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本昌

《脈訣新編》~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四言脈訣

四言脈訣始自漢張仲景平脈法,宋崔嘉彥衍之,明李時珍刪補,及李中梓又補其缺略刪其差訛,復加註釋,固已文簡義賅矣,然猶有與經義不合者,今皆刪去,其未備者補之。

白話文:

四言脈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代張仲景的「平脈法」。宋朝的崔嘉彥對其進行了拓展,明朝的李時珍做了刪補。後來,李中梓進一步補全了遺漏,刪除了錯誤,並添加了註釋,使之簡明扼要,涵義豐富。然而,仍然有一些與經義不符的內容,現在都已經刪除了,而有缺漏的部分則得到了補充。

脈為血脈,百骸貫通。大會之地,寸口朝宗。

脈者血脈也。血脈之中氣道行焉,五臟六腑以及奇經,各有經脈氣血流行,周而復始,循環無端。百骸之間,莫不貫通,而總會之處則在寸口。夫寸口左右手六部皆肺之經脈也,何以各經之脈,皆於此取乎?肺如華蓋,居於至高,而諸藏府皆處其下,各經之氣無不上黛於肺,故曰肺朝百脈,而寸口為脈之大會也。

白話文:

脈搏是血脈的意思。血脈中流動著氣,五臟六腑以及特殊經絡,都有各自的經脈,氣血在其中運行,周而復始,循環不息。全身各處骨骼之間,沒有不貫通的,而總匯聚的地方就在手腕的寸口部位。手腕寸口的左右兩手六個部位,都是肺經的脈絡,為什麼各個經脈的脈象,都要在這裡取呢?因為肺像華蓋一樣,位於最高的地方,而其他臟腑都在它的下面,各個經脈的氣息都必須經過肺部,所以說肺是百脈之朝會,而寸口就是脈象的大會所。

診人之脈,令仰其掌,掌後高骨,是名關上。

凡診脈者,令病人仰手,醫者覆手診之,掌後有高骨隆起,是即關部也。先將中指取定關部,方下前後二指於尺寸之上也。病人長則下指宜疏,病人短則下指宜密。

白話文:

凡是診脈的人,讓病人把手臂抬起,醫生覆蓋手在病人手上診視,手掌後方有突起的骨頭,那就是關部。先用中指確定關部,然後再把食指、無名指放在關部兩側的寸、尺脈上。如果病人身材高大,手指之間的距離要寬一點;如果病人身材矮小,手指之間的距離要窄一點。

關前為陽,關後為陰。陽寸陰尺,先後推尋。

從魚際至高骨卻有一寸,因名曰寸;從尺澤至高骨有一尺,因名曰尺。界乎尺寸之間名曰關。關前寸為陽,關後尺為陰。寸候上焦,關候中焦,尺候下焦。經曰:身半以上同天之陽,身半以下,同地之陰也。先後者,為先候寸部,次候關部,又次候尺部也。推者推其理,尋者尋其象,各察其得何脈也。

白話文:

從手腕橫紋到肘彎的外側有一寸,故稱「寸」;從肘橫紋到肘尖有一尺,故稱「尺」。位於「寸」和「尺」之間的地方稱為「關」。「關」之前的「寸」屬陽,位於「關」之後的「尺」屬陰。「寸」對應人體的上焦、「關」對應中焦、「尺」對應下焦。古代醫書說:人體自腹部以上屬於天之陽,自腹部以下屬於地之陰。脈診的順序是:先把脈寸部,然後把脈關部,最後把脈尺部。其中,「推」是推究脈理,「尋」是探求脈象,就是要分別觀察各個部位的脈象如何。

小腸與心,左寸之應。惟膽與肝,左關所認。膀胱及腎,左尺為定。大腸及肺,右寸昭彰。胃與脾脈,屬在右關。胞絡三焦,右尺班班。

白話文:

小腸和心相應,在下關部的左寸動脈處可見其脈象。肝膽相應,在下關部的左關動脈處可見其脈象。膀胱和腎相應,在下關部的左尺動脈處可見其脈象。大腸和肺相應,在上關部的右寸動脈處可見其脈象。胃和脾相應,在上關部的右關動脈處可見其脈象。胞絡和三焦相應,在上關部的右尺動脈處可見其脈象。

此遵《內經》脈法分配臟腑於兩手也。小腸與心脈皆在左手寸上,膽與肝脈皆在左手關上,膀胱及腎脈皆在左手尺上。大腸與肺脈皆在右手寸上,胃與脾脈皆在右手關上,胞絡與三焦脈皆在右手尺上。

白話文:

這依照《黃帝內經》的脈法,將臟腑對應到兩隻手上。小腸和心臟的脈象都在左手的寸脈上,膽和肝臟的脈象都在左手的關脈上,膀胱和腎臟的脈象都在左手的尺脈上。大腸和肺的脈象都在右手的寸脈上,胃和脾的脈象都在右手的關脈上,胞絡和三焦的脈象都在右手的尺脈上。

男子之脈,左大為順。女子之脈,右大為順。男尺恆虛,女尺恆盛。

左為陽,故男子宜左脈大也;右為陰,故女人宜右脈大也。寸為陽尺為陰,故男子尺虛,象離中虛也;女人尺盛,象坎中滿也。

白話文:

左側為陽脈,所以男性的左脈應該比較強大;右側為陰脈,所以女性的右脈應該比較強大。拇指側為陽,尺側為陰,所以男性的尺脈較弱,就像《周易》中的離卦中間空虛;女性的尺脈較強,就像《周易》中的坎卦中間充滿。

關前一分,人命之主。左為人迎,右為氣口。

關前一分者,寸關尺各有三分共得九分。今曰關前一分,仍在關上,但在前之一分也。故左為人迎,辨外因之風。以左關乃肝膽脈,肝為風藏,故曰人迎緊盛傷於風。右為氣口,辨內因之食以右關,乃脾胃脈。胃為水穀之海,脾為倉廩之官,故曰氣口緊盛傷於食。勿以外因兼求六氣,勿以內因兼求七情也。

白話文:

在脈象中,關前指寸關尺三脈各取三分之一,共得九分。現在所說的關前一分,仍在關脈上,但靠近寸脈邊緣的一分。因此,左邊的關前脈稱「人迎」,用來辨別外感風邪。因為左邊的關脈屬於肝膽脈,肝是藏風之臟,所以說人迎脈緊盛說明受風邪所傷。右邊的關前脈稱「氣口」,用來辨別內傷飲食。因為右邊的關脈屬於脾胃脈,胃是水穀之海,脾是貯藏食物的倉庫,所以說氣口脈緊盛說明受飲食所傷。不要在辨認外感風邪時同時考慮六氣(風寒暑濕燥火),也不要在辨認內傷飲食時同時考慮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

或以前一分為寸上,豈有左寸之心可以辨風,右寸之肺可以辨食乎?

命門寄腎,在右關後。人無此脈,必死不救。

《難經》曰: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能為害。夫脈之有尺,猶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蓋右尺屬少火,為生命之源,故為根本之脈而稱命門也。若無此脈,則根本絕,決無生理。

白話文:

《難經》說:上半身沒有脈搏,下半身有脈搏,即使身體虛弱,也不至於致命。脈搏就像樹木的根,即使枝葉枯萎,根部仍能再生。右手寸口脈屬少火,是生命之源,因此是根本之脈,又稱為命門。如果沒有這個脈搏,那麼根基就斷了,根本不可能有生命。

脈有七診,曰浮中沉,上下左右,七法推尋。

浮者輕下指於皮毛之間,探其府脈也,表也。中者略重指於肌肉之間候其胃氣也,半表半裡也。沉者重下指於筋骨之間,察其藏脈也,里也。上者,即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即於寸內前一分取之。下者,即下竟下者,少腹、腹股、膝脛、足中事也,即於尺內後一分取之。左右者,即左右手也。

白話文:

浮脈: 指頭輕輕按壓在皮膚表面,能探測到「府」的脈象,這是表層脈象。

中脈: 指頭稍重按壓在肌肉層,能候知「胃」的氣候,這是半表半裡的脈象。

沉脈: 指頭重重按壓在筋骨之間,能察覺到「藏」的脈象,這是裡層脈象。

上脈: 從寸口往上取一分處按壓,能診斷胸部、喉嚨的病症。

下脈: 從尺口往下取一分處按壓,能診斷小腹、腹股溝、膝蓋、小腿、腳部的病症。

左右脈: 指左右手上的脈象。

凡此七法,名為七診。○別有七診,謂獨大、獨小、獨寒、獨熱、獨遲、獨疾、獨陷下也。

又有九候,即浮中沉,三部各三,合而為名。每候五十,方合於經。

每部有浮中沉三候,合寸關尺三部,算之共得九候之數也。夫每候必五十動者,出自《難經》,合大衍之數也。乃偽訣四十五動為準,乖於經旨。必每候五十,凡九候共得四百五十,兩手合計九百,方與經旨相合也。

