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7)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7)

1. 嗜眠

源候(鼾眠)嗜眠者,由人有腸胃大、皮膚澀者,則令分肉不開解,其氣行則於陰而遲留,其陽氣不精,神明爽昏塞,故令嗜眠。(《病源論》)

白話文:

鼾睡愛睡的人,是由於身體腸胃容量大、皮膚粗糙,因此令肌肉無法伸展放鬆,氣血因此滯留在陰處而運行緩慢,陽氣不充足,精神昏沉,思維不敏捷,所以才會愛睡。

鼾眠者,眠里喉咽間有聲也。人喉嚨氣上下也,氣血若調,雖寤寐不妨宣暢。氣有不和,則衝擊喉咽而作聲也。其有肥人眠作聲者,但肥人氣血沉厚,迫隘喉間,澀而不利,亦作聲。(同上)

白話文:

鼾睡的人,是指在睡覺時,喉嚨和咽喉之間有聲音發出。人的喉嚨是呼吸氣體進出的通道,如果氣血運行順暢,即使在睡覺時也不會受到妨礙。如果氣血運行不協調,就會衝擊喉嚨和咽喉而發出聲音。有些肥胖的人在睡覺時會打鼾,這是因為肥胖的人氣血沉厚,壓迫了喉嚨的空間,使氣體流通不暢,所以發出聲音。

夫膽熱多睡者,由榮衛氣澀,陰陽不和,胸膈多痰,臟腑壅滯,致使精神昏濁,晝夜耽眠,此皆積熱不除,肝膽氣實,故令多睡也。(《聖惠》)

白話文:

那些膽熱愛睡的人,是因體內的榮衛二氣運行不暢,陰陽不調和,胸膈部位痰多,臟腑壅塞不通,導致精神昏沉,白天晚上都睡覺,這都是積熱沒有消除,肝膽之氣太盛的緣故,所以導致愛睡覺。

膽熱多睡者,膽腑清淨,決斷所自出,今肝膽俱實,榮衛壅塞,則清淨者濁而擾,故精神昏憒,常欲寢臥也。(《聖濟》)

白話文:

膽熱多睡覺的人,膽腑清淨,決斷力出於本能,現在肝膽都實熱,氣血不暢,就會使清淨之氣渾濁而擾亂,所以精神昏沉迷糊,經常想要睡覺。

證治,熱病愈後,陰氣得復,必恬睡,醒則清爽,與熱證昏睡、醒亦沉迷者不同。食入則困倦欲睡者,脾弱不能即運,不運則靜矣,靜故欲睡也,六君加麥芽山楂、神麯之類。(《醫碥》)

白話文:

在熱病痊癒後,陰氣得以恢復,病人一定會感到舒適安眠,醒來後頭腦清醒,這與熱證患者昏睡、醒來後仍昏沉的表現不同。吃東西後感到疲倦想睡覺的人,是脾虛不能立刻運化飲食,不運化就會沉靜下來,沉靜就會想睡覺,治療時可以選用六君子湯加入麥芽、山楂、神麯等藥物。(《醫碥》)

治方,治膽腑實熱,精神不守(《聖濟》此有「昏困多睡」字),瀉熱,半夏千里流水湯方。

白話文:

治療指南,用於治療膽腑有實熱,精神不守(《聖濟總錄》中還有「昏困多睡」的字樣),瀉熱,半夏千里流水湯方。

半夏,宿薑(各三兩)(按照別方亦即生薑。),生地黃(五兩),酸棗仁(五合),黃芩(一兩),遠志茯苓(各二兩),秫米(一升)

白話文:

半夏、宿薑(各三兩)(按照其他方子也叫生薑。),生地黃(五兩),酸棗仁(五合),黃芩(一兩),遠志、茯苓(各二兩),黍米(一升)

上八味㕮咀,以長流水五斗,煮秫米令蟹目沸,揚之三千遍,澄清取九升,煮藥取三升半,分三服。(《千金》)

鎮心省睡益智方

遠志(五十兩去心),益智子,菖蒲(各八分)

白話文:

將上述八種藥材搗碎,用五斗長流水,煮沸秫米至像蟹眼睛一樣的狀態,攪拌三千次,讓藥液澄清取九升,再煮藥取三升半,分三次服用。(出自《千金方》)

上三味搗篩為散,以淳糯米酒,服方寸匕,一百日有效。(《千金翼》按:又止睡方,有龍骨虎骨、龜甲為散。治多睡方,有麻黃白朮甘草為散服。又《聖惠》有瀉熱鎮心諸方。今並不錄,宜閱)

白話文:

將上面三種藥材搗碎篩過成散劑,用米酒送服一茶匙,服用一百天即可見效。(《千金翼》按:還有助眠方,有龍骨、虎骨、龜甲搗成散劑。治療嗜睡方,有麻黃、白術、甘草搗成散劑服用。另外《聖惠》方中有瀉熱鎮心的諸多方子。現在都不列舉了,可以參閱)

治膽風毒氣,虛實不調,昏沉睡多,宜服酸棗仁散

酸棗仁(一兩睡多生用),金臘茶(二兩以生薑汁塗炙令微焦)

上件藥二味,各依法修制了,搗羅為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溫服不計時候。(《濟眾方》)(按:《本草》曰:《五代史》後唐刊石藥驗云:酸棗仁,睡多生使,不得睡炒熟。)

白話文:

上述的兩種藥材,按照規定的方法加工制備好後,搗碎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藥粉,加一碗水,煎煮到剩下六分之一,溫熱服用,不限時間。(《濟眾方》)(注:《本草》中記載:《五代史》後唐刊石的藥物驗證說:酸棗仁,睡多的生用,睡不著的炒熟。)

2. 霍亂

霍亂一病,經文具存,唯乾霍亂為經所未言,宜取而補者。但後世諸說,概涉多歧,今僅摘其要,以著於篇。

名義,霍亂,言其病揮霍之間,便致繚亂也。(《病源論》)

若止嘔吐而利,經止謂之吐利。必也上吐下利,躁擾煩亂,乃謂之霍亂,其與但稱吐利者,所以異也。(《明理論》)

白話文:

如果僅僅是嘔吐和腹瀉,病勢已止,就稱為吐瀉。一定要是又嘔吐又腹瀉,煩躁不安,精神煩亂,才稱為霍亂,與單稱吐瀉的有所不同。(《明理論》)

源由,凡所以得霍亂者,多起飲食。或飲食生冷雜物,以肥膩酒鱠,而當風履濕,薄衣露坐,或夜臥失覆之所致。(《肘後》)

白話文:

原因,凡是患上霍亂的人,大多是由於飲食。吃生冷雜亂的食物,或大魚大肉,喝酒吃生魚片,而在風中行走、踩濕,穿薄衣服露宿,或晚上睡覺時沒有蓋好被子。

霍亂者,由人溫涼不調,陰陽清濁二氣,有相干亂之時。其亂在於腸胃之間者,因遇飲食而變,發則心腹絞痛。其有先心痛者,則先吐。先腹痛者,則先利。心腹並痛者,則吐利俱發。挾風而實者,身發熱,頭痛體疼而復吐利;虛者。但吐利,心腹刺痛而已。亦有飲酒食肉,腥膾生冷過度,因居處不節,或露臥濕地,或當風取涼,而風冷之氣,歸於三焦,傳於脾胃,脾胃得冷則不磨,不磨則水穀不消化,亦令清濁二氣相干。脾胃虛弱,便為吐利,水穀不消,則心腹脹滿,皆成霍亂。

(《病源論》)

白話文:

霍亂是人體溫暖和寒冷不調和、陰陽清濁兩種氣息互相干擾時發生的疾病。這種疾病主要發生在腸胃之間,受到飲食的影響而發生變化,發作時會出現心腹絞痛。如果有先心痛的情況,就會先嘔吐;如果有先腹痛的情況,則會先腹瀉。如果心腹一起疼痛,就會同時出現嘔吐和腹瀉。夾雜風邪的實證患者,會出現發熱、頭痛、身體疼痛,並伴有嘔吐和腹瀉;虛證患者只有嘔吐和腹瀉,以及心腹刺痛。還有一種情況是,過度飲酒吃肉、食用腥味食物、生冷食物,再加上居住環境不注意,或者睡在寒冷潮濕的地方,或是在有風的地方乘涼,風寒之氣進入三焦,傳到脾胃,脾胃受寒就無法正常運作,水穀食物無法消化,也會導致清濁二氣互相干擾。脾胃虛弱,就會出現嘔吐和腹瀉,水穀食物不消化,就會導致心腹脹滿,這些都是霍亂的症狀。

原夫霍亂之為病也,皆因飲食,非關鬼神。夫飽食肫除,復餐乳酪,海陸百品,無所不啖,眠臥冷席,多飲寒漿,胃中諸食,結而不消,陰陽二氣,擁而反戾,陽氣欲升,陰氣欲降,陰陽乖隔,變成吐利,頭痛如破,百節如解,遍體諸筋,皆為迴轉,論時雖小,卒病之中,最為可畏,雖臨深履危,不足以諭之也。養生者,宜達其旨趣。

庶可免於夭橫矣。(《千金》)

白話文:

霍亂這種疾病,都是由飲食引起的,與鬼神無關。吃飽飯後又吃乳酪和各種各樣的肉類,晚上睡涼席,喝冷水。胃裡的食物沒有消化,陰陽二氣擁塞作反。陽氣想上升,陰氣想下降,陰陽失調,就變成了嘔吐、腹瀉,頭痛欲裂,全身骨節都像散了架,全身筋骨都扭轉過來。雖然在疾病中這種情況有時較輕,但在突然發病的時候,是最令人畏懼的,就算遇見深澗懸崖,走在危險之地,也比不上這種情況可怕。養生的人,應該明白這個道理。

冒傷暑毒,露臥卑濕,當風取涼,風冷邪氣入於腸胃,加以嗜好肥腥,飲啖生冷,居處不節,激而發焉。於是邪正相干,中脘即閉,氣不得通,吐利暴作,所謂脾受賊邪,木來勝土者此也。(《直指》)

