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本昌

《脈訣新編》~ 卷二 (17)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7)

1. 《脈經》觀病察色生死候歌

欲愈之病目眥黃(胃氣行也),眼胞忽陷定知亡(五臟絕也),耳目口鼻黑色起,入口十死七難當(腎乘胃也,即水乘土)。面黃(土色)目青(木色)手亂頻,邪風在胃喪其身(木剋土也)。面黑目白命門敗,困極八日死來侵(先青後黑,即《素問》回則不轉,神去則死意)。

面色忽然望之青,進之如黑卒難當(肝腎絕也)。面赤目白怕喘氣,待過十日定存亡(火剋金也)。黃黑白色起入目,更兼口鼻(雜色入於口鼻)有災殃(水乘脾也)。面青目黃午時死,余候須有兩日強(木剋土也,看過二日而斷死生)。目無精光(神少)齒齦黑(脾絕也,肝絕也),面白(少血也)目黑(腎虛也)亦災殃(肺腎絕也)。口如魚口不能合(脾絕),氣出(火勝迫肺)不返命飛揚(肝腎先絕)。

肩息(氣喘也)直視及唇焦,面腫蒼黑也難逃。妄語錯亂及不語,口臭元知壽不高(心絕)。人中盡滿兼唇青,三日須知命必傾(木剋土也)。兩頰顴赤心病久,口張直氣命難停(脾肺絕也)。足趹趾腫膝如斗,十日須知難保守(脾絕)。項筋舒展定知殂(督脈絕也),掌內無紋也不久(心包絡絕)。

唇青體冷及遺尿(膀胱絕也),背面飲食四日期(肝絕)。手足爪甲皆青黑,許過八日定難醫(肝腎絕也)。脊疼(脾也)腰重(腎也)反覆難,此是骨絕五日看。體重(脾也)溺出(腎也)時不止,肉絕六日便高判。手足甲青呼罵多,筋絕九日定難過。髮直如麻半日死(小腸絕也),尋衣癲語十知麼(心絕)。

白話文:

【《脈經》觀察疾病顏色預測生死的詩歌】

疾病快要痊癒的人,眼睛周圍會泛黃,這是胃氣恢復的跡象。然而,如果眼瞼突然凹陷,這代表五臟功能已經衰竭,病人很可能將不久於人世。若病人的耳、目、口、鼻周圍出現黑色,且黑色蔓延到嘴裡,這表示腎臟的功能壓倒了胃部,即水克土,這種情況下,十個人中有七個難以挽回。

臉色泛黃、眼神呈青色、手腳不停顫抖,表示胃部受到邪風影響,病人的身體狀況將急轉直下,因為木剋土。臉色發黑、眼球泛白,表示命門衰弱,通常在病情嚴重的八天後,死亡將悄然而至,這與《素問》所說的「回則不轉,神去則死」的意思相仿。

若病人的臉色突然變得青色,且看起來像黑色,這代表肝臟和腎臟的功能可能已經耗盡,病人很難撐過這樣的病情。臉色通紅、眼球泛白且呼吸困難,若能熬過十天,才能判斷生死,因為火剋金。

臉色黃、黑色或白色,且這些顏色蔓延到眼睛,加上口鼻出現異常顏色,這表示脾臟受到影響,因為水剋脾。臉色青、眼球泛黃,若能在午時過世,其餘的情況,需要觀察兩天,才能判斷生死,因為木剋土。

眼球失去光彩,牙齦變黑,臉色蒼白,眼球泛黑,這些都是脾臟和肝臟功能衰竭的徵兆。嘴脣像魚一樣無法閉合,呼吸困難,生命將隨之飄搖,因為肝腎已先衰竭。

呼吸急促、目光呆滯、嘴脣乾燥,臉色浮腫、蒼白或黑色,這些症狀都難以避免。胡言亂語、失語、口臭,這些都表示心臟功能已經衰竭。

鼻子下方飽滿、嘴脣發青,三天內,病人的性命岌岌可危,因為木剋土。兩頰和顴骨泛紅,表示心臟疾病已經存在一段時間,口開著、呼吸困難,生命將難以延續,因為脾肺已衰竭。腳踝腫脹、膝蓋像鬥一樣大,十天內,病人很難保住性命,因為脾臟已衰竭。脖子後方的肌肉鬆弛,表示督脈已衰竭,手掌內沒有紋路,表示心包絡已衰竭。

嘴脣發青、身體冰冷、尿失禁,表示膀胱功能衰竭,從背後看,病人只能吃喝四天,因為肝臟已衰竭。手指和腳趾甲變成青黑色,即使熬過八天,也很難治療,因為肝腎已衰竭。腰痛、脊椎疼痛,翻身困難,五天內,骨頭功能將衰竭。身體沉重、尿液持續排出,六天內,肉體功能將衰竭。手指和腳趾甲發青,病人抱怨增多,九天內,筋骨功能將衰竭。頭髮像麻繩一樣硬直,半天內,小腸功能將衰竭。穿衣服時癲狂地說話,十天內,心臟功能將衰竭。

