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外因類 (42)
外因類 (42)
1. 瘧
凡瘧後大汗出者,乃榮血不足之候,以人參養榮湯主之。(《醫鑑》)誤下則邪氣陷於內,變為滯下,或腹滿腫脹,嘔惡不思食。(《本草經疏》)
久瘧不食,吐瀉致腫脹者,不治。(《活人心統》)
瘧愈之後,陰陽兩虛,夢遺咳嗽,不善保養,遂成癆瘵。(《諸證辨疑》)
不治症,瘧母日久成癆瘵。(《識病捷法》)
類證,外有傷寒往來寒熱如瘧,勞病往來寒熱亦如瘧,謂之如瘧,非真瘧也。然傷寒寒熱如瘧,初必惡風寒發熱,頭痛體疼,自太陽經而來;勞病寒熱如瘧,初必五心發煩熱,勞倦咳嗽,久乃成寒熱,與正瘧自不同。諸病皆有寒熱,如失血痰飲,癥瘕積聚,小腸㿗氣,風寒暑濕,食傷發勞,勞瘵腳氣瘡毒,已各見本門,其餘不能盡舉,應有不如發瘧之傳為寒熱者,須問其元有何病而生寒熱,則隨病施治。寒熱發作有期者,瘧也;無期者,諸病也。亦有非瘧非勞等疾而自成寒熱,乃是痰飲為之,不可不審,去痰行飲則愈。(《要訣》)
外有陰虛證,每日午後惡寒發熱,至晚亦得微汗而解(《入門》曰:宜加味逍遙散加地骨皮,若誤用瘧藥必死),脈必虛濡而數,且瘧脈弦而虛脈不大弦為辨耳。(《正傳》)
治法總說,瘧疾寒熱相等,及先熱後寒者,俱宜與小柴胡湯。先寒後熱者,小柴胡加桂湯。有汗多煩渴,小便赤澀,素有瘴氣,及不伏水上,嘔吐甚者,可服五苓散(《管見良方》辰砂五苓散)。脈小緊,寒熱嘔吐,間日頻日,發作無時,大便秘者,可服大柴胡湯下之。(《活人》)調胃氣,和痰水,分陰陽,行三焦,是又治法之綱領也。(《直指》)(宜參脈候)治瘧之法,多用恆山,然本無定方。但欲收斂之,則佐以烏梅;欲發散之,則助以桂枝。欲去積氣,則兼用青皮、莪朮;欲去痰飲,則或用半夏、檳榔。祛熱,則更用秦艽、甘草;去寒,則兼使草果、乾薑。以熱屬心者,誘之以茯苓、茯神;以寒屬脾者,引之以砂糖蜂糖云云。又瘧藥多是一冷一熱,半熟半生,分利陰陽之義也。(《澹寮》)
治療之法,當先發散寒邪,不可驟用截補之藥。若截早則補住邪氣,其證變異,不能即愈,致成癆瘵者有之。發散之藥,熱多宜小柴胡湯、參蘇飲、清脾湯之類,寒多者宜養胃湯、四獸飲。發散不退,然後以常山飲、勝金丸截之。截而不愈,久則脾氣虛敗,唯宜多進養脾驅痰之藥,脾氣一盛,自然平復。(《大成》)
初發之際,病勢正熾,一二髮間,未宜遽截,不問寒熱多少,且以養胃湯、柴平散、清脾飲、草果飲選用。待四五發後,便應截住,否則發得氣虛,病邪愈深而難愈,即於清脾飲加常山。世有砒丹等截藥,大毒不可輕用。若氣虛者,雖截不效,愈截愈虛,遂成重疾,戒之!必先與參朮一二帖,托住其氣,不使下陷,後用他藥。(《統旨》)(按:此係錯湊《要訣》及《丹溪》)
白話文:
凡是瘧疾發作後大量出汗的,是體內氣血不足的徵兆,應該用人參養榮湯來治療。(《醫鑑》)如果誤用瀉下藥,會使邪氣內陷,轉變成痢疾,或者腹部脹滿腫大、噁心嘔吐、不想吃東西。(《本草經疏》)
久病瘧疾導致食慾不振,又吐又瀉,以致身體腫脹的,這種情況很難治癒。(《活人心統》)
瘧疾痊癒後,如果身體陰陽兩虛,出現遺精、咳嗽等症狀,又不注意保養,就會變成肺癆。(《諸證辨疑》)
瘧疾久拖不癒,變成肺癆,是無法治癒的。(《識病捷法》)