白話文:

每種脈象都有浮、中、沉三種狀態,結合寸、關、尺三部,共有九種狀態。根據《難經》記載,每種狀態脈搏都應跳動五十次,這是合乎《大衍之數》的。但是後世錯誤的訣竅卻定為四十五次,這違反了經書的本意。一定要每個狀態脈搏跳動五十次,九個狀態總共四百五十次,兩手加起來是九百次,才符合經書的記載。

五藏不同,各有本脈。左寸之心,浮大而散。右寸之肺,浮澀而短。肝在左關,沉而弦長。腎在左尺,沉石而濡。右關屬脾,脈象和緩。右尺相火,與心同斷。

白話文:

不同的內臟有不同的脈象。

左手寸脈 屬於心,浮大發散。 右手寸脈 屬於肺,浮澀短促。 左手關脈 屬於肝,沉穩弦長。 左手尺脈 屬於腎,沉穩濡濕。 右手關脈 屬於脾,脈象和緩。 右手尺脈 屬於相火,其脈象與心脈相通。

此言五藏各有平脈也。必知平脈而後知病脈也。

若夫時令,亦有平脈。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之末,和緩不忒。

此言四時各有平脈也。然即上文五藏之脈,大同小異也。春者,東方肝木也,未始發榮,有干無枝則近於勁,故曰弦,即弓弦也。夏者,南方心火也,萬物暢茂,垂枝布葉,皆下曲如鉤,鉤即洪之別名,亦即上文之大也。秋者,西方肺金也,草木黃落,有枝無葉,則類於毛,即上文之浮澀也。

白話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脈象。但是,與上文中五臟的脈象基本相同,只是有些微差異。春天,東方肝木開始發芽,枝幹還沒有長出來,所以脈象比較緊,就像拉緊的弓弦一樣,稱為「弦脈」。夏天,南方心火旺盛,萬物生長繁茂,枝葉下垂彎曲,就像魚鉤一樣,魚鉤也叫「洪脈」,這在上一段中稱為「大脈」。秋天,西方肺金主事,草木開始枯萎發黃,枝幹上沒有葉子,所以脈象就像觸摸到毛髮一樣,稱為「浮澀脈」。

冬者,北方腎水也,極寒之時,水凝如石,故名為石。土旺於四季之末各十八日,脾土在中而兼五行也。和緩之義詳見下文。

白話文:

冬天是北方腎水的季節,天氣極度寒冷時,水結成像石頭一樣堅硬,因此稱為「石」。土的旺盛在四季的末尾各十八天,脾土居於中央,而且兼具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特質。關於它的調和意義,詳見後文。

太過實強,病生於外。不及虛微,病生於內。

外因風寒暑濕燥火六氣之邪,脈必洪大、緊數、弦長、滑實而太過矣。內因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之傷,臟必虛,微細弱、短澀、濡芤而不及矣。

白話文:

外部原因:風寒暑濕燥火六種病邪侵犯,脈搏一定會顯得洪大、緊數、弦長、滑實,而且過於激動。

內部原因: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緒傷害,臟腑必定會虛弱,脈搏一定會顯得微細弱小、短促遲澀、濡軟無力,而且過於微弱。

四時百病,胃氣為本。

胃為水穀之海,資生之本也,故曰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胃氣脈者,緩而和勻,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疾不徐,意思欣欣悠悠揚揚,難以名狀者也。不拘四季,一切百病皆以胃氣為本。

白話文:

胃就像一個裝盛食物和水的海洋,是維持生命之根本。因此說,有胃氣就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沒有胃氣就會死亡。胃氣的脈象,應該是緩和而勻稱的,不浮不沉、不強不弱、不快不慢,感覺上有一種愉悅、溫和而舒暢的感覺,難以用言語形容。不論是在什麼季節,所有的疾病都與胃氣有著密切的關係。

凡診病脈,平旦為準。虛靜凝神,調息細審。

經曰: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乃可診有過之脈。又曰:診脈有道,虛靜為寶。言無思無慮,以虛靜其心,惟凝神於指下也。調息者,醫家調勻自己之氣息。細審者,言精細審察,不可忽略也。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中說:通常在清晨,陰氣尚未活動,陽氣尚未消散,飲食尚未進口,經脈尚未充盈,絡脈調節均衡,氣血尚未混亂,這時可以診斷出過盛的脈象。

又說:診脈有規矩,心靈清靜虛和為上。意思是沒有思慮雜念,以虛靜的心態,專注於指尖的脈搏變化。

調息是指醫生調節自己的呼吸。細審是指仔細審慎地觀察,不能有絲毫馬虎。

一呼一吸,合為一息。脈來四至,平和之則。五至無疴,閏以太息。三至為遲,遲則為冷;六至為數,數即熱證。轉遲轉冷,轉數轉熱。

白話文:

每一次呼吸稱為「一息」。脈搏跳動四次,表示身體健康平和。每分鐘脈搏跳動五次,沒有疾病,但會偶爾嘆息。每分鐘脈搏跳動三次,表示脈搏遲緩,脈搏遲緩可能是因為身體感到寒冷。每分鐘脈搏跳動六次,表示脈搏過快,脈搏過快可能是發燒的徵兆。脈搏越遲緩,身體越寒冷;脈搏越快,身體越發熱。

醫者調勻氣息,一呼脈再至,一吸脈再至,呼吸定息脈來四至,乃和平之準則也。然何以五至亦曰無疴?平人之氣息時長時短,凡鼓三息,必有一息之長,名為太息。如歷家三歲一閏,五歲再閏也。言脈必以四至為平,五至便為太過,惟正當太息之時亦曰無疴,此息之長非脈之急也。

白話文:

中醫師調整好自己的呼吸,每次呼氣,脈搏跳動一次,每次吸氣,脈搏也跳動一次。呼吸平穩,脈搏跳動四次,是身體平和的標準。但是,為什麼脈搏跳動五次也說沒有疾病呢?健康人的呼吸有長有短,一般在三個短促的呼吸之間,會有一個較長的呼吸,稱為太息。就像曆法中三年一次閏月、五年兩次閏月一樣。我們說脈搏跳動四次為平穩,跳動五次便過快了。但是,如果恰好是太息的時候,脈搏跳動五次仍然算沒有疾病,因為這不是脈搏跳動過快,而是呼吸變長的緣故。

若非太息,正合四至也。正於性急之人,五至為平脈,不拘太息之例。蓋性急脈亦急也。若一息而脈僅三至,即為遲慢而不及矣,遲主冷病。若一息而脈遂六至,即為急數而太過矣,數主熱病。若一息僅得二至甚而一至,則轉遲而轉冷矣。若一息七至甚而八至九至,則轉數而轉熱矣。

白話文:

如果脈搏不是隻有四次跳動,那就符合正常脈率範圍。對於性格急躁的人來說,脈搏跳動五次是正常的,不受太息次數的限制。這是因為性格急躁的人脈搏也較快。如果每次呼吸間隔,脈搏只跳動三次,那就太慢了,說明有寒症。如果每次呼吸間隔,脈搏跳動六次,那就太快了,說明有熱症。如果每次呼吸間隔,脈搏只有兩次或一次,那就更慢了,寒症更嚴重。如果每次呼吸間隔,脈搏跳動七次,甚至八次或九次,那就更快了,熱症更嚴重。

一至二至,八至九至,皆死脈也。

遲數既明,浮沉須別。浮沉遲數,辨內外因。外因於天,內因於人。天有陰陽,風雨晦明。人喜怒憂,思悲恐驚。

白話文:

病情發展遲緩或迅速,浮脈沉脈的表現不同。脈象遲緩或迅速,可以區別病因是外在還是內在。

外在病因來自於自然環境,例如風雨陰晴。內在病因來自於人體,例如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緒變化。

浮脈法天,候表之疾,即外因也。沉脈法地,候里之病。外因者,天之六氣。○風,風淫木疾。○寒,陰淫寒疾,○暑,陰淫暑疾,○濕,雨淫濕疾。○燥,晦淫燥疾。○火,陽淫火疾是也。內因者,人之七情,喜傷心,怒傷肝,憂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驚傷心也。

白話文:

浮脈反映天地之間的變化,主要顯示外在疾病,是外因造成的。沉脈反映人體內在的變化,主要顯示內在疾病。

外因主要來自於天地間的六種氣:

