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本昌

《脈訣新編》~ 卷一 (1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7)

1. 診脈入式歌

肺與大腸居右寸,脾胃脈從關裡認(肺與大腸之脈同居右手寸口,脾與胃脈同居右手關中)。右尺胞絡並三焦,用心仔細須尋趁(包絡與三焦同居右手尺部,命門亦寄診於此。言醫人仔細尋察病人之脈也)。若診他脈覆手取,要自看時仰手認(此言以手診脈之法也。若診他人之脈,必要覆著手取;要看自己之脈,必仰著手認也)。

三部須教指下明,九候瞭然心裡印(三部者、寸關尺也。寸為上部,關為中部,尺為下部。上部法天,候胸中以上至頭之有疾也;中部法人,候膈以下至臍之有疾者;下部法地,候臍以下至足之有疾也。三部之中各得浮中沉三候。浮於上為陽,以候表;沉於下為陰,以候里;不浮不沉,上下之間謂之中,陰陽相半,以候胃氣。診脈之際,必教三部指下分明,九候瞭然印於心,何愁疾之不瘥也)。

大腸共肺為傳送(經云: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能傳化糟粕而出也。肺不能傳送,大腸乃肺之府,故連言之),心與小腸為受盛(經云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心不能化物、小腸乃心之府,故連言之),脾胃相通五穀消(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脾近於胃而膜相連,故能相通變化,而五穀消矣。

《內經》曰:肝之穀麥,心之谷黍,脾之谷粱,肺之谷稻,腎之谷豆,是五穀以配五藏,學者當知),膀胱腎合為津慶(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腎主五液,膀胱與腎連合而津液流通,乃為身之慶也)。三焦候法上下中,藏及胞絡皆相應(三焦者、上中下之三焦也。

上焦在心下,下膈,胃上口,主納而不出。中焦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穀。下焦在臍下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出而不納。是三焦也,主持諸氣,徒有上中下之名而無其形,其經屬手之少陽而為外府。叔和於本文上下俱言一藏一府,在於寸關尺中,以候上中下之病,至於心包少火、三焦相火、命門亦相火也,同氣連枝,寄位於此部,決人生死。而膻中穴為氣海,生氣海在臍下一寸三分,故曰相應)。

肝膽同為津液府,能通眼目為清淨(肝之竅開於目,而膽附於肝,故肝膽之潤則津液自生,上通眼目,清明淨亮也)。智者能調五藏和,自然察認諸家病(言高明上智之土自能調和五藏六府,察認諸家之病也)。

掌後高骨號為關,骨下關脈形宛然(掌之後高骨,乃手腕骨也。關脈見此骨下)。次第推排三部脈,配合天地人三元(下指先定準關脈,為之三部,然後排上下二部。上部法天,即寸也;中部法人,即關也;下部法地,即尺也,是以譬之三元)。關前為陽名寸口,關後為陰名尺澤(關以上謂之前,屬陽,名寸口;關以下謂之後,屬陰,名尺澤。關界乎中也。

白話文:

右手寸口部位,肺和腸的脈象都在這裡;右手關中部位,可以診察到脾和胃的脈象。右手尺部,則是心包絡和三焦的脈象,要仔細地去尋找。如果要幫別人診脈,手背要朝上;如果要診自己的脈,則手背要朝下。

診脈時,寸關尺三個部位都要指下清楚,九候(各部位的浮、中、沉)都要明瞭,牢記在心中。寸部對應上半身,可以診斷胸部以上到頭部的疾病;關部對應中半身,可以診斷橫膈膜以下到肚臍的疾病;尺部對應下半身,可以診斷肚臍以下到腳的疾病。每個部位又分為浮、中、沉三候,浮脈診斷表症,沉脈診斷裡症,不浮不沉是中脈,診斷胃氣。診脈時,必須明確區分這三部九候,牢記在心中,這樣就不用擔心疾病診斷不出來。

大腸和肺氣相通,負責傳導;心臟和小腸相連,負責容納;脾臟和胃氣相通,負責消化五穀。腎臟和膀胱相連,負責運行體內津液。三焦分為上、中、下三焦,和臟腑及包絡的運作都息息相關。上焦位於心臟下方、橫膈膜之上,負責納入而不排出;中焦位於胃的中部,負責腐熟水穀;下焦位於肚臍下方、膀胱之上,負責分辨清濁、排出廢物。三焦總管身體的氣,雖然有名無形。心包、三焦、命門都是相火,彼此聯繫,關係著人的生死。膻中穴是氣之海,而氣海在肚臍下一寸三分,故說它們相互呼應。

肝臟和膽囊同為津液的來源,滋養眼睛,使之清澈明亮。聰明的人能夠調和五臟六腑,自然能診斷出各種疾病。

手腕骨後的高骨稱為關,關脈就在這骨頭的下方。診脈時,先確定關脈,再依次推到寸、尺兩脈。寸脈對應天,關脈對應人,尺脈對應地,這樣就形成了天地人三元。關脈之前屬於陽,稱為寸口;關脈之後屬於陰,稱為尺澤。關脈則處於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