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卷四十 (21)
卷四十 (21)
1. 似證辨疑
熱厥似寒厥,寒熱之厥,辨在何處?蓋寒厥四肢逆冷,過乎肘膝,指甲青,脈沉細無力,有寒證見於外;若熱極而厥者,火極似水,雖厥而指甲尚溫。不似寒厥過乎肘膝,脈來沉實,大而有力,以此為別。
直中咽痛似傳經咽痛,直中、傳經皆有咽痛,不知傳經咽痛,必口燥渴能消水,大便閉,不閉則下利腸垢,小便短赤;若直中咽痛,則脈來無力,或下利清穀,口不渴而咽痛者,名曰腎傷寒,急用半夏桂甘湯。即傳經咽痛,宜用苦寒之劑。二者總在渴不渴,消水與不消水辨焉。
太陽無脈似陰脈,太陽無脈,(即脈不出也。)認作陽證見陰脈者,不可也。蓋太陽無脈因寒邪在肌膚,凝滯不行,血脈難以周流,故無脈乃表感寒邪深重,外必見太陽證方是,當大發表以通血脈,豈得混作陽證見陰脈乎。
太陽脈似少陰,有太陽脈似少陰,別之奈何?在外絕是太陽表證,頭痛發熱,惡寒身痛,脈當浮緊,今反沉遲無力,(此取脈不取證也。)是太陽表證得少陰脈,此裡虛久寒,正氣衰弱,故脈不能浮緊而見沉細。若正氣旺,脈必浮緊,何至沉遲無力,故用四逆湯使正氣旺,逼寒外出,脈遂自然浮緊,設誤投麻黃髮表,是重虛其虛矣。
太陽腑證似里證,太陽腑證與里證有辨。蓋太陽腑者膀胱也,膀胱所以盛溺。若溺短赤,即太陽腑病。誤以溺赤為里證者,非太陽始受病,必頭痛發熱,甚則邪傳於本腑,遂便赤。此邪只在太陽經腑,其他臟腑平和無恙,勿作里證,治當兩解太陽經腑之邪,發散中加滲利藥如五苓散,(五苓散治太陽腑,白朮澤瀉豬茯苓,膀胱氣化添官桂,利便消暑煩渴清,除桂名為四苓散,無寒但渴服之靈。《湯頭》)即太陽腑藥也。
今人見病起有表證兼溺赤,即不敢用發散,然果是里證而小便短赤,無一毫表證,清利無防。若溺赤而兼有表證,外無胃腑證者,此是太陽經腑俱病,當即發表,又何疑焉。
津液內竭誤利小便,有津液內竭,小便不利,而失錯利之過矣。蓋人身之汗與溺同源。經云:天寒衣厚則為氣為溺,天熱衣薄則為汗。言寒則溺多而汗少,熱則汗多而溺少,陽明腑病汗多小便不利者,皆津液內竭,妄利之重虛其虛,而便愈不利矣。果是里證,熱在下焦,及未曾大汗而小便不利者,方用滲利之品。
若一見自汗,或大汗後小便不利者,乃津液內竭,切勿輕利也。
兩感須分傳中,兩感者,陰陽雙傳也,表裡並行,如膀胱與腎,脾與胃,肝與膽俱傷,若與他經同見,即為合病,或表裡俱見,遂非兩感矣。如《活人書》宜先救里以四逆湯,以《六書》言不可救,以攻為主,二者偏見,非活法也。果見下利清穀,必先救里,果見煩滿口乾,則先攻裡。
白話文:
似證辨疑
熱厥和寒厥 熱厥看起來像寒厥,那寒厥和熱厥的區別在哪裡呢?寒厥的特點是四肢冰冷,而且冷到超過手肘和膝蓋,指甲會呈現青紫色,脈象沉細無力,並且伴隨其他寒症的表現。而熱厥則是因為體內熱到極點,熱極生寒,雖然也會出現四肢厥冷,但指甲摸起來還是溫熱的,不像寒厥一樣冰冷超過手肘和膝蓋,而且脈象是沉實有力,比較粗大。這就是兩者的區別。
直中咽痛和傳經咽痛 直中(疾病直接侵犯內臟)和傳經(疾病由表入裡傳遞)都會引起咽喉疼痛,要怎麼區分呢?傳經的咽痛,患者一定會覺得口乾舌燥,想喝水,大便不通暢,就算有大便也是腹瀉且糞便中含有未消化物,小便量少且顏色深黃。而直中的咽痛,患者脈象無力,可能腹瀉且大便中含有未消化物,且雖然咽喉疼痛,但不會口渴。這種情況叫做腎傷寒,需要立即用半夏桂甘湯治療。而傳經咽痛則應該使用苦寒的藥物。總的來說,區分這兩者的關鍵在於患者是否口渴,以及是否想要喝水。