內有所積,外有所感,致成吐瀉。(《丹溪》)

白話文:

體內沾染暑熱,睡在低窪潮濕的地方,迎著風貪涼,寒涼邪氣因此進入腸胃,加上喜歡吃肥膩辛辣的食品,飲用冰涼的食物,起居沒有規律,導致疾病發作。於是邪氣與正氣相互衝突,中脘部位便閉塞了,氣機不能疏通,嘔吐腹瀉突然發作,這就是所謂的脾臟受到邪氣侵襲,木來勝土(木是肝,土是脾,肝木過旺可以勝過脾土)就是這個道理。(《直指》)

霍亂證,雖有風寒濕熱之異,大抵傷暑居多。蓋由夏暑內傷元氣,脾胃俱虛,必因飲冷停寒酒色所傷,外因受涼,邪氣所郁,不得發越,而霍亂之證作矣。故此證多作於秋涼之時,從可知矣。(《醫統》)

白話文:

霍亂症,雖然有風寒濕熱的不同,但大多數是因暑熱引起的。這是因為夏季炎熱容易損傷元氣,脾胃虛弱,再加上飲用冰冷的食物或飲酒過度所傷,加上外在受涼,邪氣鬱積在體內,無法發散出來,於是霍亂的症狀就出現了。所以,這種疾病多發於秋涼之時,從這裡就可以知道。

病邪在中焦,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因風冷或飲食傷胃,致中焦不和,則正氣不守,而邪得以干,揮霍之間,便致撩亂。(《聖濟》)

白話文:

病邪在中焦,三焦是水穀的通道,精氣的起始點。由於風寒或飲食傷胃,導致中焦不協調,自身的正氣不守衛,病邪就會乘虛而入,病邪在體內往來,便造成混亂的病理變化。(《聖濟總錄》)

霍亂吐利者,以三焦氣不升降,而清濁相干於胃間。治此者當以中焦為本,中焦既和,則清濁自分而吐利止矣。(同上)

白話文:

霍亂嘔吐腹瀉,是三焦之氣升降失常,清濁之氣在胃中相互交雜。治療時應以中焦為根本,中焦和諧,則清濁之氣自然分離,嘔吐腹瀉就會停止。(同前)

邪在上焦者,但吐而不利。邪在下焦者,但利而不吐。若邪在中焦,胃氣不治,為邪所傷,使陰陽乖隔,遂上吐而下利。(《明理論》)

脈候,伏者霍亂。(《脈經》)

白話文:

邪氣在上焦的患者,只吐不瀉。邪氣在下焦的,只瀉而不吐。如果邪氣在中焦,胃氣不能運化,被邪氣所傷害,使陰陽失去平衡,就會上吐下瀉。

診其脈來代者,霍亂。又脈代而絕者,亦霍亂也。(按:《聖濟》曰:脈必代者,以氣不足也。說互見下。)霍亂,脈大可治(《脈訣》曰三部浮洪必救得),微細不可治。霍亂吐下,脈微遲,氣息劣,口不欲言者。不可治。(《病源論》)

白話文:

如果把脈出現脈搏往來不規則,病情較輕的是霍亂,脈搏往來不規則而斷絕的,病情較重。如果脈搏往來不規則並且是氣虛,可治癒。如果脈搏微弱、細小,病情較重。霍亂嘔吐、腹瀉,脈搏微弱、遲緩,呼吸微弱,不想說話的,病情較重。

滑而不勻,必是吐瀉,霍亂之候,脈代勿訝。(《崔氏脈訣》)

霍亂脈多結促,皆不可斷以死。(《醫統》)

若見代脈,因一時清濁混亂,故脈不接續,非死脈也。(《必讀》)

霍亂者,揮霍撩亂,不能自持,陰陽乖離,上下亟奪,是時脈或代止,勿驚訝也。乃卒吐暴下,穀神頓委,暫不接續故耳。若手足厥冷,脈復遲微,是則大為可怕。蓋手足為諸陽之本,遲微為純陰之脈,陽衰陰盛,真元漸絕之象也。是故暴脫者能漸生,而漸絕者又何能暴起哉。(《續焰》)

白話文:

霍亂指由於放縱無度,虛耗精氣,導致陰陽失調,上下焦氣血逆奪,而出現脈象忽止忽現的情況。此時不必驚慌,因為這只是暫時不能調和,並非大病之兆。但是,如果手腳冰涼,脈搏又變弱,那就很嚴重了。因為手腳是諸陽之本,脈弱微弱是純陰之脈,陰盛陽衰,真元漸漸斷絕。所以,如果得霍亂急病的人能慢慢康復,而漸漸衰微的人又怎麼能一下子恢復健康呢?

微弱漸絕死,脈漸大者生。(《玉案》)

如大痛時,脈多伏,不宜漸遲。(《簡明醫彀》)

凡結脈、促脈、代脈、滑脈,皆霍亂之脈也。故霍亂脈洪滑而大則易治,沉澀而細則難治耳。(《醫約》)

脈細者死,弦甚者死。(《本草權度》)

證治諸說,霍亂吐瀉者,有冷熱二證:寒多不渴者,可與理中丸、薑附湯、來復丹;霍亂吐瀉有熱煩躁而渴者,可服香薷散五苓散嘉禾散參苓白朮散四君子湯。霍亂吐瀉後,調理脾胃,可與服參苓白朮散、五苓散、四君子湯調氣散之類。(《和劑指南》)(按:仲景霍亂之冷熱,為就病邪之未化寒與既化寒者而為辨,此說猶不失其意。如明清諸家,往往劃然分析,與傷寒之寒熱同例。然驗之事為,殊不見其當。今姑列數說於下,以俟識者論定。)

白話文:

關於霍亂嘔吐腹瀉的不同症狀,古籍中記載了兩種情況:

  1. 比較怕冷、口不渴,可以服用理中丸、附子湯、來復丹。

  2. 口渴、煩躁,可以服用香薷散、五苓散、嘉禾散、參苓白朮散、四君子湯。

在霍亂嘔吐腹瀉之後,為了調理脾胃,可以服用參苓白朮散、五苓散、四君子湯、調氣散等藥物。

(備註:仲景在《傷寒論》中並沒有明確區分霍亂的寒熱症狀,但後世醫家往往將其與傷寒的 寒熱症狀等同視之。實際上,霍亂的寒熱症狀與傷寒的寒熱症狀有很大差別,因此不能一概而論。以上所列的各種說法僅供參考,具體用藥應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其證有冷有熱:冷者面慘不光,口氣冷,息微不欲語言,肌膚寒,肢節清冷,汗時出,肚腹疼痛,口不渴而喜飲熱,脈必沉遲,或微而欲絕是也。熱者,面色如故,口氣熱,息粗,煩躁悶亂,肌膚熱,肢節溫,肚腹絞痛,或自汗,或無汗,口乾渴而喜飲冷,脈必浮洪,或沉而伏是也。(《會解》)

白話文:

這種病症有冷熱兩種狀況:

  • 冷型症狀:臉色蒼白沒有光澤,口氣寒冷,呼吸微弱沒有力氣說話,肌膚寒冷,四肢冰冷,有時出汗,胃腹疼痛,口不渴但是喜歡喝熱的,脈搏一定沉緩而遲緩,或者微弱並且快要沒有了。
  • 熱型症狀:臉色沒有異狀,口氣熱,呼吸粗重,焦躁煩躁又心裡混亂,肌膚熱,四肢溫暖,胃腹絞痛,有時自汗,有時沒有汗,口乾渴而喜歡喝冷的,脈搏一定浮而洪大,或者深沉而伏藏。

因寒者,不煩少渴,或吐利後乃見煩渴,以津液外亡也。因暑者,大煩大渴,吐利清水,未吐利前預見煩渴,以暑邪內擾也。(《匯補》)

白話文:

因為遭受寒邪的人,通常不會出現煩躁、口渴,可能會在嘔吐、腹瀉後,才會感到煩躁、口渴,這是因為體內液體流失所致。因為遭受暑邪的人,會出現嚴重的煩躁、口渴,會嘔吐、腹瀉水狀的液體,在嘔吐、腹瀉之前就會有煩躁、口渴,這是因為暑熱邪氣擾亂了身體。

甚者臍腹絞痛,厥逆脈脫,舉體轉筋,當溫補回陽復脈。若暑月多餐生冷瓜果泉水,以致食鬱於中而成霍亂者,宜辛溫散其標寒,次以寒涼清其暑熱可也,渴甚者冰水解之。(《指掌》)

白話文:

嚴重者為臍腹絞痛,手腳厥冷,脈搏很弱,全身痙攣,應該溫補以使人體陽氣回升,恢復脈搏。如果盛夏時多吃了生冷的瓜果和冰水,以致於食物在胃中蓄積,因而引起霍亂的,應該用氣味辛溫的藥物來解除表症的客寒,然後再用寒涼性質的藥物來清除暑熱就好了。很口渴的人可以用冰水來解渴。

吐利轉筋,脅下痛,脈弦者,木剋土也,故痛甚,建中加柴胡木瓜。吐利四肢厥冷,脈微緩,屬厥陰,建中加歸、附。(《玉機》引《保命集》)(按:當是云岐子書。)

白話文:

嘔吐腹瀉,筋骨痙攣,脅下疼痛,脈搏弦緊的有力,是肝木剋制脾土,所以疼痛劇烈,可用建中湯加柴胡、木瓜。嘔吐腹瀉,四肢冰冷,脈搏微弱緩慢,屬於厥陰,可以用建中湯加歸附 。(《玉機》引自《保命集》)(按:應該是岐伯所著的書。)

吐利不止,元氣耗散,病勢危篤,或水粒不下,或口渴喜冷,或惡寒戰掉,手足逆冷,或發熱煩躁,欲去衣被,此蓋內虛陰盛,卻不可以其喜冷欲去衣被為熱,宜理中湯,甚則附子理中湯,不效則四逆湯,並宜放十分冷服。霍亂並諸吐瀉後,胸膈高起,痞塞欲絕,理中湯加枳實半錢,茯苓半錢,名枳實理中湯

