎臟。在兩腎之間的穴位就是命門,靜止時像水,活動時就變為火,一動一靜中,真實的陰性和陽性能量便由此產生,可說是人體的根本。這就如太極動則生陽,靜則生陰的原理。太極的一動一靜能產生水、木、火、土、金,同樣地,命門的一動一靜能產生腎、肝、心、脾、肺,這是自然界生成的原則。

趙氏用圖畫出兩腎像太極,這是前人未曾提出的觀點。在男女結合時,會有一層白色的薄膜煽動吸吮,精液就是從這裡產生的。

他進一步解釋,兩個腎臟都屬於水性,左邊的是陰性的水,右邊的是陽性的水,中間就是命門。在命門右邊的小白圈是相火的穴位,左邊的小黑圈是陰水的穴位。這一水一火都是無形的,日夜不停運行,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終結了。

6. 藏府十二時流注圖

歌曰:肺寅大卯胃辰宮,脾巳心午小未中,膀申腎酉心胞戌,亥三子膽醜肝通。

白話文:

這段古文中醫歌訣現代白話文的翻譯是:「在寅時,氣血開始在肺經活動;卯時時分,則轉移到大腸經;到了辰時,胃經開始活躍;巳時,脾經接手;午時,心經運作;未時,小腸經開始工作;膀胱經在申時活躍;酉時,腎經接手;戌時,心包經開始;亥時,三焦經運作;子時,膽經開始活躍;最後,在醜時,肝經開始運作。」換句話說,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人體十二臟腑在一天十二個時辰中的運作規律。

7. 五行相生應脈圖

此五行生成之理也。金木水土皆一,惟火有二。君火不主令,相火代之。右尺者,相火也。夫火能生萬物,此火存,所以能生脾土則生;此火滅,所以不能生脾土則死。是以前賢多以此部斷生死,故名之曰命門。

白話文:

這就是五行間相互生成的原理。金、木、水、土各只有一種,只有火有兩種形式。君火並非主要的主宰,而是由相火來取代其作用。右尺部位所反映的就是相火的情況。火能夠孕育萬物,只要這股火存在,就能夠滋養脾土,人就得以生存;一旦這股火熄滅,無法滋養脾土,人就會死亡。因此,前輩們常常用這個部位來判斷一個人的生死,也因此將它稱為「命門」。

8. 四時五藏平脈圖

歌曰「春中若得四季脈,不治多應病自除」者,是微邪也。賦云「春得脾而莫療,反以微邪為可畏」,何也?是春中獨見脾脈也。春乃肝令而不見肝木之脈,是木自衰矣。木衰則土盛,土盛則生金,金來剋木,故可畏也。若春中脈得微弦帶緩,是本脈尚存,雖脾上乘之,則為微邪,不足慮也。若本脈全無,獨見脾脈,是則為害,余藏仿此。

白話文:

有詩說:「在春季如果診到四季常見的脈象,不用特別治療,通常疾病會自行消退。」這是因為只是些微的病邪。文中提到:「春天即使出現脾臟的脈象也不必過度治療,反而會覺得一些小病更讓人害怕。」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是說在春季只出現脾臟的脈象。春季本應是肝臟主導的季節,但卻沒有肝臟(屬木)的脈象,這表示肝臟的功能正在減弱。肝功能減弱就會導致脾(屬土)功能相對強盛,脾強盛又會產生肺(屬金)的活動,而肺金又會剋制肝木,所以令人害怕。

如果在春季診到的脈象是微弱的弦脈(肝脈)帶有緩脈(脾脈),這表示肝臟的基本脈象還存在,即使脾臟的影響較大,也只是些微的病邪,不必過於擔心。但如果基本的肝脈完全消失,只剩下脾脈,這就是有害的脈象了,其他臟器的判斷方式也是這樣。

9. 四時五藏邪脈圖

歌曰:順候是無邪,四時同若此。賊脈問五行,反候終言死。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克彼是微邪,不治病自愈。

白話文:

歌訣說道:如果脈象順應季節氣候,那麼就沒有邪氣侵襲,一年四季都應該是這樣的脈象。一旦出現與季節相剋的異常脈象,這就需要從五行的角度來探討了,這種脈象若持續下去,預示著病情危急。

如果脈象顯示出虛弱,那麼應當採用補益其在五行中的「母」(即生成它的元素)的方法來調理;如果脈象顯示實證,那就應採取泄其在五行中的「子」(即由它生成的元素)的方法來治療。

若脈象雖有異常,但只是輕微地剋制另一個元素,這種情況下,就算不特別治療,身體也會自行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