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卷四十 (24)
卷四十 (24)
1. 似證辨疑
)以表之。不可大用燥熱辛甘之劑,恐愈耗津液。若在半表半裡,以小柴胡湯去半夏加減和之。蓋半夏能燥津液故去之。若邪在裡用調胃承氣湯去芒硝加減用之,慎勿用寒涼以傷胃氣,胃氣一傷,飲食便廢矣。此治久病感寒之大法也。夫久病產後,但傷其寒者,不可大發表,大攻裡,發表則重虛其陽,攻裡則重虛其陰,必致夭亡。產後久病,固不宜大汗大下,設病勢危篤,又當從權也。
感冒,感冒者,非冬時正傷寒也,今人不分感冒與正傷寒,一概混治者多矣。蓋冬中殺厲之氣,名正傷寒,春秋夏則為溫為涼為暑,何得有寒?間有非時寒邪,人或感之,名曰感冒。既曰感冒,則所病非輕,亦不得用冬時正傷寒辛甘辛溫之藥,當用微辛涼以解之。(如紫蘇、乾葛、羌活之類。
)況人春夏皮膚緩而腠理疏,則邪易入,或勞力汗出而遇微寒,或自外卸衣,或畏暑貪涼,或天時暴寒,皆能傷之,其證鼻塞清涕,咳嗽頭痛,身微發熱微惡寒,此感冒證也。又何得謂之傷寒哉!或曰:夏天既無寒,間有陰證而用四逆湯何也?曰:夏月三陰在內用事,此人必有房事致腎經空虛,或食冷物,徑中本經而成此證,足者陰經所過之處,或是履寒水徑中本經之絡而成此證,則不謂夏月有寒,此自傷之也,亦急溫之。此夏月腎虛中寒之證,除此則為中暑,為熱病。
所以春夏只有溫暑,間有微寒,人或感之,則名為感冒,不得律為正傷寒矣。
白話文:
[似證辨疑]
(一) 這種情況的病症表現是表證。 不可以使用過於燥熱、辛辣甘甜的藥物,否則會更加損耗津液。 如果病邪在半表半裡之間,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去掉半夏再做加減來調和。因為半夏會使津液乾燥,所以要去掉。如果病邪已經進入體內,可以使用調胃承氣湯去掉芒硝後再做加減來使用。千萬不要使用寒涼的藥物來傷害胃氣,一旦胃氣受損,就會導致食慾廢絕。這是治療久病感受寒邪的大原則。對於久病或產後的人,如果只是受了寒,不可以過度發汗解表,也不可以過度攻下體內,因為發汗會使陽氣更加虛弱,攻下會使陰液更加虧損,最終會導致死亡。產後久病,本來就不應該大量發汗或攻下,但如果病情危急,又應該權衡情況而用藥。
(二) 感冒,所謂的感冒,並不是冬天感受到的正傷寒。現在的人大多不區分感冒和正傷寒,一概混在一起治療。冬天天氣嚴寒,感受到的邪氣稱為正傷寒;而春、秋、夏三季天氣則為溫、涼、暑,怎麼會有寒邪呢?偶爾會有不合時令的寒邪,人們感受之後,就稱為感冒。既然說是感冒,那麼病情就不是輕微的,也不可以使用冬天治療正傷寒時常用的辛辣甘溫藥物,應該使用稍微辛涼的藥物來解表。(例如紫蘇、葛根、羌活之類的藥物。)
(三) 何況春夏時節,人的皮膚鬆弛,腠理疏鬆,病邪容易侵入。可能是因為勞動出汗時遇到微寒,或者自己脫衣服,或者貪圖涼快,或者天氣突然變冷,這些都可能導致感受寒邪,其症狀為鼻塞、流清鼻涕、咳嗽、頭痛、身體稍微發熱、稍微怕冷。這就是感冒的症狀,怎麼可以稱之為傷寒呢?
(四) 有人問:夏天既然沒有寒邪,為什麼有陰證反而要用四逆湯呢? 答:夏天三陰經在體內發揮作用,如果這個人有房事導致腎經空虛,或者吃了寒涼的食物,導致邪氣直接進入本經,就形成了這種證狀。或者足部是陰經經過的地方,可能是腳踩到寒水,導致邪氣進入本經的絡脈,就形成了這種症狀。這並不是說夏天有寒邪,而是因為自己傷害了自己,應該趕快溫補。這是夏天腎虛而感受寒邪的症狀,除此之外,其他的就屬於中暑或熱病了。
(五) 所以春夏時節只有溫邪和暑邪,偶爾會有微寒,人們感受之後,就稱之為感冒,不可以把它歸類為正傷寒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