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本昌

《脈訣新編》~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太素脈法

岐黃脈法,候病死生。太素脈法,陰陽貴清。清如潤玉,至數分明。濁脈如石,模糊不清。小大貧富,澀滑窮通,長短壽夭,詳推錯綜。

白話文:

岐黃的脈學,能預測病人的生死。太素的脈學,講究陰陽的平衡。

清脈像潤玉,至數分明。濁脈像石頭,模糊不清。

脈的大小、滑澀、長短,都能推測出一個人的貧富、窮通、長壽或短命。

2. 奇經八脈脈病歌

奇經八脈者,陽維陰維,陽蹺陰蹺,衝任督帶,不與十二經共貫也。

白話文:

奇經八脈包括了陽維脈、陰維脈、陽蹺脈、陰蹺脈、衝脈、任脈、督脈和帶脈,它們是不與十二正經相通的。

奇經八脈者,在十二經脈之外,無藏府與之配合,故曰奇。李時珍曰:凡人一身有經脈,有絡脈,直行曰經,旁支曰絡。經凡十二,手之三陰三陽,足之三陰三陽是也。絡凡十五,乃十二經各有一旁絡,而脾經又有一大絡,並任督二絡為十五絡也。其二十七氣,相隨上下,如泉之流,如日月之行,不得休息,故陰脈榮於五藏,陽脈榮於六府,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流益之氣入於奇經,轉相灌溉,內溫藏府,外濡腠理。

白話文:

所謂奇經八脈,並非與十二正經相同的經脈,它沒有固定的臟腑相應,所以稱為「奇」。李時珍說:人體中,有經脈和絡脈,直線行走的稱為經脈,旁出的分支稱為絡脈。經脈共有十二條,手部有三條陰經三條陽經,足部有三條陰經三條陽經。絡脈共有十五條,十二條正經各有一條旁絡,而脾經還有一條大絡,加上任脈和督脈,共有十五條絡脈。這二十七條經絡氣血,上下相隨,循環不息,就像泉水的流動、日月的運行一樣,從不休息。陰脈滋養著五臟,陽脈滋養著六腑,陰陽相互貫通,首尾相接,沒有起點和終點,循環不已。流動的氣血會流入奇經八脈,互相灌溉,在體內溫暖臟腑,在體外滋潤皮膚肌肉。

奇經凡八,不拘制於十二正經,無表裡藏府配合,故謂之奇,蓋正經猶夫溝渠,奇經猶夫湖澤,正經之脈隆盛則溢於奇經,故秦越人比之天雨降下,溝渠滿溢,滂沱妄行,流於湖澤。此發《靈樞》未發之秘也。○故陽維起於諸陽之會,由外踝之金門穴而上行於衛分。○陰維起於諸陰會,由內踝之築賓穴而上行於榮分,所以為一身之綱維也。

白話文:

奇經總共有八條,它們不受十二條正經的約束,沒有與內臟相表裏的關係,所以稱之為奇經。正經就像溝渠,奇經就像湖泊,正經的氣血旺盛時就會溢入奇經,所以秦越人將此比喻為下雨時,溝渠滿溢,雨水便會流向湖泊。這是《靈樞》中沒有提及的祕密。

○陽維脈起於諸陽經會合處,從外踝的金門穴向上運行於身體的衛部分。

○陰維脈起於諸陰經會合處,從內踝的築賓穴向上運行於身體的榮部分,因此被稱為人體的綱領。

夫人身之經絡繁密,二脈能於陰交陽會之處,加一系縛,舉綱齊目,而陰陽斯得維持之力矣。○陽蹺之脈起於足跟,循外踝上行於身之左右。○陰蹺之脈起於足跟,循內踝上行於身之左右,所以使機關之蹺捷也。二脈以躁內外分陰陽者,外踝屬太陽,內踝屬少陰也。○督、任、沖者,皆起於會陰穴,一源而三派。

白話文:

人體的經絡交錯複雜,其中陰蹺脈和陽蹺脈在陰陽交匯處加了一道紐帶,讓它們相輔相成,維護陰陽平衡。

陽蹺脈從腳後跟開始,沿著外側腳踝向上延伸到身體兩側。陽蹺脈屬陽,外側腳踝對應太陽穴中陽經。

陰蹺脈從腳後跟開始,沿著內側腳踝向上延伸到身體兩側。陰蹺脈屬陰,內側腳踝對應少陰穴中陰經。

督脈、任脈、沖脈這三條經脈都從會陰穴開始,一個源頭,分出三支。

督脈循脊而行於身後,為陽脈之總督,故曰陽脈之海。任脈亦起於會陰,循腹而行於身前,為陰脈之承任,故曰陰脈之海。衝脈亦起於會陰,前行於腹,後行於背,上行於頭,下行於足,以至溪谷肌肉無處不到,為十二經絡上下之衝要,故曰十二經脈之海。帶脈橫圍於腰,狀如束帶,所以總束諸脈者也。

