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新編》~ 卷一 (12)
卷一 (12)
1. 肝藏歌
肝藏應春陽,連枝(同氣也)膽共房(肝屬木應春而發生,陽和之象也。與膽為表裡。膽附於肝之短葉,故曰共房)。色青形象木,位列在東方(肝之色青象木,位在東方,屬甲乙也)。含血榮於目,牽筋爪運將(含、藏也。肝藏血而為血海,開竅於目,筋爪屬肝,皆血之榮養運用也。
故曰目得血而能視,掌得血而能握,指得血而能拾,足得血而能步)。逆時主恚(音悔,恨也)怒,順候脈弦長(肝經不順則常多恚怒,如得弦長之脈斯順候也)。泣下為之液,聲呼是本鄉(泣淚者。肝之液。呼者,肝之聲。本鄉者,出於本藏也)。味酸宜所納,麻麥應隨糧(酸者肝之味,得酸則喜納。
麻者,肝之谷,故曰隨糧。一曰麥,蓋麻麥皆肝之谷也)。實夢山林樹,虛看細草芒(肝實則夢山林大樹,肝虛則夢細草芒芒)。積因肥氣得,杯覆脅隅(音虞,陬角也)旁(肝之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也?乃肺病傳肝,肝當傳脾,脾以季夏適王,王者不受邪,肝復還於肺,肺不肯受,故留結力積。久不愈,令人發咳逆㾬瘧,連歲不己)。
翠羽身將吉,顏同枯草殃(觀其顏色,如翠羽之青者吉,如枯草之色者殃)。四斤餘四兩,七葉兩分張(肝重四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附著於脊之第九椎,主藏魂。《素問》曰: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長三寸許,三兩三銖囊(膽長三才,重三兩三銖,藏於肝之短葉。
膽有上口而無下口,故曰囊。《素問》曰: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白話文:
肝臟對應春天的陽氣,與膽緊密相連,共享一個空間(肝臟屬木,對應春季的生機,象徵陽氣和煦。它與膽互為表裡。膽附著在肝的短葉上,因此稱作共房)。
肝臟的顏色為青色,形狀像木,位置在人體的東方(肝臟的顏色為青色,形狀似木,位於人體的東方,屬五行中的甲乙)。
肝臟儲存血液,使眼睛明亮,控制筋腱和爪子的運作(肝臟儲存血液,如同血海,並透過眼睛來開竅,筋腱和爪子都屬於肝臟的範疇,都需要血液的滋養才能運作。
所以說眼睛得到血液就能看見,手掌得到血液就能握住東西,手指得到血液就能拾起物品,腳得到血液就能行走)。
當肝臟功能失調時,會產生惱怒的情緒,如果肝氣順暢,脈搏就會呈現弦長的狀態(肝經絡不順暢時,常會感到惱怒,如果脈搏呈現弦長,表示肝氣順暢)。
流淚是肝臟分泌的液體,呼喊是肝臟發出的聲音(淚水是肝臟分泌的液體,呼喊是肝臟發出的聲音,這些都是由肝臟本身所產生的)。
酸味的食物對肝臟有益,適合攝取,大麻和小麥可以作為日常糧食(酸味是肝臟喜愛的味道,攝取酸味食物對肝臟有益。
大麻是肝臟喜愛的穀物,因此稱為隨糧。另一種說法是小麥,因為大麻和小麥都是肝臟喜愛的穀物)。
肝氣充足時,會夢見山林和大樹,肝氣不足時,會夢見細草和芒草(肝氣充足時,會夢見山林和大樹,肝氣不足時,會夢見細草和芒草)。
肝臟積聚的病因是脂肪過多,通常出現在脅下的角落(肝臟積聚的病因是脂肪過多,通常出現在左脅下的角落,形狀像倒置的杯子。這是在季夏的戊己日獲得的,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肺部疾病傳播到肝臟,肝臟本應傳播到脾臟,但脾臟在季夏時節正處於旺盛期,不會接受邪氣,肝臟再次回到肺部,肺部拒絕接受,於是邪氣留在肝臟形成積聚。長期不治,會導致咳嗽、哮喘、瘧疾,連年不愈)。
如果身體呈現翠綠色羽毛的色澤,預示著好運;如果顏色像枯萎的草,則可能有災難(觀察面色,如果呈現翠綠色羽毛的色澤,預示著好運;如果顏色像枯萎的草,則可能有災難)。
肝臟重量約為四斤四兩,有七片葉子,左右分別有三分之二和三分之一,附著在脊椎的第九節上,主要負責藏魂。(《素問》提到:肝臟是將軍之官,策劃思考由此產生)。
膽囊長約三寸,重量為三兩三銖,藏在肝臟的短葉中(膽囊長約三寸,重量為三兩三銖,藏在肝臟的短葉中。
膽囊有上端開口,但沒有下端開口,因此被稱為囊。《素問》提到:膽囊是公正之官,判斷和決策由此產生)。
2. 脾藏歌
