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新編》~ 卷二 (3)
卷二 (3)
1. 太素脈法
岐黃脈法,候病死生。太素脈法,陰陽貴清。清如潤玉,至數分明。濁脈如石,模糊不清。小大貧富,澀滑窮通,長短壽夭,詳推錯綜。
白話文:
[太素脈診法]
岐伯和黃帝的脈診方法,用來判斷疾病的預後與生死。而太素脈診法,強調陰陽的清晰分辨。脈象清澈就像潤澤的玉石,脈搏的次數明確可辨。脈象混濁就像石頭一樣,讓人難以捉摸。通過脈象的小大、澀滑等特徵,可以分別判斷一個人的健康狀況、財富狀態,以及壽命的長短,這些都需要詳細地分析和綜合考量。
2. 奇經八脈脈病歌
奇經八脈者,陽維陰維,陽蹺陰蹺,衝任督帶,不與十二經共貫也。
奇經八脈者,在十二經脈之外,無藏府與之配合,故曰奇。李時珍曰:凡人一身有經脈,有絡脈,直行曰經,旁支曰絡。經凡十二,手之三陰三陽,足之三陰三陽是也。絡凡十五,乃十二經各有一旁絡,而脾經又有一大絡,並任督二絡為十五絡也。其二十七氣,相隨上下,如泉之流,如日月之行,不得休息,故陰脈榮於五藏,陽脈榮於六府,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流益之氣入於奇經,轉相灌溉,內溫藏府,外濡腠理。
奇經凡八,不拘制於十二正經,無表裡藏府配合,故謂之奇,蓋正經猶夫溝渠,奇經猶夫湖澤,正經之脈隆盛則溢於奇經,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溝渠滿溢,滂沱妄行,流於湖澤。此發《靈樞》未發之秘也。○故陽維起於諸陽之會,由外踝之金門穴而上行於衛分。○陰維起於諸陰會,由內踝之築賓穴而上行於榮分,所以為一身之綱維也。
夫人身之經絡繁密,二脈能於陰交陽會之處,加一系縛,舉綱齊目,而陰陽斯得維持之力矣。○陽蹺之脈起於足跟,循外踝上行於身之左右。○陰蹺之脈起於足跟,循內踝上行於身之左右,所以使機關之蹺捷也。二脈以躁內外分陰陽者,外踝屬太陽,內踝屬少陰也。○督、任、沖者,皆起於會陰穴,一源而三派。
督脈循脊而行於身後,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任脈亦起於會陰,循腹而行於身前,為陰脈之承任,故曰陰脈之海。衝脈亦起於會陰,前行於腹,後行於背,上行於頭,下行於足,以至溪谷肌肉無處不到,為十二經絡上下之衝要,故曰十二經脈之海。帶脈橫圍於腰,狀如束帶,所以總束諸脈者也。
是故陽維主一身之表,陰維主一身之裡,以乾坤言也。陽蹺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蹺主一身左右之陰,以東西言也。督主身後之陽,衝任主身前之陰,以南北言也。帶脈橫束諸脈,以六合言也。錢塘潘楫曰:醫而知乎八脈,則十二經、十五絡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脈,則龍虎升降,玄牡幽微之竅妙得矣。
陽維為病苦寒熱(張潔古曰:陽主衛、主氣、主表,陽維受邪,為病在表,故表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陰主榮、主血、主裡,陰維受邪,為病在裡,是榮合血,血合心,故苦心痛)。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難經》)曰:陽蹺、陽之絡也,故陰緩而陽急,其,陽病而陰不病也)。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陰蹺、陰之絡也,故陽緩而陰急,是陰病而陽不病也。
又曰癲癇瘛瘲,寒熱恍惚,癲屬陰,目閉俯首,陰急而陽緩也;癇屬陽,目直僵仆,陽急而陰緩也。瘛者,挈也,筋脈挈向里拘,陰病而陽不病也。瘲者,縫也,筋脈縱從外弛,陽病而陰不病也。寒則氣收斂,從里從陰;熱則氣散漫,從表從陽。恍者,目前恍然若有所見,陽病也;惚者,胸中恍惚若有所失,陰病也。
二經為病,總之分陰陽緩急之義也)。沖之為病,氣逆則裡急(衝脈為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之海,其氣不順,血不和,則胸腹之氣循經壅逆而上,故里急矣);督之為病,脊強而折厥(督者,總督諸陽,與太陽合行於背,故督為諸陽之總,太陽為諸陽之長,故風邪傷陽,表先受之,所以脊強反折而癲癇。其脈起自會陰,由長強貫脊上行,過顛頂至齦交而終,凡二十七穴)。
任之為病,則男疝而女瘕聚(任者,承任諸陰,與衝脈並行於腹,故腹屬陰,背屬陽也。男子病疝,女子瘕聚者,蓋七疝之發,必在前陰小腹之間,任脈所經之地,雖屬肝經,未有不以任為原者。瘕者,假也;聚者,氣聚則堅,氣散則平,亦似疝之時作時止之意,多屬氣聚血凝經滯也。
其脈起自會陰,上循臍腹,過咽喉至承漿而終,凡二十四穴。經曰:女子以衝任為主,故衝任調則月事以時下,男女交媾而成孕,產則上為乳汁。又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而無子,所以婦人全賴衝任也。
男子以督任為主,滑伯仁曰:任督二脈,一源而二岐,一行於身前,一行於身後,猶夫天地之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見陰陽之不離合,之混淪,之無間,一而二,而一者也。李時珍曰:任督二脈,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陽火陰符升降之道,坎水離火交媾之鄉,人能通二脈,則百脈交通。○《黃庭經》曰皆在心內運天經,晝夜存之自長生。
天經,乃吾身之黃道,呼吸往來於此也,鹿運尾閭,能通督脈;龜納鼻息,能通任脈,故二物皆得長壽。此數說皆丹家河車妙旨,而藥物火候自有別傳。奇經八脈之精詳,見李時珍《八脈考》。而醫家不可不覽焉)。帶主帶下,腹脹滿而腰溶溶(楊氏曰:帶脈總束諸脈,不使妄行。
如人束帶而前垂,故名帶。婦人惡露隨帶脈而下,故謂之帶下。張子和曰:任、督、沖三脈同起而異行,一源而三岐,皆絡於帶脈。因諸經往來上下,遺熱於帶脈之間,客熱鬱抑,白物滿溢,隨溲而下,綿綿不已,是為白帶。一有此病,則腹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狀)。
脈則尺外斜上,至寸陽維(脈自尺至寸皆斜於外,是自內出外,陽之象也),尺內斜上,至寸陰維(脈則自尺至寸,皆斜上於內,是自外入內,陰之象也);寸左右彈,陽蹺可決(寸以候陽,寸之左右皆有彈石搏手之意是陽蹺脈也),尺左右彈,陰蹺可別(尺以候陰,尺之左右皆有彈石搏手之意,是陰蹺脈也);關左右彈,帶脈當則(帶脈圍腰一周,不上不下,故關應之,所以關左右彈者是帶脈也)。
直上直下,浮則為督,牢則為沖,緊則為任(《靈樞經》曰:沖為五臟六腑之海,任、督為陰陽之絡,三脈直行上下,發源最中,故見脈亦直上直下。即三部以長透之義,若直上直下而浮者,則氣張揚,陽之象也,故屬督;若直上直下而牢者,則體堅實,有餘之象也,故屬沖;若直上直下而緊者,則勢斂束,亦陰象也,故屬任)。八脈脈症,醫所當恁(音飪,俗言如此也。
言醫於此,八脈並八脈之病症,當留心體恁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