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本昌

《脈訣新編》~ 卷一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3)

1. 動(陽也)

動乃數脈,見於關,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發石也)動搖(《脈經》。仲景曰: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此三焦傷也。成無己曰:陰陽相搏則虛者動,故陽虛則陽動,陰虛則陰動。龐安常曰:關前三分為陽,關後三分為陰,關位半陰半陽,故動隨虛見。

《脈訣》言尋之似有,舉之還無,不離其處,不往不來,三關沉沉。含糊謬妄,殊非動脈。詹氏言其形鼓動如鉤毛者,尤謬。補往:動脈寸關尺皆有,不過如豆粒,兩頭俯,中間高起。若全無,是陰陽不通,死脈也)。

體狀詩

動脈搖搖數在關,無頭無尾豆形圓。其原本是陰陽搏,虛者搖兮勝者安。

相類詩

主病詩

動脈專司痛與驚,汗因陽動(陽動則汗出)熱因陰(陰動則發熱),或為泄痢拘攣病,男子亡精女子崩(仲景曰:動則為痛為驚。《素問》曰,陰虛陽搏謂之動。又曰: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

白話文:

【動脈】

動脈象徵的是快速的脈搏,在手腕的關部特別明顯,它沒有明顯的開始或結束,形狀像一顆豆子,會持續地跳動,就像石頭在水中激起的波紋一樣。

《脈經》中描述,當陰陽兩氣互相衝擊,就會形成所謂的動脈。如果陽氣過度活動,可能會導致出汗;而陰氣過度活動,可能會引起發燒。身體感覺寒冷並且畏寒,這可能是三焦系統受到了影響。

成無己進一步解釋,當陰陽兩氣衝突時,虛弱的那一方會表現出動脈的特徵。所以,當陽氣虛弱,就會看到陽動脈;同樣地,當陰氣虛弱,就會出現陰動脈。

龐安常提到,關節前方的三分之一屬於陽性,後方的三分之一屬於陰性,而關節本身則介於陰陽之間,因此,動脈通常在身體虛弱的地方出現。

《脈訣》中所說的,摸起來似乎存在,但實際上又好像不存在,停留在原地,既不前進也不後退,這種脈象在三個主要部位都呈現深沉的特徵,這樣的描述模糊且錯誤,完全不是動脈的特徵。詹氏描述動脈的形狀像鉤子或毛髮一樣鼓動,這也是錯誤的。補充說明:動脈在寸、關、尺三個部位都有,看起來像豆子大小,兩端下垂,中間凸起。如果完全找不到動脈,代表陰陽無法通達,這是死亡的脈象。

動脈的特徵是持續搖晃,脈搏頻率快,位於關部,沒有明確的開始或結束,形狀像一顆圓圓的豆子。動脈的本質是陰陽兩氣的碰撞,虛弱的一方會表現出搖晃的特徵,而強壯的一方則保持穩定。

動脈通常和疼痛和驚嚇有關,出汗可能因為陽氣過度活動,發燒可能因為陰氣過度活動,也可能表示有腹瀉、痙攣等疾病,對於男性來說可能是精液流失,對於女性來說可能是月經失調。

動脈專門負責疼痛和驚嚇的信號,出汗是由陽動引起的,發燒是由陰動引起的,也可能表示有腹瀉、痙攣等疾病,對於男性來說可能是精液流失,對於女性來說可能是月經失調。

2. 促(陽也)

促脈來去數,時一止復來(《脈經》),如蹶(音厥,失足也)之趨,徐疾不常(黎氏。《脈經》但言數而止為促,《脈訣》乃云並居寸口,不言時止者謬矣。數而止為促,緩而止為結,何獨寸口哉)。

體狀詩

促脈數而時一止,此為陽極欲亡陰,三焦鬱火炎炎盛,進必無生退可生。

相類詩(見代脈)

主病詩

促脈惟將火病醫,其因有五細推之,時時喘嗽皆痰積,或發狂斑與毒疽(促主陽盛之病。促、結之因皆有氣、血、痰、飲、食、五者之別,一有留滯則脈必見止也。補註:寸口促緊主氣滿胸膛,關中促緊主臍腹成症)。

白話文:

【促脈(屬陽性)】

促脈的特徵是脈搏快速,偶爾會有一個間歇,然後再繼續跳動,就像一個人不慎失足後急匆匆地跑,速度忽快忽慢。

脈象描述詩

促脈的特徵是脈搏快速且偶爾停頓,這表示體內的陽氣過剩,有可能導致陰氣衰竭。體內的三焦(上焦、中焦、下焦)火氣旺盛,如果病情加重可能危及生命,但若病情減輕則有恢復的機會。

