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訣新編》~ 卷一 (29)
卷一 (29)
1. 散(陰也)
散脈大而散,有表無里(《脈經》),渙漫不收(崔氏),無統紀,無拘束,至數不齊,或來多去少,或去多來少,渙散不收,如楊花散漫之象(柳氏。戴同父曰:心脈浮大而散,肺脈短澀而散,平脈也。心脈軟散怔忡,肺脈軟散汗出,肝脈軟散溢飲,脾脈軟散胻腫,病脈也。
腎脈軟散,諸病脈代散,死脈也。《難經》曰:散脈獨見則危。柳氏曰:散為氣血俱虛,根本脫離之脈,產婦得之生,孕婦得之墮)。
體狀詩
散似楊花散漫飛,去來無定至難齊。產為生兆胎為墮,久病逢之不必醫。
相類詩
散脈無拘散漫然,濡來浮細水中綿,浮而遲大為虛脈,芤則中空有兩邊。
主病詩
左寸怔仲右寸汗,溢飲左關應軟散,右關軟散胻胕(音夫,脛也)腫,散居兩尺魂應斷。
白話文:
[散脈(陰性)]
散脈的特徵是脈搏寬大且散開,只見於表面而內在無顯著脈動,《脈經》有記載。它呈現出擴散不受控制的樣子,就像水中的波紋,沒有特定的規則和限制,跳動的次數不一,可能來的多去的少,也可能去的多來的少,呈現出一種散開不受約束的狀態,就像楊樹的花飄散的模樣。
柳氏解釋,心臟的脈象如果浮大而散開,肺部的脈象如果短小且散開,這是正常的脈象。然而,如果心臟的脈象柔軟且散開,可能伴隨心悸;肺部的脈象柔軟且散開,可能會出汗;肝臟的脈象柔軟且散開,可能是過度飲酒;脾臟的脈象柔軟且散開,可能小腿會腫脹,這些都是疾病的脈象。
如果腎臟的脈象柔軟且散開,或者各種疾病的脈象出現散脈,這就是死亡的脈象。《難經》說,如果只看到散脈,情況非常危險。柳氏說,散脈代表氣血都虛弱,身體的基礎已經脫離,產婦若出現這種脈象,表示能順利生產,但孕婦若出現這種脈象,可能導致流產。
脈象描述詩
散脈就像楊樹的花飄散飛揚,來去不定,很難一致。產婦出現這種脈象,表示能順利生產,但孕婦若出現這種脈象,可能導致流產,長期生病的人如果遇到這種脈象,不用再求醫。
相似脈象詩
散脈沒有約束,呈現出自由散漫的狀態,濡脈雖然也是浮細,但像水中的綿線。浮脈雖然也是浮大,但跳動緩慢,這是虛弱的脈象。芤脈雖也是浮大,但中心空洞,兩邊有脈。
主病詩
左寸脈的散脈象徵心悸,右寸脈的散脈象徵出汗,左關脈的散脈象徵過度飲酒,右關脈的散脈象徵小腿腫脹,如果兩尺的脈都散開,表示生命已盡。
2. 細(陰也)
細脈小於微而常有,細直而軟若絲線之應指(《脈經》、《素問》謂之小。王啟玄言如莠蓬狀,其柔細也。《脈訣》言往來極微。是微反大於細矣,與經相背)。
體狀詩
細來累累(音雷,端於貫珠)細如絲,應指沉沉無絕期。春夏少年俱不利,秋冬老弱卻相宜。
相類詩(見微脈)
主病詩
細脈縈縈(旋繞也)血氣衰,諸虛勞損七情乖,若非濕氣侵腰腎,即是傷精汗泄來。寸細應知嘔吐頻,入關腹脹胃虛形,尺逢定是丹田冷,泄痢遺精號脫陰(《脈經》曰:細為血少氣衰,有此症則順,否則逆,故吐衄沉細者生。憂勞過度者脈亦細)。
白話文:
【細脈】
細脈比微脈更小且持續存在,其特徵是細長而柔軟,就像絲線一樣纖細(在《脈經》和《素問》中被稱為"小"。王啟玄形容它如同莠蓬一般,極其柔細。《脈訣》說它的來去非常微妙。然而,這樣的理解反而讓微脈顯得比細脈更大,這與傳統的經典觀點相違背)。
【體狀詩】
細脈來時連綿不斷,像一串串的珠子,細長如絲,深沉地觸動手指,從未間斷。在春夏之季,對於年輕人來說,這不是一個好現象;但對於秋冬時節,或者老年人來說,這種脈象則顯示出一種平和。
