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本昌

《脈訣新編》~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卷二

2. 《醫林改錯》藏府圖

直隸玉田縣王清任,將親見諸臟腑顯隱之形,繪於《醫林改錯》書中,曰:此書非治病全書,乃記藏府之書也。其中嘗有不實不虛之處,後人倘遇機會親見藏府,精察增補,抑又幸矣。

白話文:

直隸省玉田縣的王清任,將他親眼所見的人體內臟與器官的真實模樣,畫在他的著作《醫林改錯》裡,並說明:這本書並不是一本完整的治病指南,而是一本專門記錄人體內臟器官的書籍。書中的內容可能有些地方無法完全精確,如果後世有人能有機會親自觀察到人體內臟,並且能更精細地檢查和補充書中的資訊,那將是再好不過的了。

3. 會厭左右氣門衛總管榮總管氣府血府記

欲知藏府體質,先明入氣出氣與進飲食之道路。古人謂舌根後名曰喉者,候也,候氣之出入,即肺管上口是也。喉之後名曰咽,咽者、嚥也,咽飲食入胃,即胃上口是也。謂咽以納食,吸以納氣,為千古不易之定論。自《靈樞》至今,四千年來無人知其錯而改正者。如咽,咽飲食入胃,人所共知;惟喉,候氣之出入一節,殊欠明白。

不知肺兩葉大面向背,上有四尖向胸,下有小片亦向胸,肺管下分為兩杈,入肺兩葉,每權分九中杈,每中權分九小杈,每小杈長數小枝。枝之盡頭處,並無孔竅,其形彷佛麒麟菜。肺外皮亦無孔竅,其內所存皆浮白沫。肺下實無透竅,亦無行氣之二十四孔。先賢論吸氣則肺滿,呼氣則肺虛,此等錯誤不必細辯。

人氣向里,吸則肚腹滿,大非肺滿;大氣向外,呼則肚腹虛小,非肺虛小。出氣入氣,吐痰吐飲,唾津流涎,與肺毫無干涉。肺管之後,胃管之前,左右兩邊凹處有氣管兩根,其粗如筋,上口在會厭之下,左曰左氣門,右曰右氣門,痰飲津涎由此氣管而出。古人誤以咳嗽喘急哮吼等症為肺病者,因見其症自胸中來。

再者,臨症查有外感用發散而愈,有燥痰用清涼而愈,有積熱用攻而愈,有氣虛用補中而愈,有陰虧用滋陰而愈,有瘀血用逐瘀而愈,洋洋得意,立言著書,以為肺病無疑。不知左氣門、右氣門兩管,由肺管兩傍下行至肺管前面半截處,歸併一根如樹,兩杈歸一本,形粗如筋,下行入心,由心左轉出,粗如筆管,從心左後行,由肺管左邊過肺入脊前,下行至尾骨,名曰衛總管,俗名腰管。自腰以上向腹長兩管,粗如筋,上一管通氣府,俗名雞冠油,如倒提雞冠花之狀。

氣府乃抱小腸之物,小腸在氣府是橫長,小腸外氣府內乃存元氣之所。元氣即火,火即元氣,此火乃人生命之源,食由胃入小腸,全仗元氣蒸化。元氣足則食易化,元氣虛則食難化,此記向腹之上一管、下一管,大約是通男子之精道、女子之子宮。獨此一管,細心查看,未能查驗的確,所以疑似,以俟後之業醫者倘遇機會,細心楂看,再補衛總管。

對背心兩邊有兩管,粗如筋,向兩肩長,對腰兩管連兩腎,腰下有兩管通兩胯,腰上對脊正中有十一短管連脊。此管皆行氣,行津液,氣足火旺,將津液煎稠者,稠者名曰痰。氣虛火衰,不能煎熬,津液必稀,稀者名曰飲。痰飲在總管,以管中之氣上攻下行,過心由肺管前氣管中出左右氣門。

痰飲津液本氣管中物,古人何以誤為肺中物?因不知肺管前有氣管相連而長,止知痰飲津涎自胸中來,便疑為肺中物,總是未親見臟府之故。手握足步,頭轉身搖,用行舍藏,全憑此氣。人氣向里,吸則氣府滿,氣府滿則肚腹大;氣向外呼,則氣府虛,氣府虛則肚腹小。衛總管行氣之府,其中無血。

白話文:

[瞭解會厭與氣門、衛總管、榮總管以及氣府和血府的作用]

要了解臟腑體質,首先要明確氣體出入及飲食進入人體的路徑。古人稱舌根後方爲喉,是"候"的意思,意味着它觀察氣體的進出,也就是肺管的上端口。喉的後面稱爲咽,"咽"表示吞嚥,它是將食物送入胃部的通道,也就是胃的上口。古人認爲咽是用來吞食,吸氣則是用來納氣,這被認爲是千古不變的真理。從《靈樞》至今,四千年來沒有人知道這是錯誤並加以糾正。

