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血虛」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血虛是中醫學裡的一個病症,是指血液不足的病理狀態。血虛的症狀主要有面色蒼白、唇色淡白、頭暈目眩、心悸氣短、失眠多夢、健忘、手足麻木、舌淡苔白、脈細弱等。

血虛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1. 先天不足:由於父母遺傳,先天不足,導致血液生成不足。
  2. 後天失血:由於外傷、手術、月經過多等原因,導致血液大量流失。
  3. 飲食不當:長期食用生冷、辛辣、油膩等刺激性食物,會損傷脾胃,影響血液的生成和運行。
  4. 勞累過度:過度勞累,會耗傷氣血,導致血虛。
  5. 情志不遂:長期情緒不佳,會導致氣血鬱結,血虛。

血虛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 補氣養血:可以使用四物湯、八珍湯等中藥進行治療。
  2. 食療調養:可以多吃一些補血的食物,如紅棗、黑豆、豬肝、菠菜等。
  3. 注意休息:要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4. 保持良好的心態:要保持良好的心態,避免情緒波動。

血虛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導致一系列的併發症,如貧血、心血管疾病、免疫力低下等。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四物湯

  • 1.《本草易讀》:「水丸。治陰火為病。血虛,四物湯下;氣虛,四君子湯下。(諸方第一。)
  • 2.《滇南本草》:「貝母,香附,川芎,連翹,牛膝,牛蒡子,夏枯草,防風各等份引點水酒服。氣虛者佐以四君子湯,血虛四物湯。
  • 3.《類證治裁》:「太陽經從額至顛,絡腦後也。痛在左右,多少陽經火鬱,宜甘菊花、丹皮、山梔、桑葉、鉤藤等發之。少陽經從頭角下耳,及耳之前後也。痛偏左為風虛,宜川芎、當歸、防風、薄荷。痛偏右為痰熱,宜蒼朮、半夏、黃芩、石膏。氣虛者為勞,補中益氣湯加川芎、天麻。血虛者善驚,四物湯加薄荷、白芷。
  • 4.《類證治裁》:「〔血虛〕,四物湯,見一卷中風。
  • 5.《類證治裁》:「惡寒形寒,或不收斂,系陽氣虛者,十全大補湯。晡熱內熱,或不收斂,系陰血虛者,四物湯加參、術。如作嘔噦,或不收斂,系胃氣虛者,六君子湯加炮姜。食少體倦,或不收斂,系脾氣虛者,補中湯加茯苓、半夏。小便頻數,煩躁作渴,系腎陰虧者,加減八味丸。余按諸瘡總論治法。
▼ 展開更多

大青龍湯

  • 1.《本草備要》:「然能寒胃,胃弱血虛及病邪未入陽明者禁用(成無己解大青龍湯曰:風、陽邪傷衛,寒,陰邪傷營,營衛陰陽俱傷,則非輕劑所能獨散,必須重輕之劑同散之,乃得陰陽之邪俱去,營衛俱和,石膏乃重劑,而又專達肌表也。質重氣輕,又成氏以桂麻為輕劑,石膏為重劑也。

四逆散

  • 1.《本草從新》:「辛苦溫滑。下氣調中。散血生肌。泄下焦大腸氣滯。治泄痢下重。(好古曰:下重者、氣滯也、四逆散加此以泄滯、按裡急後重、有氣虛血虛、火熱風燥之不同、宜隨證施治、勿專執一說。)胸痹刺痛。肺氣喘急。(取其滑泄。)安胎和產。塗湯火傷。(和蜜搗。)滑利之品。

