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新編》~ 卷一 (11)
卷一 (11)
1. 微(陰也)
微脈極細而軟,按之如欲絕,若有若無(《脈經》),細而稍長(戴氏。《素問》謂之小,又曰氣血微則脈微)。
體狀(並)相類詩
微脈輕微瞥瞥(音別,暫見也)乎,按之欲絕有如無。微為陽弱細陰弱,細比微兮略較粗(輕診即見,重按如欲絕者,微也。往來如線而常有者,細也。仲景曰: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縈縈如蠶絲細者,陰氣衰。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
主病詩
氣血微兮脈亦微,惡寒發熱汗淋漓。男為勞極諸虛侯,女作崩中帶下醫。寸微氣促或心驚,關脈微時脹滿形。尺部見之精血弱,惡寒消(三消)癉(音旦,癉成為消中,亦勞病也)痛呻吟(微主久虛血弱之病。陽微惡寒,陰微發熱。《脈經》云:崩中日久為白帶,漏下多時骨亦枯。補註:陽微主胃寒嘔逆,飲食不化,陰微主精血不足,微而澀兮,主便濁遺精)。
白話文:
[微脈(陰也)]
微脈的特徵極其細且軟,當你用手指去按尋它,會感覺到好像快要消失,但又似乎存在著(《脈經》),這種脈象比細脈稍微長一些(戴氏,《黃帝內經素問》稱之為小,又說氣血弱則脈象也會弱)。
[脈象描述]
微脈的表現非常輕微且瞬間,當用力按下去,感覺就像脈搏要斷絕,但又彷彿存在(微脈是陽氣弱的表現,細脈則是陰氣弱的表現,細脈與微脈相比,略顯粗壯。輕輕診查可以察覺到,而當重力按壓時,感覺像要消失的,就是微脈。持續如線般出現的,則是細脈。張仲景說:脈搏若隱若現,像湯上的油花,表示陽氣微弱;纏綿不斷,像蠶絲一樣細的,表示陰氣衰弱。長期患病的人若出現這種脈象,可能預示死亡;突然患病的人出現此脈象,可能預示存活)。
[主病描述]
當氣血弱,脈象也會變得微弱,患者可能會感到怕冷、發燒,且大量出汗。男性出現此脈象,可能是因過度勞累導致各種虛弱症狀;女性則可能是月經失調或白帶異常。如果在寸脈發現微脈,可能伴有呼吸急促或心悸的症狀;在關脈發現微脈,可能伴隨腹脹滿的症狀。如果在尺脈出現微脈,可能代表精血不足。微脈伴隨怕冷,可能是糖尿病、消耗性疾病或勞損病的表現(微脈主要提示長期虛弱和血弱的疾病。陽微脈伴隨怕冷,陰微脈伴隨發燒。《脈經》指出:長期崩漏會轉為白帶,漏下時間過久,骨骼也可能萎縮。補充說明:陽微脈主導胃寒嘔吐,消化不良;陰微脈主導精血不足,若微脈伴隨滯澀,可能主導尿濁或遺精等問題)。
2. 緊(陽也)
緊脈來往有力,左右彈人手(《素問》)。如轉索無常(仲景),數如切繩(《脈經》),如紐箅(長硬貌)線(丹溪。緊乃熱為寒束之脈,故急數如此。要有神氣,《素問》謂之急。《脈決》言寥寥入尺來。崔氏言如線,皆非緊狀。或有浮緊為弦,沉緊為牢,亦近似耳)。
體狀詩
舉如轉索切如繩,脈象因之得緊名。總是寒邪來作寇,內為腹痛外身疼。
相類詩(見弦脈)
主病詩
緊為諸痛主於寒,喘咳風癇吐冷痰。浮緊表寒鬚髮越,沉緊溫散自然安。寸緊人迎氣口分,當關心腹痛沉沉,尺中有緊為陰冷,定是奔豚與痛疼(諸緊為寒為痛。人迎緊盛傷於寒,氣口緊盛傷於食,尺緊痛居其腹。中惡浮緊,咳嗽沉緊,皆主死症。補註:浮緊主頭痛,頭重,身痛,脊強,咳嗽,鼻塞,寒熱往來。