  • 風:風氣過盛引起的疾病
  • 寒:寒氣過盛引起的疾病
  • 暑:濕熱氣過盛引起的疾病
  • 濕:雨水過多導致的疾病
  • 燥:天氣過於乾燥引起的疾病
  • 火:陽氣過盛引起的疾病

內因主要來自於人自身的七種情緒:

  • 喜:過度開心會傷害心臟
  • 怒:過度生氣會傷害肝臟
  • 憂思:過度憂慮會傷害脾臟
  • 悲傷:過度悲傷會傷害肺臟
  • 恐懼:過度恐懼會傷害腎臟
  • 驚嚇:過度驚嚇會傷害心臟

浮表沉里,遲寒數熱。浮數表熱,沉數里熱。浮遲表寒,沉遲冷結。

此以浮沉遲數四脈提諸脈之綱也。脈象雖多,總不外此四脈。浮主表證,沉主裡證,遲為寒,數為熱。浮而且數表有熱也,沉而且數里有熱也,浮而且遲寒在表也,沉而且遲寒在裡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以浮、沉、遲、數四種脈象,概括了所有脈象的類型。雖然脈象有很多種,但都離不開這四種基本脈象。

浮脈主表證,沉脈主裡證,遲脈為寒證,數脈為熱證。浮而數的脈象表示表有熱證,沉而數的脈象表示裡有熱證,浮而遲的脈象表示寒在表,沉而遲的脈象表示寒在裡。

浮脈法天,輕手可得,泛泛在上,如水漂木。有力洪大,來盛去悠,無力虛大,遲而且柔,虛極則散,渙漫不收。有邊無中,其名為芤。浮小為濡,綿浮水面。濡甚則微,不任尋按。更有革脈,芤弦合看。

白話文:

浮脈

浮脈就像天上的雲,輕輕觸診就能摸到,浮動在皮膚表面,像水漂著木頭。

有力的浮脈 洪大有力,來勢強勁,去勢悠長。

無力的浮脈 膨大虛浮,來勢遲緩,壓之柔軟。虛弱到極點時,會散亂不聚,渙漫無形。

邊緣有界限,中間空虛 ,這種脈象稱為芤脈。

浮小而綿軟 的脈象稱為濡脈,就像綿線浮在水面。

濡脈極弱時 ,幾乎察覺不到,按壓也探不出脈搏。

還有革脈 ,與芤脈和絃脈類似,需要綜合判斷。

此以浮脈提綱,又取洪虛散芤濡微革七脈之兼乎浮者,統匯於上也。○浮脈法天,輕清在上,故輕手即見,與肉分相應,如木之漂於水面也。○洪脈者,如洪水之洪,有波濤洶湧之象,浮而有力,來盛去哀,即大脈也,即鉤脈也。○虛脈者,浮而無力,且大且遲也。○散脈者,亦浮而無力,但按之如無,比於虛脈則更甚矣,若楊花飄散之象。

白話文:

此法是以浮脈為主,再取洪、虛、散、濡、微、革這七種脈象兼有浮脈特徵的,歸納到一起來。

浮脈 :像天一樣,輕清在上,所以輕輕一按就能摸到,和肉的分界相應,就像木頭漂在水面一樣。

洪脈 :就像洪水氾濫,有波濤洶湧的樣子,浮而有力,來勢強勁去勢緩慢,就是大脈,也就是鉤脈。

虛脈 :浮而無力,又大又遲。

散脈 :也浮而無力,但一按就沒了,比虛脈更甚,就像楊花飄散的樣子。

○芤脈者,芤草中空,狀加蔥管,浮沉二候易見,故曰有邊,獨中候豁然難見,正如以指著蔥,浮取得上面之蔥皮,中取正在空處,沉按之又著下面之蔥皮也。無中者,非中候絕無,但比之浮沉則無力也。若沉微絕無是無胃氣矣。舊說以前後為兩邊,與芤蔥之義不合。○濡脈者,浮而小且軟也。

白話文:

芤脈

芤草中空,形狀類似蔥管。浮沉兩候容易觀察,所以說有邊。唯獨中候難以看出,就像用手指著蔥,浮取會碰到上層蔥皮,中取會觸摸到空處,沉按又會碰到下層蔥皮。無中並非指中候完全不存在,只是相比於浮沉,力道較弱。如果沉脈極微,甚至沒有,則說明胃氣不足。過去的說法將前後兩候視為兩邊,與觀察芤蔥的道理不符。

濡脈

脈象浮起、細小且軟弱。

○微者,浮而極小極軟,比於濡脈則更甚矣,「欲絕非絕似有若無」八字可為微脈傳神。○革脈者,浮而且弦且芤,浮多沉少,外急內虛,狀如皮革。仲景曰:弦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曰革。革脈、牢脈,皆大而弦。革則浮取而得,牢則沉候而見也。舊以牢革為一脈者非。

白話文:

微脈:

微弱的脈搏,浮於表層,極細極軟,與濡脈相比更加微弱。「欲絕非絕,似有若無」這八個字很好地描繪了微脈的特徵。

革脈:

浮於表層,並且弦緊而滑利,浮的部分較多,沉的部分較少,外表急促,但內裡虛弱,狀似皮革。仲景說:弦脈表示寒,滑脈表示虛,虛寒交加,就叫做革脈。革脈和牢脈都比較大且弦緊。革脈浮於表層,容易切到,而牢脈則需沉切才能感受到。過去將牢脈和革脈視為同一種脈象是錯誤的。

沉脈法地,如投水石。沉極為伏,推筋著骨。有力為牢,大而弦長。牢甚則實,愊愊而強。無力為弱,柔小如綿。細直而軟,如蛛絲然。

白話文:

沉脈的取法,就像往水裡投石。沉得極深的是伏脈,伸出筋骨才能觸及。有力的是牢脈,大而弦長。牢脈太強則為實脈,滑利有力。無力的為弱脈,柔小如綿。細直而柔軟,就像蛛絲一樣。

此以沉脈提綱,而取伏牢實弱細五脈之兼乎沉者,統匯於下也。○沉脈法地,重濁在下,故重按乃得,與筋骨相應,如石之墜於水底也。○伏脈者,沉之極也,伏於下也。沉脈在筋骨之間,伏脈則推筋著骨,然後可見也。○牢脈者,沉而有力,且大且弦且長也。○實脈者,浮中沉三候皆有力,更甚於牢脈也。

白話文:

上述經文以沉脈作為主軸,並取用伏、牢、實、弱、細五種與沉脈相關的脈象,將它們統整如下:

沉脈的特性:

沉脈就像大地一樣,重量沉重,位置較低。因此,需要用較重的力道按壓才能摸到。沉脈與筋骨相應,猶如石頭沉入水底一樣。

伏脈的特性:

伏脈是沉脈的極致,潛藏在更深的部位。沉脈位於筋骨之間,而伏脈則與骨頭緊密相連,需要用較大的力道推開筋骨才能觸摸到。

牢脈的特性:

牢脈不僅沉,而且有力,脈象大、弦緊、綿長。

實脈的特性:

實脈在浮、中、沉三個脈位上都表現出有力度的脈象,甚至比牢脈更強勁。

○弱脈者,沉而極細軟也。○細脈者,沉細而直且軟也。

遲脈屬陰,一息三至。緩脈和勻,春柳相似。遲細為澀,往來極滯。結則來緩,止而復來。代來亦緩,止數不乖。

白話文:

  • **遲脈屬陰:**脈搏跳動緩慢,屬於陰性質,一呼一吸之間跳動 3 次。
  • **緩脈和勻:**脈搏跳動緩慢而有規律,就像春天的柳條一樣柔順。
  • **遲細為澀:**脈搏不僅緩慢,而且細小,往來極其遲滯。
  • **結則來緩:**如果脈搏發生結滯,跳動會更緩慢,然後停止後又重新跳動。
  • **代來亦緩:**如果脈搏出現替代的跳動(即一個脈搏跳動後,隔一段時間才跳下一個),也會很緩慢。
  • **止數不乖:**脈搏停止和跳動的次數沒有明顯異常。

此以遲脈提綱,而緩澀結代四脈之兼乎遲者統匯於下也。○遲脈者,往來遲慢,為不及之象。○緩脈者,一息四至,往來和勻,春風微吹柳梢,此確喻也,即胃氣脈也。○澀脈者,遲滯不利狀,如輕刀刮竹。舊一止復來者,非也。○結脈者,遲而時有一止也。○代脈者,遲而中止,不能自還,且止有定數,如四時之有禪代,不愆其期也,故名曰代。

