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外因類 (41)
外因類 (41)
1. 瘧
渴欲水漿,藥入輒吐,人參煎湯效。(同上)
瘧疾每發,嘔吐不止,以鹽湯探之,吐出積痰為佳。嘔定,投清中導滯藥。(《六要》)
大凡寒熱乍已之時,胸中滿悶不退,皆痰涎之故也。(《沙篆》)
瘧疫兼證,瘧疾二三發或七八發後,忽然晝夜發熱,煩渴不惡寒,舌上胎刺,心腹痞滿,飲食不進,下證漸具,此溫疫者,瘧疾隱也,以疫法治之。溫疫晝夜純熱,心腹痞滿,飲食不進,下後脈靜身涼,或間日或每日,時惡寒而後發熱如期者,此溫疫解,瘧邪未盡也,以瘧法治之。(《溫疫論》)
凡瘧者寒熱如期而發,余時脈靜身涼,此常瘧也,以瘧法治之。設傳胃者,必現里證,名為溫瘧(按:此溫,溫疫之溫),以疫法治者生,以瘧法治者死。里證者,下證也,下后里證除,寒熱獨存者,是溫疫減,瘧證在也。瘧邪來去者宜疏,邪去而瘧勢在者宜截,瘧勢在而挾虛者宜補。疏以清脾次,截以不二飲,補以四君子。(同上)
瘧痢兼證,瘧後痢,(互見滯下門),凡治瘧疾、瀉痢並作合潮者,非時邪疫之氣,流運之所變致也。《內經》云: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病瘧。須傷寒溫瘧流變法中加減四逆湯主之(按:其方即四逆散,每服五錢,水二盞,粟米一捻,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協熱利不止,《活人》方中,葛根黃芩黃連湯。若同雜病治痢之方,熱藥治之,反致夭殃,傷人甚眾。(《端效方》)
瘧痢者,瘧久不瘥,寒熱邪氣內傳腸胃也。其病寒熱往來,痢下膿血,赤白相雜,腸中切痛,隨其陰陽而治之。(《聖濟》)(按:《外臺》引《備急》論瘧瘴後發痢,宜並參。)
瘧後之痢從虛治,故用補脾胃為主,佐治痢藥。(《統旨》)若其人不甚虛,痢重瘧輕,還當以痢治。(《大還》)
或瘧後痢,痢後瘧,或瘧痢並作,俱以柴苓湯、六和湯、清脾飲加減分利。虛者補脾和血,三白湯加黃連、木香、當歸、砂仁,或四獸飲、補中益氣湯。(《入門》)
若瘧後變症,惟痢最為危急,而其變痢之由,有因暑邪太盛,解散不早,即或解散,不能通暢,以至陷入於裡,變而為痢者,急用表裡分消之法以治之,連進大劑,以痢愈為度,痢愈瘧亦止,即不止。其發亦輕,仍隨經隨證施治。有因誤下,邪氣陷於內,變而為痢者,則必兼腹滿腫脹、嘔惡不思食等證,法宜逐邪去滯以培土,亦以痢愈為度。
此二因者,證之最急,治之之藥,必宜大劑,若膽小,雖用藥不謬,終不去病,以至遷延不救。(《尊生書》)
變成諸證,(不治證),若瘧之變病,總由攻消太過,三焦內虛,或脹滿,或浮腫,或泄瀉,或咳嗽,病雖有變,更當溫其中土,助其三焦。若脹滿者消之,浮腫者散之,泄瀉者通之,咳嗽者清之,一時暫松,不能全愈,耽延時日,斷未有不斃者也。(《醫學真傳》)
白話文:
瘧疾
口渴想喝水,但藥一吃下去就吐出來,這時可以用人參煎湯喝,會有效果。
瘧疾每次發作時,都會不停嘔吐,可以用鹽水催吐,把積在裡面的痰吐出來就好。等嘔吐停止後,再用一些可以清熱、理氣、導滯的藥。
通常在忽冷忽熱的瘧疾症狀剛結束時,如果胸口還是覺得悶悶不舒服,多半是因為體內有痰。
瘧疾合併其他症狀
