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本昌

《脈訣新編》~ 卷一 (2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8)

1. 革(陰也)

革脈弦而芤(仲景),如按鼓皮(丹溪)。

仲景曰:弦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曰革。男子亡血失精,婦人半產漏下。《脈經》曰:三部脈革,長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時珍曰:此即芤弦二脈相合也,故均主失血之候。諸家脈書皆以為牢脈,故或有革無牢,有牢無革,混淆不辨。不知革浮牢沉,革虛牢實,形證皆異也。

又按:《甲乙經》曰:渾渾革革,至如湧泉,病進而危。弊弊綽綽,其去如弦絕者死。謂脈來渾濁,革變急如湧泉,出而不返也。王貺以為溢脈,與此不同。

體狀(並)主病詩

革脈形如按鼓皮,芤弦相合脈寒虛,女人半產並崩漏,男子營虛或夢遺。

相類詩(見芤牢脈)

白話文:

【革脈的特性】

革脈的特性就像是在敲擊鼓皮一樣,它的脈象緊繃而又空虛。根據古醫學家仲景的描述,脈象緊繃表示體內有寒氣,空虛則顯示體質虛弱。當這兩種情況同時存在時,我們就稱之為革脈。在男性身上,革脈可能代表著血液流失或精氣耗損;而在女性身上,則可能出現流產或月經過多的情況。

根據《脈經》的記載,如果長期疾病患者出現了革脈,通常預示著病情惡化,甚至死亡;然而,若是在急性病患身上出現,則可能代表病情正在好轉。李時珍認為,革脈實際上是芤脈和絃脈的綜合體現,所以都與失血相關。許多醫學書籍都將革脈誤解為牢脈,因此常常會出現有革無牢、有牢無革的情況,讓人難以分辨。然而,事實上,革脈和牢脈在脈象位置(革脈浮、牢脈沉)、脈象特徵(革脈虛、牢脈實)以及所對應的病症上都有顯著的不同。

此外,《甲乙經》指出,若脈象呈現渾濁且急促,像湧泉般湧出,卻無法迴流,這代表病情正在惡化,處於危急狀態。王冰認為這是溢脈的表現,與革脈有所不同。

【革脈的特徵與主病】

革脈的脈象就像是在敲擊鼓皮一樣,結合了芤脈和絃脈的特性,顯示出體內有寒氣和虛弱。在女性身上,革脈可能代表著流產或月經過多;在男性身上,則可能出現營養不良或夢遺的情況。

【類似脈象的區別】(參考芤脈和牢脈的說明)

2. 牢(陰中陽也)

牢脈似沉似伏,實大而長,微弦(《脈經》。扁鵲曰:牢而長者肝也。仲景曰:寒則牢堅。有牢固之象。沈氏曰:似沉似伏,牢之位也。實大弦長,牢之體也。○《脈訣》不言形狀,但云尋之則無,按之則有,云脈入皮膚辨息難。又以牢為死脈,皆孟浪謬輯)。

體狀(並)相類詩

弦長實大似牢堅,牢脈常居沉伏間。革脈芤弦自浮起,革虛牢實要詳看。

主病詩

寒則牢堅里有餘,腹心寒痛木乘脾,疝痜症何瘕愁也,失血陰虛卻忌之(牢主寒實之病,木實則為痛。扁鵲曰:軟為虛,牢為實。失血者脈宜沉細,反浮大而牢者死,虛病見實脈也。《脈訣》言骨間疼痛,氣居於表。池氏以為腎病傳於脾。皆謬妄不經)。

白話文:

【牢脈特性】

牢脈的特性有點像沉脈也有點像伏脈,但是它更實、更大、且更長,稍微帶有一點弦脈的特性。據《脈經》記載,扁鵲曾說過,如果脈象牢且長,這通常是肝臟的問題。仲景認為,如果身體受寒,脈象就會變得堅固牢實。這個描述有種堅固穩健的感覺。沈氏解釋,脈象似沉似伏,這是牢脈的位置特徵。而脈象實、大、弦、長,則是牢脈的形態特徵。

【體狀相類詩】

弦脈的特性是長且實,有點像牢脈的堅固,但牢脈通常出現在沉脈和伏脈之間。革脈和芤脈的弦脈特性則是浮起在表面,對於革脈的虛弱與牢脈的實感,需要詳細觀察才能分辨。

【主病詩】

當身體受寒,脈象會呈現堅固的特性,代表體內寒氣過盛。這可能會導致腹部或心臟部位感到寒冷且疼痛,因為肝氣過旺影響到脾臟。疝氣、痜症、症瘕等疾病也可能發生,但如果是失血或者陰虛的情況,這種脈象就要小心了。牢脈主要代表的是寒氣實證的疾病,肝氣過旺會導致疼痛。扁鵲曾提到,軟脈代表虛弱,牢脈則代表實證。失血的人脈象應該是沉細的,如果反而出現浮大且牢的脈象,這就可能表示病情嚴重,因為虛弱的病況卻出現實證的脈象。《脈訣》提到的骨間疼痛,氣血在體表的表現,以及池氏認為這是腎病影響脾臟的說法,這些都是錯誤且沒有根據的。

3. 濡(陰也)

濡(音儒)脈極軟,而浮細如帛在水中,輕手乃得,按之無有(《脈經》)。如水上浮漚(音歐,羹上泡也。如帛浮水中,重手按之隨手而沒之象。《脈訣》言按之似有舉還無,是微脈,非濡也)。

