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本昌

《脈訣新編》~ 卷二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

1. 會厭左右氣門衛總管榮總管氣府血府記

若血歸氣府,血必隨氣而出,上行則吐血衄血,下行則溺血便血。衛總管之前相連而長,粗如筋,名曰榮總管,即血管,盛血,與衛總管長短相等。其內之血由血府灌溉。血府即人胸下膈膜一片,其薄如紙,最為堅實,前長與心口凹處齊,從兩脅至腰上順長如坡,前高後低,低處如地池中,存血即精汁所化,名曰血府。精汁詳胃津門條下。

前所言會厭,即舌後之白片。乃遮蓋左右氣門之物也。

白話文:

如果血進入了氣府,血一定會隨著氣而往外流出,向上流動就會導致吐血或流鼻血,向下流動就會導致尿血或便血。

衛總管的前端連接並且延伸出去,粗細像筋一樣,稱為榮總管,也就是血管,裡面充滿血液,與衛總管的長短相等。它裡面的血液是由血府供給的。

血府指的是人體胸部下方的一片橫膈膜,薄得像紙一樣,卻非常堅固,它的前端與心口凹陷的地方對齊,從兩側肋骨延伸到腰部,像斜坡一樣傾斜,前高後低,低處像地面的水池一樣,儲存的血液是由精汁所化生的,稱為血府。關於精汁的詳細說明,可以參考胃津門的相關條文。

前面所說的會厭,指的是舌頭後方那塊白色的薄片,它是用來遮蓋左右氣門的。

2. 津門津管遮食總提瓏管出水道記

嚥下胃之一物,在禽名曰嗉,在獸名曰肚,在人名曰胃。古人畫胃圖,上口在胃上名曰賁門,下口在胃下名曰幽門,言胃上下兩門不知胃是三門;畫胃豎長,不知胃是橫長,在腹是平鋪臥長。上口賁門向脊,下底向腹,下口幽門亦在胃上;偏右脅向脊門之左寸許,另有一門名曰津門。津門上有一管,名曰津管,是由胃出精汁水液之道路。

精管一物最難查看,因上總提遮蓋。總提俗名胰子,其體長於賁門之右,幽門之左,正蓋津門。總提下前連氣府接小腸,後接提大腸。在胃上後連肝,肝連脊,此是膈膜以下,總提連貫胃、肝、大小腸之體質。飲食入胃,食留於胃,精汁水液先由津門流出入津管,津管寸許外分三杈,精汁清者入髓府化髓,精汁濁者,由上杈臥則入血府隨血化血,其水液由下杈從肝之中間穿過入脾。脾中間有一管,體相玲瓏,名曰瓏管。

水液由瓏管分流兩邊入出水道。出水道形如魚網,俗名網油。水液由出水道滲出泌入膀胱,化而為尿。出水道出水一段體楂最難。自嘉慶二年看臟腑時,出水道有滿水鈴鐺者,有無水鈴鐺者,於理不甚透徹。以後診病查看久病壽終之人,臨時有多飲水者,有少飲水者,有不飲水者,故後其水仍然在腹。以此與前所看者參考,與出水道出水一節,雖然近理,仍不敢為定準。

後以畜較之,遂喂遂殺之畜,網油滿水鈴鐺;三四日不喂之畜殺之,無水鈴鐺,則知出水道出水無疑。前言飲食入胃食留於胃,精汁水液自津門流出,津門既孔如筋大,能向外流精汁,水液浠粥,豈不能流出津門?雖孔如筋大,其處胃體甚厚,四圍擠靠縮小,所以水能流出而食不能出。況胃之內津門之左一分遠,有一疙瘩,形如棗大,名曰遮食,乃檔食於水之物。

待精汁水液流盡,食方腐熟,漸入小腸,化而為糞。小腸何以化食為糞?小腸外有氣府,氣府抱小腸,小腸外、氣府內乃存元氣之所,元氣化食。此處與前氣府參看,化糞入大腸自肛門出,此篇記精汁由胃出津門生精生血;水液由瓏管出水道,入膀胱為尿;食由胃入小腸,元氣蒸化為糞之原委也。

昌按:上卷所繪叔和十二經臟腑表裡圖,確確鑿鑿不可改易。今王清任之新圖所增左氣門右氣門、血府、衛總管、榮總管、津門津管、總提、遮食、瓏管、出水道,皆由親見藏府所得而知,故繪圖立記以補前人所未備。圖中不見包絡、三焦斯為闕點,而小腸暗藏於氣府,膽附於肝,無容辯駁。

第後代注家強辯《難經》三焦有名無狀之訛,故餘篇首立《脈訣》論,闡明包絡三焦,評以一外府一外藏,確無疑矣。

白話文:

在禽類,我們稱之為嗉囊的部位,在獸類被叫做肚子,在人類中,則被命名為胃。古人在繪製胃的圖像時,將胃上方的開口稱作賁門,下方的開口稱為幽門,他們提到胃有上下兩個門,但實際上胃有三個門。他們繪製的胃圖像為豎直形狀,但事實上,胃是橫向延伸的,在腹部的位置是平坦且橫躺的。賁門朝向脊椎,而胃底部則面向腹部,幽門同樣位於胃上,但偏向右側肋骨附近,離脊椎左側約一寸的地方,還有一個門,名為津門。津門上方有一條管道,叫做津管,這是胃部精華水分和液體排出的通道。

精管是一種很難觀察到的結構,因為它被總提遮蓋著。總提在民間通常被稱為胰臟,它的位置在賁門的右側和幽門的左側,正好覆蓋著津門。總提下方前面連接到氣府,再接小腸,後面則連接大腸。在胃的後方,總提與肝臟相連,肝臟再連接到脊椎,這是膈膜以下,總提與胃、肝臟以及大小腸的連接情況。食物進入胃部後,食物會停留在胃裡,而精華水分和液體則會先通過津門流入津管。津管約一寸外的地方,會分成三個分支,其中清澈的精華會進入髓府,轉化為髓液,混濁的精華,則會通過上方的分支進入血府,隨血液轉化為血紅細胞,而水分則會通過下方的分支,穿過肝臟中間進入脾臟。脾臟中間有一條管道,外形玲瓏剔透,名為瓏管。

水分通過瓏管,會被分配到兩側的出水道。出水道的形狀就像魚網,民間常稱之為網油。水分通過出水道滲透,分泌進入膀胱,最終形成尿液。出水道的排水過程是一個特別複雜的現象。自嘉慶二年開始觀察臟腑以來,發現出水道有時候會充滿像鈴鐺一樣的水分,有時候卻沒有。對於這個現象的理解並不是很透徹。之後在診斷疾病,觀察那些長期患病,生命垂危的人時,發現有的人在臨死前大量飲水,有的則飲水很少,甚至不飲水,因此,這些水仍然留在腹部。結合之前的觀察,對於出水道的排水過程,雖然看起來合理,但仍然無法確定。

後來,通過比較動物的生理狀況,發現在即刻宰殺的動物身上,出水道充滿了像鈴鐺一樣的水分,但在餓了三四天後宰殺的動物身上,出水道卻沒有這種現象,這表明出水道的排水功能是確定無疑的。前面提到,食物進入胃部後,會停留在胃裡,精華水分和液體會從津門流出,津門的孔徑雖然像肌腱一樣大,能夠讓精華水分和液體向外流出,但為什麼不能讓食物流出呢?雖然津門的孔徑很大,但由於胃壁非常厚實,四周的組織緊密相連,使得空間變得狹小,因此水分能夠流出,但食物卻不能。此外,在胃內部,津門左側約一分遠的地方,有一個小疙瘩,形狀像棗核,名為遮食,它的作用是防止食物隨著水分一起流出。

等到精華水分和液體流盡,食物才會逐漸腐熟,進入小腸,轉化為糞便。小腸是如何將食物轉化為糞便的呢?小腸外部有氣府,氣府環繞著小腸,小腸外部和氣府內部是儲存元氣的地方,元氣會幫助食物轉化。這裡可以結合前面提到的氣府來理解,糞便會進入大腸,最終從肛門排出。這篇文章詳細描繪了精華水分如何從胃部通過津門產生精華和血液;水分如何通過瓏管和出水道進入膀胱,形成尿液;食物如何從胃部進入小腸,經過元氣蒸化,最終轉化為糞便的整個過程。

昌按:上卷繪製的叔和十二經臟腑表裡圖,十分精確,不容更改。現在王清任的新圖,新增了左氣門、右氣門、血府、衛總管、榮總管、津門、津管、總提、遮食、瓏管、出水道等概念,都是他親眼見證臟腑運作後得出的知識,因此繪製圖像並記錄下來,以補充前人未能涵蓋的領域。圖中沒有包含包絡和三焦的部分,這是一個缺點,小腸隱藏在氣府中,膽囊附屬於肝臟,這些事實無需辯駁。

然而,後世的註釋家們對《難經》中提到的三焦只有名稱,而無具體形態的錯誤進行了強烈辯駁,因此我在文章開頭立下了《脈訣》論,闡明瞭包絡和三焦的概念,評價它們一個是外府,一個是外臟,這樣一來,就確定了它們的存在,毫無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