沉緊主心痛,脅疼,胸膨,腹脹,泄痢,痜疝,吐逆,痞悶)。
白話文:
[緊脈(屬陽)]
緊脈的特徵是脈搏來去時力道強勁,感覺就像被左右拉扯的手感(《素問》)。它像繩索般轉動,沒有固定規律(仲景),又如同在切割繩子(《脈經》),再者,就像扭結的篩子線(丹溪)。緊脈通常是因為熱被寒氣束縛所造成的,所以脈象會顯得急促且頻率快。然而,必須要注意的是,脈象必須有活力和精神,《素問》將這種現象稱為急脈。《脈決》描述為脈象清晰地出現在手腕內側。崔氏則說像細線一樣,這些都不是緊脈的真實模樣。或者有些人認為浮緊是弦脈,沉緊是牢脈,這兩種脈象與緊脈有些相似。
脈象特徵詩
抬手如轉動繩索,切脈如握繩,因此脈象得到緊脈的名字。總而言之,這是寒邪入侵的跡象,內部會引起腹痛,外部則會導致身體疼痛。
類似脈象詩(參見弦脈)
主要病症詩
緊脈通常表示各種疼痛,主要是因為寒邪。可能伴隨喘息、咳嗽、風癇,以及吐出冷痰。如果緊脈浮在表面,表示表層有寒,需要發汗;若緊脈沉在深處,表示需要溫暖散寒,才能獲得安寧。在手腕的寸部,緊脈可以區分人迎脈和氣口脈,如果關節處緊脈沉,則可能是心腹劇痛;如果在手腕的尺部有緊脈,表示體內陰寒,可能是奔豚症或劇烈疼痛(所有緊脈都代表寒邪和疼痛)。人迎脈緊盛,表示受到寒氣的傷害;氣口脈緊盛,表示受到食物的傷害;尺脈緊,表示腹痛。如果緊脈浮,表示可能有咳嗽,如果緊脈沉,表示可能有心臟問題,都是致命的疾病。補充說明:浮緊脈主導頭痛、頭重、身體疼痛、背脊僵硬、咳嗽、鼻塞、寒熱交錯。
沉緊脈主導心痛、脅痛、胸部脹痛、腹部脹大、腹瀉、痜疝、嘔吐、胸悶。
3. 緩(陰也)
緩脈去來小快於遲(《脈經》),一息四至(戴氏),如絲在經,不卷其軸,應指和緩,往來甚勻(張太素)。如初春楊柳舞風之象(楊玄操),如微風輕颭(音拈,風動物貌)柳梢(滑伯仁)。
浮脈在卦為坤,在時為四季,在人為脾。陽寸陰尺,上下同等,浮大而軟,無有偏盛者,平脈也。若非其時,即為有病。緩而和勻,不浮不沉,不疾不徐,不微不弱者,即為胃氣。故杜光廷云:欲知死期何以取,古賢推定五般土。陽上須知不遇陰,陰上遇陰當細數。詳《玉函經》。
體狀詩
緩脈阿阿四至通,柳梢嫋嫋(音鳥,長弱風動貌)颭輕風,欲從脈里求神氣,只在從容和緩中。
相類詩(見遲脈)
主病詩
緩脈營衰衛有餘,或風或濕或脾虛。上為項強下痿痹,分別浮沉大小區。寸緩風邪項背拘,關為風眩胃家虛。神門濡泄或風秘,或是蹣(音盤)跚(音珊,無力行也)足力迂(音紆,迂曲不行。浮緩為風,沉緩為濕,緩大風虛,緩細濕痹,緩澀脾虛,緩弱氣虛。《脈訣》言緩主脾熱,口臭,反胃,齒痛,夢鬼之病,出自杜撰,與緩脈無關)。
白話文:
[緩脈(陰性)]
緩脈的特徵是比遲脈稍微快速,但仍然保持一種穩定的節奏,就像織布機上的絲線,即使織梭來回穿梭,絲線也不會捲曲。它在手指下的感覺是柔和且均勻的,就像春天的楊柳在微風中搖曳,或者說像微風吹拂柳梢的輕柔景象。
在易經的卦象中,浮脈象徵著坤卦,在時間上,代表的是四季,對應到人體,則是脾臟。陽性的寸脈和陰性的尺脈,兩者強度相等,呈現出浮大而柔軟的狀態,且沒有任何一方特別強烈,這是正常的脈象。然而,如果這種脈象出現在不合適的季節,那可能就是病態的表現了。緩脈平和且節奏均勻,既不浮也不沉,既不急也不緩,既不微弱也不強烈,這正是胃氣的表現。因此,杜光廷曾說過:想要預測一個人的死亡日期,可以從古人的智慧中找到五種土象徵的脈象。在陽性脈象上,不會遇到陰性脈象,而在陰性脈象上,遇到陰性脈象,就必須仔細計數。詳細解釋可參考《玉函經》。