十全大補湯

  • 1.《藥鑒》:「虛損之疾,世醫例用十全大補湯以補之,其方實為虛損之關鍵也。方用參耆苓朮甘草以補氣虛,用歸芎地黃芍桂以補血少,此方乃為真氣血兩虛而設,或血虛而氣尚實,或氣虛而血尚充,又不可一例施也。蓋藥性各有能毒,中病者借其能以付安,不中病者,徒惹毒以增病耳。
  • 2.《類證治裁》:「既產,陰氣虛,產門不閉,或陰火下流,陰挺突出,其氣血虛而不閉者,十全大補湯加五味子。補而斂之。其憂思傷脾熱痛者,加味歸脾湯。腫而焮痛者,逍遙散加丹皮、山梔、荊芥。暴怒傷肝動火者,龍膽瀉肝湯。元氣虛,子宮不收,補中益氣湯加桂心,醋炒白芍。補而舉之。
  • 3.《類證治裁》:「人參建中湯、歸耆異功散。胃絡虛,則厥陽易犯,急調胃陰,可免升逆。生脈散加白扁豆、沙參、玉竹、石斛、茯神,或《金匱》麥門冬湯去半夏加杏仁。仁齋所謂血症經久,多以胃藥收功也。若夫肺痿吐血,人參固本膏。勞怯吐血,四陰煎。血虛發熱,當歸補血湯。血虛發痙,十全大補湯。
  • 4.《醫方考》:「瘡疥生於手足者為輕,生於頸面腹背者,氣血虛羸之盛,乃小人道長之象。故用人參、黃耆、白朮、茯苓、甘草大補其氣。用當歸、川芎、白芍、熟苄、桂心大補其血。氣血得其補,則腹背之瘡先愈,而君子道長,小人道消矣。脾胃門參苓白朮散,亦可酌用。
  • 5.《醫方考》:「正產之後,氣血虛耗者,此方主之。小產者,亦此方主之。
▼ 展開更多

大承氣湯

  • 1.《醫法圓通》:「一治頭暈,人昏亂無主,三五日一發。夫頭暈之症,原非應下之候。其所以應下者,蓋以陰血虛極,不能制其亢龍,龍奔於上,則濁火亂其神明,故昏昏無主,大承氣湯力能制其亢尤,故治之而愈。
  • 2.《醫方集解》:「本方加人參、甘草、當歸、桔梗,薑棗煎,名黃龍湯:治熱邪傳裡,胃有燥屎,心下硬痛,身熱口渴,譫語,下利純清水(有燥屎何以又下清水,陶節庵曰:此非內寒而利,乃曰飲湯藥而下滲也,名熱結利;庸醫妄謂漏底傷寒,以熱藥止之,殺人多矣。年老氣血虛者去芒硝)。
  • 3.《成方切用》:「加人參甘草當歸桔梗薑棗,名黃龍湯。治邪熱傳裡,胃有燥屎,心下硬痛,身熱口渴,下利純清水。(有燥屎,何以又下清水?陶節庵曰:此非內寒而利,乃日飲湯藥而下滲也,名熱結利。庸醫妄謂漏底傷寒,以熱藥止之,殺人多矣。年老氣血虛者,去芒硝。)去芒硝,加麻仁杏仁芍藥,蜜丸,名麻仁丸。

小柴胡湯

  • 1.《皇漢醫學》:「治熱入血室,宜用本方,雖如仲景此論。然《瘟疫論》於此證云:「經水適斷,血室空虛,其邪乘虛傳入,邪勝正虧,經氣不振,不能鼓散,其邪為難治,且血結而不泄,邪氣何由即解乎?」與適來者,有血虛、血實之分。由是觀之,熱入血室有血虛(貧血)、血實(多血)之別。
  • 2.《成方切用》:「膽為清淨之腑,無出無入,其經在半表半裡,不可汗吐下,法宜和解。(仲景曰:少陽中風耳聾目赤,胸滿而煩,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釋曰:邪在半表半裡,以吐除煩,吐則傷氣,氣虛者悸,以下除滿,下則亡血,血虛者驚。又曰: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不可汗,汗之譫語。
  • 3.《金匱方歌括》:「(見嘔吐。)產婦鬱冒。其脈微弱。嘔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所以產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

白虎湯

  • 1.《仁齋直指方論》:「當歸補血湯(東垣方)治肌熱燥熱,目赤面紅,煩渴引飲,晝夜不息,其脈洪大而虛,重按全無。《通評虛實論》云:脈虛血虛,脈實血實。又云:血虛發熱,證象白虎,惟脈不長,實為辨也,若誤服白虎湯必死。此病得之於飢困勞役。
  • 2.《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粳米三十餘粒,煎至一盞,濾去滓,溫服。小兒量力少與之。或加人參少許同煎亦得,食後服。此藥立夏後、立秋前可服。春時及立秋後,並亡血虛家,並不可服。
  • 3.《醫方考》:「若血虛身熱,證象白虎,誤服白虎者死無救,又東垣之所以垂戒矣。
  • 4.《醫方集解》:「治傷於勞役,肌熱面赤,煩渴引飲,脈大而虛(血實則身涼,血虛則身熱。此以飢飽、勞役,傷其陰血,虛陽獨勝,故肌熱煩渴,與陽明白虎證無異,但白虎證得之外感,實熱內盛,故脈大而長,按之有力;此證得之內傷,血虛發熱,脈洪大而無力,《內經》所謂脈虛血虛是也,誤服白虎湯必斃)。
  • 5.《成方切用》:「(石膏甘草,不但清裡,兼能發表,然必實熱方可用。或有血虛身熱,脾虛發熱,及陰盛格陽,面赤煩躁,類白虎湯證。誤投之,不可救也。按白虎證,脈洪大有力。類白虎證,脈大而虛,以此為辨。又按陰盛格陽,陽盛格陰,二證最為難辨。蓋陰盛極而格陽於外,外熱而內寒。
▼ 展開更多

