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本昌

《脈訣新編》~ 卷一 (2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4)

1. 澀(陰也)

澀脈細而遲,往來難,短且散,或一止復來(《脈經》),參伍不調(《素問》),如輕刀刮竹(《脈訣》),如雨沾沙(通真子),如病蠶食葉(澀為陽氣有餘,氣盛則血少,故脈蹇滯而肺脈宜之。《脈訣》言指下尋之似有,舉之至無,與《脈經》所云絕不相干)。

體狀詩

細遲短澀往來難,散止依稀應指間。如雨沾沙容易散,病蠶食葉慢而艱。

相類詩

參伍不調名曰澀,輕刀刮竹短而難。微似杪(音藐小也)芒(通茫)微軟甚,浮沉不別有無間(細遲短散,或時一止曰澀,浮而軟細曰濡,極細而軟,重按若絕曰微,沉而柔軟曰弱)。

主病詩

澀緣血少或傷精,反胃亡陽汗雨淋。寒濕入營為血痹,女人非孕即無經。寸澀心虛痛對胸,胃虛脅脹察關中,尺為精血俱傷候,腸結溲淋或下紅(澀主血少精傷之病。女人有孕為胎病,無孕為敗血。杜光廷云,澀脈獨見尺中,形同代者為死脈。補註:澀見婦女,經必不調,澀見孕婦,胎必難保,兩寸浮澀,則為自汗,兩尺沉澀,氣血大敗)。

白話文:

[澀(陰也)]

澀脈的特徵是細小且跳動緩慢,脈搏前進困難,短暫並散亂,有時會突然停頓再繼續(根據《脈經》所述)。它的節奏錯落不整(《素問》),感覺就像是輕微的刀片刮過竹子(《脈訣》),又像雨水滴落在沙子上(通真子),或者像生病的蠶吃葉子一樣緩慢艱難(澀象代表陽氣過剩,氣盛導致血液不足,所以脈搏變得遲鈍,肺部脈象適合這種情況。《脈訣》描述手指下感覺有脈搏,但抬起手指卻感覺不到,這和《脈經》的描述完全不同)。

脈象描述詩

細小、緩慢、短暫、澀感,脈搏前進困難,斷斷續續地在手指間出現。就像雨水灑在沙子上,容易散開;病蠶啃食葉子,緩慢而艱難。

相似脈象詩

節奏錯落不整被稱為澀脈,像是輕微的刀片刮竹子,短暫且困難。它有點像末梢的細微軟弱,浮動和深沉時,脈象的有無很難分辨(細小、緩慢、短暫、散亂,有時會突然停頓叫做澀脈,浮動且軟弱細小叫做濡脈,極其細微軟弱,用力按壓幾乎感覺不到叫做微脈,深沉且柔軟叫做弱脈)。

主病詩

澀脈可能代表血液不足或精氣受損,也可能因為反胃、失去體溫或大量出汗。寒濕進入血液循環系統,導致血脈堵塞,女性如果不是懷孕就是月經不調。右側腕橫紋後一寸位置的澀脈表示心臟虛弱,胸痛;胃部虛弱,脅脹需觀察中間關節部位。手腕下兩寸位置的澀脈表示精血雙失,腸道阻塞,尿瀝或血便(澀脈主要代表血液不足或精氣受損的疾病。女性如果懷孕,可能是胎兒問題;如果不懷孕,可能是血塊問題。杜光廷說,單獨在手腕下兩寸位置出現澀脈,形態和代脈相同,是死亡脈象。補充說明:女性出現澀脈,月經必定不調;孕婦出現澀脈,胎兒可能難保;手腕兩側上方出現浮澀脈,可能是自汗;手腕兩側下方出現深澀脈,可能是氣血嚴重衰竭)。

2. 虛(陰也)

虛脈遲大而軟,按之無力,隱指豁豁然空(《脈經》。崔紫虛云,形大力薄,其虛可知。《脈訣》言,尋之不足,舉之有餘,止言浮脈,不言虛狀。楊仁齋言,狀似柳絮散慢而遲。滑氏言散大而軟,皆是散脈,非虛也)。

體狀(並)相類詩

舉之遲大按之松,脈狀無涯(音崖,窮盡意也)類谷空。莫杷芤虛為一例,芤來浮大似慈蔥(虛脈浮大而遲,按之無力,虛為血虛。芤脈浮大,按之中空,芤為脫血。浮散二脈見浮脈)。