白話文:

  1. 嘔吐腹瀉不止,元氣耗散,病情危重,或是一點水也喝不下去,或口渴喜歡喝冷飲,或怕冷發抖,手腳冰冷,或發熱煩躁,想要脫掉衣被,這都是因為體內虛弱,陰氣盛,不能因為患者喜歡喝冷飲、想脫掉衣被就認為是熱證,應該服用理中湯,病情嚴重的可以服用附子理中湯,如果還是沒效,就服用四逆湯,並且都要十分冰涼的服藥。

  2. 霍亂和各種嘔吐腹瀉之後,胸膈高起,痞塞難忍,可以用理中湯加減枳實半錢,茯苓半錢,叫做枳實理中湯。

吐瀉已愈,而力怯精神未復者,十補湯(按:即十全大補湯)。夏月感暑吐瀉如霍亂者,六和湯香薷湯皆是要藥。人於夏月,多食瓜果及飲冷乘風,以致食留不化,因食成痞,隔絕上下,遂成霍亂,六和湯倍藿香煎熟,調蘇合香丸。(《要訣》)

白話文:

  • 吐瀉已經好了,但體力虛弱、精神沒有恢復的人,可以服用十全大補湯。
  • 夏天因暑熱而導致嘔吐、腹瀉,出現霍亂症狀的人,可以服用六和湯、香薷湯等藥物。
  • 人們在夏天大量食用瓜果或飲用冷飲,並在風中吹著,導致食物不能消化,進而形成痞塊,隔絕上下腸道,最終演變成霍亂。可以用六和湯加倍藿香煎煮後服用,並搭配蘇合香丸治療。

吐瀉若已透暢,人困弱,脈虛軟,是邪已去而正虛也;若吐瀉未透,脈仍澀滯有力,人仍煩躁不寧,是邪尚未盡也,須別之。(《醫通》)

白話文:

如果嘔吐腹瀉已經暢通,患者睏倦虛弱,脈象虛弱無力,這是因為邪氣已經去除而正氣虛弱造成的;如果嘔吐腹瀉還沒有暢通,脈象仍然澀滯有力,患者仍然煩躁不安,這是因為邪氣還沒有完全去除,需要辨別清楚再做治療。(《醫通》)

乾溼辨異(宜參湧吐及瀉下諸方),霍亂者,多吐利也,乾霍亂者,是冷氣搏於腸胃,致飲食不消,但腹滿煩亂,絞痛短氣,其腸胃先挾實,故不吐利,名為乾霍亂也。(《病源論》)

白話文:

乾霍亂與濕霍亂的區別(宜參考《湧吐》《瀉下諸方》),霍亂多見嘔吐、腹瀉的症狀,乾霍亂是寒氣侵犯腸胃,導致飲食無法消化;只見腹部脹滿、煩躁不安、絞痛、呼吸短促等症狀;由於腸胃中先有宿食,所以不會嘔吐腹瀉,這種情況稱為乾霍亂。(《病源論》)

許仁則云:此病有兩種:一名干霍,一名濕霍。干霍死者多,濕霍死者少,俱繇飲食不節,將息失宜。干霍之狀,心腹脹滿,攪刺疼痛,煩悶不可忍,手足逆冷,甚者流汗如水,大小便不通,求吐不出,求利不下,須臾不救,便有性命之慮。濕霍之狀,心腹亦攪痛,諸候有與干同,但吐利無限。

白話文:

許仁說:這種疾病有兩種,一種叫乾霍亂,一種叫濕霍亂。乾霍亂死亡的人多,濕霍亂死亡的人少,都是由於飲食不節制,作息不當。乾霍亂的症狀是:心腹脹滿,絞痛疼痛,煩悶難忍,手腳冰冷,嚴重的會流汗如水,大小便不通,想嘔吐吐不出來,想拉肚子拉不出來,如果不及時救治,就會有生命危險。濕霍亂的症狀是:心腹也疼痛,其他症狀與乾霍亂相似,但會嘔吐和腹瀉。

此病始得,有與天行相似者,亦令頭痛,骨肉酸楚,手足逆冷,四體發熱。(《外臺》)(按:原療干霍有巴豆三味丸,今見後。)

白話文:

得了這樣的病,一開始發作時,與時令疫病的症狀相似,也會引起頭痛、肌肉痠痛、手腳冰冷,四肢發熱。

許仁則云:病有乾霍亂,有濕霍亂。乾霍亂死者多,濕霍亂死者少。蓋吐利則所傷之物得以出泄,雖霍亂甚,則止於胃,若水穀泄盡,則止矣,所以死者少。及其乾霍亂死多者,以其上不得吐,下不得利,則所傷之物不得出泄,擁閉正氣,關隔陰陽,煩擾悶亂,躁無所安,喘脹,乾霍亂而死。(《明理論》)

白話文:

許仁則說:霍亂有燥的,也有濕的。乾霍亂的死亡率高,濕霍亂的死亡率低。這是因為,嘔吐或腹瀉可以把病邪排出體外,即使霍亂很厲害,但只限於胃,如果排盡水穀,霍亂也就止住了,所以死亡率低。乾霍亂死亡率高的原因是,既不能嘔吐,也不能腹瀉,病邪不能排出體外,堵塞了正氣,阻隔了陰陽,煩躁不安,喘脹不止,最終死於乾霍亂。

心腹絞痛,冷汗出,脹悶欲絕,俗謂攪腸沙,今考之此證乃名乾霍亂。此亦由山嵐瘴氣,或因飢飽失時,陰陽暴亂而致,急用鹽湯吐法。(《得效》)(按:此本出《經驗良方》,曰:絞腸沙,痛不可忍,或輾轉在地,或起或僕,其腸絞縮在腹,此是中毒之深,須臾能令人死,古方名乾霍亂。

《要訣》亦曰:近世俗醫謂之攪腸沙,人多信之,殊不知即是霍亂,僥倖而愈者,一時之功耳。)

白話文:

心腹絞痛,冷汗直冒,肚子脹滿、悶痛欲絕,俗稱「攪腸沙」,現在考證出來的這個證狀,叫做乾霍亂。這也是因為山野的瘴氣,或者因為飢餓飽食不規律,陰陽失衡、突然暴亂而引起的。趕緊用鹽水催吐的方法治療。(《得效》)

乾霍亂證,最為危候,其證則上欲吐而不能出,下欲瀉而不能行,胸腹攪痛,脹急悶亂,此必內有飲食停阻,外有寒邪閉遏。蓋邪淺者,易於行動,故即見吐利;邪深者,陰陽格拒,氣道不通,故為此證,若不速治,多致暴死。(《景岳》)

白話文:

乾霍亂的病情,是最為危險的候證。它的證候是:上想吐但是吐不出來,下想拉但是拉不出來,胸腹部攪痛,脹急悶亂。這是因為,體內有飲食停滯,同時又受到外來的寒邪閉阻。大概邪在淺表部位的,容易行動,所以很容易出現吐瀉;邪在深層部位的,陰陽格拒,氣道不通,所以出現乾霍亂這種證候。如果不趕快治療,很容易導致暴死。《景嶽》

如欲吐不吐,欲利不利,上下不通,腹滿痛而頭疼發熱者,桂枝大黃湯,此乾霍亂。(《傷寒纘論》)

委中穴出血,或十指頭出血,皆是良法。(《正傳》)

白話文:

如果人想吐卻不能吐,想拉肚子卻又拉不出來,上下通不通,肚子痛而頭痛發燒,可以用桂枝大黃湯治療,這是乾霍亂。(《傷寒論》)

乾霍亂若吐瀉不出,胸腹脹硬,面唇青黑,手足冷過肘膝,六脈伏絕,氣喘急,舌短囊縮者,死證也。(《回春》)

白話文:

嚴重的霍亂,如果吐瀉不出,胸腹脹硬,面脣青黑,手足冰冷超過肘膝,六種脈象都不能摸到,呼吸急促,舌頭短小緊縮,這是死亡的徵兆。(《回春》)

轉筋(宜參外治法),夫霍亂大吐下之後,陰陽俱虛,其血氣虛極,則手足逆冷而榮衛不理。冷搏於筋,則筋為之轉。冷入於足之三陰三陽,則腳筋轉。入於手之三陰三陽,則手筋轉。隨冷所入之筋,筋則轉。轉者皆由邪冷之氣,擊動其筋而移轉也。(《病源論》)

白話文:

針刺治療法加外治法,吐下之後虛損的陰陽,使氣血極度虛弱,手腳也會因此感到寒冷。寒冷侵陵經筋部位,筋便會委曲拘攣。如果寒冷侵入腳部三陰三陽經筋,小腿腳筋便會牽引拘攣;如果寒冷侵入手部三陰三陽經筋,手臂的筋便會拘攣。根據寒邪侵襲經筋的部位可知,筋的拘攣都是因為邪寒之氣的侵犯,才使經筋牽引拘縮。

轉筋者,以陽明養宗筋,屬於大腸。今暴下暴吐,津液頓亡(按:原此下有「外傷四氣,內積七情,飲食甜膩,攻閉諸脈,刮削於筋」五句,《必讀》芟卻,今從之),宗筋失養,必致攣急,甚則卵縮舌卷,為難治。(《三因》)(按:景岳舉此說,以駁河間轉筋屬火之謬,文繁不錄。)

甚則轉筋入腹則斃,霍亂惡證,無越於斯。(同上)

白話文:

患有抽搐的人,是因陽明經脈失去了宗筋的滋養,且宗筋關係到大腸。如今突然腹瀉又嘔吐,使津液一下子消失怠盡,宗筋得不到滋養,肯定會產生攣急、抽搐之症狀;嚴重時甚至睪丸縮小、舌頭蜷縮,難以治療。(《三因篇》)(按:景嶽引用這一說法,駁斥了河間張介賓抽搐屬火的謬論,句繁瑣不詳述。)