人們都知道咽是將食物送入胃部的通道,但喉作爲氣體進出的觀察點這一點卻不夠清楚。

肺葉的大部分面向背部,頂部有四個尖角朝向胸部,底部有一小片同樣朝向胸部。肺管向下分爲兩叉,分別進入兩個肺葉,每個大叉又分成九個中叉,每個中叉再分成九個小叉,每個小叉長出數個小枝。枝的末端沒有孔洞,形狀類似海帶。肺的外皮也沒有孔洞,裏面儲存的都是浮白沫。肺下部實際上並沒有透孔,也沒有所謂的24個氣孔。前輩們認爲吸氣時肺會充滿,呼氣時肺會空虛,這種觀點無需詳細辯駁。

當人吸氣時,肚腹會膨脹,並非肺部充盈;當人呼氣時,肚腹會縮小,並非肺部變小。無論是氣體的進出、吐痰、吐飲、唾液的流動還是口水的分泌,都與肺部無關。肺管之後,胃管之前,左右兩邊凹處有兩條氣管,粗細如同筋條,其上口位於會厭之下,左邊的叫左氣門,右邊的叫右氣門,痰、飲、津、涎就是通過這兩條氣管排出的。古人誤以爲咳嗽、喘息、哮鳴等病症源於肺部,因爲他們看到這些症狀源自胸部。

此外,在臨牀治療中,對於感受風寒的患者使用發汗療法可以治癒,對於燥痰患者使用清涼療法可以治癒,對於積熱患者使用攻邪療法可以治癒,對於氣虛患者使用補中療法可以治癒,對於陰虛患者使用滋陰療法可以治癒,對於瘀血患者使用活血化瘀療法可以治癒,他們洋洋得意,著書立說,認爲肺病無疑。然而,他們並不知道左氣門、右氣門這兩條管道從肺管兩側向下延伸到肺管前面的一半處,合併成一條粗如樹幹的管道,就像兩杈合併成一個樹幹一樣,這條管道下行進入心臟,然後從心臟左側轉出,粗如筆管,沿着心臟左側後方向前行,穿過肺部左側,到達脊椎前方,下行至尾骨,這條管道被稱爲衛總管,俗稱腰管。從腰部以上向腹部生長的兩條管道,粗細如同筋條,其中一條通向氣府,俗稱雞冠油,形狀像倒掛的雞冠花。

氣府是包裹小腸的結構,小腸在氣府中是橫着生長的,小腸外部,氣府內部是存儲元氣的地方。元氣即是火,火即是元氣,這股火是人體生命的源泉。食物從胃進入小腸,完全依賴元氣的蒸煮轉化。如果元氣充足,食物容易消化;如果元氣虛弱,食物難以消化。這條管道向上通向男子的精道,向下通向女子的子宮。只有一條管道,仔細檢查,尚未能確定,因此存在疑惑,等待未來從事醫學的人士如果遇到機會,可以仔細觀察,進一步補充衛總管的信息。

在背心兩側有兩條管道,粗細如同筋條,向兩肩延伸,對腰兩側的兩條管道連接到腎臟,腰部下方有兩條管道通向兩大腿,腰部上方對着脊椎正中有十一條短管道連接到脊椎。這些管道負責氣體和津液的運輸,當氣體充足且火勢旺盛時,會將津液濃縮,濃縮後的物質被稱爲痰。當氣體虛弱且火勢衰退時,無法進行濃縮,津液必然稀薄,稀薄的物質被稱爲飲。痰和飲在總管內,隨着管道內的氣體上下運動,經過心臟,從肺管前的氣管中通過左右氣門排出。

爲什麼古人會誤認爲痰飲是肺中的物質呢?這是因爲他們不知道肺管前面有氣管相連並延伸,只知道痰飲和津涎來自胸部,便懷疑它們源自肺部,歸根結底是因爲沒有親自觀察過臟腑的原因。手握足步、頭轉身搖,所有的活動都依賴於這種氣體。當人吸氣時,氣府會充滿氣體,氣府充滿後,肚腹會膨脹;當人呼氣時,氣府會變得空虛,氣府空虛後,肚腹會縮小。衛總管是行氣的通道,其中不含血液。

如果血液流入氣府,血液必然會隨氣而出,上行則會導致吐血或鼻血,下行則會導致尿血或便血。衛總管前方相連並延伸的管道,粗細如同筋條,被稱爲榮總管,也就是血管,用於儲存血液,其長度與衛總管相同。榮總管內的血液由血府供應。血府即人體胸下膈膜的一片區域,其薄如紙,非常堅實,前方長度與心口凹陷處齊平,從兩側脅肋到腰部順延生長,前端高後端低,低處像地上的水窪,儲存的血液即精汁轉化而來,被稱爲血府。精汁的詳細信息請參見胃津門條目。

之前提到的會厭,即舌後的一片白色區域,是用來遮蓋左右氣門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