逍遙散

  • 1.《皇漢醫學》:「《和劑局方》曰:「逍遙散,治肝家血虛火旺,頭痛目眩,頭赤口苦,倦怠煩渴,抑鬱不樂,兩脅作痛,寒熱,小腹重墜,婦人經水不調,脈弦大而虛者。」
  • 2.《醫方集解》:「治血虛肝燥,骨蒸勞熱,咳嗽潮熱,往來寒熱,口乾便澀,月經不調(骨蒸潮熱,肝血虛也;肝火乘肺故咳嗽;邪在少陽故往來寒熱;火盛爍金,不能生水,故口渴便秘;肝藏血,肝病故經水不調)。
  • 3.《古今名醫方論》:「治肝家血虛火旺,頭痛,目眩,頰赤,口苦,倦怠,煩渴,抑鬱不樂,兩脅作痛,寒熱,小腹重墜,婦人經水不調,脈弦大而虛。
  • 4.《成方切用》:「(局方),治血虛肝燥,骨蒸勞熱,潮熱咳嗽。(有乾咳嗽者,丹溪曰:極為難治,此係火鬱之證,乃痰鬱其火。邪在中,用逍遙散以開之,下用補陰之藥可愈。)往來寒熱,口乾便澀,月經不調。凡肝膽兩經鬱火,以致脅痛頭眩,或胃脘當心而痛,或肩胛絆痛,或時眼赤痛,連及太陽。
  • 5.《時方歌括》:「治肝家血虛火旺。頭痛目眩。頰赤口苦。倦怠煩渴。抑鬱不樂。兩脅作痛。寒熱小腹重墜。婦人經水不調。脈弦大而虛。
▼ 展開更多

麥門冬湯

  • 1.《皇漢醫學》:「《蕉窗雜話》曰:「一人過於勞碌,暇時,恣食酒肉,後大發衄血。經醫四十餘人,不能治。三日後,自止。但因是左邊頭痛如裂,晝夜不安,故辭歸,來求余治。見其人面如長棗,且問前醫之治法,悉作血虛,用地黃類滋潤劑。余即云:『欲吾治此,惟用大劑麥門冬湯,加黃連、石膏耳。
  • 2.《雜病廣要》:「治凡下血虛極,麥門冬湯方。

小半夏湯

  • 1.《千金翼方》:「卒噦,爪眉頭亦可,針此主實噦。實噦者,醉飽得之;虛噦者,吐下得之。又失血虛後亦得之方。

越婢湯

  • 1.《皇漢醫學》:「求真按:「余每以續命湯治前證及歷節風,越婢湯證而帶血虛者。又用於後世五積散之所主治,有速效。此古方之妙,不可輕侮也。」

桂枝湯

  • 1.《醫方集解》:「加附子以散寒濕)。本方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名桂枝新加湯(仲景):治傷寒汗後身痛,脈來沉遲(沉遲,汗後血虛也,正氣虛矣,外邪豈能出乎,與桂枝湯以解未盡之邪,加芍藥、人參斂陰以益營血)。本方減甘草一半,加芍藥一倍,名桂枝加芍藥湯(仲景):治太陽誤下腹痛,屬太陰證。
  • 2.《金匱方歌括》:「元犀按。痙是血虛筋燥為病。言濕者。是推其未成痙之前。濕氣挾風而鬱成內熱也。本條云。太陽症備脈反沉遲者。此沉遲乃血虛所致。非臟寒症也。故以桂枝湯和營衛以祛風。加栝蔞根。則清氣分之熱。而大潤太陽既耗之液。則經氣流通。風邪自解。濕氣自行。筋不燥而痙愈矣。