白話文:

本文以「遲脈」為綱領,將緩、澀、結、代這四種脈象中兼有遲脈特徵的,統括起來共同討論。

  • **遲脈:**脈搏跳動緩慢,反映氣血運行不足。
  • **緩脈:**一息(呼吸一次)跳動四次,脈搏節奏均勻,宛若春日微風吹拂柳梢,是胃氣脈的表現。
  • **澀脈:**脈搏運行遲滯不暢,狀似輕刀刮竹。既非停滯後又復行,也不似脈停氣滯的狀態。
  • **結脈:**脈搏跳動緩慢,時有暫停。
  • **代脈:**脈搏跳動緩慢,且有定期的停頓,不能自行恢復,如同四季交替,不差分毫,故稱之為「代」。

數脈屬陽,一息六至。往來流利,滑脈可識。有力為緊,切繩極似。數時一止,其名為促。數如豆粒,動脈無惑。

白話文:

有幾種脈象屬於陽脈,每分鐘跳動六次。流動順暢,摸起來順滑,稱為滑脈。脈搏強勁有力,摸起來像按壓繩子,這是緊脈。間隔一定的次數跳動,稱為促脈。脈搏細小如豆粒,跳動不規律,這是動脈。

此以數脈提綱,而取滑緊促動四脈之兼乎數者,統匯於下也。○數脈者,往來急數,為太過之象。○滑脈者,滑而不滯,如珠走盤也。○緊脈者,緊急有力,左右彈手。切繩者,喻其緊,亦喻左右彈也。○促脈者,數而時有一止,如疾行而蹶也。○動脈者,形如豆粒,厥厥動搖,兩頭俱俯,中間高起,故短如豆粒。

白話文:

這些內容將脈象的幾條提要,以及兼具數、滑、緊、促、動這五種脈象的,都總結在下面。

數脈:脈搏往來急促,表示過度興奮的徵象。

滑脈:脈搏滑利流暢,不滯澀,就像珠子在盤子上滾動一樣。

緊脈:脈搏緊急有力,左右按壓時有彈手感。用切繩子來比喻它的緊,也比喻左右彈動。

促脈:脈搏數急,但時有時無,如同疾行中突然停滯一樣。

動脈:脈形如豆粒,不斷顫動,兩端低垂,中間高聳,所以看起來像短小的豆粒。

舊云上下無頭尾,則上不至寸為陽絕,下不至尺為陰絕,是死絕之脈,非動脈也。仲景云: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由是則寸尺皆有動脈,謂獨見於關者,誤矣。

白話文:

古人說過,脈象若上下相接,沒有起首和結束,如果上部不到一寸就是陽脈已經斷了,下部不到一尺就是陰脈已經斷了,這就叫做死脈,不是動脈。張仲景說:陽脈動了就會出汗,陰脈動了就會發熱,由此可見,寸關尺三部都有動脈,說只有關脈纔有動脈,那是錯的。

別有三脈,短長與弦。不及本位,短脈可原。過於本位,長脈綿綿,長而端直,狀類弓弦。

此短長與弦三脈,非浮沉,遲數可括,故別列於此。○短者短縮之象。○長者相引之象。○弦者勁而端直之象。按戴同父曰:關不診短。若短脈見於關上,是上不通寸為陽絕,下不通尺為陰絕矣。

白話文:

這種短長和絃的三種脈象,不是浮沉、遲數所能概括的,所以特別列出來。○短脈像是短縮的樣子。○長脈像是相引的樣子。○弦脈像是有力而端正的樣子。根據戴同父的說法:關脈不診斷短脈。如果短脈出現在關脈的上端,就是陽氣上行不通達寸脈,下行不通達尺脈。

一脈一形,各有主病。脈有相兼,還須細訂。

前所載者,皆脈之形象。然有所主之病,有相兼之脈,更須細加考訂。此以下至女胎三月句,凡有十三節,各明其脈主某病,而相兼之脈盡在其中矣。

白話文:

先前所述的,都是脈象的具體表現。但是,有些病症有其特定的主要脈象,還有相兼的脈象,需要細緻考察。從這裡到「女胎三月」這句話之間,總共包括十三段內容,各自分別說明瞭某個脈象與某種疾病的對應關係,而相兼的脈象也都在其中。

浮脈主表,府病所居。有力為風,無力血虛。浮遲表冷,浮數風熱,浮緊風寒,浮緩風濕。

六府屬陽,其應在表,故浮主府病也。浮而有力,則知風邪所幹。邪氣盛則實,有餘之象也。浮而無力,則知陰血虧損,正氣奪則虛,不足之象也。脈浮主表,脈遲主冷,浮遲兼見則為表冷也。浮脈主風,數脈主熱,浮數兼見則為風熱也。緊脈為寒,浮緊兼見則為風寒也。緩脈主濕,浮緩兼見則為風濕也。

白話文:

六個臟腑屬陽性,它們的病症反應在體表,所以浮脈多為臟腑病。浮脈有力,說明是風邪侵襲。邪氣旺盛則表現為實症,過盛的徵象。浮脈無力,說明是陰血虛損,正氣不足而虛,虛損的徵象。脈浮表示表證,脈遲表示寒證,浮遲同時出現則為表寒證。浮脈表示風證,脈數表示熱證,浮數同時出現則為風熱證。脈緊表示寒證,浮緊同時出現則為風寒證。脈緩表示濕證,浮緩同時出現則為風濕證。

浮虛傷暑,浮芤失血,浮洪虛火,浮微勞極,浮濡陰虛,浮散虛劇,浮弦痰飲,浮滑痰熱。

暑傷氣,氣虛則脈虛,故浮虛為傷暑也。失血之脈必芤,如吐血下血之類,芤脈自兼浮,非浮脈兼芤也。洪主火,洪而兼浮,知為虛火。微為氣血俱虛,故主勞極,此亦微脈自兼浮也。血屬陰,其應在下,濡脈按之而軟,故為陰虛。散者,散亡之義,虛極所致,劇即極也。弦者,風木之象,浮亦為風,故為痰飲,乃風痰也。

白話文:

夏季暑熱會損傷人體氣機,氣虛就會導致脈搏虛弱,所以脈象浮虛是暑傷的徵兆。失血後脈搏一定會濡緩,就像吐血、下血之類的情況,濡緩的脈象會兼帶浮脈,而不是浮脈兼帶濡緩。脈象洪大主火,洪大且兼浮,可以知道這是虛火。脈象微弱表示氣血俱虛,所以主勞累過度,這也是微弱的脈象兼帶浮脈。血屬陰,應在下焦,濡脈按起來柔軟,所以濡脈為陰虛。散脈,表示氣血極度虛弱所致。弦脈,表示風木之象,浮脈也表示風,所以弦脈表示痰飲,即風痰。

滑主痰證,滑本陽脈而又兼浮,則炎上之象,故為痰熱也。

沉脈主裡,為寒為積。有力痰食,無力氣鬱。沉遲虛寒,沉數熱伏,沉緊冷痛,沉緩水蓄。

五藏屬陰,其應在裡,故沉主裡病也。沉者,陰象也;積者、藏病也,故為寒積。沉而有力,有餘之象,必有形之物凝滯於內。沉而無力,不足之象,乃無形之物鬱結於中。沉、遲皆偏於陰,所以虛寒沉冷數熱,故熱伏於裡也,緊主諸痛,亦主於寒,得之沉分,非冷痛乎?濕家得緩沉,位居里,當水蓄矣。

白話文:

五行中,心、肝、脾、肺、腎屬陰,它們的功能作用於身體內部,所以脈象沉主裡證。沉脈是陰證特徵;脈象沉結,表示病邪積聚在體內,所以稱之為寒積。脈象沉而有力,表示邪氣有餘,必定有實質性病邪滯凝於體內。脈象沉而無力,表示邪氣不足,則體內鬱結的是無形之氣。沉脈、遲脈都偏於陰,所以它們的病證表現為虛寒沉冷,時有發熱,這是因為熱邪潛伏在體內。脈象緊主疼痛,也主於寒證,發現在脈象沉緩中,難道不是寒性疼痛嗎?濕證多見脈緩沉,因為濕邪居於體內,就像水蓄積一樣。

沉牢痼冷,沉實熱極,沉弱陰虧,沉細虛濕,沉弦飲痛,沉滑食滯,沉伏吐利,陰毒積聚。

仲景曰:寒則堅牢,有牢固之義,故云痼冷。牢脈自在沉分,非兼見也。實脈為陽熱之極也,實則三候皆強,不獨沉分也。按之無力為弱脈,故曰陰虧。細為不足,亦主濕侵,故曰虛濕。弦本主飲,亦主諸痛。滑雖主痰,若在脾部而沉分見之為食滯也。寸伏則吐,尺伏則利,在陰證傷寒則為陰毒積聚耳。