主病詩

促脈通常代表的是火熱之病,其原因有五種,需要仔細辨別。持續的喘息和咳嗽可能是因為體內有痰積聚,也可能出現精神失常、皮膚出現紅斑或毒疽等情況(促脈主要反映體內陽氣過盛的疾病)。促脈、結脈的原因都有氣、血、痰、飲、食五種差異,一旦體內有任何物質堵塞,脈搏就會呈現出停頓的現象。補充說明:在寸口處出現促脈和緊脈可能代表胸部氣滿,而在關中處出現促脈和緊脈可能代表腹部有硬塊形成。

3. 結(陰也)

結脈往來緩,時一止復來(《脈訣》言或來或去,聚而卻還。與結無關。仲景言累累如循長竿曰陰結,藹藹如車蓋曰陽結。《脈經》又有如麻子動搖,旋引旋收,緊散不常曰結,主死。此三脈名同實異也。補註:結脈有陰陽之分。浮為陽結,屬陽虛,其病可治;沉為陰結,屬陰虛,其病難醫)。

體狀詩

結脈緩而時一止,獨陰偏盛欲亡陽,浮為氣滯沉為積,汗下分明在主張。

相類詩(見代脈)

主病詩

結脈皆因氣血凝,老痰結滯苦沉吟,內生積聚外癰腫,疝瘕為殃病屬陰(結主陰盛之病。越人曰:結甚則積甚,結微則積微,浮結外有痛積伏結,內有積聚)。

白話文:

[結脈(陰性)]

結脈的特徵是脈搏來回緩慢,偶爾會停頓一下再繼續跳動(過去有人認為結脈可能是脈搏忽快忽慢,聚在一起後又散開,但這和結脈實際上沒有關係。仲景指出,如果脈搏像沿著長竹竿一樣連綿不斷,這是陰結的表現;若脈象像車篷一樣濃密,這是陽結的現象。《脈經》中另有一種描述,脈象像麻籽一樣搖晃不定,忽收忽放,緊松不一,這種情況被視為結脈,預示病情危急。以上三種脈象雖然名字相同,但實際上代表的情況各異。補充說明:結脈可以分為陰結和陽結兩種。脈象浮現表示陽結,屬於陽氣不足,這種病是可以治療的;脈象深沉表示陰結,屬於陰氣不足,這種病則較難治療)。

身體狀態描述詩

結脈的特徵是緩慢且偶爾停頓,這表示體內陰氣過剩,可能正在損失陽氣,脈象浮現表示氣滯,深沉表示有積塊,治療方式需明確選擇出汗法或下法。

類似脈象詩(參考代脈)

疾病相關詩

結脈的出現通常是由於氣血凝滯,長期的痰結滯留導致患者痛苦不已,內部可能有積塊,外部可能有腫塊,疝氣、瘤等疾病都屬於陰性病變(結脈主要反映陰性病變。越人說過,結脈嚴重表示積塊嚴重,結脈輕微表示積塊輕微,浮結表示外部有痛感和積塊,深沉的結脈表示內部有積塊)。

4. 代(陰也)

代脈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仲景》),脈至還入尺,良久方來(吳氏。脈一息五至,肝心脾肺腎五藏之氣皆足,五十動而一息,合大衍之數,謂之平脈。反此則止乃見焉。腎氣不能至,則四十動一止,月於氣不能至,則三十動一止。蓋一藏之氣衰而他藏之氣代至也。

經曰:代則氣衰。滑伯仁曰:若無病嬴瘦脈代者,危脈也;有病而氣血乍損,氣不能續者代,為病脈。傷寒心悸脈代者,復脈湯主之;妊娠脈代者,其胎百日。代之生死,不可不辨)。

體狀詩

動而中止不能還,復動因而作代看,病者得之猶可療,平人卻與壽相關。

相類詩

數而時止名為促,緩止須將結脈呼,止不能回方是代,結生代死自殊途(促、結之止無常數,或二動一止,或三五動一止即來;代脈之止有常數,必依數而止,還入尺中,良久方來)。

主病詩

代脈原在藏氣衰,腹疼泄痢下元虧,或為吐瀉中宮病,女子懷胎三月兮。

《脈經》曰:代散者死。主瀉及便膿血。天都張澹初曰:促、結、代三脈,人多難辨,今剖明於後,庶使學者臨期有本,不致茫然矣。夫遲緩之脈,而時一止者為結;數滑之脈、而時一止者為促;二脈之止無規則,或數至一止,或數十至一止;或十幾至一止,或二十幾至一止,或三五至一止,參前落後,原無一定之止是也。結者、陰也,陰盛則結,主氣血凝滯,老痰積聚,胸滿等症。

促者、陽也,陽盛則促,主痰嗽喘滿,癰疽鬱熱等症。二脈雖時一止,大抵為病脈,非死脈也。惟代者真死脈也。刻期而定致至而止,如四十動一止者,後必至四十而再一止,決不爽至也。是為一藏無氣,刻期而死矣。故歌曰:五十不止身無病,數內有止皆知定,四十一止一藏絕,四年之後多亡命。

