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本昌

《脈訣新編》~ 卷一 (9)

回本書目錄

卷一 (9)

1. 持脈手法

滑伯仁曰:診脈之道,先調平自己氣息,男子先診左手,女人先診右手,而以己之中指按對彼之掌後高骨,是為關位。若不見脈,其人脈在手之上側,須遍尋而得之,名曰反關脈。此亦百中之偶一耳,姑舉以備可預知而存之矣。既得關位,卻齊下名、食二指。其人臂長,疏排其指;臂短,密排其指。

初以食指輕按寸上浮以消息之,次中按以消息之,次重按以消息之。上竟以消息之,下竟以消息之,推而外以消息之,推而內以消息之,然後中關名(無名指也)尺,一一類此以消息之。復以三指合總以消息之,兩手六部皆如是以消息之。要以一呼一吸之間,脈行四至為率。

呼出心肺,吸入肝腎,脾居其中,故五至而得胃氣為平脈也。其有太過不及,即是病脈。看其八脈應於何指,而為病不越乎八要也。外觀形色,悉望、聞、問、切之情,乃以各部參斷而忠告之。如輕言談笑,亂說是非,左右瞻顧,舉止忽略者,乃庸下之醫,仁人君子弗為也。

白話文:

[脈診技巧]

滑伯仁說:進行脈診之前,首先要調整自己的呼吸,讓心情平靜。對於男性,我們先診左手的脈;女性則先診右手。用我們的中指去按對方手掌後方的高骨位置,這就是所謂的關脈位置。如果無法直接找到脈搏,有些人的脈搏可能位於手腕上方的一側,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仔細地在整個腕部搜尋,才能找到,這種脈象被稱為反關脈。但這種情況非常罕見,我們提到它只是為了全面瞭解脈診的知識。一旦找到了關脈的位置,再將食指和無名指分別放在關脈的上下位置。

根據對方手臂的長短,手指間距可以適當調整,手臂長的,手指間距大一些;手臂短的,手指間距小一些。

首先,用食指輕輕地在寸脈位置感受脈動,再用中等力度感受,最後用大力度感受。在脈象的上端、下端,以及向內向外推移時都進行這樣的感覺。接著,用無名指在關脈位置,以及小指在尺脈位置,同樣進行輕、中、重三種力度的感覺。最後,三指一起按壓感受整體脈象。雙手的六個部位都要按照這種方法進行脈診。一般來說,在一呼一吸之間,脈搏跳動四次是正常的。

呼吸時,脈搏會從心臟和肺部開始跳動,吸氣時,則會到達肝臟和腎臟,脾臟位於中間,所以五次脈動代表著胃氣的存在,這是正常脈象。如果脈動次數過多或過少,則表示有疾病存在。觀察哪一根手指下的脈象異常,就能判斷出相應的八脈狀態,從而確定疾病的範疇不會超出八個主要方面。此外,還需要觀察患者的外在表現,包括面色、聲音、問診反應和觸診結果,綜合這些信息來做出診斷並給予忠告。如果醫生在診療過程中隨意聊天、開玩笑,或是評論他人是非,眼神遊離,動作草率,這樣的醫生是不值得信賴的,真正的醫者不會這樣做。

2. 診脈三要

滑伯仁曰:診脈之要有三:一曰舉,二曰按,三曰尋。輕手得之曰舉,重手取之曰按,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曰尋。初持脈輕手候之,脈見皮毛之間者,陽也,腑也,亦心肺之應也。重手按之,脈伏於肉下者,陰也,藏也,亦肝腎之應也。不輕不重而取之,其脈應乎血肉之間者,陰陽相適中和之應,脾胃之候也。

若浮中沉之不見則委曲而求之,若隱若見,則陰陽伏匿之脈也。六脈皆然,今一一細陳之,庶使學者無遺蘊焉。

肺合皮毛,肺脈循皮毛而行。持脈指法如三菽之重,按在皮毛而得者為浮;稍稍加力,脈道不利者為澀;又稍加力,不及本位者為短,乃肺之帶胃氣而神應者也。

心合血脈,心脈循血脈而行。持脈指法如六菽之重,按至血脈而得者為洪;稍稍加力,脈道粗者為大;又稍加力,脈道闊軟者為散,乃心之帶胃氣而神應者也。

脾合肌肉,脾脈循肌肉而行。持脈指法如九菽之重,按至肌肉如微風輕颭柳梢之狀為緩;次稍加力,脈道敦厚者為大,乃脾胃之王氣而神應者也。

肝合筋,肝脈循筋而行。持脈指法如十二菽之重,按至筋,而脈道如箏弦相似者為弦;次稍加力,脈道迢迢者為長,乃肝之帶胃氣而神應者也。

腎合骨,腎脈循骨而行。持脈指法如十五菽之重,按至骨上而得者為沉;次重按之,脈道無力為弱,舉指來疾流利者為滑,乃腎之帶胃氣而神應者也

以上五藏之平脈,務宜究熟。一遇病脈,自然可曉。經曰:先識經(常也)脈而後識病脈,正此之謂也。

白話文:

滑伯仁說:診斷脈象的關鍵有三個步驟:一是「舉」,二是「按」,三是「尋」。用輕柔的手法觸摸到的脈象稱為「舉」,用力較大的手法觸及的脈象稱為「按」,既不輕也不重,細緻地去感知的脈象稱為「尋」。最初握住脈搏時,用輕手等候,脈象顯現在皮膚表層的,是陽,是腑臟的反應,也是心肺的反應。如果用重手去按壓,脈象藏在肌肉深處的,是陰,是臟器的反應,也是肝腎的反應。如果用不輕不重的手法去感受,脈象在血肉間的反應,是陰陽平衡的反應,這是脾胃的反應。

如果在浮、中、沉的位置都感覺不到脈象,就要仔細尋找,若有若無的脈象,就是陰陽潛藏的脈象。六脈都是如此,現在我會詳細說明,希望學習者能完全理解。

肺與皮毛相合,肺的脈象沿著皮毛運行。診脈的手法像三粒豆子的重量,輕輕按在皮毛上得到的脈象為浮;稍微加力,脈象運行不順暢的就是澀;再加些力,脈象未到原位的就是短,這是肺帶有胃氣的反應。

心與血液相合,心的脈象沿著血液運行。診脈的手法像六粒豆子的重量,按至血液得到的脈象為洪;稍微加力,脈象粗壯的就是大;再加些力,脈象寬鬆軟弱的就是散,這是心帶有胃氣的反應。

脾與肌肉相合,脾的脈象沿著肌肉運行。診脈的手法像九粒豆子的重量,按至肌肉,如微風輕拂柳梢般的脈象為緩;再稍微加力,脈象厚實的就是大,這是脾胃旺盛的反應。

肝與筋膜相合,肝的脈象沿著筋膜運行。診脈的手法像十二粒豆子的重量,按至筋膜,脈象像箏弦一樣的就是弦;再稍微加力,脈象遠遠延伸的就是長,這是肝帶有胃氣的反應。

腎與骨頭相合,腎的脈象沿著骨頭運行。診脈的手法像十五粒豆子的重量,按至骨頭上得到的脈象為沉;再加重按壓,脈象無力的就是弱,抬手時脈象迅速流動的就是滑,這是腎帶有胃氣的反應。

以上是五臟正常的脈象,務必要深入研究。一旦遇到病態的脈象,自然就能瞭解。經典中說:先認識正常脈象,然後才能認識病態脈象,正是這個意思。

3. 診家樞要

經曰:脈者,氣血之先也。氣血盛則脈盛,氣血衰則脈衰,氣血熱則脈數,氣血寒則脈遲,氣血微則脈弱,氣血平則脈治。又人長則脈長,人短則脈短,性急人則脈急,性緩人則脈緩。男子左手脈大,女子右手脈大。男人尺脈常弱,女人尺脈常盛。又室女、尼姑與老人之脈皆濡而弱。此皆是其常也,反之者則為逆耳。

白話文:

經典上說:脈象是氣血狀況的先兆。如果氣血旺盛,那麼脈象也會顯得強壯;反之,若氣血衰退,脈象也會呈現衰弱。氣血過於熱盛,脈搏會加快(脈數);氣血過寒,脈搏會減慢(脈遲)。氣血虛弱,脈象就會顯得微弱;氣血平和,脈象也就正常。

此外,人的身材高大,其脈象通常也較長;身材矮小,脈象相對較短。性格急躁的人,脈象也較急促;性格溫和的人,脈象則較緩慢。一般而言,男性的左手脈象比右手大,女性則相反。男性下部的脈象通常較弱,女性則較強。

另外,未婚女子、尼姑以及老年人的脈象多呈柔弱狀。這些都是正常的脈象表現,如果出現相反的情況,那就可能代表身體出現了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