白話文:

仲景說:寒冷導致堅硬牢固,所以稱之為痼冷。牢脈本身就屬於沉脈的一種,不必另外把它區分出來。實脈是陽熱達到極端,所以三部脈象都強硬,不只是沉部。按下去沒有力的就是弱脈,所以說陰氣虧損。細脈表示不足,也主於濕邪侵襲,所以說虛濕。弦脈本來主於水飲,也主於各種疼痛。滑脈雖然主於痰飲,但是如果出現在脾部,而且沉伏,則是食滯。寸脈伏藏則表示嘔吐,尺脈伏藏則表示腹瀉,如果是在陰證傷寒,那就表示體內陰毒積聚。

遲脈主藏,陰冷相干,有力為痛,無力虛寒。

五藏為陰,遲亦為陰,是以主藏,乃陰冷相干也。遲而有力,則因寒而凝滯,是以為痛。遲而無力,中空顯然,故當虛寒。

白話文:

五臟屬於陰,脈搏跳動緩慢也屬於陰,所以五臟以儲藏為主要功能,陰和寒冷是相關聯的。脈搏跳動緩慢有力,這是因為寒氣導致氣血凝滯,所以會感到疼痛。脈搏跳動緩慢無力,表明身體中空虛明顯,所以應該是虛寒。

數脈主府,主吐主狂,有力實熱,無力虛瘡。

六府為陽,數亦為陽,是以主府。吐者、陽氣亢逆也,狂者、熱邪傳裡也。數而有力,實熱可知,數而無力,虛瘡可斷。

白話文:

六腑屬於陽,其數字也屬陽,因此主管身體器官。嘔吐是因為陽氣過盛上逆,狂躁是因為熱邪進入體內。脈搏跳動有力,說明實熱;脈搏跳動無力,表明是虛證。

滑司痰飲,右關主食,尺為蓄血,寸必吐逆。

滑為痰脈,右關沉滑知有食停。兩尺見之,蓄血可察。兩寸見之,吐逆難免矣。

澀脈少血,亦主寒濕,反胃結腸,自汗可測。

尺中見澀,血少精傷也。關中見之,脾虛不能勝濕也。血液枯竭,上為反胃,下為結腸也。而寸見澀,則為自汗。蓋汗乃心之液,而肺主皮毛也。

白話文:

手寸脈摸起來澀滯,表示血少精液受傷。手關脈摸起來澀滯,表示脾氣虛弱,不能剋制濕氣。

如果血液枯竭,會導致上半身反胃,下半身大便祕結。而手寸脈摸起來澀滯,則會導致自汗。這是因為汗液是心臟的分泌物,肺臟主管皮膚的毛孔。

弦關主飲,木侮脾經。陽弦頭痛,陰弦腹疼。

木旺者脈必弦,木旺必來侮土,土虛不能制濕,而痰飲之證生焉。陽弦者,寸也,寸主上焦,故當頭痛。陰弦者,尺也,主下焦,故當腹痛。

白話文:

肝火過旺時,脈搏一定緊張。肝火過旺必定會攻擊脾胃,脾胃虛弱不能控制濕氣,於是產生痰飲的症狀。陽脈緊張的是寸脈,寸脈主上焦,因此會頭痛。陰脈緊張的是尺脈,尺脈主下焦,因此會腹痛。

長則氣治,短則氣病,細則氣衰,大則病進。

補註:治、理也,謂氣血條理而不亂也。長乃肝之平脈,故曰氣治。經曰:如循長竿末梢為平。如循長竿為病。短雖肺之平脈,若非右寸及秋令見之即為病矣。脈以和平為貴,細者不及而氣衰,大者太過而病進也。

白話文:

補註:治是整理的意思,指氣血運行條理而有序。長脈是肝臟的平脈,所以說「氣治」。經書上說:「像循著長竿的末梢一樣,是平脈。」「像循著長竿一樣,是病脈。」短脈雖然是肺臟的平脈,但如果看診時間不是在右寸脈或秋季,就是病脈了。脈象以平和為佳,太細則氣血不足,太粗則病勢加重。

浮長風癇,沉短痞塞,洪為陰傷,緊主寒痛,緩大風虛,緩細濕痹,緩澀血傷,緩滑濕痰。

浮風長火,風火相搏則肝病而癇生。沉陰短虛,虛寒相合,則氣滯而痞生。洪即大脈,火之亢也,陽亢者,陰必傷。緊為寒脈,浮分則表為寒束而痛;沉分則里為寒滯而痛緩為虛。而大為風,緩大並至,故曰風虛。緩者,濕氣停滯;細者,虛氣不行而痹生焉。澀見即為血傷,挾緩則轉傷也。滑見即為濕痰,挾緩則愈濕矣。

白話文:

如果身體氣血浮在上部,有熱象,風熱相互博擊,就會導致肝病和抽搐。而如果氣血沉降在下部,氣血虛弱,寒冷虛弱結合在一起,就會導致氣滯和痞滿。

洪脈,是指脈搏跳動有力,表現為身體火氣過盛。陽氣過盛,陰氣必定受損。

緊脈,是指脈搏緊澀,浮在上部表示表寒導致疼痛;沉在底部表示裡寒導致疼痛。

脈搏緩慢,表示氣血虛弱。脈搏大而緩慢,說明有風虛。脈搏緩慢,表示濕氣停滯;脈搏細微,表示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身體麻痺。

澀脈,表示有血瘀;如果合併脈搏緩慢,表示血瘀加重。

滑脈,表示有濕痰;如果合併脈搏緩慢,表示濕痰更重。

澀小陰虛,弱小陽竭。陽微惡寒,陰微發熱。陽動汗出,為痛為驚。陰動則熱,崩中失血。虛寒相搏,其名為革,男子失精,女人漏血。

白話文:

腎陰不足會導致陰道乾澀狹窄,腎陽不足會導致陽痿不舉。陽氣虛弱的人怕冷,陰氣虛弱的人容易發熱。陽氣亢奮時會出汗,還會引起疼痛和驚嚇。陰氣亢奮時會發熱,導致崩中出血。虛寒交加,稱爲“革”,男性會遺精,女性會漏血。

澀自主血虛,兼小而愈虛矣。弱脈自然小,此非兼脈。但弱脈見則陽氣愈竭矣。微者大虛之脈,故在陽分見則氣虛而惡寒,在陰分見則血虛而發熱。寸動名陽,汗出者,心肺之證。驚氣入心,氣滯則痛,亦心肺也。尺動名陰,熱者,腎水不足。崩中失血,皆腎經失閉蟄封藏之本也。

白話文:

舌頭發澀,是由於血虛引起的,並且舌頭越小,血虛就越嚴重。脈搏虛弱,那是自然會細小,這不是兼脈。但是,如果發現脈搏虛弱,就說明陽氣越來越衰竭了。脈搏微弱,是極度虛弱的脈象,所以如果在陽經上發現,就表示氣虛而且怕冷;如果在陰經上發現,就表示血虛而且發熱。寸脈跳動,代表陽氣;汗出,是心肺方面的疾病。驚嚇之氣進入心臟,氣血鬱結就會疼痛,這也是心肺方面的問題。尺脈跳動,代表陰氣;發熱,是腎水不足。崩漏失血,都是由於腎經失於閉合,封印了藏血的根本。

仲景論革脈云:弦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男子亡血失精,女人半產漏下。

陽盛則促,肺癰熱毒,陰盛則結,疝瘕積鬱。代則氣衰,或泄濃血(補註:下症見之,勿作死脈)。傷寒霍亂,跌打悶絕。瘡疽痛甚,女胎三月。

白話文:

陽氣過盛則促進疾病的發展,例如肺癰(肺部化膿)和熱毒。陰氣過盛則導致疾病的停滯,例如疝氣、瘕積和鬱悶。虛弱體質則氣血衰弱,可能出現濃血泄出(這是下症的表現,不要認為是脈象死絕)。還會出現傷寒、霍亂、跌打受傷和昏厥。另外,瘡疽疼痛劇烈時,以及懷孕三月內的婦女,也屬於陽盛的表現。

數而有止為促,豈非陽盛乎?肺癰熱毒皆火極所致者。遲而有止為結,豈非陰盛乎?疝瘕積鬱皆陰氣凝滯也。至於代脈,真氣衰敗而後見也,泄濃血者,見之必死,惟傷寒心悸,或霍亂昏煩,或瘡疽痛極,或跌打損傷,或懷胎三月,此五者見之弗作死脈也。