體狀詩

濡形浮細按須輕,水面浮綿力不禁。病後產中猶有藥,平人若見似無根。

相類詩

浮而柔細知為濡,沉細而柔作弱持。微則浮微如欲絕,細來沉細近於微(浮細如綿曰濡,浮而極細如絕曰微,沉細如綿曰弱,沉而極細不斷曰細)。

主病詩

濡為亡血陰虛病,髓海丹田暗已虧。汗雨夜來蒸入骨,血山崩倒濕侵脾。寸濡陽微自汗多,關中其奈氣虛何。尺傷精血虛寒甚,溫補真陰可起疴(音阿,病也。濡主血虛之病,又為傷濕。補註:脈濡而散,主陽虛冷汗)。

白話文:

【濡脈(陰也)】

濡脈,發音與「儒」相同,特徵是非常柔和且浮在表面,像絲綢漂浮在水面上一樣細膩,只需要輕輕一觸就能感受到,但如果用力去按,反而感覺不到脈搏(根據《脈經》)。就像水面上的泡沫(歐音,就是湯上面的泡泡。如同絲綢漂浮在水中,如果用力去按,它會馬上消失的樣子。《脈訣》提到,當你按下去感覺似有若無,這是微脈,並不是濡脈)。

脈象描述詩

濡脈的形狀是浮在表面且非常細,按的時候要輕輕的,就像水面飄著的棉絮,輕輕一碰就會散開。生病後或是產後的人可能出現這種脈象,但正常人如果出現這種脈象,就像樹木沒有根一樣,不穩定。

相似脈象詩

浮在表面且柔和的是濡脈,但如果是深藏且細微而柔和的就是弱脈。微脈是在表面且非常細,幾乎快要斷掉;細脈是在深處且非常細,接近於微脈(在表面且細如綢緞的是濡脈,在表面且極細幾乎斷掉的是微脈,在深處且細如綢緞的是弱脈,在深處且極細未斷的是細脈)。

疾病相關詩

濡脈通常代表失血或陰虛的病症,骨髓和丹田的元氣已經損耗。夜晚出汗,熱氣蒸騰入骨,月經大量流失,濕氣侵入脾臟。如果在寸脈出現濡脈,代表陽氣不足,容易出汗;如果在關脈出現濡脈,表示氣虛。如果在尺脈出現濡脈,代表精血虛弱且寒冷,需要溫補真陰,才能治療疾病(濡脈主要代表血虛的病症,也可能因為濕氣傷害。補充說明:脈象濡弱且散亂,代表陽氣不足,容易出冷汗)。

4. 弱(陰也)

弱脈極軟而沉細,按之乃得,舉手無有(《脈經》。弱乃濡之沉者,《脈訣》言輕手乃得,黎氏云譬如浮漚,皆是濡脈,非弱也。《素問》,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脈弱以澀,是謂久病。病後老弱見之順,平人少年見之逆)。

體狀詩

弱來無力按之柔,柔細而沉不見浮;陽陷入陰精血弱,白頭猶可少年愁。

相類詩(見濡脈)

主病詩

弱脈陰虛陽氣衰,惡寒發熱骨筋痿,多驚多汗精神減,益氣調營急早醫。寸弱陽虛病可知,關為胃弱與脾衰。欲求陽陷陰虛病,須把神門兩部推(弱主氣虛之病。仲景曰:陽陷入陰故惡寒發熱。又云,弱主筋,沉主渭,陽浮陰弱,血虛筋急。柳氏曰:氣虛則脈弱,寸弱陽虛,尺弱陰虛,關弱胃虛。補註:又主胃寒逆冷,真元內傷)。

白話文:

[弱(陰也)]

弱脈非常柔軟且深細,必須用力按壓才能感受到,輕輕觸碰則感受不到(根據《脈經》所述。弱脈實際上是濡脈中的沉脈,《脈訣》說輕手即可觸及,但黎氏認為它像浮在水面上的泡沫,這描述的是濡脈,並非弱脈。《素問》指出,如果脈弱且滑,代表有胃氣。脈弱且澀,表示是長久的疾病。病後或老年人出現弱脈是正常的現象,但如果健康或年輕人出現此脈象則為異常)。

身體狀況的詩

弱脈出現時,感覺到無力且柔軟,脈象細微且深沉,無法感受到浮動;這是因為陽氣陷入陰中,精血虛弱,即使白髮蒼蒼的老人也可能有年輕人的煩惱。

相似狀況的詩(詳見濡脈)

主病的詩

弱脈代表陰虛和陽氣衰弱,會出現怕冷、發燒和骨頭、肌肉無力,常驚嚇、大量出汗且精神萎靡,需要盡快調理氣血。寸脈弱表示陽虛,關脈弱表示胃虛和脾臟功能衰退。若要了解陽氣陷入陰虛的病態,可以參考神門和兩側的脈象(弱脈主要顯示氣虛的病症。仲景提到,陽氣陷入陰中所以會怕冷和發燒。又說,弱脈主筋,沉脈主胃,陽氣浮動,陰氣弱,血液不足,筋肉緊繃。柳氏認為,氣虛則脈弱,寸脈弱表示陽虛,尺脈弱表示陰虛,關脈弱表示胃虛。補充說明:還可能顯示胃寒,氣逆,冷感,以及內傷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