脈象描述詩
緩脈的特性是每分鐘跳動四次,就像柳梢在輕風中輕盈搖曳的景象,要從脈象中尋找生命的活力,就在那緩慢柔和的脈動中。
相似脈象詩(參考遲脈部分)
主病詩
緩脈通常表示營養不足,衛氣過剩,可能是風邪、濕氣或脾虛的症狀。在上半身,可能會導致頸部僵硬;在下半身,可能會引起痿痹。通過分析脈象的浮沉和大小,可以進一步判斷病因。如果寸脈緩慢,可能是風邪侵襲,造成頸背僵硬;如果關脈緩慢,可能是風眩或胃虛;如果神門脈緩慢,可能是消化不良或風祕。此外,緩脈還可能導致行走無力,步態遲緩。在脈學中,浮緩脈代表風邪,沉緩脈代表濕氣,緩大脈代表風虛,緩細脈代表濕痹,緩澀脈代表脾虛,緩弱脈代表氣虛。然而,《脈訣》中提到緩脈主脾熱、口臭、反胃、齒痛、夢鬼等病,這些都是杜撰的,與緩脈實際的含義無關。
4. 芤(陽中陰也)
芤(音口,平聲)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脈經》),中空外實,狀如慈蔥(芤,慈蔥也。《素問》無芤名。劉三點云:芤脈何以絕類慈蔥?指下成窟有邊無中。戴同父云:營行脈中,脈以血為形,芤脈中空。脫血之象也。《脈經》云:三部脈芤,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
《脈訣》言:兩頭有,中間無,是脈斷截矣。又言主淋漓,氣入小腸,與失血之候相反,真誤事不小)。
體狀詩
芤形浮大軟慈蔥,按之旁有中央空,火犯陽經血上溢,熱侵陰絡下流紅。
相類詩
中空旁實乃為芤,浮大而遲虛脈呼。芤更帶弦名曰革,芤為亡血革血虛。
主病詩
寸芤積血在於胸,關內逢芤腸胃癰,尺部見之多下血,赤淋紅痢漏崩中(補註:芤主失血傷營,氣無所附,氣短似喘,陽脫無根)。
白話文:
【芤脈(屬於陽中的陰性)】
芤脈的特徵是浮大且軟,當你用手指按壓時,會發現脈搏的中心部分是空的,而兩側則較為實(根據《脈經》所述),這種脈象呈現中空外實的狀態,就像慈蔥一樣(在《素問》中並無芤脈這一說法。劉三點解釋,為什麼芤脈會像慈蔥一樣呢?因為脈象摸起來像一個空洞,有邊緣但中心是空的。戴同父進一步解釋,血液在脈管中運行,脈管的形態由血液決定,芤脈中空,這是血液流失的象徵。《脈經》提到,如果三個部位的脈象都呈現芤脈,長期疾病患者遇到這種脈象還有可能存活,但突然發生疾病的患者遇到這種脈象則可能致命。)
《脈訣》指出,芤脈兩頭有力,中間卻無力,這象徵著脈象被截斷了。又提到,芤脈主導尿頻,氣入小腸,這與失血的症狀相反,若誤診後果不堪設想。
脈象描述詩
芤脈的形狀浮大而軟,就像慈蔥一般,當你按下去時,會發現脈搏的兩側有反應,但中心部分卻是空的,這是因為火熱侵犯陽經導致血液上溢,或是熱邪侵襲陰絡使血液下流,造成出血。
相似脈象詩
芤脈的特徵是中間空,兩側實,如果脈象浮大且緩慢,我們會稱之為虛脈。芤脈如果伴有弦脈的特徵,則稱為革脈,芤脈通常代表血液流失,而革脈則代表血虛。
主要病症詩
