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世澄

《瘍醫大全》~ 卷四十 (22)

回本書目錄

卷四十 (22)

1. 似證辨疑

大法傳經兩感先治表,直中兩感先救里,或救或攻,以治其急為上。(以陰經中分寒熱,於裡證內別虛實,故知屬於傳中,不可拘傳中二字,不然既兩感何得又傳中,既傳中又何得謂之兩感耶!)試以直中兩感論,外證頭痛發熱,脊項強痛者,太陽表證也;下利清穀,脈來沉遲無力,少陰寒證也,表急者麻黃湯為主,加溫熱之品。(如麻附細辛湯是也。

)裡急者,以四逆湯為主,加發表藥,令表裡兩解。表裡俱急則先治其一,若表盛於外而熱盛於內,名曰傳經兩感,外證頭痛發熱太陽也,嗌乾口渴腹滿少陰也,如是隻以解表為主,加辛涼藥。

如口渴腹脹滿,里證急者,方敢攻裡,必加辛涼解表,何也?凡傳經不與直中同看,直中寒邪徑入陰經,五臟已危,必先救里,傳經自表入里,若里證不急,有一毫表證必先解表而後攻裡。《內經》所謂逐邪必絕其源者是也。如陽明與太陽俱盛於外,頭疼目痛發熱,陽明也,腹脹自利口渴,太陰也。

陽明經病在者,宜解肌為主加涼藥治里,陽明腑病同見者,調胃承氣湯下之。如少陽與厥陰證俱盛於外,耳聾口苦發熱,少陽也,口渴囊縮,厥陰也。少陽證急以小柴胡湯主之,加以涼藥治里,厥陰消渴囊縮者,則以承氣為主,加柴胡半夏治表。噫!兩感固為不救,司命者能操活法,或可冀生。

總之兩感之寒,宜先救里,兩感之熱,宜先解表,此治兩感之大法,亦治兩感之活法也。

合病並病,夫合病者用也,或二陽形證俱見,或三陰形證俱見,謂之曰合。並者歸也,先二陽形證俱病,後一陽病里,一陽形證在外,方謂之曰並。其合病並病形證,辨在何處?合病如外見脊腰疼痛及耳聾、脅痛,乃太陽與少陽合病也。外見耳聾、脅痛,及目痛、鼻乾,乃少陽與陽明合病也,如此方謂之合併病。

如外先見腰脊強及耳聾、脅痛,後耳聾、脅痛止,單腰脊項強者,此少陽並於太陽也。外先見耳聾、脅痛,後目痛、鼻乾,鼻乾止而單耳聾、脅痛者,此陽明並於少陽也,外先見目痛、鼻乾及腰脊項強,已而單目痛、鼻乾,此太陽並於陽明也。如此方謂並病。又曰:一經不徹,復過一經,亦名並病,蓋陽主動,動則合,合則並,陰主靜,靜則無合併之理。假如與陰經同見,或兩感,或為表裡俱見,則不為合病、並病矣。

仲景云:三陽有合病,有並病,陰經既無合併,治法當從表不從里明矣。三陽合病,以解表、發表為主,看某一經形證多者,則以某一經藥為主治,加他經藥在內,此治合病之大法也。若並病看並於何經,並於太陽則發表,並於陽明經則解肌,並於腑則下之,並於少陽則和解,此治並病之大法也。

然而三陽合病,間有下者何也?蓋三陽合病宜下,外無惡寒必惡熱、譫語,已合陽明之腑,方可用調胃承氣湯,若有一毫惡寒,不見惡熱譫語,孰敢下乎。

白話文:

[似證辨疑]

如果外感是「傳經兩感」(指病邪從體表傳入體內的兩條經絡),應該先治療表證;如果是「直中兩感」(指病邪直接侵犯體內的兩條經絡),則要先救治裡證。要救治還是要攻邪,都以治療最緊急的狀況為優先。 (要區分陰經裡面的寒熱證,並辨別裡證的虛實,因此知道這是屬於傳經的狀況,不能被「傳經」兩個字所限制。否則,既然是兩感,怎麼又會是傳經呢?既然是傳經,又怎麼會說是兩感呢?)