白話文:

脈搏跳動有規律地停止,稱為「促」,這是陽氣過盛的表現。肺癰和發熱中毒都是因為火氣過盛造成的。脈搏跳動緩慢且有規律地停止,稱為「結」,這是陰氣過盛的表現。疝氣、積聚和鬱結都是由於陰氣凝滯引起的。至於「代脈」,是真氣衰弱後纔出現的。如果脈搏中泄出膿血,看到這種脈象的人必死無疑。但如果只是因為傷寒引起的心悸,或者霍亂引起的昏迷煩躁,或者瘡疽疼痛極度,或者跌打損傷,或者懷孕三月,這五種情況出現「代脈」並不意味着死亡。

脈之主病,有宜不宜,陰陽順逆,吉凶可推。

病有陰陽,脈亦有陰陽,順應則吉,逆見即凶。此以下至其死可測句,凡二十六節,詳分某病見某脈吉,某病見某脈凶也。

白話文:

疾病有陰陽之分,脈象也有陰陽之別。順應陰陽變化則吉利,違逆陰陽則兇險。從這段文字到「其死可測」這句話,一共分為 26 節,詳細列出某種疾病出現某種脈象是吉兆,出現某種脈象是凶兆。

中風之脈,動喜浮遲,堅大急疾,其凶可知。

中風者多虛脈,以浮遲為順。若反堅疾,決無生理。

浮滑中痰,沉遲中氣。屍厥沉滑,卒不知人。入藏身冷,入府身溫。風傷於衛,浮緩有汗。寒傷於營,浮緊無汗。暑傷於氣,脈虛身熱。濕傷於血,脈緩細澀。(此一節補中痰中氣屍厥傷風傷寒暑傷氣濕傷血)

白話文:

**浮滑脈:**中痰

沉遲脈: 中氣不足 屍厥(昏迷): 脈沉滑,突然失去意識 入藏: 肢體冰冷 入府: 肢體溫熱 風傷於衛: 浮緩脈,有汗 寒傷於營: 浮緊脈,無汗 暑傷於氣: 脈虛,身熱 濕傷於血: 脈緩、細、澀

傷寒熱病,脈喜浮洪,沉微澀小,證反必凶。汗後脈靜,身涼則安;汗後脈躁,熱甚必難。陽證見陰,命必危殆;陰證見陽,雖困無害。

白話文:

在傷寒熱病中,如果脈象快速而浮大,或者沉細而遲緩,且有阻塞感,病情與脈象相反,預後一定不好。

出汗後脈搏緩和,體溫下降則安然無恙;出汗後脈搏急促,發熱嚴重則難以治癒。

若陽性證狀出現了陰性的特徵,性命必定危在旦夕;陰性證狀出現了陽性的特徵,雖然病情危重,但不會致命。

此節皆言傷寒順逆也。雖受寒邪,傳裡必熱,故曰:熱病病即屬熱,脈以浮洪為吉,若沉微澀小,是證與脈反,故凶。汗後邪解便當脈靜身涼,若躁而熱,所謂汗後不為汗衰,不可治矣。陽證而見沉澀細弱微遲之陰脈,則脈與證反,命必危殆。陰症而見浮大數動洪滑之陽脈,雖若反症,在他症忌之,獨傷寒為邪氣將解之象,病雖困苦,無害於命也。

白話文:

這段話主要講述了傷寒的順逆。

雖然受到了寒邪,但傳入體內後一定會化熱,所以說:熱病一開始就是熱證,脈象浮洪是吉兆。但如果脈象沉微澀小,這就說明病情和脈象相悖,所以是凶兆。

出汗後,寒邪解除,脈象理應沉靜,身體清涼。但如果還煩躁發熱,這就是所謂的「汗後不為汗衰」,不可治。

如果是陽證,卻出現了沉澀細弱微遲等陰脈,那麼脈象和病情相悖,病情一定危殆。

如果是陰證,卻出現了浮大數動洪滑等陽脈,雖然看起來是反常的現象(其他疾病中是忌諱的),但只有在傷寒中才是邪氣將要解除的徵兆。儘管病情危急,但無礙於性命。

勞倦內傷,脾脈虛弱。汗出脈躁,死證可察。飲食內傷,氣口脈滑。

勞倦傷脾,故脾脈虛弱為順也。若汗出而脈反躁疾,則逆矣,安得不死。

瘧脈自弦,弦數者熱,弦遲者寒,代散則絕。

瘧者風暑之邪客於風水之府,木來乘土,脾失轉輸,不能運水穀之精微,遂多停痰留飲。弦應風木,又主痰飲,無痰不成瘧,故曰瘧脈自弦。數熱遲寒,自然之理。獨見代散二脈則命必絕矣。

白話文:

瘧疾是由於風寒濕熱的邪氣侵犯風水之府(肝膽),導致木氣(肝氣)過旺剋制了土氣(脾氣),脾臟失去轉運水穀精微的能力,於是停積了痰飲。弦脈反映了風木過旺,又主掌痰飲,沒有痰飲就不會形成瘧疾,所以說瘧疾的脈象必定是弦脈。瘧疾發作時通常會出現發熱遲寒的現象,這是自然的道理。只有在脈象出現代散(浮散無根)脈象時,則預示著生命垂危。

泄瀉下痢,沉小滑弱;實大浮數,發熱則惡。

瀉痢則虛,宜見沉小滑弱之脈,若反見實大浮數之脈,則身必發熱,而成惡候矣。

嘔吐反胃,浮滑者昌;弦數緊澀,結腸者亡。

嘔吐反胃,脾虛有痰也,浮為虛,滑為痰,是其正象,可以受補,故曰昌也。若弦數緊澀而血液枯竭,遂致糞如羊屎,必死不治。

白話文:

嘔吐反胃,是因為脾虛有痰。脈象浮而無力,是虛證;脈象滑利,是痰證。這些都是常見的徵狀,可以進行補益治療,所以說是有希望治癒的。如果脈象弦細、數快、緊澀,而且氣血枯竭,導致大便如羊屎一樣,這種情況必死無疑,無法治療。

霍亂之候,脈代勿訝;厥逆遲微,是則可嗟。

霍亂之脈,洪大為佳,若見代脈,因一時清濁混亂,故脈不接續,非死脈也。微細而舌卷囊縮者,不可治也。

嗽脈多浮,浮濡易治;沉伏而緊,死期將至。

嗽乃肺疾,脈浮為宜,兼見澀者,病將退也。若沉伏與緊,則相反而病深矣,不死何待。

喘息抬肩,浮滑是順;沉澀肢寒,均為逆證。

喘證無非風與痰耳,脈以浮滑為順,若反沉澀而四肢寒者,必死不治。補註:陽喘多實,風與痰也;陰喘多虛,寒與虛也。

白話文:

引起喘證的因素不外乎風邪和痰飲。脈象浮滑,表明病情在進展中。如果脈象突然轉為沉澀,四肢發冷,則預後兇險。

註釋:陽喘多為實證,既有風邪也有痰飲;陰喘多為虛證,既有寒邪也有虛證。

火熱之證,洪數為宜,微弱無神,根本脫離。

熱證而得洪數,乃正應也。若見微弱,脈證相反,根本脫絕,藥餌不可施矣。

骨蒸發熱,脈現數虛;熱而澀小,必殞其軀。

骨蒸者,腎水不足,壯火僭上,虛數二脈其正象也;若見澀小之脈,所謂發熱脈靜,不可救耳。

勞極諸虛,浮軟微弱;土敗雙弦,火炎則數。

虛症宜見虛脈,若兩手脈弦,謂之雙弦。弦乃肝脈,右關見之是肝木乘脾,故曰土敗。火熱太過,脈必極數,甚而七至。勞症之脈,六至以上更不可治。

白話文:

虛弱的疾病通常會有虛弱的脈象。如果兩手的脈象都像琴絃,稱為「雙弦脈」。弦脈主肝,如果出現在右手的關位,表示肝木過盛侵犯脾土,因此稱為「土敗」。火熱過盛的情況下,脈象一定會非常快,甚至可以達到每分鐘七次。勞倦引起的疾病,脈象每分鐘超過六次,通常難以治療。

失血諸證,脈必現芤,緩小可喜,數大堪憂。

芤有中空之象,失血者宜爾也。緩小亦為虛脈,順而可喜;若數且大,謂之邪盛,可憂也。

蓄血在中,牢大卻宜,沉澀而微,速愈者希。

蓄血者,有形實症,牢大之脈,脈證相宜。倘沉澀而微,是挾虛矣,既不能自行其血,又難施峻猛之劑,安望其速愈耶?