三十一止即三年,二十一止二年應。十動一止一年殂,更觀氣色兼形症。此緩者。又急者歌曰:兩動一止三四日,三四動止應六七,五六一止七八朝,次第推之自無失。

戴同父曰:脈必滿五十動出自《難經》,而《脈訣》五藏歌皆以四十五動為準,有乖經旨。柳東陽曰:古以動數候脈,是吃緊語。須候五十動,乃知五藏缺失。今人指到腕臂,即云見了,夫五十動豈彈指間事耶?故學者當診脈問症,聽聲觀色,脈備四診而無失。

白話文:

[代脈(陰也)]

代脈的特徵是跳動中會突然停止,無法自行恢復,然後再次開始跳動。脈搏會回縮至手腕的內側,過一段時間纔再次出現。正常情況下,脈搏每分鐘跳動五次,肝、心、脾、肺、腎五臟的氣力充足,跳動五十次為一次循環,這符合自然界的規律,稱為正常的脈搏。如果不符合這種模式,就會出現停頓的情況。如果腎氣不足,則每四十次跳動會有一次停頓;如果月經氣力不足,則每三十次跳動會有一次停頓。這是因為一個臟器氣力衰弱,而其他臟器的氣力代替它進行工作。

根據經典記載,代脈表示氣力衰弱。滑伯仁指出,如果一個人沒有生病,但體型消瘦且有代脈,這是危險的脈象;如果一個人生病,氣血突然損失,氣力無法持續,這就是病態的脈象。對於傷寒心悸且有代脈的人,應使用復脈湯;對於懷孕且有代脈的女人,預示著她懷孕約一百天。判斷代脈的生死,是十分重要的。

脈象描述詩

脈搏跳動中突然停止,無法自行恢復,再次開始跳動就是代脈。病人如果出現這種脈象,還是可以治療的;但如果健康人出現這種脈象,可能和壽命有關。

相似脈象詩

快速跳動中偶爾停頓,這叫促脈;緩慢跳動中偶爾停頓,這叫結脈。如果停頓後不能立即恢復,那就是代脈。結脈和代脈雖然都是停頓,但兩者導致的結果完全不同。

疾病相關詩

代脈通常是因為臟器氣力衰弱,可能會出現腹痛、腹瀉、下腹部虛弱等症狀,或者出現嘔吐、腹瀉等中宮疾病,或者是女性懷孕約三個月。

《脈經》指出,如果代脈和散脈同時出現,則預示著死亡。通常與腹瀉和排出血便有關。天都張澹初認為,促脈、結脈和代脈,很多人很難區分,現在詳細解釋,以便學習者在實踐中有依據,不會感到迷茫。緩慢跳動中偶爾停頓的脈象叫結脈;快速跳動中偶爾停頓的脈象叫促脈。兩種脈象的停頓沒有固定規律,可能是跳動幾次就停頓一次,也可能是跳動十幾次、二十幾次、三十幾次才停頓一次;或者在不同的時間停頓,並沒有固定的規律。結脈屬陰,陰盛則結脈,主要與氣血凝滯、老痰積聚、胸部滿悶等症狀有關。

促脈屬陽,陽盛則促脈,主要與咳嗽、呼吸困難、膿瘍、鬱熱等症狀有關。兩種脈象雖然偶爾停頓,但主要是病態脈象,而不是死亡脈象。只有代脈纔是真正的死亡脈象。按照一定的時間間隔,每次跳動到特定次數就會停頓,例如,如果每四十次跳動停頓一次,那麼下次肯定也是在四十次跳動後停頓,絕對不會有誤差。這表示有一個臟器已經失去氣力,按照這個時間間隔,此人將會死亡。所以有詩說:如果五十次跳動不停頓,身體就沒有疾病;如果在五十次跳動中出現停頓,那麼就可以確定有疾病;如果每四十次跳動停頓一次,那麼一年後可能會喪命;如果每三十一次跳動停頓一次,那麼三年後可能會喪命;如果每二十一次跳動停頓一次,那麼兩年後可能會喪命;如果每十次跳動停頓一次,那麼一年後可能會喪命;此外,還需要觀察面色和身體症狀。

對於緩慢的脈象,有詩說:如果每兩次跳動停頓一次,那麼三到四天後可能會死亡;如果每三四次跳動停頓一次,那麼六到七天後可能會死亡;如果每五六次跳動停頓一次,那麼七八天後可能會死亡;按照這種方式推算,就能確定死亡時間。

戴同父指出,《難經》中提到的脈象應該是五十次跳動為一週期,而《脈訣》中的五臟歌都是以四十五次跳動為準,這與經典的指導思想不符。柳東陽指出,古人用跳動次數來判斷脈象,這是十分重要的。必須等到五十次跳動才能知道五臟是否有缺失。現在有些人摸到脈搏就說看到了,但是五十次跳動怎麼可能在一瞬間完成呢?因此,學習者在診斷脈象和詢問症狀時,應該聽聲音、觀察面色,確保四診齊全,不出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