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本昌

《脈訣新編》~ 卷一 (2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5)

1. 長(陽也)

長脈不大不小,迢迢(音條,高貌)自若(朱氏),如循長竿末稍為平。如引繩,如循長竿為病(《素問》。長脈有三,在時為春,在人為肝,在症為有餘之病。又曰心脈長,神強氣壯;腎脈長,蒂固根深。經曰:長則氣治,皆言平脈也。補註:內句長則氣治,治理也。謂氣調理而不亂也)。

體狀(並)相類詩

過於本位脈名長,弦則非然但滿張。弦脈與長爭較遠,良工尺度自能量(實、牢、弦、緊皆兼長脈)。

主病詩

長脈迢迢大小勻,反常為病似牽繩。若非陽毒癲癇(音閒,風病也)病,即是陽明熱勢深。(長主有餘之病。補註:人得長脈本為無病,有病必有兼也。瘧脈弦長,肝病弦直硬長,癇脈浮而長)。

白話文:

[長(陽也)]

長脈的特性是不大也不小,呈現出一種高挺的樣子,就像在摸一根長竹竿的末端一樣平穩。它像拉緊的繩子,或者像沿著長竹竿行走一般。根據《素問》,長脈有三種情況,分別對應春季、肝臟和過剩的疾病。另一說法提到,如果心脈長,代表精神強健氣力充沛;腎脈長,則表示根基深厚。經典上記載,脈象長則表示氣息調和,都在說明正常的脈象。補充說明:其中「長則氣治」的意思是,氣息調理得當,不會混亂。

脈象描述詩

如果脈象超過原本的位置,我們稱之為長脈,但是這和絃脈不同,弦脈只是充滿且張開。要分辨弦脈和長脈其實不難,有經驗的醫生可以很輕易地判斷(實際上,堅實、牢固、弦脈、緊繃的脈象都可能伴隨著長脈)。

主病詩

長脈的特性是大小均勻,延伸得很遠,如果異常地像拉緊的繩子一樣,那可能是疾病徵兆。如果不是因為陽毒或癲癇(一種風病)導致,那麼可能是陽明熱病的嚴重階段。(長脈通常代表過剩的疾病。補充說明:一個人有長脈通常代表他身體健康,如果有病,那脈象必然會有其他特徵。例如瘧疾的脈象是弦長,肝病的脈象是直而硬且長,癇病的脈象是浮而長)。

2. 短(陰也)

短脈不及本位(《脈訣》)應指而還,不能滿部(《脈經》。滑伯仁云:短脈兩頭無,中間有,不及本位,乃氣不足以前導其血也。戴同父云,短脈只見尺寸,若關中見短,上不通寸,下不通尺,是陰陽絕脈,必死矣。故關不診短。黎君士云:長短未有定體。諸脈舉按之附過於本位者為長,不及本位者為短。

長脈屬肝宜於春,短脈屬肺宜於秋,但診肝肺,長短自見。補註:短脈只見尺寸,關不診短,非也。不過尺寸,不能滿部)。

體狀(並)相類詩

兩頭縮縮名為短,澀短遲遲細且難。短澀而浮秋見喜,三春為賊有邪干(澀、微、動、結,皆兼短脈。補註:短澀屬肺,三春屬肝,金剋木也)。

主病詩

短脈惟於尺寸尋,短而滑數酒傷神,浮為血止沉為痞,寸主頭疼尺腹疼(以曰:短則氣病。短主不及之病,滑氏曰:短脈為陰中伏陽,為三焦氣壅,為宿食不消。補註:思慮傷脾,氣結脈短。元氣衰敗,脈必短小)。

白話文:

[短(陰也)]

"短脈"未達到正常的長度,《脈訣》裡說,它出現後很快消失,無法充滿整個部位,《脈經》也有同樣描述。滑伯仁解釋,短脈在兩端不明顯,中間部分才明顯,未能達到正常長度,這表示氣力不足以引導血液流動。戴同父則提到,短脈通常出現在手腕的最內側或最外側,如果在中間位置出現短脈,既不向上延伸到手腕的最內側,也不向下延伸到最外側,這是陰陽失調的極端表現,預示著死亡。因此,中間位置不會診斷出短脈。黎君士認為,脈搏的長短沒有固定的標準。一般來說,脈搏按下去超出正常範圍的為長脈,未達到正常範圍的為短脈。

長脈屬於肝臟,適合在春季出現,短脈屬於肺臟,適合在秋季出現,只要診斷肝臟和肺臟,長短脈象自然會呈現。補充說明:短脈只出現在手腕的最內側或最外側,中間位置不會出現短脈,這種說法不正確,實際上,短脈可能不出現在手腕的最內側或最外側,脈象無法充滿整個部位。