白話文:

有形狀實質的蓄血癥,脈象沉澀,脈證相符合。如果脈象沉澀微弱,表明有虛症伴隨,既不能自己化解瘀血,又難以使用猛烈的藥物,怎麼能期望快速治癒呢?

三消之脈,數大者生;細微短澀,應手堪驚。

渴而多飲為上消,消穀善飢為中消,渴而便數有膏為下消。三消皆燥熱太過,惟見數大之脈為吉耳。細微短澀,死不可救。

白話文:

  • 經常口渴、愛喝水為上焦消瘦。
  • 消化無力、容易飢餓為中焦消瘦。
  • 口渴、小便次數多且黏稠為下焦消瘦。

這三種消瘦都是因為燥熱過度所致。只有脈象穩健有力,纔是吉利的徵兆。如果脈象細微、短促、遲澀,則難以救治。

小便淋閉,鼻色必黃;實大可療,澀小知亡。

鼻頭色黃必患小便難,六脈實大者,但用分理之劑必愈;若逢澀小,為精血敗壞,死亡將及矣。

癲乃重陰,狂乃重陽,浮洪吉象,沉急凶殃。

癲狂二症皆以浮洪為吉,取其病尚淺也,若沉而急,病已入骨,雖有扁倉,莫之能療矣。

癇宜浮緩,沉小急實;或但弦急,必死不失。

癇本風痰,脈必浮緩,自應然也。若沉小急實,或虛而弦急者,肝之真藏脈見矣,安望其更生耶?

喉痹之脈,數熱遲寒,纏喉走馬,微伏者難。

諸風眩暈,有火有痰,左澀死血,右大虛看。

頭痛多弦,浮風緊寒,熱洪濕細,緩滑厥痰。氣虛血軟,血虛微澀,腎厥弦堅,真痛短澀(真痛者,真頭痛也,朝發夕死,夕發朝死)。

白話文:

頭痛的脈搏有很多種:

  • **弦脈:**多為風寒侵襲導致的頭痛,表現為緊縮而緩慢的脈搏。
  • **浮風脈:**溫熱或濕邪導致的頭痛,脈搏表淺且細微。
  • **緩脈:**血氣虛弱導致的頭痛,脈搏緩慢且滑動。
  • **厥脈:**痰濕阻滯導致的頭痛,脈搏細弱且不規則。

此外,頭痛的脈搏還與身體的其他狀況有關:

  • **氣虛:**脈搏較軟弱。
  • **血虛:**脈搏較虛弱且澀。
  • **腎虛:**脈搏較弦硬。
  • **真頭痛:**脈搏短促且澀,是頭痛中的一種嚴重類型,發作時上午發作下午死亡,下午發作上午死亡。

大便燥結,須分氣血,陽數而買,陰遲而澀。

遺精白濁,微澀而弱,火盛陰虛,芤濡洪數。

心腹之痛,其類有九,細遲速愈,浮大延久。

九種心腹之痛,皆宜遲細,易於施療;如浮而大,是為中虛邪盛,不能收捷效也。

腰痛之脈,多沉而弦,浮兼者風,緊兼者寒,弦滑痰飲,濡細腎看,大乃腎虛,沉實閃肭。

腳氣有四,遲寒數熱。浮滑者風,濡細者濕。

痿病肺虛,脈多微緩,或澀或緊,或細或濡。風寒濕氣,合而為痹,浮澀而緊,三脈乃備。

疝屬肝病,脈必弦急,牢急者生,弱急者死。

肝主筋,疝則筋急,故屬肝病也。肝脈弦急是其常也。疝系陰寒之咎,牢主裡寒之脈,亦其常也。如且弱且急,必有性命之憂。

白話文:

肝臟掌管筋脈,疝氣就是筋脈緊繃,所以屬於肝病。肝臟脈搏弦緊是常見的症狀。疝氣是由於陰寒造成的,牢脈摸起來深沉寒冷,也是常見的症狀。如果脈搏既虛弱又緊繃,危及性命。

黃疸濕熱,洪熱便宜,不妨浮大,微澀難醫。

濕蒸熱壅,黃疸生焉,洪數也,浮大也,皆所宜也。一見微澀,虛衰已甚,必食少瀉多,無藥可療矣。

腫脹之脈,浮大洪實,細而沉微,岐黃無術。

水腫脹滿屬有餘之證,官見有餘之脈,浮大洪實是矣。沉細而微,謂之證實脈虛,難言生矣。

五藏為積,六府為聚,實強可生,沉細難愈。

積聚皆實證也,實脈強盛是所當然,沉細為虛之診,真氣敗絕,不可為矣。

中惡腹脹,緊細乃生,浮大為何,邪氣已深。

中惡者,不正之氣也,緊細主吉,浮大則凶也。

鬼祟之脈,左右不齊,乍大乍小,乍數乍遲。

鬼祟犯人,左右二手脈象不一,忽大忽小,忽數忽遲,無一定之脈形也。

癰疽未潰,脈宜洪大。及其已潰,洪大始戒。

未潰屬實,洪大為正脈也。若潰後則虛矣,仍見洪大脈,則為邪實,最所忌也。

肺癰已成,寸數而實。肺痿之形,數而無力。肺癰色白,脈宜短澀;數大相逢,氣損血失。腸癰實熱,滑數可必,沉細無根,其死可測。

白話文:

  • **肺癰:**膿腫已經形成,脈象沉實而有寸脈(寸關尺脈位之一)。
  • **肺痿:**肺部萎縮,脈象虛弱無力,脈搏較快。
  • **肺癰的脈象:**脈色白,脈象短而澀;脈搏快且有力的,表示氣血不足。
  • **腸癰:**膿腫熱盛,脈象滑數明顯;脈象沉細而無力,預後不良。

肺癰而寸口數實,知膿已成矣。肺葉焦痿,火乘金也,是以數而無力。肺癰肺痿得白色者,肺之本色,得短澀者,肺之本脈。若逢數大是謂火來乘金。克我者為賊邪,血敗壞之診也。腸癰、實也,沉細、虛也,證實脈虛,死期將至矣。

白話文:

如果肺部生了膿腫,寸口脈搏又數又實,這說明膿已經形成了。肺葉乾枯萎縮,是火氣侵犯金氣所致,所以脈搏數而無力。肺部有膿腫或萎縮,脈象發白,這是肺的本色;脈象短而澀,這是肺的本脈。如果脈搏又數又大,表示火氣來侵犯金氣。剋制我方正氣的是邪氣,這是血敗壞的診斷徵象。腸道生了膿腫,脈象沉細,這是陽虛的表現;病情很重脈象卻很虛弱,預示著死亡即將來臨。

婦人有子,陰搏陽別,少陰動甚,其胎已結。滑疾不散,胎必三月。但疾不散,五月可別。左疾為男,右疾為女,女腹如箕,男腹如釜。

白話文:

女性懷孕後,陰氣強盛,陽氣虛弱,少陰脈動得厲害,胎兒已經成形。產前滑脈持續不消,胎兒必定在懷孕三個月後成形。如果滑脈不消,胎兒則可能在懷孕五個月後成形。滑脈在左側,胎兒是男孩;滑脈在右側,胎兒是女孩。懷女孩的肚子像簸箕一樣,懷男孩的肚子像鍋爐一樣。

此一節女科胎前之脈也。陰搏陽別者,寸為陽,尺為陰。言尺陰之脈搏指而動,與寸陽之脈迥然分別,此有子之診也。或手少陰心脈獨動而甚,心藏主血,故胎結而動甚也。動者,往來流到之動,非厥厥如豆之動也。疾即數也。滑而且數。按之不散,三月之胎也。滑脈不見而但疾不散,五月之胎也。

白話文:

這是婦產科中懷孕前脈象特徵的描述。脈象中陰脈和陽脈脈搏不同,寸關尺中,寸脈為陽脈,尺脈為陰脈。如果尺脈脈搏較強而且跳動明顯,並且與寸脈脈搏區別明顯,這是懷有子嗣的徵兆。或者手少陰心脈跳動特別明顯有力,這是因為心臟藏血,因此胎兒成形後,心脈跳動會更強。這裡的「動」是指脈搏流動來回的運動,而不是像豆子那樣突突跳動。脈搏跳動的頻率較快稱之為「疾」。脈象流利而頻率較快,按壓後不消失,這是懷孕三月時的脈象。脈象流利但不顯著,僅僅頻率較快且不消失,這是懷孕五月時的脈象。