炙甘草湯

  • 1.《醫方考》:「結與代,皆止脈也,此由氣血虛衰,真氣不能相續,故有此脈。心動悸者,動而不自安也,亦由真氣內虛所致,補虛可以去弱,故用人參、甘草、大棗;溫可以生陽,故用生薑、桂枝;潤可以滋陰,故用阿膠、麻仁;而生地、麥冬者,又所以清心而寧悸也。
  • 2.《成方切用》:「(仲景),治傷寒脈結代,心動悸。及肺痿,咳唾多,心中溫溫液液者。(脈動而中止,能自還者曰結,不能自還曰代。氣血虛衰,不能相續也。心中動悸,真氣內虛也。肺痿濁唾多者,以胃中之津液上供,悉從燥熱化為涎沫也。)寶鑑用治呃逆。
  • 3.《長沙方歌括》:「男元犀按。此證必緣發汗過多所致。汗為心液。心液傷則血虛不能養心。故心動悸。心液傷則血不能榮脈。故脈結代。取地黃、阿膠等。為有形之品補有形之血另立法門。

黃芩湯

  • 1.《湯頭歌訣》:「)前症兼嘔此能平。單用芍藥與甘草(炙,等分,名芍藥甘草湯,仲景。)散逆止痛能和營。(虞天民曰:白芍不惟治血虛,兼能行氣。腹痛者,營氣不和,逆於內里,以白芍行營氣,以甘草和逆氣,故治之也。)

歸脾湯

  • 1.《祖劑》:「即歸脾湯去黃耆、白朮、木香、甘草、龍眼肉,加柏子仁、石菖蒲、乳香、硃砂、琥珀,治氣血虛,夢中多驚者。
  • 2.《退思集類方歌注》:「(此方與逍遙散、越鞠丸可出入加減用之。)大凡雜證多肝病,(雜證之中,肝病十居六七。)圖治還宜隨證觀。(肝之治有數種:水衰而木無以生,地黃丸乙癸同源是也;土衰而木無以植,參苓白朮散緩肝培土是也。本經血虛有火,用逍遙散清火;血虛無火,用歸脾湯養營。
  • 3.《証治準繩‧幼科》:「若眼眶瞤動者,肝木乘脾土也,用抱龍丸。若愈後驚悸不寐,或寐中發搐咬牙,目睛瞤動者,血虛不能榮筋脈也,用補中益氣湯或歸脾湯加茯苓、五味。蓋有餘者,邪氣實也,不足者,真氣虛也,凡病氣有餘,當認為不足,此證兼屬肝脾,多為慢驚之漸。
  • 4.《女科經綸》:「若體倦食少,口乾潮熱,乃肝脾鬱火傷血,加味逍遙散。若疙瘩痛癢,寒熱往來,乃肝經風熱傷血,柴胡、山梔、黃連。若不寐、盜汗、內熱晡熱,乃脾經血虛,歸脾湯。兼寒熱,加山梔、熟地。如愈後身起白屑,搔則肌膚如帛所隔,此氣血虛,不能榮於腠理也,十全大補湯。
  • 5.《女科指掌》:「處女初經腹痛不寧,氣喘促,心神恍惚,師尼不月,往來寒熱,內潛消相火奔騰。柏子丸、生地丸清心而退熱。交加散、調經散止痛以祛寒。赤帶須尋龍骨散,白崩應服馬蹄丸。歸脾湯治血脫血虛,心脾有損。威喜丸療白淫、白濁、水火不交。失笑、烏賊止失血,心痛茯苓鹿角截。
▼ 展開更多

小建中湯

  • 1.《長沙方歌括》:「蔚考。金匱黃耆建中湯有加減法。小建中湯無加減法。今查內臺方議亦有加減。未知為年久脫簡。抑或許氏新附與否。姑錄之以備參考。方議載建中湯治虛痛者。加黃耆。治心痛者。加元胡索。治血虛者。加當歸、川芎。治盜汗多者。加小麥、茯神。治虛中生熱。加柴胡、地骨皮。
  • 2.《醫學摘粹》:「如外感風寒,內挾水飲,宜溫散者,以小青龍湯主之。宜清解者,以小柴胡湯主之。如內傷咳嗽,血虛有寒者,以小建中湯主之。如內傷咳嗽,氣逆有火者,以麥冬湯主之。或外感,或內傷,如火熱乘肺,咳唾有血者,以《千金》麥門冬湯加減主之。
  • 3.《張卿子傷寒論》:「傷寒二三日。邪氣在表。未當傳裡之時。心中悸而煩。是非邪氣搏所致。心悸者。氣虛也。煩者。血虛也。以氣血內虛。與小建中湯。先建其里。
  • 4.《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沈(二十九歲),男子左血右氣,左麻木,血虛生風,延右面頰,及陽明脈矣。以辛甘血藥理血中之氣(此血熱生風之症。)
  • 5.《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秦(四十七歲),血虛肝風頭暈(玉女煎加減,方如鮮花,恰當病情。)
▼ 展開更多