霍亂轉筋,理中湯加凍膠銼炒一錢,仍令其繫縛腿脛,若筋入腹及通身轉筋者,不可治。筋轉者,以造麴蓼汁暖熱浸,或用濃鹽湯浸。(《要訣》)

白話文:

霍亂轉筋,在理中湯中加入一錢冷凍膠粉炒過,仍然要綁好小腿,如果筋入腹至全身轉筋,則無法治癒。筋轉動筋縮時,用製作麴酒的蓼汁溫熱浸泡,或用濃鹽水浸泡。

死證,霍亂之後,陽氣已脫,或遺尿而不知,或氣少而不語,或膏汗如珠,或大躁欲入水,或四肢不收,皆不可治。(《要訣》)

白話文:

當遇到霍亂以後,陽氣已經脫虛,有些人會小便失禁而不自知,有些人呼吸微弱而不能言語,有些人渾身冷汗淋漓,如珍珠般滾落,有些人煩躁不安,想要跳入水中,有些人四肢抽搐難以控制,這些情況都屬於不治之症。(《要訣》)

治宜救正為急,風雨寒暑之邪直為霍亂,若吐利太過而生氣內傷,手足厥冷,脈微欲絕,皆宜四逆湯主之,無分寒與暑也。蓋正氣受傷,止救正而不論邪,後人補正藿香正氣散以治吐利,此治微邪在胃,正氣不傷,如此之證,弗藥亦愈,即陰陽湯(按:此謂生熟水)、黃土湯(按:此謂地漿)皆能療之。若霍亂裡虛,上古止立四逆、理中二方,為急救正氣之法。有謂藿香正氣散治暑霍亂者,亦非也。愚每見暑月病霍亂,四肢逆冷,無脈而死。藿香正氣,不過寬表解表之劑,惡能治之。況夏月元氣發泄在外,中氣大虛,外邪卒至,救正猶遲。夫邪正相持,有風雨寒暑之分。正受邪傷,止論正氣之虛實,入臟即為不治之死證,非風暑為陽而寒雨為陰也。此為霍亂之大綱,學者宜服膺而弗失。(《傷寒論集註》)

白話文:

治療上應該以補救正氣為優先,風雨寒暑的邪氣直接造成霍亂,如果嘔吐腹瀉太過而造成元氣內傷,手腳冰冷,脈象微弱瀕臨死亡,都應該使用四逆湯為主方,跟寒暑無關。因為正氣受損,只補救正氣而不考慮邪氣,後人又根據四逆湯配伍藿香正氣散來治療嘔吐腹瀉,這樣是針對輕微的邪氣停留在胃裡,正氣還沒有受損,這樣的情況,不加以藥物治療也會痊癒,也就是陰陽湯(此處指生熟水)和黃土湯(此處指地漿)都能夠治療。假如是霍亂導致的裡虛,古人只用四逆湯和理中湯這兩個方劑,作為補救正氣的急救方法。有人說藿香正氣散治療暑霍亂,這也不對。我常常看到在炎熱夏季得到霍亂的病人,四肢冰冷,沒有脈搏就死亡了。藿香正氣,不過就是疏散表邪的方劑,怎麼能治療這樣的病症呢?況且夏季元氣外發於外,中氣大虛,外邪突然到來,補救正氣都還不及時。邪正交爭,有風雨寒暑的區分。正氣受到邪氣傷害,只要考慮正氣的虛實,進入臟腑就是不治而亡的證候,並不是因為風暑屬於陽邪,寒雨屬於陰邪。這便是霍亂的大綱領,學醫者應該銘記於心而不要忘記。(《傷寒論集註》)

治宜和胃健脾,邪之易受者,必其脾氣本柔,而既吐且瀉,則脾氣不能更虛矣。故凡治霍亂者,必宜以和胃健脾為主。健者培補之謂,因其邪氣已去而胃氣受傷,故非培補不可也。和者調和之謂,以其胃氣雖傷而邪猶未盡,故非察其邪正而酌為調和不可也。若其寒少滯多,則但以溫平之劑調之可也。若滯因於寒,則非溫熱之劑不能調也。而諸家有言為火者,謂霍亂之病,多在夏秋之間,豈得為之傷寒乎。籲!謬亦甚矣。不知夏秋之交,正多藏寒之病。蓋一以盛暑將殺,新涼初起,天人易氣,寒之由也。一以酷暑當令,生冷不節,疾病因時寒之動也。人以夏秋之外熱易見,而藏寒之內寒難見,故但知用熱遠熱,而不知用寒遠寒。見之淺陋,多有如此,此所以多致誤也。學者於此,當熟察之。(《景岳》)

白話文:

霍亂的治療應該以和胃健脾為主。脾氣虛弱的人容易受到邪氣的侵襲,霍亂患者既吐且瀉,脾氣會更加虛弱。因此,治療霍亂必須以和胃健脾為主。健脾是指培補脾氣,霍亂患者的邪氣已經排出,但胃氣受損,所以需要培補。和胃是指調和胃氣,霍亂患者雖然胃氣受損,但是邪氣仍然沒有完全消除,所以要察看邪氣和正氣的狀況,酌情調和。如果患者寒少滯多,只要用溫平和緩的藥物調治就可以。如果滯是因為寒引起的,必須用溫熱的藥物才能調和。有些醫生認為霍亂是火症,因為霍亂多發於夏秋之間,難道霍亂是傷寒嗎?這真是太荒謬了!夏秋之交,正是有很多藏寒的疾病。一是盛暑將盡,新涼初起,天地之間的氣候變化,容易產生寒氣。二是酷暑當令,生冷飲食不節制,疾病因時寒而動。人們容易看到夏秋之際的外熱,卻難以看到藏在體內的寒氣,所以只知道用熱藥去治療熱症,卻不知道用寒藥去治療寒症。這種見識淺陋的人有很多,所以常常誤診誤治。醫生在治療霍亂時,一定要仔細辨證,不可大意。

回陽散寒諸方四順湯,治霍亂,轉筋肉冷,汗出嘔啘者。(範汪云:利甚加附子二兩,妙。)(《千金》)(按:即四逆加人參湯。)

白話文:

回陽散寒的各種方劑:四順湯,治療霍亂,肌肉冷縮,汗出嘔吐者。(範汪說:嚴重時加入兩錢附子,效果更佳。)(出自《千金》)(註:即四逆加人參湯。)

《仲景論》霍亂,四逆吐少嘔多者,附子粳米湯主之。一方有乾薑一兩。(《外臺》)(按,《千金》有乾薑。)

白話文:

《仲景論》記載的霍亂,病症表現為四肢冰冷、嘔吐較少、腹瀉較多的,可以使用附子粳米湯來治療。一方有乾薑一兩。(《外臺》)(按語,《千金》中也有乾薑。)

薑附湯,治霍亂轉筋,手足厥冷,多汗嘔逆。(《濟生》)薑附湯,清煎沉冷,服之大效,熱因寒用之法也。(《得效》)

霍亂,或有寒,腹滿痛,或四肢拘急,下利腳轉筋,理中湯加附子一枚生用,並粗末,作湯服之。(《活人》)

白話文:

薑附湯:治療霍亂轉筋、手足冰冷、多汗嘔吐。(《濟生》)薑附湯,煎煮後服用,效果顯著,這是用熱藥治療寒證的方法。(《得效》)

霍亂轉筋,吐瀉不止,頭目昏眩,須臾不救者,以吳茱萸湯主之。(《原病集》)(按:即仲景原方。《外臺·霍亂乾嘔》:《肘後》乾薑茱萸湯,蓋自此方變來。)

《僧深方》霍亂嘔吐,水藥不下,茱萸湯法。

白話文:

霍亂腹痛絞痛,吐瀉不止,頭暈目眩,須臾不救治者,用吳茱萸湯為主藥治療。(《原病集》)(註:即仲景原方。《外臺·霍亂乾嘔》:《肘後》乾薑茱萸湯,是從這個方劑演變而來。)

茱萸(一升),黃連(二兩),附子(一兩),甘草(一兩),生薑(三兩)

白話文:

吳茱萸(一升),黃連(四錢),附子(二錢),甘草(二錢),生薑(六錢)

凡五物,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醫心》)

《小品方》霍亂多寒,手足寒厥,脈絕,茱萸四逆湯主之方。

吳茱萸(二升),當歸(三兩),芍藥(二兩),桂心(四兩),細辛(二兩),生薑(半斤),通草(二兩),甘草(一兩)

白話文:

吳茱萸(八百克),當歸(一百二十克),芍藥(八十克),桂心(一百六十克),細辛(八十克),生薑(二百四十克),通草(八十克),甘草(四十克)

凡八物,以水四升,清酒四升,合煮取三升,分四服。(同上)舊方用棗三十枚,今以霍亂病法多痞,故除之。如退棗,入葛根二兩佳。霍亂四逆,加半夏一合,附子小者一枚,惡寒乃與大附子。(《千金》)(按:方中有大棗二十五枚,可疑。)《濟生》通脈四逆湯,加附子。(亦有棗。)

白話文:

總共八味藥材,用水四升、清酒四升一起煮,取三升藥汁,分四次服用。(同上)舊方用三十枚棗,但現在根據霍亂病的治療方法,大多會造成痞滿,所以將棗除去。如果去掉棗,加入兩兩葛根更好。霍亂四逆,再加上一合半夏、一個小附子,如果怕冷,就再加一個大附子。(《千金方》)(注意:藥方中含有二十五枚大棗,值得懷疑。)《濟生方》通脈四逆湯,添加了附子。(藥方中也有棗。)

治霍亂嘔吐,及下後腹中乾痛,手足逆冷,宜服此方。

當歸(一兩),乾薑(半兩),甘草(半兩),人參,附子(各一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熱服之。(《聖惠》)

《範汪方》治霍亂嘔吐,附子湯方。

大附子(一枚),甘草(六銖),蜀椒(二百粒)

三物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分再服。(《醫心》)