有些情況類似瘧疾,例如外感風寒導致的發冷發熱,或因勞累引起的發冷發熱,都像瘧疾,但並非真正的瘧疾。外感風寒的發冷發熱,初期一定會怕風怕冷、發燒、頭痛、全身痠痛,這是從太陽經開始的;而勞累引起的發冷發熱,初期一定會有手心腳心發熱、煩躁、疲勞咳嗽等症狀,時間久了才會出現發冷發熱,這和真正的瘧疾不同。許多疾病都有發冷發熱的症狀,像是失血、痰飲、腫塊積聚、小腸疝氣、風寒暑濕等外邪侵擾、飲食不當、勞累過度、肺癆、腳氣、瘡毒等,這些疾病各有其特點。其他無法一一列舉,但如果出現類似瘧疾的發冷發熱症狀,一定要詢問病患先前有什麼病,然後針對病因治療。發冷發熱有規律時間的,是瘧疾;沒有規律時間的,是其他疾病。也有些不是瘧疾也不是勞累引起的疾病,而是痰飲導致的發冷發熱,這點要仔細辨別,去除痰飲就能痊癒。(《要訣》)
還有一種情況是陰虛引起的,每天下午開始發冷發熱,到晚上會微微出汗而解。(《入門》中說:宜用加味逍遙散加地骨皮治療,如果誤用治療瘧疾的藥物,會導致死亡),脈象一定是虛弱而細數,而且瘧疾的脈象是弦而虛,而陰虛的脈象並不是很大的弦脈,以此來區分。(《正傳》)
關於瘧疾的治療總則,瘧疾發冷發熱程度相當,或是先發熱後發冷的,都適合用小柴胡湯。先發冷後發熱的,適合用小柴胡湯加桂枝。如果出汗多、口渴、小便發紅澀痛,本身就有瘴氣,或喝水就嘔吐的,可以服用五苓散(《管見良方》中的辰砂五苓散)。如果脈象細小而緊、發冷發熱、嘔吐、時隔一天或每天發作、發作時間不定、大便不通,可以服用大柴胡湯來瀉下。(《活人》)調和脾胃之氣,化解痰液,區分陰陽,疏通行走三焦,這是治療瘧疾的總綱。(《直指》)(治療時要參考脈象)治療瘧疾的方法,大多會用到常山,但並沒有固定的方劑。想要收斂的,就佐以烏梅;想要發散的,就佐以桂枝。想要去除積滯的,就同時使用青皮、莪朮;想要去除痰飲的,就使用半夏、檳榔。想要清熱的,就加上秦艽、甘草;想要散寒的,就加上草果、乾薑。如果熱邪在心,就用茯苓、茯神引導;如果寒邪在脾,就用砂糖、蜂蜜引導。而且瘧疾藥物大多是一冷一熱、半熟半生,這也是為了調和陰陽。(《澹寮》)
治療瘧疾,應該先發散寒邪,不能馬上用截斷和補益的藥物。如果太早截斷,反而會把邪氣困住,導致病情變化,難以痊癒,甚至變成肺癆。發散的藥物,熱邪多的可以用小柴胡湯、參蘇飲、清脾湯等,寒邪多的可以用養胃湯、四獸飲等。如果發散後病情沒有好轉,再用常山飲、勝金丸等來截斷。如果截斷後還是沒有痊癒,時間久了就會導致脾氣虛弱衰敗,這時只能多吃補養脾胃、去除痰液的藥物,脾氣強盛了,自然就會恢復。(《大成》)
剛開始發病的時候,病情正盛,在一兩次發作之間,不宜馬上截斷,不管發冷發熱的程度如何,先用養胃湯、柴平散、清脾飲、草果飲等藥物選用。等發作四五次後,就應該截斷,否則發作次數多了會導致氣虛,病邪會越陷越深,難以痊癒,這時可以在清脾飲中加入常山。世上有些用砒霜、雄黃等截斷的藥物,毒性很強,不可輕易使用。如果身體虛弱,即使截斷也無效,越截斷反而越虛弱,最終會變成重病,一定要戒除這種做法!必須先服用一兩帖人參、白朮等藥物,托住體內氣機,不讓其下陷,然後再用其他藥物。(《統旨》)(按:這裡錯雜了《要訣》和《丹溪》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