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本昌

《脈訣新編》~ 卷一 (12)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2)

1. 革(陰也)

革脈弦而芤(仲景),如按鼓皮(丹溪)。

仲景曰:弦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曰革。男子亡血失精,婦人半產漏下。《脈經》曰:三部脈革,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時珍曰:此即芤弦二脈相合也,故均主失血之候。諸家脈書皆以為牢脈,故或有革無牢,有牢無革,混淆不辨。不知革浮牢沉,革虛牢實,形證皆異也。

白話文:

仲景說:脈象緊繃表示寒氣,脈象虛軟表示虛弱,虛寒交搏,這就是所謂的「革脈」。男性可能因失血或失精,女性可能因流產或漏下而出現革脈。《脈經》記載:三部脈象都是革脈,長期患病者會因此死亡,而急性發病者則有機會康復。李時珍說:革脈就是芤脈和絃脈同時出現,因此均主失血。各家脈學書籍都認為革脈是一種堅硬的脈象,因此偶爾會有革脈而不見牢脈,或牢脈而不見革脈的情況,造成混淆。其實革脈浮而牢脈沉,革脈虛而牢脈實,兩者的現象和證狀都是不同的。

又按:《甲乙經》曰:渾渾革革,至如湧泉,病進而危。弊弊綽綽,其去如弦絕者死。謂脈來渾濁,革變急如湧泉,出而不返也。王貺以為溢脈,與此不同。

白話文:

根據《甲乙經》所說:脈象渾濁、變動劇烈如湧泉奔流,表示病情加重,危及生命。脈象微弱、搖擺不定,如斷弦般斷絕,預示患者將死。這是指脈象渾濁、變化急劇如湧泉,一發不可收拾。王貺認為這種脈象是溢脈,與此種脈象不同。

體狀(並)主病詩

革脈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脈寒虛,女人半產並崩漏,男子營虛或夢遺。

相類詩(見芤牢脈)

2. 牢(陰中陽也)

牢脈似沉似伏,實大而長,微弦(《脈經》。扁鵲曰:牢而長者肝也。仲景曰:寒則牢堅。有牢固之象。沈氏曰:似沉似伏,牢之位也。實大弦長,牢之體也。○《脈訣》不言形狀,但云尋之則無,按之則有,云脈入皮膚辨息難。又以牢為死脈,皆孟浪謬輯)。

白話文:

牢脈:脈象時沉時浮,實際上脈體寬大而綿長,脈搏微弱而緊似琴絃。(《脈經》記載:扁鵲說,寬大而綿長的脈象,屬於肝脈。仲景說,寒症時脈象會堅硬牢固。沈氏說,時沉時浮是牢脈的位置特徵。脈體寬大、弦細而綿長是牢脈的形體特徵。)

《脈訣》一書沒有描述牢脈的形狀,只是說,在尋脈時摸不到脈,按壓時才能摸到,並說牢脈藏得太深,很難辨別。又認為牢脈是死脈,這些說法都是胡亂拼湊,不值採信。

體狀(並)相類詩

弦長實大似牢堅,牢脈常居沉伏間。革脈芤弦自浮起,革虛牢實要詳看。

主病詩

寒則牢堅里有餘,腹心寒痛木乘脾,疝痜症何瘕愁也,失血陰虛卻忌之(牢主寒實之病,木實則為痛。扁鵲曰:軟為虛,牢為實。失血者脈宜沉細,反浮大而牢者死,虛病見實脈也。《脈訣》言骨間疼痛,氣居於表。池氏以為腎病傳於脾。皆謬妄不經)。

白話文:

寒氣盛,症狀會集中在腹中,腹痛、心寒、四肢麻木,疝氣、痜疾、各種症狀都出現了,失血、陰虛的人卻不能用此法(牢主寒氣實證之病,血脈實則會疼痛。扁鵲說:柔軟為虛,硬實為實。失血者脈象應沉細,如果反而是浮大且硬實的,那將會死亡,這是虛證卻出現實脈的緣故。《脈訣》說骨間疼痛,是因為氣聚集在體表。池氏認為是腎病傳到了脾。這些說法都是謬誤而荒謬的)。