《必效》理中散,主霍亂及轉筋,吐痢不止方。

木香(六分),桂心(八分炙),厚朴(八分炙),甘草(八分炙),白朮(八分),乾薑(十分炮),附子(六分炮)

白話文:

青木香(六分)、桂心(八分,以火烤過)、厚朴(八分,以火烤過)、甘草(八分,以火烤過)、白朮(八分)、乾薑(十分,以火烤過)、附子(六分,以火烤過)

上七味搗篩為散,飲服兩錢匕,如人行五六里,不定,更服一錢匕,瘥止。(《外臺》)《匯言》方龍潭治陰霍亂吐瀉,於本方去青木香、厚朴。加半夏薑製、陳皮,水煎冷服。

白話文:

把上列七味藥一起搗碎篩成細末,每次服用兩錢匕,服藥後讓人走動五六裡路,如果還是腹瀉不止,可以再服用一錢匕,直到腹瀉停止為止。(摘自《外臺祕要》)《匯言》中記載龍潭用本方治療陰霍亂嘔吐腹瀉,將青木香、厚朴去掉,加入半夏薑製、陳皮,用沸水煎好後,放涼服用即可。

治年老羸劣,冷氣噁心,飲食不化,心腹虛滿,拘急短氣,霍亂嘔逆,四肢厥冷,心煩氣悶流汗,扶老理中散方。

白話文:

用來治療年老體弱,手腳冷且噁心,食物吃下無法消化,胸口及腹部感覺虛浮脹滿,肌肉僵硬而氣短,突然腹瀉嘔吐,四肢冰冷,心煩躁悶流汗,能幫助年老的人調理身體的「扶老理中散」。

麥門冬,乾薑(各六兩),人參,白朮,甘草(各六分),附子,茯苓(各三兩)

白話文:

麥門冬和乾薑各六兩,人參、白朮、甘草各六分,附子、茯苓各三兩。

上七味治下篩,以白湯三合,服方寸匕。常服將蜜丸,酒服如梧子二十丸。(《千金》)(按:《外臺》、《醫心》並引《小品》。)

白話文:

上邊七種藥粉治療下口瘡,以白湯三杯混合,服用一匙。平時服用蜜丸,以酒沖服,如梧子大,一次二十丸。(《千金要方》)

(註:《外臺祕要》、《醫心方》均引述《小品方》。)

既濟湯,治霍亂後,虛煩不得眠。(《大成》)(方見《傷寒·少陰病》中。按:《千金》竹葉湯,治霍亂吐利已,服理中、四順等湯熱不解者,用竹葉等十一味,然不如用此方為佳,仍不錄。)

白話文:

既濟湯,治療霍亂之後,虛煩睡不著。(《聖濟總錄》) (方劑見《傷寒論·少陰病》中。按:《千金方》的竹葉湯,治療霍亂吐瀉已止,服用理中湯、四順湯等熱症仍不解的人,使用竹葉等十一味藥,但不如使用這個方劑好,故不再記錄。)

和中疏氣諸方《延年》增損理中丸,主霍亂,下氣能食,止泄痢方。

人參(六分),白朮(六分),厚朴(六分炙),茯苓(六分),甘草(六分炙),薑屑(二分)

上六味搗篩,蜜和為丸,如梧子大,一服十丸,飲下,酒下亦得,加至十五、二十丸。(《外臺》)

範汪療霍亂,臍上築,茯苓理中湯方。

茯苓(大如棗者三枚一方二兩),甘草(三兩炙),乾薑(一兩炮),人參(三兩),木瓜(三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分為四服。(同上)

範汪理中加二味湯,療霍亂,胸滿腹痛,吐下方。

人參(三兩),乾薑(三兩炮),甘草(三兩炙),白朮(三兩),當歸(二兩),芍藥(二兩)

上六味㕮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絞去滓,溫服一升,日三,甚良。(同上)

治霍亂吐瀉後,轉筋,草豆蔻散方。

草豆蔻,高良薑丁香,白朮,人參,陳橘皮,縮砂(各一兩),甘草(半兩),木瓜(二兩)

白話文:

草豆蔻、高良薑、丁香、白朮、人參、陳橘皮、縮砂(各一兩),甘草(半兩),木瓜(二兩)

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熱生薑湯,調下二錢。(《聖惠》)《會解》人參養胃湯,於本方去草蔻、良薑、甘草、木瓜,加乾薑、茯苓,治霍亂冷證。

白話文:

將上述的藥材搗碎,研磨成細粉末,不限時間,以熱生薑湯沖泡,服用二錢。(《聖惠方》)《會解》人參養胃湯,在原配方中去掉草蔻、良薑、甘草、木瓜,加入乾薑、茯苓,用來治療霍亂冷證。

冷香飲子,夏月飲食雜以水果寒冰之物,食之胸腹大痛霍亂者主之。(《方考》)(方見《中暑》中。按:《嶺南衛生方》所舉,系去橘紅,加良薑、檀香、乾薑、丁香者,然不如用原方,仍不取。)

白話文:

冷香飲劑,在炎熱的夏季食用水果、冰涼等寒性食物,引起胸腹劇痛霍亂的人適用。(《方考》)(藥方見《中暑》中。注意:《嶺南衛生方》所提到的方劑,是去除橘皮,加入良薑、檀香、生薑、丁香,但不如直接使用原來的方劑,仍不採用。)

《小品》霍亂,卒吐下不禁,脈暴數者,人參湯主之方。

人參(二兩),茯苓(二兩),葛根(二兩),橘皮(二兩),麥門冬(去心二兩),甘草(一兩炙)

上六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絞去滓,溫分三服。(《外臺》)《聖惠》治霍亂吐瀉心煩,人參散,於本方去葛根,入生薑、小麥竹葉煎服。《濟生》麥門冬湯,治霍亂已愈,煩熱不解,多渴,小便不利,於本方去葛根,加半夏、白朮、小麥、生薑、烏梅

白話文:

將上列六味藥材切碎,加入五升水,煎煮取二升藥汁,去除藥渣,溫服,分三次服完。(《外臺》)《聖惠方》中治霍亂吐瀉、心煩的藥方,是人蔘散,這個藥方去掉葛根,加入生薑、小麥、竹葉一起煎煮服下。《濟生方》中的麥門冬湯,用於治療霍亂已痊癒,但煩熱未解、口渴、小便不利的症狀,把藥方中的葛根去掉,加入半夏、白朮、小麥、生薑、烏梅。

白朮散,治傷寒雜病,一切吐瀉,煩渴霍亂,虛損氣弱。(《宣明》)(按:即錢氏原方。)《醫家類選》加厚朴。

白話文:

白朮散:治療傷寒雜病,一切吐瀉,煩渴霍亂,虛損氣弱。(《宣明》)(注:即錢氏原方。)《醫家類選》加厚朴。

霍亂後,噁心懶食,口乾多渴,白朮散主之。(《原病集》)

治霍亂,心下痞逆,半夏湯方。

半夏(湯洗七遍去滑切焙),人參(各三兩)

上二味銼如麻豆,每服三錢匕,入生薑三片,白蜜半匙,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拘時。(《聖濟》)(按:此即大半夏湯加生薑者。)

白話文:

將前兩種藥材搗碎成麻豆大小,每次服三錢,加入生薑三片,白蜜半匙,水一碗,煎至六分熟,去掉藥渣,溫熱服用,不拘泥於時間。(《聖濟全書》)(注:這就是半夏湯加上生薑。)

治霍亂,嘔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作痞,小半夏湯。(同上)(按:此證《千金》用甘草瀉心湯,實本於《金匱·婦人篇》也。)

白話文:

治療霍亂,嘔吐涎沫,醫生反而用瀉下之法,以致心下作痞,用小半夏湯。(按:這個證據,《千金方》用的是甘草瀉心湯,《金匱要略·婦人篇》也是這個出處。)

四片金,治冒暑伏熱,腹痛作瀉或痢,並飲水過度。治霍亂吐瀉,其證或飲冷,或冒寒,或失飢,或大怒,或乘舟車傷動胃氣,令人上吐,上吐不止,令人下瀉,吐瀉並作,遂作霍亂,令人頭旋眼暈,手腳轉筋,四肢逆冷。用藥遲,須臾不救,命在頃刻之間。

吳茱萸(半兩),乾木瓜(半兩),食鹽(半兩)

白話文:

四片金,治療夏季感冒,腹痛、腹瀉或痢疾,以及喝水過多。治療霍亂時,症狀可能是喝了冷水、受涼、飢餓、大發脾氣,或乘坐交通工具時損傷了胃氣,讓人上吐不止,讓人下瀉,嘔吐和腹瀉同時發生,於是演變成霍亂,讓人頭暈目眩,手腳抽筋,四肢冰冷。用藥延遲,命在頃刻之間。

上三味同炒令焦,先用瓷瓶盛,水三升,煮令百沸,卻入前件三味炒藥,同煎至二升以下,傾一盞,冷熱隨病人意與服,藥入咽喉即止。如倉卒無前件藥,只用枯白礬一味為末,每服一大錢,用百沸湯點服。如無白礬,只用鹽一撮,醋一盞,同煎至八分溫服。鹽梅鹹酸等物,皆可煮服(處方本以酸鹹二物煮)。

白話文:

把以上三種藥材炒到焦黑,先用瓷瓶盛裝,加入三升水,煮沸一百次,然後放入前面前三種藥材炒藥,一起煎煮到只剩兩升以下,倒出一杯,冷熱隨病人意服用,藥進入喉嚨後停止服用。如果一時找不到前三種藥物,只用乾白礬一味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大錢,用沸水沖服。如果沒有白礬,只用一小撮鹽和一杯醋,一起煎煮至八分溫服用。鹽、梅子等鹹酸類物品,都可以煮服(處方原本以酸、鹹兩種物品煮服)。

(《家寶》)(按:上方《奇效》名吳茱萸湯。又《聖惠》治霍亂瀉後,腳轉筋,用木瓜、生薑、吳茱萸,蓋此方之類也。)

白話文:

《家寶》(註釋:上方所提到的《神奇效果》方劑名叫吳茱萸湯。另外,在《聖惠方》中記載了治療霍亂腹瀉後、腳抽筋的方法,用的藥物是木瓜、生薑、吳茱萸。這三種藥物可以看作是這個方劑的同類藥物。)

藿香正氣散,治霍亂吐瀉通用。腹痛者加桂,小便不利者加茯苓。此藥能溫散風寒濕氣,若暑證加香薷。(《直指》)《續易簡》藿香正氣散,於不換金正氣散蒼朮。曰:霍亂吐瀉,加白朮。《回春》有異鄉人初到地方,不服水土,或吐或瀉,胸腹飽悶,或腫脹,不吐瀉者,宜加減正氣散,於不換金加砂仁香附

白話文:

藿香正氣散,可以治療霍亂吐瀉。如果有腹痛,可以加桂枝;如果有小便不通的問題,可以加茯苓。這種藥可以溫散風寒濕氣,如果出現暑症,可以加香薷。《續易簡》也有提到藿香正氣散,其中將蒼朮去除,並說明在治療霍亂吐瀉時,可以加白朮。《回春》中記載,如果有人初到一個地方,不適應當地水土,出現嘔吐或腹瀉,胸腹飽滿、悶脹,但沒有嘔吐腹瀉的情況,可以加減正氣散,在不換金中加上砂仁和香附。

滲利方法,凡覺此證,或先五苓、益元、桂苓甘露飲,乃吐瀉之聖藥也。(《保命集》)

白話文:

滲利的方法:凡是察覺到此證狀時,或者先服用五苓散、益元散、桂苓甘露飲,這些都是治療嘔吐腹瀉的聖藥。(《保命集》)

茯苓澤瀉湯。治霍亂吐利後。煩渴欲飲水。(《三因》)(按:即金匱原方。然猶當用五苓散為佳。)

白話文:

茯苓澤瀉湯:用於治療霍亂吐利後,煩渴口乾想喝水。(出自《三因》)(註:這實際上是金匱原方。然而,使用五苓散還是更好。)

提學侍其公,年七十九歲,至元丙寅六月初四日中暑毒,霍亂吐利,昏冒終日,不省人事,時方夜半,請予治之。診其脈,洪大而有力,一息七八至,頭熱如火,足寒如冰,半身不遂,牙關緊急。予思《內經·五亂篇》中雲: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亂於胸中,是謂大悗云云,亂於腸胃,則為霍亂。於是霍亂之名,自此而生。

白話文:

提學侍奉他的公公,公公七十九歲,在至元丙寅年六月初四中暑毒,霍亂吐利,整日昏迷不醒,不省人事。當時已是半夜,他請我前去診治。我診斷他的脈搏,洪大而有力,一息脈搏有七八次,頭部熱得像火,腳卻冷得像冰,半身不遂,牙關緊閉。我想起《內經·五亂篇》中說:「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暢脈絡,衛氣逆行,在胸中混亂,這就是所謂的大悗,亂於腸胃,則變成霍亂。」因此,霍亂之名,由此而來。

蓋因年高氣弱,不任暑氣,陽不維陰則瀉,陰不維陽則吐,陰陽不相維,則既吐且瀉矣。前賢見寒多以理中丸、熱多以五苓散為定法治之。今暑氣極盛,陽明得時,況因動而得之,中暍明矣,非甘辛大寒之劑,則不能瀉其暑熱,墮浮焰之火而安神明矣。遂以甘露散甘辛大寒,瀉熱補氣,加白茯苓以分陰陽,約重一兩,冰水調灌,漸漸省事而諸證悉去。後慎言語、節飲食三日,以參朮調中湯之劑增減服之,理正氣,逾十日後,方平復。

白話文:

因為年紀大,元氣衰弱,不能抵抗暑氣,陽氣不能控制陰氣就會腹瀉,陰氣不能控制陽氣就會嘔吐,陰陽不能互相控制,就會又嘔吐又腹瀉。以前的名醫認為遇到寒證就用理中丸治療,遇到熱證就用五苓散治療,這已經成為一種固定的治療方法。現在暑氣非常旺盛,陽明經當令,再加上因為動而得病,是中暑的症狀很明顯,如果不使用甘辛大寒的藥方,就不能去除暑熱,撲滅高燒,安神定志。於是使用甘露散,甘辛大寒,瀉熱補氣,加上白茯苓來平衡陰陽,總重量約一兩,用冰水攪勻服用,逐漸地症狀減輕,各種證狀都消失了。之後要謹慎言語,節制飲食三天,用參朮調中湯的藥方加減增減服用,調整正氣,超過十天之後,病情才平復。

(《寶鑑》)

桂苓甘露飲,流濕潤燥,治痰涎,止咳嗽,調臟腑,寒熱嘔吐服之,令人遍身氣溢宣平,及治水腫泄利。

官桂,藿香,人參(各半兩),木香(一分),茯苓,白朮,甘草,澤瀉,葛根,石膏寒水石(各一兩),滑石(二兩)

上十二味為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新水或薑湯亦得。(同上)(按:此方本出《三法六門》。)

白話文:

肉桂、藿香、人參(各15公克),木香(3公克),茯苓、白朮、甘草、澤瀉、葛根、石膏、寒水石(各30公克),滑石(60公克)

江應宿治一婦人,六月中旬,病霍亂,吐瀉轉筋。一醫投藿香正氣散,加煩躁面赤,揭衣臥地。予診視,脈虛無力,身熱引飲。此得之傷暑,宜辛甘大寒之劑瀉其火熱,以五苓散加滑石、石膏,吐瀉定,再與桂苓甘露飲而愈。(《類案》)

加味五苓湯,治口渴身熱,此暑熱傷中也。

白話文:

江應宿治療一位婦人的霍亂病,發生在六月中旬,吐瀉同時伴有轉筋。另一位醫師給予藿香正氣散,結果病人更加煩躁、臉色發紅,掀開衣服躺在地板上。我診察後,發現脈搏虛弱無力,身體發熱且一直想喝水。這是因為暑熱所致,宜用辛甘大寒的藥物來瀉除火熱,所以我給予五苓散加滑石、石膏,吐瀉因此停止。再給予桂苓甘露飲,病人就痊癒了。(《類案》)

豬苓(七分),澤瀉(七分),白朮(五分),赤茯苓(一錢),天花粉(二錢),乾葛(一錢),香薷,黃連,甘草(各等分)

白話文:

  • 豬苓(42克)

  • 澤瀉(42克)

  • 白朮(30克)

  • 赤茯苓(6克)

  • 天花粉(12克)

  • 乾葛(6克)

  • 香薷(若干)

  • 黃連(若干)

  • 甘草(若干)

如熱極,加石膏、知母。上用水一鍾半,薑三片,煎至七分,溫服。(《眾妙方》)《醫鑑》名加味薷苓湯,加扁豆。

白話文:

如果發燒症狀十分嚴重,可以加入石膏、知母。然後用半杯水、三片薑煎煮,煮到藥液只剩下七分之三時,溫熱服用。(摘錄自《眾妙方》)《醫鑑》稱此方為「加味薷苓湯」,並加入扁豆。

柴胡四苓湯,若大渴小便不利者用。

柴胡,黃芩,芍藥(各一錢),白朮,茯苓,豬苓,澤瀉(各八分)

水二鍾。煎至八分。去渣加薑汁一匙。冷服。(《傷寒證治明條》)暑食不和,吐瀉之後,腹脹腸鳴,小便不利,或瀉不止,以胃苓湯主之。(《原病集》)(按:此本於《嶺南衛生方》。)

白話文:

用兩碗的水來煮,直到水量蒸發到八分滿之後,把渣滓去掉,再加入一匙薑汁,涼了以後服用。(《傷寒證治明條》)夏季飲食不調,導致嘔吐、腹瀉之後,肚子脹氣、腸鳴,小便不利,或者腹瀉不止,可以用胃苓湯來治療。(《原病集》)(注意:這條是根據《嶺南衛生方》而來。)

解暑諸方,《廣濟》療霍亂吐痢,扁豆湯方。

扁豆葉(切一升),香薷葉(切一升),木瓜(一枚切),乾薑(一兩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五合,絞去滓,分溫三服,服別相去如人行六七里。(《外臺》)《雞峰》草豆蔻散,治霍亂吐瀉不止,脈細而緊,此為內寒。於本方去扁豆,加草豆蔻、藿香、陳橘皮。

治霍亂,及脾胃氣虛,腹脹不能飲食方。

人參(三分),香薷(一握銼),陳橘皮(一兩)

白話文:

將以上四種藥材放入六升水中煮,煮到只剩下二升五合,過濾掉渣滓後,分成三份,溫熱服用,服用間隔就像人走路六七里的路程。(出自《外臺祕要》)

《雞峯》草豆蔻散,用來治療霍亂吐瀉不止,脈搏細而緊,這是內寒引起的。

在原方中去除扁豆,加入草豆蔻、藿香、陳橘皮。

上件藥搗篩為散,分為四服,每服以水一中盞,入棗二枚,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

白話文:

將上述的中藥研磨過篩成粉末,分成四份,每份用一中盞水,放入兩顆紅棗,半分生薑,煎煮至六分,去渣,不計時間,溫熱服用。(《聖惠方》)

無比香薷散,治非時吐瀉,便霍亂躁渴不定,臍腹撮痛及轉筋,遍身冷汗,四肢厥逆。(《傳家秘寶》)(方見《中暑》中)《活人》若夏月中暑霍亂,宜服香薷散,須井水沉令極冷,頓服之乃效。(《本草衍義》曰:香薷暑月亦作蔬菜,治霍亂不可闕也,用之無不效。)

白話文:

無比香薷散:治療不分時令的嘔吐腹瀉,以及霍亂、煩躁口渴不定、肚臍和腹部絞痛及抽筋、全身冷汗、四肢厥冷的症狀。(《傳家祕寶》)(方劑見《中暑》)《活人》書中說,如果在夏天的月中患了中暑霍亂,應該服用香薷散,一定要用井水浸泡使其非常涼,立即服用纔有效。(《本草衍義》說:香薷在夏季作為蔬菜,治療霍亂不可缺少,用它無不有效。)