白話文:

督脈沿著脊椎走行於身體後方,它是陽脈的總樞紐,所以稱作「陽脈之海」。

任脈也從會陰開始,沿著腹部走行於身體前側,它是陰脈的承運者,所以稱作「陰脈之海」。

衝脈也從會陰開始,前面走行於腹部,後面走行於背部,上面走行於頭部,下面走行於足部,連綿不斷地貫穿溪谷和肌肉,是十二經絡上下相通的要道,所以稱作「十二經脈之海」。

帶脈橫向環繞於腰部,形狀像束帶,用來束縛其他經脈。

是故陽維主一身之表,陰維主一身之裡,以乾坤言也。陽蹺主一身左右之陽,陰蹺主一身左右之陰,以東西言也。督主身後之陽,衝任主身前之陰,以南北言也。帶脈橫束諸脈,以六合言也。錢塘潘楫曰:醫而知乎八脈,則十二經、十五絡之大旨得矣。仙而知乎八脈,則龍虎升降,玄牡幽微之竅妙得矣。

白話文:

因此,陽維脈主導身體表層,陰維脈主導身體裡層,可以用乾坤二卦來解釋。陽蹺脈主導身體左右二側的陽氣,陰蹺脈主導身體左右二側的陰氣,可以用東西二方來解釋。督脈主導身後的陽氣,衝任二脈主導身前的陰氣,可以用南北二方來解釋。帶脈橫向環繞束縛諸脈,可以用六合(上下東西前後)來解釋。錢塘人潘楫說:如果醫生懂得了八脈,那麼十二經脈和十五絡脈的總體方針就可以掌握。如果仙家懂得了八脈,那麼龍虎升降、玄牡幽微的竅妙之法就可以掌握。

陽維為病苦寒熱(張潔古曰:陽主衛、主氣、主表,陽維受邪,為病在表,故表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陰主榮、主血、主裡,陰維受邪,為病在裡,是榮合血,血合心,故苦心痛)。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難經》)曰:陽蹺、陽之絡也,故陰緩而陽急,其,陽病而陰不病也)。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陰蹺、陰之絡也,故陽緩而陰急,是陰病而陽不病也。

白話文:

**陽維受邪:**症狀:怕冷發熱。因為陽維主衛氣和外在表層,陽維受邪,病症會表現在體表,所以會怕冷發熱。

陰維受邪: 症狀:心痛。因為陰維主榮血和內在裡層,陰維受邪,病症會表現在身體內部,榮血和血液會匯聚於心,所以會心痛。

陽蹺受邪: 症狀:陰脈緩慢,陽脈急促。因為陽蹺是陽經的絡脈,所以陰脈緩慢,陽脈急促,表示陽經受病,陰經沒有受病。

陰蹺受邪: 症狀:陽脈緩慢,陰脈急促。因為陰蹺是陰經的絡脈,所以陽脈緩慢,陰脈急促,表示陰經受病,陽經沒有受病。

又曰癲癇瘛瘲,寒熱恍惚,癲屬陰,目閉俯首,陰急而陽緩也;癇屬陽,目直僵仆,陽急而陰緩也。瘛者,挈也,筋脈挈向里拘,陰病而陽不病也。瘲者,縫也,筋脈縱從外弛,陽病而陰不病也。寒則氣收斂,從里從陰;熱則氣散漫,從表從陽。恍者,目前恍然若有所見,陽病也;惚者,胸中恍惚若有所失,陰病也。

白話文:

又說癲癇瘛瘲,寒熱恍惚,癲癇屬於陰證,表現為眼睛閉合,頭低伏,陰氣急迫而陽氣緩慢;癇證屬於陽證,表現為眼睛直視不轉,身體僵直倒地,陽氣急迫而陰氣緩慢。瘛證是指筋脈向裡收縮拘攣,是陰證而陽證不發。瘲證是指筋脈縱向鬆弛,是陽證而陰證不發。寒症時氣機收斂,從裡發作,屬於陰證;熱症時氣機散漫,從表發作,屬於陽證。恍惚是指眼前突然恍惚,好像看到什麼,是陽證;惚是胸中恍惚,好像失去了什麼,是陰證。