體狀(並)相類詩

脈象兩端縮小被稱為短脈,短脈同時呈現遲緩和細微,非常難以察覺。如果在秋季出現短脈,且同時呈現遲緩和細微,則是好現象。但如果在春季出現這種情況,則表示身體受到邪氣侵擾(遲緩、微弱、跳躍、停頓等脈象都可能與短脈同時出現)。補充說明:短脈和遲緩脈象屬於肺臟,春季屬於肝臟,這表示肺臟剋制肝臟。

主病詩

在診斷短脈時,主要關注手腕的最內側和最外側。如果短脈同時呈現圓滑和快速,可能是酒精對神經系統造成傷害。如果短脈呈現浮動,可能是血液凝固;如果呈現下沉,可能是消化系統問題。在手腕最內側出現短脈,可能是頭痛;在最外側出現短脈,可能是腹部疼痛。(有人說:短脈表示氣血不足。短脈代表氣血不足的疾病,滑氏說:短脈表示陰性中潛藏陽性,三焦氣血淤塞,或是食物積累未消化。補充說明:過度思考會傷害脾臟,導致氣血凝結,脈象短小。如果元氣衰敗,脈象必然短小。)

3. 洪(陽也)

洪脈指下極大(《脈經》),來盛去衰(《素問》),來大去長(通真子。洪脈在卦為離,在時為夏,在人為心。《素問》謂之大,亦曰鉤。滑氏曰來盛去衰,如鉤之曲,上而覆下,應血脈來去之象,象萬物敷布下垂之狀。詹炎舉言如環珠者,非。《脈訣》云:季夏宜之,秋冬季發汗、通腸,俱非洪脈所宜)。

體類詩

脈來洪盛去還衰,滿指滔滔(音叨,大貌)應夏時,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陽散火莫狐疑。

相類詩

洪脈來時拍拍然,去衰來盛似波瀾,欲知實脈參(音森)差(音此,平聲,不齊等也)處,舉按弦長愊愊堅(洪而有力為實,實而無力為洪)。

主病詩

脈洪陽盛血應虛,相火炎炎熱病居,脹滿胃翻須早治,陰虛泄痢可躊躇(猶豫也)。寸洪心火上焦炎,肺脈洪時金不堪,肝火胃虛關內察,腎虛陰火尺中看(洪主陽盛陰虛之病,泄痢失血,久嗽者忌之,經曰:形瘦脈大,多氣者死。曰脈大則病進。補註:舉按長大曰洪,主熱極,煩渴目赤,口瘡,躁狂,癰腫,二便艱難。若洪大至極者,陰陽離絕,謂為死也)。

白話文:

【洪脈解析】

洪脈在診脈時會感覺到極大的脈動,就如《脈經》所述。其特徵是脈搏初現時強勁,隨後漸弱,這與《素問》的描述相符。此外,脈搏初現時寬大,持續時間較長,這與通真子的觀點一致。洪脈在易經中對應離卦,在季節上代表夏季,在人體中與心臟相關。《素問》稱之為「大」脈,又名「鉤」脈。滑氏認為,洪脈初現時強勁,隨後漸弱,形狀如同鉤子彎曲,向上覆蓋下方,象徵血液循環的特徵,並象徵萬物向下垂落的景象。詹炎舉所言「如環珠」並不符合洪脈的特性。根據《脈訣》,洪脈在季夏之際較為常見,但對於秋季和冬季的發汗或通腸情況,洪脈並不適用。

【體類詩】

當診脈時出現洪脈,其脈動強勁而隨後漸弱,充滿整個手指,象徵著夏季的來臨。然而,若在春、秋、冬季出現這種脈象,應考慮是否為陽氣上升、火氣散發的症狀,切勿輕易忽視。

【相類詩】

洪脈初現時脈動強烈,有如波浪般起伏,與實脈的不均勻脈動有所區別。當輕按及重按皆能感受到脈搏長且堅實,則表示洪脈且有力,若僅有洪脈而無力,則為單純的洪脈。

【主病詩】

洪脈代表陽氣旺盛,可能伴隨血虛的情況,通常與相火熾熱的熱病相關。若出現脹滿、胃部翻滾的症狀,應及早治療,以免因陰虛導致腹瀉或痢疾。若在寸脈位觀察到洪脈,可能代表心火上炎;在肺脈位出現洪脈,則可能表示肺部功能不佳。肝火亢盛或胃虛的情況,可在關脈位察覺;腎虛伴隨陰火,則在尺脈位觀察。洪脈主要與陽氣過盛、陰虛的疾病相關,若伴有腹瀉、失血、長期咳嗽等症狀,應特別小心。古籍記載,身形消瘦卻脈象強大,多表示病情惡化。補充說明:洪脈在輕按和重按時皆長且大,主要反映極度的熱象,如煩渴、眼睛紅腫、口腔潰瘍、躁狂、膿腫、大小便困難。若洪脈極度強大,可能表示陰陽離絕,甚至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