現在來討論直中兩感的狀況。如果出現頭痛發熱、後背和脖子僵硬疼痛等外在症狀,這是屬於太陽經的表證;如果出現腹瀉,大便清稀、脈象沉遲無力等症狀,這是屬於少陰經的寒證。表證緊急時,要以麻黃湯為主方,再加入溫熱的藥物(例如麻附細辛湯)。

裡證緊急時,要以四逆湯為主方,再加入發散表邪的藥物,使表裡之邪同時解除。如果表裡證都緊急,要先治療其中一個。如果表證在外比較嚴重,而熱證在體內比較嚴重,這種情況稱為傳經兩感。外在症狀如頭痛發熱,屬於太陽經;咽喉乾燥、口渴、腹部脹滿,則屬於少陰經。像這種情況,應該以解除表邪為主,再加入辛涼的藥物。

如果出現口渴、腹脹滿等裡證較緊急的情況,才能考慮攻下裡證,但一定要加入辛涼的藥物來解除表邪。為什麼呢?因為傳經和直中兩感的處理方式不同。直中兩感是寒邪直接進入陰經,五臟已經危險,必須先救治裡證;而傳經是由表入里,如果裡證不緊急,只要有一點表證,就必須先解除表邪,然後才能攻下裡證。《內經》說的「驅逐邪氣必須斷絕其根源」就是這個道理。

例如,如果陽明經和太陽經的病邪同時在表,出現頭痛、眼睛痛、發熱等陽明經的症狀,以及腹脹、腹瀉、口渴等太陰經的症狀。對於陽明經的病邪,應該以解肌為主,再加入清涼的藥物來治療裡證;如果同時出現陽明腑的病變,則要用調胃承氣湯來攻下。如果少陽經和厥陰經的病邪同時在表,出現耳聾、口苦、發熱等少陽經的症狀,以及口渴、陰囊收縮等厥陰經的症狀。少陽證緊急時,要以小柴胡湯為主方,再加入清涼的藥物來治療裡證;如果厥陰經出現消渴和陰囊收縮的症狀,則要以承氣湯為主方,再加入柴胡和半夏來治療表證。唉!兩感雖然通常被認為是難以救治的,但如果醫生能靈活運用治療方法,或許還有一線生機。

總之,兩感的寒證,應該先救治裡證;兩感的熱證,應該先解除表邪。這就是治療兩感的總體原則,也是應對兩感的靈活方法。

再來討論合病和並病。「合病」是指同時出現兩個或三個經絡的症狀,例如同時出現兩個陽經或三個陰經的症狀;「並病」則是指病邪先侵犯兩個陽經,之後又侵犯一個陽經的裡證,或是一個陽經的表證。要如何區分合病和並病的症狀呢?

合病就像外在出現背腰疼痛,以及耳聾、脅痛等症狀,這是太陽經和少陽經的合病;外在出現耳聾、脅痛,以及眼睛痛、鼻子乾燥等症狀,這是少陽經和陽明經的合病。像這樣才是合病。

並病就像先出現背腰僵硬和耳聾、脅痛等症狀,之後耳聾、脅痛消失,只剩下背腰和脖子僵硬,這是少陽經的病邪轉移到太陽經;先出現耳聾、脅痛,之後眼睛痛、鼻子乾燥,鼻子乾燥消失,只剩下耳聾、脅痛,這是陽明經的病邪轉移到少陽經;先出現眼睛痛、鼻子乾燥,以及背腰脖子僵硬,之後只剩下眼睛痛、鼻子乾燥,這是太陽經的病邪轉移到陽明經。像這樣才是並病。還有一種說法是:一個經絡的病邪沒有完全解除,又轉移到另一個經絡,也稱為並病。陽經主動,所以容易合病,合病後容易形成並病;陰經主靜,所以不會有合病和並病的情況。如果病邪和陰經同時出現,不論是兩感,還是表裡同時出現,都不屬於合病和並病。

張仲景說:「三陽經有合病和並病,陰經沒有合病和並病」,這說明治療方法應該從表證入手,而不是從裡證入手。三陽經的合病,應該以解除表邪為主,再看哪一個經絡的症狀比較多,就以那個經絡的藥物為主,再加入其他經絡的藥物。這就是治療合病的基本原則。對於並病,要看病邪轉移到哪一個經絡,轉移到太陽經就發散表邪,轉移到陽明經就解肌,轉移到陽明腑就攻下,轉移到少陽經就和解。這就是治療並病的基本原則。

然而,為什麼三陽經的合病有時也會用攻下的方法呢?這是因為三陽經的合病應該用攻下法,如果外在沒有惡寒,反而出現惡熱、胡言亂語等症狀,就表示病邪已經傳入陽明腑,這時才能使用調胃承氣湯。如果還有一絲惡寒,沒有惡熱和胡言亂語的症狀,怎麼敢輕易攻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