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新編》~ 卷一 (8)
卷一 (8)
1. 十四穴動脈圖
膻中(在兩乳中間,屬任脈。經曰:膻中為氣海。乃氣聚之海,非生氣之海。生氣之海在臍下一寸五分。膻中宜灸不宜針〕
三焦(上焦在心下下膈,中焦在胃中脘,下焦在臍下。經曰:上焦如霧,氣之源也;中焦如漚,血之源也;下焦如瀆,水之源也)
期門(穴在乳下兩肋端,有動脈是穴)
丹田(在臍下三寸,《難經·疏》丹田即關元,乃元氣之根本也)
人迎(左手關前一分是也。《脈經》曰:人迎緊盛傷於寒。乃在左手關上前一分也)
氣口(右手關前一分是也。《脈經》曰:氣口緊盛傷於食。乃在右手關上前一分也)
衝陽(二穴在左右兩足跗上五寸陷中,有動脈是穴,屬足陽明胃經。人病危殆,寸關尺三部皆無,可去衝陽、太衝,太谿三脈診之,如存,尚有可生之意,即樹無葉而有根也)
太衝(二穴在左右兩足大趾本節後三寸陷中,有動脈是穴,屬足厥陰肝經)
太谿(二穴在左右兩足踝後,跟骨間陷中,有動脈是穴,屬足少陰腎經)
白話文:
【十四穴動脈圖】
-
膻中穴:位於兩乳之間,屬於任脈的部分。古籍記載,膻中被視為氣海,這裡所指的是氣聚的海,並非生氣的海。生氣的海實際上位於肚臍下一寸五分的位置。膻中穴適合使用灸法而不宜針刺。
-
三焦:上焦在心臟下方,橫膈之上;中焦在胃部,中脘的位置;下焦則在肚臘下方。古籍記載,上焦如霧,是氣的來源;中焦如漚,是血的來源;下焦如瀆,是水的來源。
-
期門穴:位於乳下兩側肋骨末端,可以找到動脈的地方就是此穴。
-
丹田:位於肚臍下三寸,《難經·疏》指出,丹田即是關元穴,是元氣的根本所在。
-
人迎穴:位於左手腕關節前方一分處。《脈經》記載,人迎穴緊盛表示受到寒氣的影響。
-
氣口穴:位於右手腕關節前方一分處。《脈經》記載,氣口穴緊盛表示消化系統受損。
-
衝陽穴:分別位於左右兩腳足背上方五寸凹陷中,有動脈的地方就是此穴,屬於足陽明胃經。當一個人病情危急,寸、關、尺三脈都無法觸及時,可以轉而診察衝陽、太衝、太谿三脈,如果這些脈搏仍然存在,那麼此人仍有生存的希望,就像樹木雖然無葉,但只要根還在,就還有復蘇的機會。
-
太衝穴:分別位於左右兩腳大趾根部後方三寸凹陷中,有動脈的地方就是此穴,屬於足厥陰肝經。
-
太谿穴:分別位於左右兩腳腳踝後方,跟骨間的凹陷中,有動脈的地方就是此穴,屬於足少陰腎經。
2. 五藏之腧皆繫於背圖
人身經絡穴道繁密,難以記取,今將五藏六府諸腧繪成小圖,為初學入門者一目瞭然,便知某藏在某處也。
肺腧在第三椎,厥陰心包腧在第四椎,心腧在第五椎,督腧在第六椎,膈腧在第七椎,肝腧在第九椎,膽腧在第十椎,脾腧在第十一椎,胃腧在第十二椎,三焦腧在第十三椎,腎腧在第十四椎,氣海腧在第十五椎,大腸腧在第十六椎,關元腧在第十七椎,小腸腧在第十八椎,膀胱腧在第十九椎,中膂腧在第二十椎,白環腧在二十一椎。
以上諸藏府穴腧皆夾脊兩旁,各開一寸五分。故經曰背為五藏之腧。凡癰疽大瘡生於背,人咸為惡症,以其內連藏府故也。
白話文:
人體的經絡和穴道複雜繁多,很難一一記住,因此我將五臟六腑的相關穴位畫成一幅小圖,方便初學者一看就能理解,清楚知道每個臟器對應的穴位位置。
肺部的穴位在第三個脊椎旁,心包的穴位在第四個脊椎旁,心臟的穴位在第五個脊椎旁,督脈的穴位在第六個脊椎旁,膈肌的穴位在第七個脊椎旁,肝臟的穴位在第九個脊椎旁,膽囊的穴位在第十個脊椎旁,脾臟的穴位在第十一個脊椎旁,胃的穴位在第十二個脊椎旁,三焦的穴位在第十三個脊椎旁,腎臟的穴位在第十四個脊椎旁,氣海的穴位在第十五個脊椎旁,大腸的穴位在第十六個脊椎旁,關元的穴位在第十七個脊椎旁,小腸的穴位在第十八個脊椎旁,膀胱的穴位在第十九個脊椎旁,中膂的穴位在第二十個脊椎旁,白環的穴位在第二十一個脊椎旁。
以上提到的所有臟腑穴位都分佈在脊椎兩側,離脊椎約一寸五分的地方。因此有經典說法:「背部是五臟的腧穴所在」。一般來說,如果背部長了大的膿瘡或瘍疽,大家都認為這是嚴重的病症,因為這些部位與內臟相連,所以情況會比較危急。
3. 《內經》三部九候脈法
《三部九候論篇》帝曰:願聞天地之至數,合於人形血脈,通決死生,為之奈何?岐伯曰: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應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決死生,以處百病,以調虛實而除邪病。帝曰:何為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