參苓白朮散

  • 1.《女科折衷纂要》:「婦人經水將行,必泄瀉三日,然後經行。其脈濡弱者,此脾虛也。脾屬土屬濕,經水將動,脾血先已流注血海,然後下流為經。脾血既虧,則虛而不能運行其濕,宜服參苓白朮散(濡弱二字足徵脾虛,此脾氣虛而非脾血虛也,用藥當矣。而血虧不運之說欠妥)。

當歸散

  • 1.《女科折衷纂要》:「薛立齋云:前若肝腎虛熱用許學士當歸散,肝血虛熱四物加柴胡、山梔、丹皮,肝火內動小柴胡加山梔、丹皮,肝火血燥加味逍遙散,脾經鬱火加味歸脾湯,肝脾鬱火歸脾逍遙兼服,肝腎虧損歸脾、六味兼服,仍與月經不調參用。

當歸四逆湯

  • 1.《兒科要略》:「(六)驚風發表祛邪無效,其人血虛內寒者,手足冷,脈遲細,宜當歸四逆湯。其人體實者,汗出不解,內熱仍蒸,宜葛根湯、白虎湯合治之。

當歸芍藥散

  • 1.《金匱方歌括》:「男元犀按。懷妊腹痛。多屬血虛。而血生於中氣。中者土也。土過燥不生物。故以歸、芎、芍藥滋之。土過濕亦不生物。故以苓、朮、澤瀉滲之。燥濕得宜。則中氣治而血自生。其痛自止。

防己黃耆湯

  • 1.《醫方論》:「去風先養血,治濕先健脾,此一定之法。此症乃風與水相乘,非血虛生風之比。故但用治風逐水健脾之藥,而不必加血藥。但得水氣去而腠理實,則風水亦不能獨留矣。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 1.《退思集類方歌注》:「)不用附子及乾薑,助陽過劑陰反灼。(當歸四逆不用薑、附者,陰血虛微,恐反灼其陰也。)

理中湯

  • 1.《婦人規》:「_理中湯_(見血虛經亂)
  • 2.《婦人規》:「_理中湯_(見血虛經亂)
  • 3.《瘍醫大全》:「若人無故舌痹者,不可作風熱治。蓋由心血不足,血虛火爍耳,理中湯合四物湯治之。(《錦囊》)

黃耆建中湯

  • 1.《雜病心法要訣》:「自汗表虛黃耆草,玉屏風散術耆防,氣虛加參陽虛附,血虛黃耆建中湯。

葛根湯

  • 1.《女科秘旨》:「孕婦無故忽然僵撲。左脈微數。而右脈滑大者。是血虛。陰火炎上。鼓動其痰。四物湯養血。加芩連降火。兼用二陳湯化痰下氣。或加竹瀝薑汁。

麻黃湯

  • 1.《傷寒明理論》:「麻黃湯主傷寒。寒則傷榮。寒邪並於榮。則榮實而衛虛。內經所謂氣之所併為血虛。血之所併為氣虛者是矣。故麻黃佐以杏仁。用利氣也。若是之論。實處方之妙理。製劑之淵微。該通君子。熟明察之。乃見功焉。

大柴胡湯

  • 1.《古今醫統大全》:「或問:傷寒有表復有里證,用大柴胡湯之緩劑下之何如?答曰:大柴胡湯,傷寒下藥,與三承氣湯之次也。其間應下,尚有表證,多或虛弱易動者,宜用大柴胡湯緩方為至穩。若血虛人,更加當歸。虛弱用之穩,為其有人參甘草和中故也。

小青龍湯

  • 1.《備急千金要方》:「若逆而納麻黃,其人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髮其陽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