如果瘧疾發作二、三次或七、八次後,突然變成白天晚上都發燒,口渴、但不怕冷,舌頭上長滿芒刺,感覺心窩和肚子脹滿不舒服,吃不下東西,並逐漸出現腹瀉等症狀,這其實是潛藏的溫疫,瘧疾只是被掩蓋了,這時候要用治療溫疫的方法來醫治。如果溫疫是白天晚上都持續高燒,心腹脹滿,吃不下東西,腹瀉之後脈象平穩,身體也涼了下來,但之後每天或隔天又會出現怕冷然後發燒的症狀,這表示溫疫已經好轉,但瘧疾還沒完全好,這時就要用治療瘧疾的方法來醫治。
一般來說,瘧疾的特徵是發作時忽冷忽熱,其他時間脈象平穩,身體也涼,這種屬於常見的瘧疾,用治療瘧疾的方法即可。但如果瘧疾傳到腸胃,一定會出現體內不適的症狀,這種情況叫做溫瘧(這裡的「溫」指溫疫的「溫」),用治療溫疫的方法來醫治還有一線生機,如果用治療瘧疾的方法來醫治就沒救了。所謂的體內不適症狀,指的就是腹瀉等。腹瀉等症狀消除後,只剩下忽冷忽熱的症狀,這表示溫疫減輕了,但瘧疾還在。對於時來時去的瘧疾,要用疏通的方式來治療;如果瘧疾已經沒有時來時去的特性,但症狀還在,要用阻斷的方式來治療;如果瘧疾還在,但病人身體虛弱,要用補的方式來治療。疏通可以用清脾的藥,阻斷可以用不二飲,補可以用四君子湯。
瘧疾合併腹瀉
瘧疾之後又出現腹瀉(可以參考腹瀉那一章的說明),凡是治療瘧疾時又合併腹瀉的,多半不是普通的病,而是因為季節性疫病之氣在體內流動所造成的。《內經》說:「春天受到風邪,夏天容易出現消化不良的腹瀉;夏天受到暑邪,秋天容易得瘧疾。」這種狀況要用治療傷寒、溫瘧的方法來變化加減四逆湯來治療(這個方子就是四逆散,每次服用五錢,加水兩碗、小米少許,一起煎到剩一碗,去渣溫服)。如果發燒又拉肚子不停,可以用《活人書》裡面的葛根黃芩黃連湯。如果用治療一般腹瀉的方法,用熱藥來治療,反而會造成更嚴重的後果,很多人會因此喪命。
瘧疾合併腹瀉,是瘧疾久治不癒,寒熱邪氣侵入腸胃所造成的。這種病症會有忽冷忽熱、腹瀉、拉出膿血、紅白相間的糞便,肚子也會絞痛,要根據病情的陰陽屬性來治療。
瘧疾之後出現腹瀉,要從虛弱的方向來治療,所以要以補脾胃為主,再搭配治療腹瀉的藥。如果病人身體沒有很虛弱,腹瀉的症狀比瘧疾嚴重,就應該優先治療腹瀉。
有些情況是先得瘧疾後拉肚子,有些是先拉肚子後得瘧疾,有些則是瘧疾和腹瀉同時發生,這些情況都可以用柴苓湯、六和湯、清脾飲來加減治療。如果病人虛弱,要用補脾、和血的方式,可以使用三白湯加黃連、木香、當歸、砂仁,或是四獸飲、補中益氣湯。
如果瘧疾之後出現其他病症,腹瀉是最危險的。腹瀉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暑邪太過,沒有及時解除,或者即使解除了,也沒有徹底暢通,導致邪氣進入體內,轉變成腹瀉,這時候要趕緊用表裡兼顧的方式來治療,持續服用大劑量的藥,直到腹瀉痊癒為止。腹瀉痊癒後,瘧疾也會跟著停止,就算沒完全停止,症狀也會減輕,之後再根據具體情況來治療。也有可能是因為誤用瀉藥,導致邪氣進入體內,轉變成腹瀉,同時還會出現腹脹、嘔吐、不想吃東西等症狀。這種情況要用驅邪、消積滯的方式來補養脾胃,同樣要以腹瀉痊癒為止。
這兩種情況都非常危急,藥量一定要大。如果膽子小,即使藥方沒有問題,也無法治好病,最終會拖延病情,導致無法挽救。
瘧疾變成其他病症
(屬於不治之症)如果瘧疾轉變成其他病症,通常是因為過度使用攻邪或消食的藥,導致三焦內部虛弱,可能會出現腹脹、水腫、腹瀉、咳嗽等症狀。雖然病症有變化,但還是要溫養脾胃,幫助三焦功能恢復。腹脹要消脹,水腫要散水,腹瀉要疏通,咳嗽要清肺。這樣雖然能暫時緩解,但無法完全治癒,時間拖久了,往往難逃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