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導之,乃以為真。上部天,兩額之動脈(在額兩旁,動應於手,足少陽脈氣之所行也)。上部地,兩頰之動脈(在鼻孔下兩旁近於巨髎之分,動應於手,足陽陰脈氣之所行也)。上部人,耳前之動脈(在耳前陷中,其動應於手少陽脈氣之所行也)。
中部天,手太陰也(謂肺脈在掌後寸口中,是謂經乘動應於手也)。中部地,手陽明也。(謂大腸脈在手大指次指岐骨之間,合骨之分,動應於手也)。中部人,手少陰也(謂心脈在掌後銳骨之端,神門之分動應於手也)。下部天,足厥陰也(謂肝脈在毛際外,羊矢下一寸半陷中,五里之分,臥而取之動應於手也。女子取太衝,在足大指本節後二寸陷中是也)。
下部地,足少陰也(謂腎脈在足內踝後跟骨上陷中太谿之分,動應於手也)。下部人,足太陰也(謂脾脈在魚腹上趨筋間直五里,下箕門為內股之分,沉取之乃得動應於手也。候胃氣者,當取足跗上衝陽之分,穴中動脈乃應於手也)。故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腎,人以候脾胃之氣,中部之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氣,人以候心。上部之天以候頭角之氣,地以候口齒之氣,人以候耳目之氣。
三部者,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以是應天地之數)。故神藏五,形藏四,合為九藏(所謂神藏者,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腎藏志也。以其皆神氣居之,故曰神藏五也。所謂形藏者,皆如器,外張虛而不屈,合藏於物,故云形藏也。四者,一頭角、二耳目、三口齒、四胸中也),九候之相應也。
上下若一,不得相失。一候後則病,二候後則病甚,三候後則病危,所謂後者應不俱也(張澹初曰:此古聖慎重之訟。通身候轉,病無隱焉。今則廢其二,只以氣口一診,猶爾舛謬,故錄此以備學者覽焉)。
白話文:
【《內經》三部九候脈法】
皇帝問道:「我希望聽聞天地之間最精確的數字,如何與人的形體、血液、脈絡相結合,以判斷生死,該怎麼辦?」岐伯回答:「天地之間最精確的數字始於一,終結於九。一代表天,二代表地,三代表人,再將這三個數字各乘以三。三三得九,以此來應對天地之間的九個區域。因此,人體有三個部位,每個部位又有三個不同的脈象,用來判斷生死,診治各種疾病,調節身體虛實,祛除邪病。」
皇帝問:「哪三個部位?」岐伯答:「有下部、中部和上部。」
每個部位都有三個脈象,這三個脈象分別代表天、地、人。必須準確地指出並引導,才能真正掌握。上部的天,指的是兩側額頭的動脈(位於額頭兩側,手觸可感動脈跳動,這是手、足少陽脈氣運行的地方)。上部的地,指的是兩頰的動脈(位於鼻孔下兩側靠近巨髎的部位,手觸可感動脈跳動,這是手、足陽明脈氣運行的地方)。上部的人,指的是耳前的動脈(位於耳前凹陷處,手觸可感動脈跳動,這是手少陽脈氣運行的地方)。
中部的天,指的是手太陰脈(即肺脈,位於手掌後方寸口位置,這是脈搏跳動的位置)。中部的地,指的是手陽明脈(即大腸脈,位於拇指與食指之間的骨縫,手觸可感動脈跳動)。中部的人,指的是手少陰脈(即心脈,位於手掌後方尖骨末端,神門穴位置,手觸可感動脈跳動)。
下部的天,指的是足厥陰脈(即肝脈,位於大腿根部外側,臥位時手觸可感動脈跳動;女性則取太衝穴,位於足大趾關節後方二寸的凹陷處)。下部的地,指的是足少陰脈(即腎脈,位於腳踝後方,跟骨上方的凹陷處太谿穴,手觸可感動脈跳動)。下部的人,指的是足太陰脈(即脾脈,位於小腿肚上方,朝向膝蓋的肌腱之間,直抵五里穴,深部取穴可感動脈跳動。要判斷胃氣,應取腳背上的衝陽穴,手觸可感動脈跳動)。
因此,下部的天用來判斷肝臟,地用來判斷腎臟,人用來判斷脾胃之氣。中部的天用來判斷肺臟,地用來判斷胸中之氣,人用來判斷心臟。上部的天用來判斷頭部,地用來判斷口齒,人用來判斷耳目。
三個部位,各自有三個脈象,加總共九個。九個脈象對應九個區域,九個區域又對應人體的九個臟腑(以應對天地的數字)。因此,有五個藏神的臟器,四個藏形的臟器,合起來共有九個臟器(所謂藏神的臟器,包括肝臟藏魂,心臟藏神,脾臟藏意,肺臟藏魄,腎臟藏志。因為這些臟器都儲存了神氣,所以稱為五個藏神的臟器。所謂藏形的臟器,就像容器,外表膨脹且空虛,能儲存物質,所以稱為藏形的臟器。四個藏形的臟器,分別是頭部、耳目、口齒、胸中)。九個脈象彼此呼應。
上中下三部如果一致,就不會出現偏差。一個脈象落後,表示病情輕微;兩個脈象落後,表示病情加重;三個脈象落後,表示病情危急。所謂落後,是指脈象的反應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