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新編》~ 卷一 (13)
卷一 (13)
1. 動(陽也)
動乃數脈,見於關,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發石也)動搖(《脈經》。仲景曰: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此三焦傷也。成無己曰:陰陽相搏則虛者動,故陽虛則陽動,陰虛則陰動。龐安常曰:關前三分為陽,關後三分為陰,關位半陰半陽,故動隨虛見。
白話文:
「動」是指在寸關脈上出現的一種脈象,大小如豆粒,上下沒有頭尾,脈動搖晃不穩。
仲景說:「動脈是由陰陽兩氣交搏而形成的。陽動則出汗,陰動則發熱,伴有形寒惡冷的症狀,這是三焦受傷導致的。成無己說:「陰陽交搏,則虛證的一方會出現動脈。因此,陽虛則陽動,陰虛則陰動。」龐安常說:「關脈前三分屬陽,後三分屬陰,關脈位置處於半陰半陽之處,所以動脈會根據虛證的一方而出現。」
《脈訣》言尋之似有,舉之還無,不離其處,不往不來,三關沉沉。含糊謬妄,殊非動脈。詹氏言其形鼓動如鉤毛者,尤謬。補往:動脈寸關尺皆有,不過如豆粒,兩頭俯,中間高起。若全無,是陰陽不通,死脈也)。
白話文:
《脈訣》中說,這種脈象就像存在卻找不到,找出來又消失了,既不離開自己的位置,也不會消失或者出現,三個關口都很沉。這種說法含糊不清,非常荒謬,根本不是動脈脈象。詹氏說動脈的形狀像彎曲的毛,更是荒謬。補充:動脈在寸關尺這三處都有,不過只有豆粒大小,兩頭低,中間高。如果完全沒有,說明陰陽不通,是死脈。
體狀詩
動脈搖搖數在關,無頭無尾豆形圓。其原本是陰陽搏,虛者搖兮勝者安。
相類詩
主病詩
白話文:
體狀詩
脈搏搖動,在關部位數動明顯,形狀沒有頭尾,像豆子一樣圓潤。它的本質是陰陽相搏的結果,虛弱的情況下會有搖動,強盛時則平穩。
主病詩
(提供的內容中缺少了主病詩的具體描述)
動脈專司痛與驚,汗因陽動(陽動則汗出)熱因陰(陰動則發熱),或為泄痢拘攣病,男子亡精女子崩(仲景曰:動則為痛為驚。《素問》曰,陰虛陽搏謂之動。又曰: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
白話文:
動脈主要掌管疼痛和受驚。出汗是由於陽氣活動(陽氣活動則出汗),發熱是由於陰氣活動(陰氣活動則發熱)。此外,動脈還與腹瀉、痙攣和疾病有關。男性會遺精,女性會崩漏(仲景說:動脈活動會導致疼痛和受驚。《素問》說:陰虛陽搏叫做動。又說:女子手少陰脈搏動得特別厲害,表示懷孕了)。
2. 促(陽也)
促脈來去數,時一止復來(《脈經》),如蹶(音厥,失足也)之趨,徐疾不常(黎氏。《脈經》但言數而止為促,《脈訣》乃云並居寸口,不言時止者謬矣。數而止為促,緩而止為結,何獨寸口哉)。
白話文:
促脈的脈搏來去次數多,有時會間歇後再跳動(《脈經》)。就像跌倒時踉蹌的步伐,時快時慢,沒有規律(黎氏。《脈經》只說脈搏次數多而間歇稱為促脈,《脈訣》卻說它們同時出現在寸口脈上,不提間歇,這是錯誤的。脈搏次數多而間歇稱為促脈,脈搏速度慢而間歇稱為結脈,為什麼只有寸口脈會出現這些脈象呢?)
