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本昌

《脈訣新編》~ 卷二 (1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3)

1. 太素脈法

岐黃脈法,候病死生。太素脈法,陰陽貴清。清如潤玉,至數分明。濁脈如石,模糊不清。小大貧富,澀滑窮通,長短壽夭,詳推錯綜。

白話文:

[太素脈診法]

岐伯和黃帝的脈診方法,用來判斷疾病的預後與生死。而太素脈診法,強調陰陽的清晰分辨。脈象清澈就像潤澤的玉石,脈搏的次數明確可辨。脈象混濁就像石頭一樣,讓人難以捉摸。通過脈象的小大、澀滑等特徵,可以分別判斷一個人的健康狀況、財富狀態,以及壽命的長短,這些都需要詳細地分析和綜合考量。

2. 奇經八脈脈病歌

奇經八脈者,陽維陰維,陽蹺陰蹺,衝任督帶,不與十二經共貫也。

奇經八脈者,在十二經脈之外,無藏府與之配合,故曰奇。李時珍曰:凡人一身有經脈,有絡脈,直行曰經,旁支曰絡。經凡十二,手之三陰三陽,足之三陰三陽是也。絡凡十五,乃十二經各有一旁絡,而脾經又有一大絡,並任督二絡為十五絡也。其二十七氣,相隨上下,如泉之流,如日月之行,不得休息,故陰脈榮於五藏,陽脈榮於六府,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流益之氣入於奇經,轉相灌溉,內溫藏府,外濡腠理。

奇經凡八,不拘制於十二正經,無表裡藏府配合,故謂之奇,蓋正經猶夫溝渠,奇經猶夫湖澤,正經之脈隆盛則溢於奇經,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溝渠滿溢,滂沱妄行,流於湖澤。此發《靈樞》未發之秘也。○故陽維起於諸陽之會,由外踝之金門穴而上行於衛分。○陰維起於諸陰會,由內踝之築賓穴而上行於榮分,所以為一身之綱維也。

夫人身之經絡繁密,二脈能於陰交陽會之處,加一系縛,舉綱齊目,而陰陽斯得維持之力矣。○陽蹺之脈起於足跟,循外踝上行於身之左右。○陰蹺之脈起於足跟,循內踝上行於身之左右,所以使機關之蹺捷也。二脈以躁內外分陰陽者,外踝屬太陽,內踝屬少陰也。○督、任、沖者,皆起於會陰穴,一源而三派。

督脈循脊而行於身後,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任脈亦起於會陰,循腹而行於身前,為陰脈之承任,故曰陰脈之海。衝脈亦起於會陰,前行於腹,後行於背,上行於頭,下行於足,以至溪谷肌肉無處不到,為十二經絡上下之衝要,故曰十二經脈之海。帶脈橫圍於腰,狀如束帶,所以總束諸脈者也。

是故陽維主一身之表,陰維主一身之裡,以乾坤言也。陽蹺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蹺主一身左右之陰,以東西言也。督主身後之陽,衝任主身前之陰,以南北言也。帶脈橫束諸脈,以六合言也。錢塘潘楫曰:醫而知乎八脈,則十二經、十五絡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脈,則龍虎升降,玄牡幽微之竅妙得矣。

陽維為病苦寒熱(張潔古曰:陽主衛、主氣、主表,陽維受邪,為病在表,故表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陰主榮、主血、主裡,陰維受邪,為病在裡,是榮合血,血合心,故苦心痛)。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難經》)曰:陽蹺、陽之絡也,故陰緩而陽急,其,陽病而陰不病也)。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陰蹺、陰之絡也,故陽緩而陰急,是陰病而陽不病也。

又曰癲癇瘛瘲,寒熱恍惚,癲屬陰,目閉俯首,陰急而陽緩也;癇屬陽,目直僵仆,陽急而陰緩也。瘛者,挈也,筋脈挈向里拘,陰病而陽不病也。瘲者,縫也,筋脈縱從外弛,陽病而陰不病也。寒則氣收斂,從里從陰;熱則氣散漫,從表從陽。恍者,目前恍然若有所見,陽病也;惚者,胸中恍惚若有所失,陰病也。

白話文:

奇經八脈,指的是陽維脈、陰維脈、陽蹺脈、陰蹺脈、衝脈、任脈、督脈、帶脈,它們並不與十二經脈互相貫通。

奇經八脈存在於十二經脈之外,沒有臟腑與之配合,所以稱為「奇」。李時珍說,人體有經脈和絡脈,直行的稱為經,旁支的稱為絡。經脈共有十二條,分別是手部的三陰三陽經,以及足部的三陰三陽經。絡脈共有十五條,是十二經脈各有一個旁絡,加上脾經的一個大絡,以及任脈和督脈的兩個絡脈,共十五條。這二十七種氣,不斷上下運行,就像泉水流動、日月運行一樣,不會停歇。因此,陰經的氣滋養五臟,陽經的氣滋養六腑,陰陽相互貫穿,就像圓環沒有終點,無法得知其規律,周而復始。這些流動的氣,會進入奇經,互相灌溉,從內部溫養臟腑,外部滋潤皮膚紋理。

奇經共有八條,不受十二正經的約束,沒有表裡臟腑的搭配,所以稱為「奇」。正經就像溝渠,奇經就像湖泊。正經的氣血旺盛時,就會溢流到奇經。所以秦越人將其比喻為天降大雨,溝渠滿溢,水流四處奔騰,流向湖泊。這揭示了《靈樞》未曾闡明的奧秘。陽維脈起於各陽經的會合處,從外踝的金門穴向上行走,在衛分運行。陰維脈起於各陰經的會合處,從內踝的築賓穴向上行走,在榮分運行,因此成為身體的綱維。

人體經絡繁密,這兩條脈能在陰陽交會的地方,加強連結,像張起網的綱領,使陰陽得到維持的力量。陽蹺脈起於腳跟,沿著外踝向上,行走於身體左右兩側。陰蹺脈起於腳跟,沿著內踝向上,行走於身體左右兩側,因此能夠使肢體關節活動靈活。這兩條脈透過內外踝來區分陰陽,外踝屬於太陽經,內踝屬於少陰經。督脈、任脈、衝脈,都起於會陰穴,同一個源頭分出三條支脈。

督脈沿著脊椎行走於身體後方,是所有陽脈的總綱,所以稱為「陽脈之海」。任脈也起於會陰,沿著腹部行走於身體前方,是所有陰脈的承受者,所以稱為「陰脈之海」。衝脈也起於會陰,向前行走於腹部,向後行走於背部,向上行走於頭部,向下行走於足部,到達溪谷肌肉,無所不到,是十二經絡上下交通的要道,所以稱為「十二經脈之海」。帶脈橫繞腰部,形狀像束帶,用來約束各條脈絡。

因此,陽維脈主管身體的表面,陰維脈主管身體的內部,用乾坤來比喻。陽蹺脈主管身體左右的陽氣,陰蹺脈主管身體左右的陰氣,用東西來比喻。督脈主管身體後方的陽氣,衝脈任脈主管身體前方的陰氣,用南北來比喻。帶脈橫向約束各脈,用六合來比喻。錢塘的潘楫說,醫生若能了解八脈,就能掌握十二經脈和十五絡脈的要旨。修煉之人若能了解八脈,就能掌握龍虎升降、玄牝的奧妙。

陽維脈發病會感到寒熱(張潔古說:陽主衛、主氣、主表,陽維受邪,病在表面,所以出現寒熱)。陰維脈發病會感到心痛(陰主榮、主血、主裡,陰維受邪,病在內部,是營血與心相關,所以出現心痛)。陽蹺脈發病會出現陰氣遲緩而陽氣急迫的症狀(《難經》說,陽蹺脈是陽氣的絡脈,所以陰氣遲緩而陽氣急迫,是陽氣病變而陰氣沒有病變)。陰蹺脈發病會出現陽氣遲緩而陰氣急迫的症狀(陰蹺脈是陰氣的絡脈,所以陽氣遲緩而陰氣急迫,是陰氣病變而陽氣沒有病變)。

又說,癲癇、抽搐、寒熱恍惚等症狀:癲屬於陰,眼睛閉合、頭部下垂,是陰氣急迫而陽氣遲緩的表現;癇屬於陽,眼睛直視、身體僵硬倒地,是陽氣急迫而陰氣遲緩的表現。抽搐是指筋脈向內收縮,是陰氣病變而陽氣沒有病變。瘲是指筋脈向外鬆弛,是陽氣病變而陰氣沒有病變。寒冷時,氣會收斂,從內而從陰;發熱時,氣會發散,從表而從陽。恍,是指眼前迷茫,好像看見什麼,是陽氣病變的表現;惚,是指胸中恍惚,好像失去什麼,是陰氣病變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