脾藏象中坤,安和對胃門(脾屬中央戊己土,在卦為坤,在時為四季。與胃相和而為表裡,故曰對門)。旺時隨四季,自與土為根(脾屬土,旺於四季辰戍丑未之月,每季旺十八日,故用令記謂土王用事)。味甘涎是液,藏意色黃敦(土之味本甘,其液乃化為涎。主藏意,黃乃土之色,敦厚乃土之性)。
磨谷能消食,榮身本在溫(脾胃為飲食之藏府。脾胃和則能消磨五穀,榮養身體。本在溫暖,不宜大寒,故土暖則萬物生,土寒則萬物死)。應唇通口氣,連肉潤肌臀(脾之華在唇之口舌,故曰應唇。脾氣通於口,則知五味。以養肌肉,肉分氣實,則肌臀肥澤)。形廣長三五,膏凝散半斤(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裹之。
主藏意,溫五藏。《靈蘭秘典》云: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順時脈緩慢,失則氣連吞(脾脈本和緩,如春風舞柳曰順。如脈來連連湊指,如鳥吞食之狀,即雀啄屋漏之意,乃脾氣衰也,故曰失)。實則歌歡樂,虛爭飲食分(歌樂皆發於脾胃,實則氣血充滿,故夢歌歡虛則脾胃空虛,故夢爭食)。
濕多成五瀉,腸響若雷奔(脾喜燥而惡濕,如受濕過多,則濕寒相搏,故脾胃雷鳴如奔響而泄瀉也。五瀉注見《難經》)。痞氣冬為積,皮黃四體昏(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如盤,大小不一,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也?此乃肝病傳於脾,脾當傳於腎,腎以冬月適王,王者不能受邪。故脾復還於肝,肝不肯受,因留結而為積。
久不愈,令人四肢不能收,發為黃疸,飲食不為肌膚)。二斤十四兩,三斗五升存(胃重二斤十四兩,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其形扁屈,盛谷二斗,容水一斗五升而滿。一日常消水穀五升,七日消盡水穀則死。《內經》曰:平人七日不食則死,即此謂也)。
白話文:
脾臟在中醫藏象學說中被比喻為大地的坤卦,與胃關係密切,好比門對門一樣(脾臟位於身體中央,五行屬土,對應八卦中的坤卦,時間上與四季相關。脾臟與胃相輔相成,互為表裡,因此稱為「對門」)。脾臟的旺盛時期跟隨著四季變化,它的力量源自於土(脾臟五行屬土,在四季的辰、戌、醜、未月份特別旺盛,每個季節旺盛十八天,因此有土王用事之說)。
土的本味是甘甜的,其液體表現為涎液。脾臟主要負責藏納意念,黃色代表土的色彩,敦厚是土的特性。
脾臟與胃能夠消化食物,維持身體的溫暖是其關鍵(脾臟與胃是消化飲食的主要器官。當脾臟與胃和諧運作時,可以消化五穀,滋養全身。身體溫暖是其根本,不宜過度寒冷,因為土暖則萬物生,土寒則萬物死)。脾臟與嘴脣相呼應,控制口中的氣息,連結肌肉,滋潤肌膚與臀部(脾臟的健康反映在嘴脣與舌頭,所以說它與嘴脣相應。脾氣通過口腔,使人能辨別五味。脾臟養育肌肉,當肌肉的氣血充足,肌膚與臀部會變得豐潤)。
脾臟大約寬三寸,長五寸,重二斤三兩,外層有一半斤重的散膏包裹著。脾臟負責藏納意念,溫暖五臟。《靈蘭祕典》中提到:脾臟與胃是倉廩之官,負責處理五味。
當脾臟功能正常時,脈象平緩;如果脾臟功能衰弱,脈象會出現連續湊指的現象,類似鳥兒吞食的樣子,這表示脾氣衰退(脾臟的脈象本來是平緩的,如同春風拂柳,這是正常的表現。但如果脈象持續湊指,像鳥兒吞食,就表示脾氣衰弱)。當脾臟功能旺盛時,人會感到開心快樂;若是脾臟虛弱,則會夢見爭奪食物(快樂的情緒多由脾胃產生,當脾胃氣血充足,人會做開心的夢;反之,脾胃虛弱時,則會夢見爭食)。
濕氣過多會導致五種不同的瀉下症狀,腸道響聲如同雷鳴般(脾臟喜歡乾燥而不喜濕氣,如果濕氣過多,就會與寒氣相鬥,導致腸胃雷鳴般的響聲及瀉下。五瀉詳見《難經》)。冬天若出現痞氣,可能形成積滯,伴隨皮膚黃疸,四肢無力(脾臟的積滯稱為痞氣,常出現在胃脘部,形狀大小不一,多在冬季壬癸日形成。這是肝病傳至脾臟,原本脾臟要傳給腎臟,但冬季腎臟處於旺盛狀態,無法接受邪氣,於是脾臟再次將邪氣傳回肝臟,肝臟拒絕接收,最終邪氣停留形成積滯。
若長期未能治癒,可能會導致四肢無法活動,出現黃疸,飲食無法轉化為肌膚營養)。胃部重量為二斤十四兩,容量為三鬥五升(胃部重量為二斤十四兩,直徑五寸,長度二尺六寸。形狀扁平彎曲,可以儲存二斗的穀物,容納一斗五升的水分。每天可以消耗五升的水穀,七天內消耗完所有水穀就會死亡。《內經》提到:普通人七天不吃東西就會死亡,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