體狀詩
促脈數而時一止,此為陽極欲亡陰,三焦鬱火炎炎盛,進必無生退可生。
相類詩(見代脈)
主病詩
白話文:
體狀詩
脈搏急促而且偶爾會停一下,這表示陽氣過亢即將損傷陰液,三焦部位的火氣非常旺盛,病情如果繼續發展會危及生命,只有退熱才可能康復。
主病詩
促脈惟將火病醫,其因有五細推之,時時喘嗽皆痰積,或發狂斑與毒疽(促主陽盛之病。促、結之因皆有氣、血、痰、飲、食、五者之別,一有留滯則脈必見止也。補註:寸口促緊主氣滿胸膛,關中促緊主臍腹成症)。
白話文:
促脈是治療熱症的,其病因有五種,需要仔細分辨。經常咳嗽喘鳴都是痰液積聚,或者會發作癲狂、斑疹和毒瘡。(促脈主陽盛之病。促、結之因皆有氣、血、痰、飲、食、五者之別,一有留滯則脈必見止也。補註:寸口脈促緊,主氣滿胸膛;關中脈促緊,主臍腹成症。)
3. 結(陰也)
結脈往來緩,時一止復來(《脈訣》言或來或去,聚而卻還。與結無關。仲景言累累如循長竿曰陰結,藹藹如車蓋曰陽結。《脈經》又有如麻子動搖,旋引旋收,緊散不常曰結,主死。此三脈名同實異也。補註:結脈有陰陽之分。浮為陽結,屬陽虛,其病可治;沉為陰結,屬陰虛,其病難醫)。
白話文:
脈搏往來遲緩,有時停頓,又復跳動。(《脈訣》中提到「時來時去,聚了又散」。這與「結」脈無關。張仲景描述脈搏像沿著長竿移動的是「陰結」,像車篷一樣緩慢抬起的是「陽結」。《脈經》中還有描述脈搏如芝麻動搖,忽來忽去,鬆緊不定稱為「結」,主凶死。這三種脈象名稱相同,實質不同。補充說明:結脈分為陰陽兩種。浮脈屬於陽結,屬陽虛,病情可以治療;沉脈屬於陰結,屬陰虛,病情難以治療。)
體狀詩
結脈緩而時一止,獨陰偏盛欲亡陽,浮為氣滯沉為積,汗下分明在主張。
相類詩(見代脈)
主病詩
白話文:
體狀詩
結脈的特徵是脈搏緩慢且偶爾停頓,這是因為陰氣過盛,將要損傷陽氣。脈象浮現表示氣滯,脈象沉則表示有積聚,治療時應該明確地使用發汗或攻下的方法。
主病詩
(注:相類詩參見代脈)
結脈所主的病症是什麼。
結脈皆因氣血凝,老痰結滯苦沉吟,內生積聚外癰腫,疝瘕為殃病屬陰(結主陰盛之病。越人曰:結甚則積甚,結微則積微,浮結外有痛積伏結,內有積聚)。
白話文:
結脈都是因為氣血凝結,老痰滯留而苦苦哀嚎,體內積聚生長,體外就會腫脹,生出疝瘕的病症,這些病症是屬於陰寒的(結脈主要是由陰氣旺盛引起的疾病。古代醫書《越人》說:結脈嚴重則積聚也嚴重,結脈輕微則積聚也輕微,浮結在外會有疼痛,伏結在內則會有積聚)。
4. 代(陰也)
代脈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仲景》),脈至還入尺,良久方來(吳氏。脈一息五至,肝心脾肺腎五藏之氣皆足,五十動而一息,合大衍之數,謂之平脈。反此則止乃見焉。腎氣不能至,則四十動一止,月於氣不能至,則三十動一止。蓋一藏之氣衰而他藏之氣代至也。
白話文:
脈搏跳動時突然停止,無法自行恢復,之後又開始跳動(張仲景說)。脈搏到達後回縮到寸關尺脈,過很久纔回來(吳氏說)。脈搏每呼吸五次,代表肝、心、脾、肺、腎五臟之氣充足,五十次跳動為一次呼吸,符合易經的數字,稱為平脈。與此相反的現象就是脈搏會停止。腎氣不足,就會四十次跳動後停止一次;膀胱氣不足,就會三十次跳動後停止一次。這是因為某一臟的氣虛弱,導致其他臟的氣代為跳動。
經曰:代則氣衰。滑伯仁曰:若無病嬴瘦脈代者,危脈也;有病而氣血乍損,氣不能續者代,為病脈。傷寒心悸脈代者,復脈湯主之;妊娠脈代者,其胎百日。代之生死,不可不辨)。
體狀詩
動而中止不能還,復動因而作代看,病者得之猶可療,平人卻與壽相關。
相類詩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中說:脈搏出現代脈,說明氣血衰弱。滑伯仁說:如果沒有生病而脈搏出現代脈,是危脈;如果有疾病而氣血突然受損,氣脈無法連續,出現代脈,則為病脈。如果傷寒導致心悸脈代,可以服用復脈湯治療;如果妊娠後出現脈代,則胎兒已滿百日。代脈的生死吉凶,一定要仔細辨別。
