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新編》~ 卷一 (10)
卷一 (10)
1. 脈察六字
經曰:上、下、來、去、至、止六字,為脈之神機也。不明六字,則陰陽虛實不別也。上者為陽,下者為陰;來者為陽,去者為陰;至者為陽,止者為陰。上者自尺部上於寸口,陽生於陰也,下者自寸口下於尺部,陰生於陽也。來者自骨肉之分而出於皮毛之際,氣之升也。去者自皮膚之際而還於骨肉之分,氣之降也。應曰至,息曰止也。
白話文:
經典裡說:「上、下、來、去、至、止」這六個字,是診斷脈象的核心精髓。如果不理解這六個字,就無法分辨陰陽虛實的差異。
「上」代表陽,「下」代表陰。「來」表示陽,「去」表示陰。「至」象徵陽,「止」象徵陰。
當脈象從尺部(手腕內側的部位)向上到達寸口(手腕外側靠近拇指的部位),這是陰轉化為陽的現象。反之,脈象若從寸口向下到達尺部,則是陽轉化為陰的過程。
「來」指的是脈象從肌肉深處上升至皮表,這是氣血上升的表現。「去」則是脈象從皮表迴流至肌肉深處,這是氣血下降的表現。
脈象的出現被稱為「至」,脈象的消失被稱為「止」。
2. 反關脈
反關脈者,不行於寸口,由肺列缺穴斜刺臂側入大腸陽谿穴而上食指,故名反關。有一手反關,有兩手反關,此得於有生之初,非病脈也。其三部定位,九候淺深與平常應見寸口無異。《脈經》謂之弟乘兄位。故崔紫虛四字脈歌曰:平人無脈,移於外絡,兄位弟乘,陽谿列缺。此脈千百人中僅一耳。
白話文:
【反關脈】
反關脈的情況,不會出現在一般的寸口部位。它是由肺經的列缺穴斜向手臂側面,穿過至大腸經的陽谿穴,再往上到達食指,因此被命名為反關脈。有時候只在一隻手上出現反關脈,有時候兩隻手都會有,這種情況是從出生就有的,並不是疾病所導致的脈象。
它的三部定位(即寸、關、尺三處)以及九候(即脈搏的深淺程度)與一般在寸口看到的脈象沒有差別。《脈經》裡將這種脈象描述為「弟乘兄位」。因此,崔紫虛在他的四字脈歌中提到:正常人可能在主要的脈絡上看不到脈象,但會在外部的絡脈上發現,就像是弟弟佔據了哥哥的位置一樣,這指的是陽谿和列缺兩個穴位。
這種脈象在一千或一萬個人當中,可能只會有一個人出現。
3. 無脈候
夫無脈之候,所因不一。久病無脈,氣絕者死。暴病無脈,氣鬱可治。傷寒風痛,痰積經閉,憂驚折傷,關格吐利,運氣不應,斯皆無忌。
白話文:
關於無脈象的情況,其原因並非單一。對於長期患病而無脈象的人,如果氣息已絕,則代表死亡。然而,若是突然生病而無脈象,多是因為氣鬱,這種情況是可以治療的。像是感冒、風濕疼痛、痰多積滯、月經不調、過度憂慮驚嚇、骨折傷害、二便不通或嚴重嘔吐腹瀉,以及身體機能運作失調等情況下出現的無脈象,這些都沒有太大的禁忌。
4. 脈貴有神
東垣曰:不病之脈,不求其神而神無不在也。有病之脈,則當求其神之有無,謂如六數七極,熱也,脈中有力即有神矣,為泄其熱。三遲二敗,寒也,脈中有力即有神矣,為去其寒。若無力即無神矣,將何恃耶?苟不知此而泄之、去之,神將何以而生耶?故曰:脈者、氣血之先也,氣血者、人之神也。
白話文:
東垣先生說:在健康的人身上,我們不用刻意去尋找脈象中的「神」,因為「神」無處不在。然而,對於生病的人,我們就必須要檢查脈象中是否還有「神」的存在。例如,如果脈搏跳動頻率過快(六次或七次於一個呼吸之間),這代表體內有熱症,但只要脈象有力,就說明「神」還在,我們就可以通過治療來降低體內的熱度。同樣的,如果脈搏跳動緩慢(三次或兩次於一個呼吸之間),這表示體內有寒症,但只要脈象有力,「神」就還存在,我們可以去除體內的寒氣。但如果脈象無力,那就說明「神」已經消失,這樣怎麼辦呢?如果我們不懂得這個道理,只是單純地去降低熱度或去除寒氣,那「神」又該如何恢復呢?因此,我們可以說,脈象是血液和氣息的先兆,而血液和氣息就是人的「神」。
5. 常變四診法(張介賓)
持脈之道,須明常變。凡眾人脈有素大素小、素陰素陽者,此其賦自先天,各成一局也。邪變之脈,有倏緩倏疾、乍進乍退者,此其病之驟至,脈隨氣見也。故凡診脈者,必須先識藏脈而後可以察病脈;先識常脈,而後可以察變脈。於常脈中可察人之器局壽夭,於變脈中可察人之疾病吉凶。
診家大要當先識此。凡診病之法,固莫妙於脈。然有病脈相符者,有脈病相左者,此中大有玄理。故凡值疑似難明處,必須用四診之法詳問其病由,兼辨其聲色,但於本末先後中正之以理,斯得其真。若不察此,而但謂一診可憑,信手亂治,亦豈知脈證最多真假,見有不確,安能無誤?且常診者知之猶易,初診者決之甚難,此四診之所以不可忽也。故《難經》以切居四診之末,其意深矣。
陶節庵亦曰:問病以知其外,察脈以知其內,全在活法二字,乃臨症切脈之要訣也。此義惟汪石山言之最詳,並附於後卷。
白話文:
掌握診脈的方法,首先要明白脈象的正常與異常。一般來說,人們的脈象有本來就粗大或細小、本來偏陰或偏陽的,這是他們從先天稟賦所得,各自形成一種特定的情況。而受到邪氣影響的脈象,會有時緩慢時快速、時強時弱的變化,這是因為疾病突然來臨,脈象隨著氣血的變化而顯現。所以,醫生在診脈時,必須先認識正常的脈象才能察覺病脈;先了解常態的脈象,才能發現異常的脈象。在常態脈象中,可以判斷一個人的體質、壽命長短,在異常脈象中,可以判斷一個人的病情輕重和預後。
醫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先了解這些。診斷疾病的技巧,固然脈診是最精妙的。然而,有時候病人的脈象和病情是相符合的,有時候卻相反,這其中的道理十分深奧。因此,遇到難以判斷的地方,必須使用四診法詳細詢問病史,同時辨別病人的聲音和麪色。只要根據道理判斷主次先後,就能得到真實情況。如果不這樣做,只是單靠一次診斷就胡亂治療,又怎能知道脈象和病症可能有真假之分,如果判斷不準確,怎能避免錯誤?而且,對於經常診斷的人來說,判斷還比較容易,對於初次診斷的人來說,就很困難了,這就是為何四診法不能忽視的原因。因此,《難經》把按脈放在四診法的最後,其意義非常深遠。
陶節庵也曾說過:通過詢問病人的情況來瞭解表面的病情,通過觀察脈象來瞭解內部的病情,全在「活法」二字,這是臨牀診脈的重要訣竅。這個道理,汪石山講解得最詳細,我將他的觀點附錄在後面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