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瘍醫大全》~ 卷四十 (20)
卷四十 (20)
1. 似證辨疑
少陰似太陽,有少陰直中發熱。似太陽發熱,何以辨之?曰:蓋太陽發熱,必有頭痛,脈浮而緊,宜麻黃湯。少陰屬裡寒,不當發熱,今發熱何也?乃表裡俱傷。惟表有寒故發熱,雖發熱脈必沉遲,或下利清穀,當用麻黃、細辛以發表,附子以溫中,令表裡寒邪兩解。若有頭痛發熱而脈重緊,即是太陽表證,又何以為少陰熱乎?經云:陰證少頭痛,設有頭痛發熱,兼之下利清穀,即是兩感於寒也。而非少陰熱矣。
陽明經證似腑證,有陽明經證誤作陽明腑證者,如何辨?蓋陽明經病,表病里和也,陽明腑病,里病表和也,經腑同見者,表裡俱病也。經則目痛鼻乾,無便閉、譫語、惡熱等證,此不可下。腑則惡熱、自汗、便結,無頭痛、惡風、惡寒,此不可汗。然汗解者,汗陽明之經,而不汗陽明之腑,下者下陽明之腑,而非下陽明之經也。
表證自汗似里證自汗,有表汗認為里汗,何以別之?蓋表病自汗,太陽傷風也,里病自汗,熱邪傳腑也。風者善行數變,性主舒暢萬物,人身腠理開,故自汗必惡風、頭痛、發熱,其脈浮而緩;若里證自汗,因熱傳腑,熏蒸鼎沸,亦腠理開而自汗,惡熱甚,外無大表證,其脈洪而有力。一惡風、脈浮而緩,一惡熱、脈洪有力,須細察之。
表證身痛似直中身痛,表病身痛似直中身痛,從何分別?蓋表證身痛,太陽傷寒也;里證身痛,寒邪直中三陰也。名曰表,則頭痛發熱;名曰陰,又何有頭痛、發熱。表證身痛者重表之,直中身痛者重溫之。皆寒為病,以寒主凝滯血脈,故令人身痛。若熱則無身痛證。
如狂似正狂,如狂未若正狂之甚,陽熱盛極,令人發狂,其證大便閉結,小便短赤,面紅口乾。經曰:重陽者狂,此之謂與。若如狂乃蓄血下焦,小便自利,唇焦漱水不欲咽,當用桃仁承氣湯。一小便短少而狂甚,一小便自利而糞黑為別。
動陰血似衄血證,動陰血與鼻衄,何以異?蓋衄從鼻孔中流出,若動陰血則不止。在鼻乃少陰傳經,里證熱極而反厥逆者,是誤用麻附,以熱證而用熱藥,使內熱愈甚,迫血妄行,故從耳目、口鼻中滴流,名曰動陰血,非衄血也。
表惡寒似里惡寒,表惡寒不同里惡寒者,直中里證惡寒,外無一毫身熱頭痛;若表證惡寒,必有發熱頭痛之異。經曰:發熱惡寒者,發於陽;無熱惡寒者,發於陰。此乃千古確論。
陰躁似陽躁,有陰極反煩燥似陽躁者,何法辨之?蓋熱極煩躁,必口渴飲水能咽,或大便閉,或下利腸垢,腹中急痛;若直中陰寒反躁者,乃物極則反,口雖渴欲飲水不上咽,大概以脈消息之耳。辨其有力無力,脈稍有力而能咽水者,即是陽躁,非陰躁也。
瘀血發黃似鬱熱發黃,瘀血發黃與鬱熱發黃,何以別之?蓋當汗失汗,致熱邪傳裡,熏灼肌肉,熱弗能升越,令人發黃,則小便不利;若膀胱熱不解,瘀血蓄於下焦而發黃,則小腹硬痛,而小便自利。二證發黃,惟視小便利與不利耳。
白話文:
似證辨疑
少陰證狀類似太陽病,會有少陰經直達內臟引起的發熱。但少陰發熱與太陽發熱如何區分呢?太陽病發熱,一定伴隨頭痛,脈象浮緊,應該使用麻黃湯治療。少陰屬內在寒邪,不應該發熱,現在卻發熱,這是因為表裡都受傷了。由於表層有寒邪,所以發熱,即使發熱,脈象也必定沉遲,或者會下利清穀(大便稀薄如水),應當使用麻黃、細辛發表散寒,再用附子溫中,使表裡寒邪都得以解除。如果頭痛發熱且脈象沉重緊,那就是太陽表證,怎麼會是少陰熱呢?經書上說:陰證頭痛較輕微,如果出現頭痛發熱,又兼之下利清穀,那就是表裡都感受了寒邪,而不是少陰熱證。