數而時止名為促,緩止須將結脈呼,止不能回方是代,結生代死自殊途(促、結之止無常數,或二動一止,或三五動一止即來;代脈之止有常數,必依數而止,還入尺中,良久方來)。
主病詩
代脈原在藏氣衰,腹疼泄痢下元虧,或為吐瀉中宮病,女子懷胎三月兮。
白話文:
脈搏脈動次數後停頓稱為「促脈」,緩慢停頓時應將手指放在脈搏上深按,停頓後脈搏不能再跳動才稱為「代脈」,產生脈結是生脈,產生代脈是死脈(促脈和結脈的停頓次數不定,可能兩跳一停,或三五跳一停;代脈的停頓次數有一定規律,必須跳動一定的次數才會停,而且退回到寸關尺脈中,很久後才會再跳動)。
《脈經》曰:代散者死。主瀉及便膿血。天都張澹初曰:促、結、代三脈,人多難辨,今剖明於後,庶使學者臨期有本,不致茫然矣。夫遲緩之脈,而時一止者為結;數滑之脈、而時一止者為促;二脈之止無規則,或數至一止,或數十至一止;或十幾至一止,或二十幾至一止,或三五至一止,參前落後,原無一定之止是也。結者、陰也,陰盛則結,主氣血凝滯,老痰積聚,胸滿等症。
白話文:
《脈經》中說:脈搏代散的人會死亡。主要伴隨腹瀉和膿血便。天都張澹初說:促脈、結脈、代脈這三種脈象,很多人難以辨別。現在我詳細地說明一下,希望能讓學習者在臨牀上有依據,不至於茫然失措。脈搏緩慢,時而停頓一下的,稱為結脈;脈搏數快而滑利,時而停頓一下的,稱為促脈;這兩脈的停頓沒有規律,有的數次跳動後停頓一次,有的數十次跳動後停頓一次;有的十幾次跳動後停頓一次,有的二十幾次跳動後停頓一次,有的三五次跳動後停頓一次,參照前面的後面的,本來沒有固定的停頓次數。結脈是陰脈,陰盛則結,主氣血凝滯、老痰積聚、胸滿等症狀。
促者、陽也,陽盛則促,主痰嗽喘滿,癰疽鬱熱等症。二脈雖時一止,大抵為病脈,非死脈也。惟代者真死脈也。刻期而定致至而止,如四十動一止者,後必至四十而再一止,決不爽至也。是為一藏無氣,刻期而死矣。故歌曰:五十不止身無病,數內有止皆知定,四十一止一藏絕,四年之後多亡命。
白話文:
促脈,是一種陽性的脈象,陽氣過盛就會產生促脈,常伴隨痰液、咳嗽、喘息、腹脹、癰疽、熱鬱等症狀。二寸脈雖然偶爾停頓一次,但通常仍是病脈,而非死脈。只有「代脈」纔是真正的死脈。它會在具體時間點出現,然後固定下來,比如每四十次脈搏跳動後才停頓一次,那麼以後肯定會每四十次後再停頓一次,決不會有偏差。這是因為某一臟腑失去了氣,會在固定時間點死亡。因此有歌謠說:五十下不停,身體無病痛;若在數量內停頓,時間一定準;四十一下停一次,某臟絕氣運;四年之後多凋零。
三十一止即三年,二十一止二年應。十動一止一年殂,更觀氣色兼形症。此緩者。又急者歌曰:兩動一止三四日,三四動止應六七,五六一止七八朝,次第推之自無失。
白話文:
三十天一停藥,三年後可痊癒;二十一天一停藥,兩年後可痊癒。十天服藥,一天停藥,一年後病亡。同時觀察氣色和身體症狀,這是病情緩慢的情況。病情急劇的情況有歌訣:兩天服藥,一天停藥,病程約三、四天;三天、四天服藥,停藥約六、七天;五、六天服藥,停藥約七、八天。依次推算,不會有錯誤。
戴同父曰:脈必滿五十動出自《難經》,而《脈訣》五藏歌皆以四十五動為準,有乖經旨。柳東陽曰:古以動數候脈,是吃緊語。須候五十動,乃知五藏缺失。今人指到腕臂,即云見了,夫五十動豈彈指間事耶?故學者當診脈問症,聽聲觀色,脈備四診而無失。
白話文:
戴同父說:何謂脈搏?脈搏必定滿 50 次,出自《難經》。但是《脈訣》五臟歌都以 45 次為標準,與《難經》的旨意有衝突。柳東陽說:古代用脈搏跳動的次數來診脈,這是很謹慎的說法。必須等候脈搏跳動 50 次,才能知道五臟是否有缺失。現在的人手指頭才剛放到手腕或手臂上,就說看過了。50 次脈搏跳動難道是彈指間就能完成的事嗎?所以學醫的人在診脈時,必須詢問症狀,聽聲音、觀察面色,脈搏只是四診之一,不能僅憑脈搏診斷就斷定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