增損縮脾飲,治霍亂之後,服熱藥太多,致煩躁者,浸令如冰,尤宜服。(《易簡》)(方見《中暑》中)

治妊娠霍亂,吐瀉心煩,蘆根飲子方。

白話文:

增損縮脾飲,用於治療霍亂病後,因服用過多溫熱藥物而導致煩躁的症狀。將藥物浸泡在冰水中服用,效果更佳。(藥方詳見《中暑》)

蘆根(一兩),人參(一兩去蘆頭),藿香(三分),枇杷葉(十片拭去毛炙微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白話文:

蘆根(100公克),人參(100 公克,已去蘆頭),藿香(3 公克),枇杷葉(10 片,先以毛巾擦淨毛後烘烤到微黃),甘草(50 公克,烘烤到微紅後切成小塊)

上件藥細銼和勻,每服一分,以水一中盞,入薤白七寸,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稍熱服。(《聖惠》)又治霍亂,心煩乾嘔,蘆根散,於本方去藿香、薤白,加陳橘皮、木瓜。

治霍亂,心腹脹痛,煩滿短氣,未得吐下方。

白話文:

上種藥材要研磨細碎,均勻混合,每次服藥一份,加入一杯水,七寸的薤白,半分生的生薑,煎煮至藥液減少六分之一,去除渣滓,不計算煎煮時間,稍稍加熱即可服用。(《聖惠》)也適用於治療霍亂,心煩乾嘔,稱為蘆根散,在此方除去藿香、薤白,加入陳年的橘皮、木瓜。

取蓼若葉,細切二升,水五升,煮三沸,頓服之。(《肘後》)治霍亂轉筋方,蓼一把去兩頭,以水二升,煮取一升,頓服之。(《千金》)(按:古方用蓼治暍,故次於此。)

白話文:

取蓼若的葉子,切碎二升,加水五升,煮沸三次,然後一次服下。(出自《肘後方》)治療霍亂轉筋,取一把蓼,去掉兩端,加水二升,煮成一升,然後一次服下。(出自《千金方》)(註:古方用蓼治療夏季中暑,所以放在這裡。)

清熱諸方,《範汪方》治霍亂嘔啘,氣厥不得息方。

香豉(一升),半夏(一兩),甘草(一兩),生薑(二兩),人參(一兩),柴胡(一兩)

六物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服七合,日三。(《醫心》)

《醫門方》療霍亂心煩方。

香豉(七合綿裹),梔子仁(三兩),厚朴(三兩炙)

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二服,重者不過再,必愈。(同上)

治霍亂煩渴頭痛,石膏散方。

石膏(二兩),麥門冬(一兩),甘草(三分),白茯苓(一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豉一百粒,竹葉二七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聖惠》)

白話文:

將上件藥搗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中盞,加入生薑半分,豉一百粒,竹葉二十七片,煎煮至剩下七分,去掉藥渣,溫熱服用。(《聖惠方》)

湧吐諸方,治霍亂,心腹脹痛,煩滿短氣,未得吐下方。鹽二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頓服得吐愈。(《肘後》)(按:此本《金匱》治貪食,食多不消,心腹堅滿痛方。)《小品方》治心腹暴痛,及宿食不消,或宿冷煩滿成霍亂方。作鹽湯三升,使極咸,熱飲一升,刺吐(《千金》刺口令吐)令宿食盡,不吐復服,吐訖復飲,三吐乃佳,須靜乃止,勝諸湯丸。(《醫心》)《千金》霍亂蠱毒(按:此當是二證),宿食不消,積冷,心腹煩滿,鬼氣方(方與小品同)。俗人以為田舍淺近法,鄙而不用,守死而已。凡有此病,即須先用之。《得效》用鹽半盞許,以熱湯數碗泡鹽,令患人盡服,連至數碗,不得住手方可。卻以雞羽掃咽喉間,即時吐,所吃鹽湯盡出,其證即愈。(《醫方集解》燒鹽熱水調飲,以指探吐。)

白話文:

  1. 湧吐諸方
  • 治療霍亂、心腹脹痛、煩悶氣短,但還沒有服用過瀉藥的情況。
  • 用鹽二升,加水五升,煮沸後取二升,一次性喝完,即可引發嘔吐,治癒疾病。
  • (注:此方源於《金匱要略》,原本是治療貪食、消化不良、心腹堅滿疼痛的方劑。)
  1. 小品方

    • 治療心腹暴痛,以及因積食不消、或宿冷煩滿而導致的霍亂。

    • 製備三升鹽湯,使之極鹹,熱飲一升,並用手指或羽毛刺激咽喉,引發嘔吐。
    • 待宿食全部吐出後,再服一次鹽湯。三吐為佳,休息片刻即可停止,效果勝過其他湯藥丸劑。
  2. 千金

    • 霍亂、蠱毒(注:此處疑似是指兩種不同的疾病)、宿食不消、積冷、心腹煩滿,鬼氣方。

    • 方劑與《小品方》相同。
    • 世人往往認為此方是鄉間粗淺的療法,鄙視而不願使用,固執己見。一但患有此病,應立即首先使用此方。
  3. 得效

    • 使用半盞鹽,以數碗熱湯泡開,讓病人全部喝完,連喝數碗,直到吐出為止。

    • 然後用雞毛掃咽喉,即可引發嘔吐,將所喝的鹽湯全部吐出,病情即可痊癒。
    • (注:另一種方法是將鹽燒熱,用熱水調和後飲用,並用手指探入咽喉引發嘔吐。)

唐柳柳州纂救三死、治霍亂鹽湯方云:元和十一年十月,得乾霍亂,上不可吐,下不可利,出冷汗三大斗許,氣即絕。河南房偉傳此湯,入口即吐,絕氣復通。其法用鹽一大匙,熬令黃,童子小便一升,二物溫和服之,少頃吐下,即愈。(《本草圖經》)《聖惠》加生薑。

救乾霍亂方。

白話文:

唐代柳宗元編纂了《救三死、治霍亂鹽湯方》:元和十一年十月,我感染了霍亂,無法嘔吐或排便,出冷汗三鬥多,氣息奄奄。河南的房偉傳給我這個偏方,一入口就嘔吐,又恢復了呼吸。做法是:用一大匙鹽巴,炒至變黃,加入一升童子小便,將兩種材料混合均勻服用,不久就會嘔吐、排便,立即痊癒。(《本草圖經》)《聖惠》方中添加了生薑。

用鮮生薑煎濃汁,加炒鹽,滴桐油數點,頻頻灌下二、三碗,用鵝毛探喉令吐。如不吐,急用瓜蒂散吐之。若終不吐,用備急丸下之,庶幾可生。若怠緩姑息,立亡可待。(《蒼生司命》)(按:《辨證錄》治乾霍亂,用人參一兩,瓜蒂七個,水煎一大碗飲之。其說頗巧,然瓜蒂快吐之際,人參何能安胃,不如吐後,隨宜調補,今仍不取。)

瀉下諸方,乾霍亂大小便不通,煩冤欲死,宜急與巴豆等三味丸服之,服取快利方。

白話文:

用新鮮的生薑煎成濃汁,加入炒鹽,滴入幾滴桐油,反覆灌下兩三碗,用鵝毛刺激喉嚨讓病人嘔吐。如果患者嘔吐不出,趕緊用瓜蒂散讓患者嘔吐。如果最終還是吐不出來,用備急丸讓患者瀉下,這樣或許還能保住性命。如果怠慢緩慢、姑息治療,很快就會死亡。(《蒼生司命》)(按:《辨證錄》治療乾霍亂,用人參一兩,瓜蒂七個,水煎一大碗喝下。這個說法很巧妙,但是瓜蒂快速嘔吐的時候,人參怎麼能安胃,不如在嘔吐後,根據情況適當調理補養,現在依然不採納。)

巴豆(一百枚熬令熟去皮心),乾薑(三兩,崔氏以芒消五兩代,與《千金》同。),大黃(五兩)

白話文:

巴豆(一百枚,煮熟後去掉皮和核),乾薑(三兩,崔氏用芒消五兩代替,與《千金方》相同),大黃(五兩)

上藥先搗乾薑、大黃為散,後別搗巴豆如膏,和前二味同搗令調,細細下蜜,堪丸出之,以飲下,初服三丸,丸如梧子大,服訖數挼肚,令轉動速下利。良久不覺,則以熱飲投之。又良久不利,更服一丸,須臾當利。利後好將息,食飲寒溫,以意取適。如渴者,煮漿水粥少少啜之。

白話文:

首先將乾薑、大黃研磨成粉末,再將巴豆搗磨成膏狀,然後將這三種藥物混合在一起,充分攪拌均勻。加入適量的蜂蜜,製成丸劑。一開始服用三丸,丸子的體積約為梧桐子大小,服用後用力按摩腹部,幫助藥物快速起效。如果長時間沒有效果,可以喝一些熱飲幫助藥物生效。如果很長時間都沒有效果,可以再服一丸,很快就應該能起到效果。服用藥物後,注意休息,飲食以溫和為宜,少量多餐,根據自己的狀況調整飲食。如果感到口渴,可以煮一些漿水粥,慢慢啜飲。

張文仲處。(《外臺》引許仁則)《千金月令》抵聖備急丸,主幹霍亂,心腹百病疰痛等方。(即本方)

治乾霍亂,不吐不利,煩悶不知所為方。

巴豆(一枚去皮心)

上以熟水研服之,當快利三兩行,即以漿水粥止,立定。(《聖惠》)(按:此即走馬湯變方。)

治乾霍亂,厚朴湯方。

厚朴(去粗皮生薑炙三分),大黃(銼炒二兩),檳榔(銼),枳殼(去穰麩炒),樸消,高良薑(各三分)

上六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滓溫服。(《聖濟》)

白話文:

  • 厚朴(去粗皮,用生薑烤三分)

  • 大黃(銼碎,炒兩份)