如果在寸部脈象中出現芤脈,可能是胸中有積血;在關部脈象中遇到芤脈,可能代表腸胃有癰腫;在尺部脈象中看到芤脈,可能代表下血癥;若是赤淋、紅痢或崩漏等病症,也可能出現芤脈。(補充說明:芤脈主要代表血液流失和營養損失,導致氣息短促,類似喘息,這是因為陽氣脫離,失去了根本。)
5. 弦(陽中陰也)
弦脈端直以長(《素問》),如張弓弦(《脈經》),按之不移,綽綽如按琴絃,狀若箏弦(《脈經》),從中直過,挺然指下(《刊誤》)。
弦脈在卦為震,在時為春,在人為肝。輕虛以滑者平,實滑如循長竿者病,勁急如新張弓弦者死。池氏曰:弦緊而數為太過,弦緊而細為不及。戴同父曰:弦而軟,其病輕;弦而硬,其病重。《脈訣》言:時時帶數,又言狀如繩索,皆非弦象,今削之。
體狀詩
弦脈迢迢端直長,肝經木旺土應傷。怒氣滿胸常欲叫,翳矇(目疾)瞳子淚淋浪。
相類詩(又見長脈)
弦來端直似絲絃,緊則如繩左右彈,緊言其力弦言象,牢脈弦長沉伏間。
主病詩
弦應東方肝膽經,飲痰寒熱瘧纏身。浮沉遲數須分別,大小單(單絃)雙(雙弦)有重輕。寸弦頭痛膈多痰,寒熱症瘕察左關。關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陰疝腳拘攣(弦為木盛之病。浮弦支飲外溢,沉弦懸飲內痛。瘧脈自弦,弦數多熱,弦遲多寒,弦大主虛,弦細拘急。陽弦頭痛,陰弦腹痛,單絃飲癖,雙弦寒痼。
若不食者。為木來剋土,必難治。補註:諸病脈弦多不吉利)。
白話文:
[弦脈(是陽中的陰)]的描述如下:
在《素問》中,弦脈被形容為末端直且長。在《脈經》中,它又被比喻為緊繃的弓弦,一按下去,就像觸摸到琴絃一樣,堅韌而富有彈性,如同古箏的弦線。在《刊誤》中,弦脈被描繪為筆直地穿過脈搏,指下感覺堅挺。
弦脈在易經中對應的是震卦,在季節上代表春天,在人體中對應肝臟。輕微而滑順的弦脈是正常的表現,如果脈象實滑,像沿著長竹竿滑行,那可能就有病了;如果弦脈緊急得像新拉緊的弓弦,那就預示著死亡。池氏認為,弦脈若緊且頻繁跳動是過度,而緊且細弱是不足。戴同父則表示,弦脈若軟弱,病情較輕;若堅硬,病情則較嚴重。《脈訣》所說的「脈象時時帶著快速」和「脈象像繩索」都不符合弦脈的特徵,這些說法已經被刪除了。
脈象的形態詩
弦脈的特徵是長且直,這象徵肝經旺盛,土(脾)可能會受傷。患者常常會感到胸中充滿怒氣,想要嘶吼,眼睛容易患疾,淚水不斷。
相似脈象詩(也見於長脈)
弦脈直且細,如同絲線。緊脈則像繩索,左右彈跳。緊脈強調力度,弦脈強調形態,而牢脈則是在沉伏之間的長弦脈。
疾病相關詩
弦脈通常與東方的肝膽經絡相關,可能伴隨著痰飲、寒熱以及瘧疾纏身。在診斷時,必須區分浮、沉、遲、數等不同特徵,因為弦脈的大小、單雙都反映了病情的輕重。寸部的弦脈常見頭痛和膈多痰;左關部的弦脈反映寒熱、癥瘕等病;右關部的弦脈可能是胃寒或心腹疼痛;尺部的弦脈則可能暗示陰部疝氣或腳部抽筋。弦脈是木旺盛的病徵。浮弦脈可能表示支飲外溢,沉弦脈可能表示懸飲內痛。瘧疾的脈象自然為弦脈,弦數脈多見熱,弦遲脈多見寒,弦大脈主虛,弦細脈拘急。陽弦脈主頭痛,陰弦脈主腹痛,單弦脈可能表示飲癖,雙弦脈可能表示寒痼。如果患者沒有食慾,表示木克土,治療困難(各種疾病的弦脈多不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