左為陽,故左疾為男胎;右為陰,故右疾為女胎。女胎腹形狀如箕之圓也,男胎腹形狀如釜之上小而下大也。昌按:陰搏陽別作寸陽之脈不搏指,迥然分別之義不合,何手少陰心臟獨動而甚,此有子之診也?宜作右寸肺脈不搏指,與左寸心脈之盛迥然分別也。

白話文:

左邊屬陽,所以左邊脈搏跳動為懷男胎;右邊屬陰,所以右邊脈搏跳動為懷女胎。懷女胎的肚子形狀像簸箕,是圓形的;懷男胎的肚子形狀像鍋,上面小下面大。

昌按:陰搏陽別作寸陽之脈不搏指,迥然分別之義不合,什麼意思?手少陰心臟脈獨自跳動得厲害,這是懷孩子的診斷方法嗎?應該改成右邊寸脈(肺脈)不跳動,和左邊寸脈(心脈)跳動強勁有明顯的區別。

欲產之脈,散而離經。新產之脈,小緩為應。實大弦牢,其凶可明。

此一節產中之脈也。散而離經,離經者,離乎經常之脈也。胎動於中,脈亂於外,勢之必至也。產後氣血兩虛,見小緩之虛脈為吉,若見實大弦牢,凶可知矣。

白話文:

這一節是關於分娩時的脈象。脈象分散,離開經絡,離開經絡是指離開正常脈象的運行路線。胎兒在腹中活動,而脈象在體外出現混亂,這是必然的。產後氣血兩虛,出現細小緩慢的虛脈是吉兆,如果出現實大、弦緊、牢固的脈象,則兇險可知。

奇經八脈,不可不察。直上直下,尺寸俱牢。中央堅實,衝脈昭昭。胸中有寒,逆氣裡急。疝氣攻心,支滿溺失。

白話文:

奇經八脈非常重要,必須仔細觀察。從頭到腳,尺寸都必須穩固。胸腔中央要堅實有力,衝脈才能運行暢通。如果胸中有寒氣,會逆氣上衝,導致心慌氣促。疝氣會攻心,導致四肢麻痺、大小便失禁。

奇經者,無表裡配偶之經也。八脈者,陽維也,陰維也,陽蹺也,陰蹺也,沖也,督也,任也,帶也。直上直下,弦長相似。尺寸俱牢,亦兼弦長,是以有逆氣裡急之證,疝氣攻心,氣逆而裡急也。支滿者,脹也。溺失者,衝脈之干腎也。此以下七脈皆奇經脈也。

白話文:

所謂奇經,就是沒有表裡配對的經脈。這八脈包括:陽維脈、陰維脈、陽蹺脈、陰蹺脈、沖脈、督脈、任脈、帶脈。這些經脈直上直下,距離長度相似。它的寸口和關口都比較緊實,同時也比較長。因此有逆氣裡急的症狀,疝氣攻心,氣逆而裡急。支滿是指脹滿。溺失是指沖脈與腎相連。從這以下的七脈都是奇經脈。

直上直下,尺寸俱浮,中央浮起,督脈可求,腰背強痛,風癇為憂。

直上直下則弦長矣,尺寸俱浮,中央亦浮,則六部皆浮。又兼弦長,故其見證皆屬風象。大抵衝脈主裡,督脈主表也。

白話文:

如果脈象又直又有力,尺寸部都浮起,中央部也浮,那麼六部脈象都浮。加上脈弦長,所以表現出來的症狀都與風有關。一般來說,衝脈主導身體內部,督脈主導身體表面。

寸口丸丸,緊細實長,男疝女瘕,任脈可詳。

寸口者,統寸關尺三部也。丸丸、動貌。緊細實長,寒邪盛而實也。男疝女瘕,即少腹繞臍下切痛也。

寸左右彈,陽蹺可決;尺左右彈,陰蹺可別;關左右彈,帶脈之訣。

左右彈,緊脈之象也。陽蹺主陽絡,故應於寸;陰蹺主陰絡,故應於尺;帶脈如束帶之狀,在人腰間,故應於關。

白話文:

兩側脈象震動,是脈絡收緊的徵兆。陽蹺脈主導陽性的脈絡,所以表現在寸口脈上;陰蹺脈主導陰性的脈絡,所以表現在尺脈上。帶脈就像一條腰帶,位於人的腰間,所以表現在關脈上。

尺外斜上,至寸陰維;尺內斜上,至寸陽維。

從右手手少陽三焦斜至寸上手陽明大腸之位,是陰維脈也。從左手足少陰腎經斜至寸上手太陽小腸之位,是陽維脈也。斜上者,不由正位,而上斜向大指名為尺外,斜向小指名為尺內,斜邪在陽維陽蹺則發癇,癇動而屬陽。邪在陰維陰蹺則發癲,癲靜而屬陰故也。

白話文:

從右手的少陽三焦經斜斜經過拇指旁,到達陽明大腸經的位置,這條經絡是陰維脈。從左腳的少陰腎經斜斜經過拇指旁,到達陽明小腸經的位置,這條經絡是陽維脈。斜斜向上走的意思是這條經絡並不經過正經的部位,而是斜著向上經過大拇指的一側稱為「尺外」,斜著向上經過小拇指的一側稱為「尺內」。

如果陽維脈和陽蹺脈出現邪氣,就會發作癲癇,癲癇發作時身體會抽搐,所以屬陽。如果陰維脈和陰蹺脈出現邪氣,就會發作癲癇的另一種形式叫做「癲」,癲癇發作時身體會靜止不動,所以屬陰。

脈有反關,動在臂後,別由列缺,不幹證候。

反關脈者,脈不行於寸口,由列缺絡入臂後手陽明大腸之經也,以其不順行於關上,故曰反關。有一手反關者,有兩手反關者,此得於有生之初,非病脈也。令病人覆手診之方可見耳。

白話文:

反關脈是指脈搏不循正常路線行於寸口,而是從列缺穴絡入臂後走手陽明大腸經。由於脈搏不循正常路線行於關脈之上,所以稱之為反關。有的人單手反關,有的人雙手反關。這是在出生時就有的,不是病脈。讓病人覆手診脈才能發現。

經脈病脈,非已昭詳,將絕之形,更當度量。

經常之脈,主病之脈,皆明於前矣。而死絕之脈,亦不可不察也,分列於後。

心絕之脈,如操帶鉤。轉豆躁疾,一日可憂。

經曰:脈來前曲後踞,如操帶鉤,曰心死。前曲者,謂輕取則堅強而不柔;後踞者,謂重取則牢實而不動,如持革帶之鉤,全失沖和之氣,但鉤無胃,故曰心死。轉豆者,即經所謂如循薏苡子累累然狀,其短實堅強,真藏脈也。又曰心絕一日死。

白話文:

典籍上說:脈象來時前面彎曲,後面堅硬,就像拿著帶鉤一樣,叫做「心死」。前面彎曲,是指輕微按壓時很堅硬,不柔軟;後面堅硬,是指用力按壓時很牢固,不動,就像拿著皮革帶的鉤子一樣,完全失去了和緩的氣,不過鉤子上沒有脈,所以稱為「心死」。「轉豆」就是經文上所說的,就像按著薏苡仁一粒粒排列的樣子,短小、堅固,是真正的藏脈。又說,心脈停止跳動一天後就會死去。

肝絕之脈,循刃責責,新張弓弦,死在八日。

經曰: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又曰: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又曰肝絕八日死。

脾絕雀啄,又同屋漏,一似水流,還如杯覆。

舊訣曰:雀啄連來四五啄,屋漏少刻一點落。若水流,若杯覆,皆脾絕也。經曰脾絕四日死。

肺絕維何,如風吹毛,毛羽中膚,三日而號。

經曰:如風吹毛曰肺絕。又曰真肺脈至,如以毛羽中人膚,皆狀其但毛而無胃氣也。又曰肺絕三日死。

腎絕伊何,發如奪索,辟辟彈石,四日而作。

經曰:脈來如奪索,辟辟如彈石腎死。又曰腎絕四日死。舊訣云:彈石硬來尋即散,搭指散亂如解索。正此謂也。

白話文:

醫書上說:脈搏就像搶奪的繩索一樣出現,很硬像彈石一樣腎臟已經壞死。又說腎臟功能衰竭四天就會死亡。古代的祕訣說:硬邦邦的脈象出現馬上會散去,搭手指觸診時脈象散亂就像解開繩索一樣。這正是在描述這種情況。

命脈將絕,魚翔蝦游,至如湧泉,莫可挽留。

舊訣云:魚翔似有又似無,蝦游靜中忽一躍。經云:渾渾革至如湧泉,綿綿其去如弦絕,皆死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