  • 檳榔(銼碎)

  • 枳殼(去穰,炒)

  • 樸消

  • 高良薑(各用三分)

忽然氣上喘,不能語言,口中汁流吐逆,齒皆動搖,氣出轉大則悶絕,蘇復如是,名曰傷寒並熱霍亂。用大黃、人參末各半兩,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滓熱服可安。(《經驗良方)(按:此蓋一種奇病,然其方則宜治尋常干霍,仍列於此。)

與水法,《小品方》治中熱暴下利,霍亂變熱。心煩脈數者方。

白話文:

突然氣息急促、喘息,不能說話,口中唾液流出並伴有嘔吐,牙齒鬆動,呼吸困難,甚至昏厥,醒來後又出現同樣的症狀,這種病叫做傷寒合併熱霍亂。治療方法是使用大黃、人參末各半兩,加水三杯,煎至一杯,去渣滓,趁熱服用,可以緩解症狀。(《經驗良方》注:這似乎是一種罕見的疾病,但其治療方法也適用於治療普通的幹霍,因此仍歸類於此。)

飲新出井水一升,立愈,飲多益善,此治是胃中多熱者也。無熱者慎之,不可與也。(《醫心》)先患胃口冷者,勿服之。(《千金》)

《醫門方》治霍亂吐下不止者方。

白話文:

喝下一升剛從井裡打出來的水,就能立刻康復,多喝幾次更好,這種療法是針對胃裡多熱的人。沒有熱症的人要謹慎,不能服用。(《醫心》)之前有胃口寒冷症狀的人,不能服用。(《千金》)

煮百沸湯,細細添生水,熱飲之。(今按刪繁論云:熟水一升,生水一升,相和飲之,良驗。)(《醫心》)如不納藥,宜井泉水半碗,百沸湯半碗,相和服之,立效。(《如宜》)(按:《袖珍》引《聖惠》,今無考。)

白話文:

煮沸100次的水,慢慢加入生水,趁熱飲用。(按照《刪繁論》書中所記載,生水1公升,沸水1公升,混合後飲用,效果良好。)如果不用藥服用,可以取半碗井泉水,半碗煮沸100次的水,混合後服用,效果馬上顯現。(按照《袖珍》書中引用的《聖惠》,現在沒有考證的資料。)

外治法,治之方(主證即源由中所舉),可作灼灼爾熱湯,著甕中,漬足令至膝,並銅器貯湯,以著腹上,衣借之,冷復易。(《肘後》)霍亂手足轉筋,以銅器若瓦器盛湯熨之,亦可令蹋器,使腳底熱徹,亦可以湯捋之,冷則易,用醋煮湯更良,煮蓼子及吳茱萸汁亦好,以綿絮及破氈包腳,以湯淋之,貴在熱徹。(《本草新補》)(《原病式》曰:諸轉筋,以湯漬之,而使腠理開泄,陽氣散則愈也。)

《刪繁論》云:霍亂轉筋方。

白話文:

外治法,治療的方法(主證即源由中所舉),可以準備很熱很熱的湯,放在甕中,將腳浸泡到膝蓋,並將充滿熱湯的銅器放在肚子上,用衣服覆蓋,冷了就再換熱的。(《肘後》)霍亂引起手腳抽筋,可以用銅器或瓦器盛滿熱湯熨燙,也可以用熱水泡腳,使腳底感到熱透了,或者可以用熱水擦洗手腳,冷了就換熱的,用醋煮湯效果更好,煮蓼子及吳茱萸汁效果也很好,用棉絮或破氈子包住腳,然後用熱湯澆淋,重要的是讓患處感到熱透。(《本草新補》)《原病式》說:各種抽筋,用熱湯浸泡患處,讓面板腠理舒展,陽氣散發就可以治癒了。

取絮巾若綿,炙暖,以敷筋上。(今案《範汪方》,轉筋在腳纏腳,入腹纏腹,厚溫暖已而向火也。)(《醫心》)

白話文:

取像棉絮柔軟的巾,用火溫熱,敷在筋上面。

(現在《範汪 Fang》指出,筋轉在腳上就得用繃腳(從腳開始纏繞)、如果轉在腹上就得用繃腹(從腹開始纏繞),使纏繞的地方溫暖,並且讓病人朝着火源就可痊癒。)(《醫心》)

治霍亂,轉筋入腹,不可奈何者方。

極咸作鹽湯於槽中,暖漬之。(《千金》)

又方,以酢煮青布搨之,冷復易之。(同上)

《醫門方》治霍亂轉筋方。

取熱煻灰以釅醋和,令微溫,炒令極熱,以青布裹,及熱熨筋上,冷易之,隨手消散也。(《醫心》)

治轉筋不止者方。

若男子,以手挽其陰牽之;女子,挽其乳近左右邊。(《千金》)

洗法,治霍亂轉筋。

蓼一把去兩頭,水三升,煮取二升,放溫重洗。(《濟生》)

《梅師方》治霍亂轉筋,皂莢末吹一小豆入鼻中,得嚏便瘥。(《本草》)

治霍亂吐瀉轉筋,以大蒜研炒熟,敷腳心,瘥。(《瑣碎錄》)

鹽熨方,治霍亂吐瀉,心腹作痛。

炒鹽二碗,紙包紗護,頓其胸前並腹肚上,即以熨斗火熨,氣透則蘇,續又以炒鹽熨其背,則十分無事。(《直指》)

白話文:

炒兩碗鹽,用紙和紗布包起來,放在胸口和肚子上,然後用熨斗熨燙,氣透就能蘇醒,再用炒鹽熨背,就能完全康復。(《直指》)

灸法,《葛氏方》灸之,但明按次第,莫為亂灸,須有其病,乃隨病灸之。灸霍亂,艾丸苦不大,壯數苦不多。本方言七壯為可,四、五壯無不活,便火下,得眠。(今案《範汪方》,凡得霍亂,灸之或時雖未瘥,終無死憂,不可不逆灸。)(《醫心》)

白話文:

灸法:

《葛氏方》的灸法,要按順序來施灸,不能亂灸。一定要有相應的病症,才能根據病症來施灸。灸霍亂時,艾丸不要太大,壯數也不要太多。古書上說用七壯就可以,四、五壯也都能活人。施灸後,火氣就會下降,病人就能睡覺了。(現在,《範汪方》中說,凡得了霍亂,即使施灸後一時沒有治好,最終也不會死亡,所以一定要及時施灸。)(《醫心》)

霍亂吐瀉,尤當速治,宜服來復丹、鎮靈丹等藥,以多為貴,尤宜灸上管、中脘、神闕、關元等穴,若水分穴尤不可緩。蓋水穀不分,向後泄瀉,此穴亦名分水,能分水穀故也。或兼灸中管穴,須先中管而後分水可也。(《資生》)

白話文:

當霍亂吐瀉發作時,務求儘快治療,宜服用來復丹、鎮靈丹等藥,以服用多為佳,更適合在以下穴位進行艾灸:上管、中脘、神闕、關元等穴,如果水分穴位也有問題則不可緩慢灸治。因為水穀不分,向後泄瀉,水分穴也叫作分水穴,能夠分開水穀。或者兼灸中管穴,必須是先灸中管穴,然後再灸分水穴。

灸法,霍亂已死,腹中有暖氣者,鹽內臍中令實,就鹽上灸二七壯。(《濟生》)霍亂吐瀉病劇者,以鹽實臍中,大艾灸一百壯。(《王氏》)

白話文:

灸法:霍亂病到了十分危重的地步,腹部有溫暖之氣,將食鹽填滿臍中使緊實,在鹽上灸二十七壯。(《濟生方》)霍亂吐瀉嚴重,用鹽填滿臍中,用大艾灸一百壯。(《王氏》)

調攝法,《小品方》云:霍亂吐下,汗出全冷,轉筋嘔逆,煩悶欲得冷水者方。可與厚朴葛根飲,進沾喉中而已。慎勿與米飲及粥,但與此單行飲,以代米飲水漿也。(《醫心》)

白話文:

調理方法,《小品方》一書中說:霍亂、嘔吐、腹瀉、全身冒冷汗、抽筋、嘔逆,煩躁不安想喝冷水的人,可以使用厚朴葛根飲,喝到咽喉即可。注意不要和米湯或粥一起服用,只用單方飲品代替米湯和水。(《醫心》)

凡霍亂務在溫和將息,若冷即遍體轉筋。凡此病定一日不食為佳,仍須三日少少吃粥,三日以後,可恣意食,息七日,勿雜食為佳,所以養脾氣也。(《千金》)

白話文:

霍亂症患者應注重溫暖和將息,一旦受寒就會全身抽搐。此病一定要有一天不進食為宜,隨後三天要少量喝粥,三天後,就可以隨意吃東西了。休息七天,不要雜食為好,這樣才能養護脾胃之氣。(《千金》)

霍亂之後,不可早與飲食,恐胃中邪物吐瀉不盡。若新谷入胃,不能傳化,則必危矣,慎之慎之。病安之後,宜以粥飲漸漸養之,候其胃氣平復則愈矣。(《選要》)

大忌火酒、薑湯、蒜、烏梅、梅醬、熱湯,及一切收斂溫熱之藥。(《嵩厓尊生》)

白話文:

在霍亂之後,不能馬上進食,擔心胃中邪氣沒有吐瀉乾淨。如果新穀物進入胃中,沒有辦法消化,那麼病情一定會很危險,一定要小心謹慎。在病情好轉後,應該用稀飯慢慢調理,等到胃氣恢復正常,病情就好了。(《選要》)

一方,治吐瀉後,胃氣大弱,不進飲食,可進陳胡醋在鼻邊,聞氣開胃,或用醋浸蒜,粥送亦好。(《壽世仙丹》)

白話文:

一種治療方法,用於治療因嘔吐、腹瀉之後,胃氣虛弱,吃不下飯的情況。可以使用陳年的胡醋放在鼻子邊聞聞,聞到醋味可以開胃;或者把醋浸泡蒜,配著粥一起吃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