3. 濡(陰也)

濡(音儒)脈極軟,而浮細如帛在水中,輕手乃得,按之無有(《脈經》)。如水上浮漚(音歐,羹上泡也。如帛浮水中,重手按之隨手而沒之象。《脈訣》言按之似有舉還無,是微脈,非濡也)。

白話文:

濡脈:

脈搏極為柔軟,漂浮細微如絲綢在水中,輕輕一觸即可探得。用力按壓卻摸不到脈搏。(《脈經》)

如浮漚脈:

脈搏如同水上漂浮的泡沫,輕如絲綢漂浮在水中,用力按壓會隨手指而消失。(《脈訣》中提到,按壓時感覺似有還無,這屬於微脈,不是濡脈。)

體狀詩

濡形浮細按須輕,水面浮綿力不禁。病後產中猶有藥,平人若見似無根。

相類詩

浮而柔細知為濡,沉細而柔作弱持。微則浮微如欲絕,細來沉細近於微(浮細如綿曰濡,浮而極細如絕曰微,沉細如綿曰弱,沉而極細不斷曰細)。

白話文:

浮脈而柔軟細微,就知道是濡脈;沉脈細小且柔軟,表現為弱脈。脈象輕微細弱時,浮出表面似有若無;細脈逐漸變沉,細弱程度接近於微脈。(浮脈細得像棉絮一樣稱為濡脈,浮脈細得極致像是斷線一樣稱為微脈,沉脈細得像棉絮一樣稱為弱脈,沉脈細得極致不至於斷線稱為細脈。)

主病詩

濡為亡血陰虛病,髓海丹田暗已虧。汗雨夜來蒸入骨,血山崩倒濕侵脾。寸濡陽微自汗多,關中其奈氣虛何。尺傷精血虛寒甚,溫補真陰可起疴(音阿,病也。濡主血虛之病,又為傷濕。補註:脈濡而散,主陽虛冷汗)。

白話文:

脈象濡軟的人都是因為血虛陰虛導致的疾病,骨髓藏血的區域已經虧損。到了晚上,汗液如雨點般蒸透骨頭,本該藏血的脾臟也被濕氣侵蝕。寸脈濡軟,陽氣不足容易出汗;關脈濡軟,氣虛無力;尺脈濡軟,精血虧損,寒氣較重;溫補真陰氣血,才能緩解疾病。

4. 弱(陰也)

弱脈極軟而沉細,按之乃得,舉手無有(《脈經》。弱乃濡之沉者,《脈訣》言輕手乃得,黎氏云譬如浮漚,皆是濡脈,非弱也。《素問》,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脈弱以澀,是謂久病。病後老弱見之順,平人少年見之逆)。

白話文:

脈搏非常微弱、柔軟而細小,用力按壓才能感覺到,抬起手後就消失了(《脈經》)。「弱」是指濡脈中沉伏的脈象,《脈訣》中說輕輕按壓才能摸到,黎氏說這就像水泡一樣,都是濡脈,而不是弱脈。《素問》中說脈搏微弱且滑利,表示有胃氣;脈搏微弱且澀滯,表明是久病所致。病後年老體弱的人出現弱脈是正常的,而健康年輕的人出現弱脈則是不正常的。

體狀詩

弱來無力按之柔,柔細而沉不見浮;陽陷入陰精血弱,白頭猶可少年愁。

相類詩(見濡脈)

