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十九 (6)

回本書目錄

卷十九 (6)

1. 肘癰門主論

《心法》曰:肘癰生於肘之圍繞,由心肺風火凝結而成。形小為癤,形大為癰。

白話文:

肘部癰腫的成因主要在於心肺的風火鬱結,凝聚在肘部周圍而形成。腫塊較小者為癤,較大者為癰。

2. 手足魚臍瘡門主論

申鬥垣:魚臍瘡形似魚臍,生於肘肚者,是手少陰心經多氣少血,少海、靈道上是也。生於小腿肚者,是足少陽膀胱經多血少氣,承山、飛揚二穴上下是也。(《啟玄》)

白話文:

申鬥垣說:魚臍瘡長得像魚的肚臍,如果長在肘窩,是因為手少陰心經氣多血少,少海、靈道穴位附近就是這個位置。如果長在小腿肚,是因為足少陽膀胱經血多氣少,承山、飛揚穴位上下就是這個位置。(出自《啟玄》)

3. 腕癰門主論

王肯堂曰:腕癰生於手屈之處,俗名手牛押屈,此手三陰經風熱聚毒之所致也。(《準繩》)

李東垣曰:腕癰生於手腕背,而屬手三陽,由風火凝結而成,乃皮肉澆薄之處。若遷延日久不潰,或漫腫平塌,既潰,腐爛露骨者逆,難於收功。

白話文:

腕癰門主論

王肯堂說:腕癰長在手彎曲的地方,俗稱「手牛押屈」,這是手三陰經風熱聚集化膿所造成的。(出自《準繩》)

李東垣說:腕癰長在手腕背面,屬於手三陽經,是由風火凝結而成的,這是皮膚肌肉薄弱的地方。如果拖延很久不潰爛,或者腫脹平坦,即使潰爛了,腐爛到露出骨頭的,屬於病情嚴重逆轉,很難痊癒。

4. 兌疽門主論

陳實功曰:兌疽生於手之動脈處,腫痛寒熱,痛徹手膊,舉動不便者是。

朱丹溪曰:兌疽生手腕裡面橫紋後,前稍動脈之間,左右同,乃肺經門戶。若發疽或潰深,則肺氣大泄,最為險候。

白話文:

兌疽門主論

陳實功說:兌疽長在手的動脈處,腫痛伴有寒熱,疼痛會延伸到手臂,使得活動不便。

朱丹溪說:兌疽長在手腕內側橫紋之後,動脈前方附近,左右手腕都可能發生,這是肺經的門戶。如果長了疽而且潰爛很深,就會導致肺氣大量流失,這是非常危險的徵兆。

5. 瘑瘡門主論

王肯堂曰:瘑瘡生於手足間,相對如新茱萸,癢痛折裂搔破,則黃水淋漓,有孔如瘑,久而生蟲。(《準繩》)

《心法》曰:瘑瘡生於指掌之中,形似茱萸,兩手相對而生,亦有成攢者。初起黃白膿泡,癢痛無時,破流黃汁,時好時發,極其疲頑。由風濕客於膚腠而成。宜以潤肌膏搽之。若日久,內必生蟲,用藜蘆膏擦之。兼戒口味。

白話文:

王肯堂說:瘑瘡長在手腳之間,彼此相對,像新生的茱萸,又癢又痛,抓破後會流出黃水,留下像瘑一樣的小孔,時間久了還會生蟲。(出自《準繩》)

《心法》說:瘑瘡長在手指手掌之間,形狀像茱萸,兩手相對著長,也有成群出現的。初期是黃白色的小膿泡,又癢又痛,沒個時間點,破掉後流出黃色液體,時好時壞,非常頑固難治。這是因為風濕侵犯皮膚肌膚造成的。應該用潤肌膏塗抹。如果時間久了,裡面一定會生蟲,就要用藜蘆膏擦拭。還要忌口。

6. 瘑瘡門主方

藜蘆膏

苦參,藜蘆(各一兩)

豬油八兩熬枯去渣,入松香一兩化開離火,加枯礬、雄黃一兩攪勻,候溫塗之。

白話文:

瘑瘡主方:

將苦參、藜蘆各一兩,用豬油八兩熬乾去除雜質,再加入松香一兩使其融化,離火後加入枯礬、雄黃各一兩拌勻,待溫熱後塗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