二經為病,總之分陰陽緩急之義也)。沖之為病,氣逆則裡急(衝脈為五臟六腑十二經脈之海,其氣不順,血不和,則胸腹之氣循經壅逆而上,故里急矣);督之為病,脊強而折厥(督者,總督諸陽,與太陽合行於背,故督為諸陽之總,太陽為諸陽之長,故風邪傷陽,表先受之,所以脊強反折而癲癇。其脈起自會陰,由長強貫脊上行,過顛頂至齦交而終,凡二十七穴)。

白話文:

衝脈和督脈出了問題,最大的不同就是陰陽緩急。

沖脈出了問題,氣就會往上面逆流,導致內臟急躁不安。(沖脈是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的總匯,氣血不通暢就會讓胸腹的氣逆流到上面,所以內臟急躁不安。)

督脈出了問題,脊椎就會僵硬彎曲,並且會出現癲癇。(督脈總管所有陽經,與太陽經一起運行在背部,所以督脈是所有陽經的總綱,太陽經是所有陽經的領頭羊,因此風邪會傷到陽氣,表層最先受到影響,所以脊椎僵硬彎曲,並出現癲癇。督脈從會陰開始,經長強穴貫穿脊椎向上,經過頭頂,到牙牀交界處結束,總共有27個穴位。)

任之為病,則男疝而女瘕聚(任者,承任諸陰,與衝脈並行於腹,故腹屬陰,背屬陽也。男子病疝,女子瘕聚者,蓋七疝之發,必在前陰小腹之間,任脈所經之地,雖屬肝經,未有不以任為原者。瘕者,假也;聚者,氣聚則堅,氣散則平,亦似疝之時作時止之意,多屬氣聚血凝經滯也。

白話文:

如果任脈發生病變,男性就會患上疝氣,女性就會患上腹中積塊。任脈負責承接諸多陰經,與衝脈並行於腹部,所以腹部屬陰,背部屬陽。男性患疝氣,女性患腹中積塊,這是因為七疝發作時必定在前陰和小腹之間,也就是任脈經過的地方。雖然疝氣和積塊與肝經有關,但往往都與任脈有關。積塊是假性腫塊,氣血凝結時就會變硬,氣血散開時就會平復,這也像是疝氣發作有時發作、有時停止的情況,通常是氣血凝結經絡阻塞所致。

其脈起自會陰,上循臍腹,過咽喉至承漿而終,凡二十四穴。經曰:女子以衝任為主,故衝任調則月事以時下,男女交媾而成孕,產則上為乳汁。又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而無子,所以婦人全賴衝任也。

白話文:

這條經脈從會陰開始,循著臍部和腹部往上,經過咽喉到達承漿穴而結束,共有二十四個穴位。經書上說:女性以衝脈和任脈為主,因此衝任脈氣血調和,經期就能按時來臨,男女結合才能受孕,生產時衝任二脈化為乳汁。經書又說:女性十四歲左右,天癸(月經)開始來潮,任脈通暢,太衝脈旺盛,經期能按時來臨;四十九歲時,任脈虛弱,太衝脈衰退,天癸枯竭,經血斷絕,因此女性的健康完全依賴衝任二脈。

男子以督任為主,滑伯仁曰:任督二脈,一源而二岐,一行於身前,一行於身後,猶夫天地之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見陰陽之不離合,之混淪,之無間,一而二,而一者也。李時珍曰:任督二脈,人身之子午也,乃丹家陽火陰符升降之道,坎水離火交媾之鄉,人能通二脈,則百脈交通。○《黃庭經》曰皆在心內運天經,晝夜存之自長生。

白話文:

男性以督脈和任脈為主軸。滑伯仁說:任督二脈,原本同出一源,但分為兩條支脈,一條運行於身體前面,一條運行於身體後面,就像天地之間的子午線,既可以分開,也可以合在一起,分開時能看到陰陽不離不即、混融無間的狀態,分為兩條,但本質上仍然是一條。李時珍說:任督二脈,是人體的子午線,是丹家修煉中陽火陰符升降的途徑,是坎水離火交媾的場所,人如果能夠打通這兩條脈絡,那麼全身百脈就會暢通。

《黃庭經》中說:這些修煉方法都在心中運行天經,日夜堅持就能長生不老。

天經,乃吾身之黃道,呼吸往來於此也,鹿運尾閭,能通督脈;龜納鼻息,能通任脈,故二物皆得長壽。此數說皆丹家河車妙旨,而藥物火候自有別傳。奇經八脈之精詳,見李時珍《八脈考》。而醫家不可不覽焉)。帶主帶下,腹脹滿而腰溶溶(楊氏曰:帶脈總束諸脈,不使妄行。

白話文:

天經,就是我們身體上的黃道,我們的呼吸出入都通過這裡。鹿的運轉在尾閭,能打通督脈;龜的納息在鼻孔,能打通任脈。所以這兩種動物都能長壽。這些說法都是丹家河車妙旨的精華,而藥物和火候的應用另有專門的傳承。

奇經八脈的詳細說明,可以參閱李時珍的《八脈考》。而醫家不可不瞭解這些知識。帶脈主治帶下,腹脹下垂,腰部鬆軟。

如人束帶而前垂,故名帶。婦人惡露隨帶脈而下,故謂之帶下。張子和曰:任、督、沖三脈同起而異行,一源而三岐,皆絡於帶脈。因諸經往來上下,遺熱於帶脈之間,客熱鬱抑,白物滿溢,隨溲而下,綿綿不已,是為白帶。一有此病,則腹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狀)。

白話文:

就像人束起腰帶時前面垂下來一樣,所以稱為帶。婦女產後惡露會沿著帶脈流出,所以稱之為帶下。張子和說:任脈、督脈、沖脈三脈同源而異行,一脈分成三條支脈,都與帶脈相連。由於其他經脈經常上下循環,遺留熱氣在帶脈之間,外來的熱氣鬱積,導致白濁物質充盈,隨著小便流出,綿延不斷,這就是白帶。一旦患有這種疾病,就會腹脹,腰部痠軟無力,就像坐在水裡一樣。

脈則尺外斜上,至寸陽維(脈自尺至寸皆斜於外,是自內出外,陽之象也),尺內斜上,至寸陰維(脈則自尺至寸,皆斜上於內,是自外入內,陰之象也);寸左右彈,陽蹺可決(寸以候陽,寸之左右皆有彈石搏手之意是陽蹺脈也),尺左右彈,陰蹺可別(尺以候陰,尺之左右皆有彈石搏手之意,是陰蹺脈也);關左右彈,帶脈當則(帶脈圍腰一周,不上不下,故關應之,所以關左右彈者是帶脈也)。

白話文:

脈搏在尺脈外側斜向上,到寸脈陽維(脈搏從尺脈到寸脈都斜於外側,表示從內向外,是陽性的表現),尺脈內側斜向上,到寸脈陰維(脈搏從尺脈到寸脈都斜向上於內側,表示從外向內,是陰性的表現);寸脈左右彈動,陽蹺脈可以確認(尺寸脈候陽氣,寸脈左右都有彈石相搏的感覺,是陽蹺脈);尺脈左右彈動,陰蹺脈可以分辨(尺脈候陰氣,尺脈左右都有彈石相搏的感覺,是陰蹺脈);關脈左右彈動,帶脈可以判斷(帶脈環繞腰部一週,不上下,因此關脈與之呼應,所以關脈左右彈動的是帶脈)。

直上直下,浮則為督,牢則為沖,緊則為任(《靈樞經》曰:沖為五臟六腑之海,任、督為陰陽之絡,三脈直行上下,發源最中,故見脈亦直上直下。即三部以長透之義,若直上直下而浮者,則氣張揚,陽之象也,故屬督;若直上直下而牢者,則體堅實,有餘之象也,故屬沖;若直上直下而緊者,則勢斂束,亦陰象也,故屬任)。八脈脈症,醫所當恁(音飪,俗言如此也。

言醫於此,八脈並八脈之病症,當留心體恁焉)。

白話文:

古文:

直上直下,浮則為督,牢則為沖,緊則為任。(《靈樞經》曰:沖為五臟六腑之海,任、督為陰陽之絡,三脈直行上下,發源最中,故見脈亦直上直下。即三部以長透之義,若直上直下而浮者,則氣張揚,陽之象也,故屬督;若直上直下而牢者,則體堅實,有餘之象也,故屬沖;若直上直下而緊者,則勢斂束,亦陰象也,故屬任)。八脈脈症,醫所當恁(音飪,俗言如此也。


脈象直上直下,浮的話就是督脈,牢的話就是沖脈,緊的話就是任脈。(《靈樞經》說:沖脈是五臟六腑的海洋,任脈和督脈是陰陽的經絡,這三條經脈直線上下運行,起源於人體中間,所以脈象也是直上直下。三部是指長透的脈義,如果直上直下而浮,表示氣血旺盛,是陽性的表現,所以屬於督脈;如果直上直下而牢,表示體質強壯,有餘的表現,所以屬於沖脈;如果直上直下而緊,表示氣血收斂,是陰性的表現,所以屬於任脈。)八脈的脈象症狀,醫生應該仔細辨明(「恁」是煮的意思,俗話說就是仔細辨明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