主病詩

弱脈陰虛陽氣衰,惡寒發熱骨筋痿,多驚多汗精神減,益氣調營急早醫。寸弱陽虛病可知,關為胃弱與脾衰。欲求陽陷陰虛病,須把神門兩部推(弱主氣虛之病。仲景曰:陽陷入陰故惡寒發熱。又云,弱主筋,沉主渭,陽浮陰弱,血虛筋急。柳氏曰:氣虛則脈弱,寸弱陽虛,尺弱陰虛,關弱胃虛。補註:又主胃寒逆冷,真元內傷)。

白話文:

如果脈搏微弱,說明陰虛陽氣不足,會出現畏寒發熱、骨骼肌肉無力、容易受到驚嚇、多汗、精神衰弱等症狀。要及時調理氣血,改善症狀。

如果寸脈微弱,說明陽氣虛弱,可能會出現相關的疾病。如果關脈微弱,說明胃氣和脾氣虛弱。

如果想要緩解陽氣虛陷、陰氣不足的症狀,需要按摩神門穴。

(注:脈搏微弱主要是氣虛所致。張仲景認爲,陽氣陷入陰氣中會導致惡寒發熱。他還認爲,脈搏微弱主筋,脈搏沉主胃,陽氣浮動陰氣虛弱,會導致血虛筋急。柳氏認爲,氣虛則脈搏微弱,寸脈微弱主陽虛,尺脈微弱主陰虛,關脈微弱主胃虛。補充說明:還主治胃寒逆冷,真元內傷。)

5. 散(陰也)

散脈大而散,有表無里(《脈經》),渙漫不收(崔氏),無統紀,無拘束,至數不齊,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渙散不收,如楊花散漫之象(柳氏。戴同父曰:心脈浮大而散,肺脈短澀而散,平脈也。心脈軟散怔忡,肺脈軟散汗出,肝脈軟散溢飲,脾脈軟散胻腫,病脈也。

白話文:

散脈的徵狀是脈象浮大而渙散,有表無裏(《脈經》所載),脈勢鬆軟不收斂(崔氏所言)。脈象沒有條理,或過於頻數,或來勢多去勢少,或去勢多來勢少,整體顯得渙散不收,就像楊花隨風飄散一樣(柳氏所述)。

戴同父說:如果心脈浮大而散亂,肺脈短促而散亂,屬於正常脈象。但如果心脈柔軟而散亂且心悸,肺脈柔軟而散亂且出汗,肝脈柔軟而散亂且有水腫,脾脈柔軟而散亂且身體浮腫,則屬於病理脈象。

腎脈軟散,諸病脈代散,死脈也。《難經》曰:散脈獨見則危。柳氏曰:散為氣血俱虛,根本脫離之脈,產婦得之生,孕婦得之墮)。

白話文:

腎脈虛弱鬆散,其他疾病的脈象也會鬆散,這是死亡的徵兆。《難經》中記載:散脈單獨出現則很危險。柳姓醫家說:散脈是氣血兩虛,根本脫離的脈象。產婦出現散脈會順利生產,孕婦出現散脈則會流產。

體狀詩

散似楊花散漫飛,去來無定至難齊。產為生兆胎為墮,久病逢之不必醫。

相類詩

散脈無拘散漫然,濡來浮細水中綿,浮而遲大為虛脈,芤則中空有兩邊。

主病詩

左寸怔仲右寸汗,溢飲左關應軟散,右關軟散胻胕(音夫,脛也)腫,散居兩尺魂應斷。

6. 細(陰也)

細脈小於微而常有,細直而軟若絲線之應指(《脈經》、《素問》謂之小。王啟玄言如莠蓬狀,其柔細也。《脈訣》言往來極微。是微反大於細矣,與經相背)。

白話文:

細脈比微脈還要細,而且經常出現,細直柔軟像絲線一樣,接觸手指時順應手指的動作(《脈經》、《素問》稱為「小」。王啟玄說像莠蓬一樣,柔細。而《脈訣》說它往來極細微。這樣,微脈反倒比細脈大了,與經文中所說相反)。

體狀詩

細來累累(音雷,端於貫珠)細如絲,應指沉沉無絕期。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卻相宜。