2. 診傷寒脈歌

傷寒熱病同看脈,滿手透關洪拍拍,陽症浮緊數弦洪,七日之中便脫厄。忽然微細慢沉沉,直至伏時重候逆。大凡此症問途程,沉數洪微定消息(夫傷寒者,乃冬月嚴寒之時,人之不謹,觸冒寒邪,即病者名為傷寒,不即病寒邪藏於肌膚之中,至春變為瘟病,夏變為熱病。此二症名雖不同而其六經傳變則一也,故曰傷寒熱病同看脈。

初得病一日,在足太陽膀胱經,脈即浮緊;漸至三關洪大拍拍然。傷寒有陽症有陰症,如脈浮緊洪大,症則頭疼身熱,面赤煩躁,脊強體重為陽症,陽脈順也。至七日傳經盡,邪氣散則愈矣。如見陽症而脈忽見微細,沉伏,此陽症見陰脈也。《活人書》曰:陽症見陰脈者死,陰症見陽脈者生。

故訣云大凡看陰症陽症之程途,是診脈之沉數洪微,便可消息矣)。熱病診得脈浮洪,細小徒費用神功。汗後脈靜當便瘥,喘熱脈亂命應終(言傷寒熱病脈當浮洪為順,今診得微細而小者,乃陽症見陰脈也,主死。如傷寒發汗之後,邪氣已散,熱退身涼,脈當平靜,其病愈矣。

今既汗之後反喘急大熱,狂悶脈亂不食者,名陽交陰者,死。沈氏曰:傷寒一症,《素問》雖載而未詳,至漢張仲景出,發《素問》所未發,治傷寒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條分縷析無不詳備,故仲景為傷寒之鼻祖。其後,人有成無己、吳蒙齋、陶節庵等出,則傷寒之精詳全備,又何加焉。

業此道者,當通覽之)。

白話文:

[診斷傷寒與熱病的脈象歌]

在處理傷寒或熱病的情況下,我們同樣要觀察脈象。如果整手的脈象都呈現出洪大的現象,這通常代表陽證,具體表現為脈搏浮、緊、數、弦、洪等特徵,通常在七天內病情就會有所改善。

然而,如果脈象突然變得微弱、細小、緩慢且深沉,甚至到達脈象隱而不顯的狀態,那就代表病情可能出現逆轉。一般來說,要了解這種病症的發展過程,可以通過觀察脈象的深沉、數、洪大、微弱等特徵來判斷病情的進展。

所謂的傷寒,是在嚴冬時節,人們不小心受寒導致的疾病,立即發病的就叫做傷寒。如果寒邪藏於肌膚之中,等到春天可能會變成瘟病,夏天則可能轉化為熱病。雖然這兩種病症名字不同,但其傳播過程和影響的六經卻是一樣的,因此我們說傷寒和熱病在脈象上可以有相同的參考。

在剛開始生病的第一天,脈象會在足太陽膀胱經上呈現出浮緊的特性,並隨著時間逐漸擴散到三關,形成洪大的脈象。傷寒有陽證和陰證之分,如果脈象浮、緊、洪大,症狀上會有頭痛、身體發熱、臉色紅潤、煩躁不安、背部僵硬、身體沉重等特徵,這就是陽證,屬正常的陽脈。到了第七天,如果邪氣已經散去,身體就會恢復健康。

但如果在出現陽證的同時,脈象突然變得微弱、細小、沉伏,那就是陽證出現了陰脈的現象。根據《活人書》的記載,陽證出現陰脈的情況下,病人可能會死亡,而陰證出現陽脈的情況下,病人則有可能存活。

因此,判斷陰證和陽證的進程,主要就是觀察脈象的深沉、數、洪大、微弱等特徵,這樣就可以掌握病情的變化。對於熱病而言,如果脈象浮洪,即便細小,也是需要耗費心力治療的。發汗後,如果脈象平靜下來,病人的病情應該就會好轉。但是,如果發汗後反而出現呼吸急促、高燒、精神錯亂、脈象紊亂、食慾不振等症狀,這被稱為“陽交陰”,通常代表著病人即將死亡。

沈氏指出,雖然《素問》中已經提到了傷寒這種疾病,但描述並不詳細。直到漢代的張仲景,他補充了《素問》未曾提及的部分,提供了397種治療傷寒的方法和113種方劑,將傷寒的治療細分為多個部分,對每個部分進行詳細的解析,因此張仲景被認為是傷寒學的開山鼻祖。在他之後,成無己、吳蒙齋、陶節庵等人進一步完善了傷寒的理論,使得傷寒的知識更加全面和詳細。對於從事這個領域的人來說,應該全面地學習這些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