陽明經證狀類似陽明腑證,陽明經證誤認為陽明腑證,如何區分呢?陽明經病,是表證和裡證同時存在;陽明腑病,是裡證和表證同時存在;如果經腑同時出現病症,就是表裡都生病了。陽明經證會有目痛鼻乾,沒有便秘、譫語(神志不清)、惡熱等症狀,這種情況不能使用瀉下藥。陽明腑證則會有惡熱、自汗、便秘,沒有頭痛、惡風、惡寒,這種情況不能使用發汗藥。能夠通過發汗治療的,是陽明經證,而不是陽明腑證;能夠通過瀉下治療的,是陽明腑證,而不是陽明經證。
表證自汗類似裡證自汗,表汗誤認為裡汗,如何區別呢?表證自汗,是太陽經受風寒;裡證自汗,是熱邪傳入腑臟。風邪善於遊走變化,舒暢萬物,使人體毛孔開放,所以自汗必定伴隨惡風、頭痛、發熱,脈象浮而緩;如果裡證自汗,是因熱邪傳入腑臟,如同蒸煮沸騰,也使毛孔開放而自汗,但惡熱明顯,沒有明顯的表證,脈象洪而有力。一個惡風、脈象浮緩,一個惡熱、脈象洪有力,必須仔細觀察區分。
表證身痛類似直中(內臟)身痛,表證身痛類似直中(內臟)身痛,如何區分?表證身痛,是太陽經受寒邪;裡證身痛,是寒邪直接侵犯三陰經。稱為表證,就會頭痛發熱;稱為陰證,又怎麼會有頭痛發熱呢?表證身痛著重治療表證,直中身痛著重溫補。都是寒邪致病,寒邪會阻滯經絡血脈,所以導致身痛。如果體內是熱證,就沒有身痛的症狀。
類似狂病的症狀,與真正的狂病的程度不同。陽熱盛極,會導致發狂,其症狀是大便閉結,小便短赤,面紅口乾。經書上說:陽氣過盛就會發狂,這就是這個道理。如果類似狂病的症狀,是下焦蓄血引起的,小便自利,嘴唇焦乾,漱口也不想吞咽,應該使用桃仁承氣湯治療。一個是小便短少而狂病嚴重,一個是小便自利且大便黑色,這是兩者的區別。
陰血妄動類似鼻出血,陰血妄動與鼻出血有何不同?鼻出血是血液從鼻孔流出,陰血妄動則不止於此。鼻子是少陰經循行的部位,裡證熱極而反致厥逆(肢體厥冷),這是因為誤用麻黃附子,用熱證治療熱證,使內熱更甚,迫使血液異常運行,所以從耳目、口鼻等處滴流,稱為陰血妄動,這不是鼻出血。
表證惡寒類似裡證惡寒,表證惡寒與裡證惡寒不同,裡證惡寒,體表沒有絲毫發熱頭痛;如果表證惡寒,必定有發熱頭痛的症狀。經書上說:發熱惡寒,是陽氣發病;不發熱而惡寒,是陰氣發病。這是千古以來確定的論斷。
陰虛煩躁類似陽虛煩躁,陰虛極度表現為煩躁,類似陽虛煩躁,如何區分?熱極煩躁,必定口渴想喝水,而且能咽下,或者大便秘結,或者下利腸垢(大便稀薄帶粘液),腹中急痛;如果因為陰寒直中而導致煩躁,這是物極必反,雖然口渴想喝水,卻咽不下,大概可以根據脈象來判斷。判斷脈象有力還是無力,脈象稍有力而且能咽水,那就是陽虛煩躁,而不是陰虛煩躁。
瘀血導致發黃類似鬱熱導致發黃,瘀血導致發黃與鬱熱導致發黃,如何區分?發汗過多,導致熱邪傳入內臟,灼傷肌肉,熱邪不能上升,導致發黃,那麼小便不利;如果膀胱熱邪不能解除,瘀血蓄積在下焦而導致發黃,那麼小腹硬痛,而小便自利。這兩種情況都導致發黃,只要觀察小便通暢與否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