主病詩

脈虛身熱為傷暑,自汗怔忡驚悸多。發熱陰虛須早治,養榮益氣莫蹉跎(失時也)。血不榮心寸口虛,關中腹脹食難舒。骨蒸痹痿傷精血,卻在神門兩部居(經曰,血虛脈虛。曰氣來虛微,為不及,病在內。曰久病脈虛者死。補註:虛有陰陽之分。病咳嗽、勞熱、盜汗、驚悸、遺精失血,皆屬陰虛;病頭目昏、眩膈塞膨脹,亡陽泄痢,皆屬陽虛)。

白話文:

【虛脈特性】 虛脈呈現出緩慢且寬大,但觸感柔軟無力,手指輕壓下去會感覺到一種空洞感。《脈經》中提到,這種脈象形狀大但力度薄,一看就知道是虛的狀態。《脈訣》裡說,若細細尋找脈象則顯得不足,但輕輕抬起手指又會覺得過剩,這描述的是浮脈而非虛脈。楊仁齋認為,虛脈像柳絮一樣散漫且緩慢。滑氏認為散脈大而軟,但這些都不是虛脈。

【脈象特徵詩】 輕輕抬手觸脈,只覺脈象寬大且緩慢,再用力按下去則感到鬆弛,就像谷底般深不可測。不要把芤脈和虛脈混為一談,芤脈浮大而中間空洞,像慈蔥般脆弱。

【主病詩】 如果脈象虛弱且身體發熱,可能是中暑了。常自汗、心悸頻繁出現,這可能和陰虛發熱有關,應及早治療,不可錯過最佳療效期,要著重於滋養血液與調理氣息。若血液不能滋養心臟,則寸口脈會顯虛弱,關中脈象反映腹部脹滿,進食困難。骨蒸、痹痿等症狀,以及精神疲憊、血氣受損,通常出現在神門兩脈上。

補充說明:虛脈有陰虛和陽虛之分。咳嗽、勞熱、盜汗、驚悸、遺精失血等病症,都屬於陰虛;而頭目昏花、眩暈、膈塞、膨脹、亡陽、瀉痢等,則屬於陽虛。

3. 實(陽也)

實脈浮沉皆得,脈大而長,微弦,應指愊愊(音逼,有力也)然(《脈經》。愊愊,堅實貌。《脈訣》言如細應指來,乃緊脈,非實脈也)。

體狀詩

浮沉皆得大而長,應指無虛愊愊強,熱蘊三焦成壯火,通腸發汗始安康。

相類詩

實脈浮沉有力強,緊如彈索轉無常。須知牢脈幫筋骨,實大微弦更帶長(浮沉有力為實,弦急彈指為緊,沉而實大,微弦而長為牢)。

主病詩

實脈為陽火鬱成,發狂譫語吐頻頻(急也)。或為陽毒或傷食,大便不通或氣疼(音彤,痛也)。寸實應知面熱風,咽痛舌強氣填胸。當關脾熱中宮滿,尺實腰腸痛不通(經曰:血實脈實。曰脈實者,水穀為病;曰氣來實弦,是謂太過,病自外也。《脈訣》曰:尺實小便不禁,與《脈經》尺實小腹痛,小便難之說相反。

潔古不知其謬,認為虛寒,藥用姜附,愈誤矣)。

白話文:

【實脈(屬陽性)】

實脈在浮沉兩位都能觸及,脈象呈現大且長,稍微帶有弦狀,按下去有種堅硬且充滿力量的感覺。

【體狀詩】

無論是在浮位還是沉位,都能摸到大而長的脈象,按下去堅實有力。這代表體內熱氣積聚於三焦,形成旺盛的火氣,需透過排便或發汗的方式才能恢復健康。

【相類詩】

實脈在浮沉兩位都顯得有力,緊脈則像繩索般緊繃,變化不定。牢脈則常見於筋骨問題,其特徵是脈象大且長,帶有微微的弦狀。

【主病詩】

實脈多因體內陽氣過旺,熱氣積聚所導致,可能使人出現精神亢奮、胡言亂語、頻繁嘔吐等症狀,或是陽毒、消化不良。也可能導致便祕或腹部疼痛。如果實脈出現在寸部,可能會有面部潮紅、頭痛、咽喉痛、舌頭僵硬、胸悶等症狀。若實脈出現在關部,可能是脾臟熱氣過盛,中宮部位(胃部)感到飽脹。若實脈出現在尺部,可能會有腰部或腸胃疼痛,大小便不順暢。經典中提到「血實脈實」是指由飲食引起的疾病,「氣來實弦」表示病由外因而來。《脈訣》中提到尺部脈實可能伴隨小便失禁,這與《脈經》中尺部脈實會導致小腹疼痛和小便困難的描述不同。潔古未察覺其中的矛盾,誤以為是虛寒,使用薑附等溫熱藥物治療,反而造成更大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