相類詩(見微脈)

主病詩

細脈縈縈(旋繞也)血氣衰,諸虛勞損七情乖,若非濕氣侵腰腎,即是傷精汗泄來。寸細應知嘔吐頻,入關腹脹胃虛形,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遺精號脫陰(《脈經》曰:細為血少氣衰,有此症則順,否則逆,故吐衄沉細者生。憂勞過度者脈亦細)。

白話文:

脈搏細如遊絲,血氣衰弱,身體虛弱,精神受到過度刺激。如果不是腰腎受到濕氣侵襲,就是傷精而導致盜汗。寸脈細小,表示經常嘔吐;關脈細小,表示腹部脹氣,胃氣虛弱;尺脈細小,表示丹田(下腹部)寒冷,容易腹瀉、遺精,也稱為陰虛。(《脈經》說:脈搏細小表示血氣衰弱,如果有這樣的症狀就是順證,否則就是逆證,所以吐血、衄血時如果脈搏細小而沉著,表示能活下來;憂慮過度的人脈搏也會變細。)

7. 伏(陰也)

伏脈重按著骨,指下才動(《脈經》),脈行筋下(《刊誤》。《脈訣》言尋之似有,定息全無。殊為舛謬)。

體狀詩

伏脈推筋著骨尋,指間才動隱然深。傷寒欲汗陽將解,厥逆臍痛症屬陰。

相類詩(見沉脈)

主病詩

伏為霍亂吐頻頻,腹痛多緣宿食停,蓄飲老痰成積聚,散寒溫里莫因循。食鬱胸中雙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不動貌),當關腹痛困沉沉,關後疝疼還破腹(傷寒一手脈伏曰單伏,兩手脈伏曰雙伏,不可以陽症見陰脈為診,乃火邪內郁,不得發越,陽極似陰,故脈伏也。有大汗而解,正如久旱將雨,六合陰晦,雨後萬物皆蘇之義。

白話文:

霍亂的人頻繁嘔吐,腹痛往往是因為積食停留,老痰積聚成疾患。散寒溫胃不能猶豫拖延。積食鬱結在胸中,欲吐不能吐,常常悶悶不樂。腹痛困擾,感覺沉重不堪。關元穴後面疝氣脹痛,還刺破腹部。(傷寒一手脈搏不顯叫單伏,兩手脈搏不顯叫雙伏,不能因為陽症而把陰脈當做診斷,這是因為火邪內鬱,不能發散,陽氣極盛類似陰氣,所以脈搏不顯。如有大量汗水排出,就能緩解,好比久旱將要下雨,陰氣籠罩整個天地,雨後萬物復甦。)

又有夾陰傷寒,先有伏陰在內,外復感寒,陰盛陽衰,四腳厥逆,六脈沉伏,須投姜附及灸關元,脈乃復出也。若太谿衝陽皆無脈者,必死。《脈訣》言徐徐發汗,潔古以附子細辛麻黃湯主之,皆非也。劉元賓曰伏脈不可發汗。補註:伏脈無分寒火,寒症常有伏脈,火症亦有伏脈。

白話文:

此外還有一種夾陰傷寒,患者體內原先就有潛伏的寒邪,再加上外感寒氣,導致陰氣過盛,陽氣衰弱,手腳冰冷,六脈沉伏不明顯。必須使用生薑、附子等藥物治療,並艾灸關元穴,才能讓脈象恢復正常。如果太谿穴和衝陽穴都摸不到脈搏,那麼患者必定會死亡。《脈訣》中說,這種情況應該慢慢發汗,古人用附子、細辛、麻黃等藥組成的湯劑治療,這些都是不正確的。劉元賓說,潛伏的脈象不可發汗。

補充說明:潛伏的脈象不分寒熱,寒證常有潛伏的脈象,火證也有潛伏的脈象。

初病見伏脈者尚可治也,久病見伏脈者無可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