【相類詩】(詳見微脈)
【主病詩】
細脈纏繞不絕,表明體內血氣衰退,可能是由各種虛弱或勞損引起,也可能與七情失調有關。如果不是濕氣侵襲腰腎,那可能是由於精氣流失或汗液過多引起的。當寸脈出現細脈,可能預示著頻繁的嘔吐;如果細脈出現在關脈,可能意味著胃虛和腹部脹滿;而當尺脈遇到細脈,則可能表示丹田寒冷,伴有泄痢、遺精等症狀,這些都屬於陰氣脫離的範疇(根據《脈經》所說,細脈代表血量不足,氣力衰退,如果有這些症狀則屬順利,否則就屬於逆境,所以對於那些有吐血、鼻出血且脈象沉細的人來說,他們的生命力較強。過度憂慮和勞累也會導致脈象變細)。
3. 伏(陰也)
伏脈重按著骨,指下才動(《脈經》),脈行筋下(《刊誤》。《脈訣》言尋之似有,定息全無。殊為舛謬)。
體狀詩
伏脈推筋著骨尋,指間才動隱然深。傷寒欲汗陽將解,厥逆臍痛症屬陰。
相類詩(見沉脈)
主病詩
伏為霍亂吐頻頻,腹痛多緣宿食停,蓄飲老痰成積聚,散寒溫里莫因循。食鬱胸中雙寸伏,欲吐不吐常兀兀(不動貌),當關腹痛困沉沉,關後疝疼還破腹(傷寒一手脈伏曰單伏,兩手脈伏曰雙伏,不可以陽症見陰脈為診,乃火邪內郁,不得發越,陽極似陰,故脈伏也。有大汗而解,正如久旱將雨,六合陰晦,雨後萬物皆蘇之義。
又有夾陰傷寒,先有伏陰在內,外復感寒,陰盛陽衰,四腳厥逆,六脈沉伏,須投姜附及灸關元,脈乃復出也。若太谿衝陽皆無脈者,必死。《脈訣》言徐徐發汗,潔古以附子細辛麻黃湯主之,皆非也。劉元賓曰伏脈不可發汗。補註:伏脈無分寒火,寒症常有伏脈,火症亦有伏脈。
初病見伏脈者尚可治也,久病見伏脈者無可治也)。
白話文:
【伏脈解析】
伏脈,這是一種必須要用力按壓至骨頭才能感受到的脈象,只有在手指深入按壓時,脈搏才會微微跳動(此描述源自《脈經》)。這種脈象位於筋骨之下(《刊誤》有此說法,《脈訣》提到,尋找時似乎存在,但仔細定睛觀察卻又消失無蹤,這描述顯然是錯誤的)。
【伏脈特徵詩】
要找到伏脈,必須沿著筋脈推按至骨頭探尋,只有在手指間輕微跳動,隱藏深處。若受傷風寒正欲出汗,表示陽氣即將恢復,而若出現肢體冰冷、肚臍周圍疼痛等症狀,則可能屬於陰性病症。
【與其他脈象類似詩】(參考沉脈)
【主病詩】
伏脈常見於反覆嘔吐的霍亂患者,腹部疼痛往往是由於食物積滯。若伴有長期水濕或老痰積聚,應迅速採用散寒和溫暖裡部的療法,不可拖延。胸中鬱悶導致兩寸位置的伏脈,患者可能時常感到想吐卻吐不出來,呈現呆滯狀態。當脈位在關節時,可能伴隨腹痛;脈位在關節後方,可能是疝氣疼痛,甚至可能需要開刀治療。
(傷寒症中,單一手腕的脈象呈現伏脈稱為單伏,兩手腕都呈現伏脈則為雙伏,不能僅因在陽性病症中出現陰性脈象就草率判斷。這通常是因為火熱之邪內鬱,無法順利散發,導致看似陰性的脈象。然而,隨著大量出汗,病情可能得到緩解,猶如久旱逢甘霖,萬物得以復甦。
此外,也有夾雜陰性因素的傷寒,患者體內先有陰寒,再受到外界寒冷影響,導致陰寒過盛,陽氣衰弱,四肢冰冷,六脈深沉隱匿。這種情況下,需使用薑、附子並施以灸法於關元穴,脈象才會恢復。如果太谿、衝陽兩處均無脈象,則預示病情危急。《脈訣》提到應緩慢發汗,張潔古則推薦使用附子細辛麻黃湯,這些都不合適。劉元賓認為伏脈不宜發汗。補充說明:伏脈不分寒熱,寒性病症常見伏脈,熱性病症也可能出現伏脈。
若新病即出現伏脈,尚有治療機會;但若久病纏身後出現伏脈,則難以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