太陽無脈和陰脈 太陽病(指外感初期的疾病)沒有脈象(指的是摸不到脈搏),絕對不能認為是陽證(熱證)出現了陰脈(寒證)。太陽病無脈是因為寒邪侵入皮膚,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脈搏難以顯現,這表示外感寒邪嚴重,患者一定會有太陽病的症狀。這時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疏通血脈,絕對不能誤認為是陽證出現陰脈。
太陽脈和少陰脈 有時候太陽病的脈象會很像少陰病(指體內虛寒的疾病)的脈象,要怎麼區分呢?太陽病的特徵是外感表證,會出現頭痛、發熱、怕冷、身體痠痛,脈象應該是浮緊的,但如果脈象反而變成了沉遲無力(這是根據脈象判斷而不是根據症狀),這表示雖然有太陽病的表證,但脈象卻是少陰病的脈象,是因為患者體內虛寒太久,正氣衰弱,導致脈象無法浮緊而呈現沉細。如果正氣充足,脈象一定會是浮緊的。所以應該用四逆湯來增強正氣,逼迫寒邪外出,脈象自然就會恢復浮緊。如果誤用麻黃發散,反而會加重虛弱。
太陽腑證和里證 太陽腑證(指膀胱的疾病)和里證(指內臟的疾病)之間有區別。太陽腑是指膀胱,膀胱是儲存尿液的地方。如果小便量少且顏色深紅,就是太陽腑的疾病。如果把小便顏色深紅誤認為是里證,那這個疾病並不是從太陽開始發病的,而是疾病傳入到膀胱的結果,患者一定會伴隨頭痛發熱,甚至疾病會傳入到膀胱。這個疾病只在太陽經脈和膀胱,其他臟腑沒有問題,不能當作里證來治療。應該同時治療太陽經脈和膀胱的邪氣,可以用發散藥加上利尿藥,例如五苓散。五苓散是治療太陽腑的藥方。
現在的人,看到疾病剛開始有表證(外感症狀)又出現小便量少顏色深紅,就不敢使用發散藥,但如果真的是裡證而小便顏色深紅,而且沒有表證,使用清利藥是沒有問題的。如果小便顏色深紅,同時又伴隨表證,而且沒有胃腸方面的問題,這表示太陽經脈和膀胱都有病,應該立即使用發散藥,不要遲疑。
津液內竭誤用利小便 當體內津液(指體液)不足時,可能會出現小便不順暢的情況,如果這時候誤用利尿劑就會造成更大的錯誤。人體的汗液和尿液是同一個來源。《黃帝內經》說,天氣寒冷、衣服穿得厚的時候,體液會變成尿液,天氣炎熱、衣服穿得薄的時候,體液會變成汗液。也就是說,天氣寒冷的時候尿液會比較多,汗液會比較少,天氣炎熱的時候汗液會比較多,尿液會比較少。如果陽明病(指胃腸疾病)導致汗多、小便不順暢,往往是津液內竭,這時如果誤用利尿劑,會讓津液更加不足,反而會讓小便更加不順暢。如果真的是裡證,熱邪在下焦,或者沒有大量出汗就出現小便不順暢,才可以考慮使用利尿劑。
如果看到病人自汗或者大量出汗之後出現小便不順暢,這是津液內竭,絕對不能輕易使用利尿劑。
兩感和傳中 兩感指的是陰陽兩經同時受到外邪侵襲,表裡同時發病,例如膀胱和腎、脾和胃、肝和膽同時發病。如果和其他經脈同時發病,這叫做合病;如果表裡都出現症狀,這就不是兩感了。《活人書》認為兩感應該先救裡,用四逆湯來治療;《六書》則認為兩感不能救,應該以攻邪為主。這兩種說法都太過偏頗,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如果病人出現腹瀉且糞便中含有未消化物,應該先救裡;如果病人出現煩躁、腹脹、口渴,應該先攻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