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外因類 (43)

回本書目錄

外因類 (43)

1.

瘧疾初宜發散,用汗解之藥一二劑。次宜和解,用清熱之藥一二劑。然後發至四五次,方可行截。(《繩墨》)

形壯色澤者,病在氣分,則通經開鬱以取汗。色稍夭者,則補虛取汗。挾痰者,先實其胃,一二日方服劫藥。形弱色枯,則不取汗,亦不可劫,補養以通經調之。形壯而色紫黑,病在血分,則開其澀滯。色枯者,補血調氣。此其常也。至若取汗而不得汗,理血而血不開,非更求藥切中病情,直造邪所著處,安能愈乎。(《推求師意》)

南北異治,東南濱海,海風無常,所食魚鹽,人多停食,故風瘧、食瘧所由以盛,烏頭、草果、陳皮、半夏施得其宜。西北高曠,隆冬則水冰地裂,盛夏則爍石流金,人多中寒伏暑,故多暑瘧、寒瘧,柴胡、恆山故應合用。東南西北,往來其間,病在未分之際,可與藿香正氣散、草果飲,是猶養胃例也。(《永類》)(按:《微義》論南人脾寒為瘧之理,文繁不錄。)

和解為主,久病新病皆用柴胡,但久病用少,新病用多,以瘧乃少陽經之病居多,而柴胡又少陽經之引藥,且治寒熱有功也。(《醫鏡》)

瘧邪外不在皮膚,內不在臟腑,是以汗之而不從外泄,下之而不從里出也。(《醫學續記》)

汗吐下,將療之方,吐下為本,人有強羸,病有輕重,自須臨時斟酌,不可一概言之。(《外臺》引許仁則)

凡古人治瘧之法,若其久而汗多,腠理開泄,陽不能固者,必補斂之;無汗則腠理致密,邪不能解,必發散之。故曰有汗者要無汗,扶正為主;無汗者要有汗,散邪為主(按:此丹溪言)。此大法也。(《景岳》)

惟其取汗,若得汗而體虛,又須重用補劑以助之,俟汗出通身,下過委中,方是佳兆。仍教以淡食飲,省出入,避風就溫,遠去帷簿,謹密調養,無有不安。(《格致餘論》)

凡治瘧,不求邪之所在,輒行大汗大下,傷人正氣者,醫之罪也。瘧邪在於半表半裡,故有寒有熱,若大汗以傷其表,大下以傷其里,是藥反增瘧矣。倘瘧邪伏而未盡,藥過再發,更將何法以處之。(《法律》)

凡用吐法,妄施惡劣之藥,並各種丸藥,傷人臟腑者,醫之罪也。吐法止可用清芬之氣,透入經絡,引出瘧邪,如酒浸常山不用火煎之類。其膽礬、信石等丸,吞入腹中,黏著不行,攪亂腸胃臟腑,究竟無益,戒之戒之。(同上)

治必助正,瘧之為病,,邪正分爭,往來不已,有戰之義也。治之必先助其正氣,或急去其邪氣,蓋正旺則邪自解,邪去則正亦安也。今有人體虛患瘧,不數日而作漸晏,勢漸衰,神氣反昏而不可救,非正虛而邪陷之故歟。(《醫學續記》)

常山用否,(大黃為佐),痁疾多因中脘有飲,用常山作效者,以其能吐之。(《易簡》)蓋瘧家多蓄黃水,常山為能破其癖而下其水也。(《直指》)

白話文:

瘧疾剛開始發作時,適合用發散的方法,用能發汗的藥物治療一到兩劑。接著適合用和解的方法,用清熱的藥物治療一到兩劑。等到發作了四、五次之後,才可以考慮用截瘧的方法來治療。

如果患者體格強壯,面色光澤,病情主要在氣分,就應該疏通經絡、開解鬱結,使之發汗。如果患者面色稍微憔悴,就應該補虛,使之發汗。如果患者有痰,應該先調理好腸胃,一兩天後再服用截瘧的藥物。如果患者體格虛弱、面色枯槁,就不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也不能用截瘧的方法,而是應該用補養的方法來疏通經絡、調理氣血。如果患者體格強壯、面色紫黑,病情主要在血分,就應該疏通淤滯。如果患者面色枯槁,就應該補血、調理氣。這些是一般的處理原則。至於如果用發汗的方法卻不出汗,用理血的方法血脈卻不通暢,就必須要找到更對症的藥物,直接針對病邪所在之處,才能治癒疾病。

南北地區的治療方法不同。東南沿海地區,海風變化無常,人們吃的魚類、鹽類較多,容易導致食物積滯,因此風瘧、食瘧就比較常見,使用烏頭、草果、陳皮、半夏這些藥物比較合適。西北地區地勢高而空曠,冬天水會結冰、地面會開裂,夏天則熱得像燒著的石頭一樣,人們容易受到寒邪、暑邪的侵襲,所以暑瘧、寒瘧比較常見,應該使用柴胡、恆山這些藥物。如果往返於東南西北各地,病情還不確定,可以使用藿香正氣散、草果飲,這也是養胃的方法。

治療瘧疾應該以和解為主。不論是久病還是新病,都可以使用柴胡,但久病者用量應該少一些,新病者用量應該多一些,因為瘧疾大多屬於少陽經的疾病,而柴胡又是少陽經的引經藥,而且它治療寒熱往來有很好的效果。

瘧邪不在皮膚表面,也不在臟腑內部,所以用發汗的方法不能將其從體表排出,用瀉下的方法也不能將其從體內排出。

治療瘧疾的方法包括發汗、催吐、瀉下,要以催吐、瀉下為根本,但是每個人的體質有強弱之分,病情有輕重之別,因此必須根據當時的情況來斟酌使用,不能一概而論。

古代人治療瘧疾的方法,如果久病導致出汗過多、毛孔開泄、陽氣不能固守,就必須使用補斂的方法;如果不出汗,毛孔閉塞、邪氣不能散發,就必須使用發散的方法。所以說,出汗過多的人要使其不再出汗,以扶助正氣為主;不出汗的人要使其出汗,以驅散邪氣為主。這是一個重要的原則。

使用發汗的方法,如果出汗後身體變得虛弱,就必須要加重補藥的劑量來幫助恢復,等到汗液流遍全身、下到委中穴時,才是好的徵兆。應該讓病人吃清淡的食物、喝清淡的飲品,減少活動、避免吹風、保持溫暖,不要接觸帷帳等,謹慎地調養,身體就會安康。

治療瘧疾,如果不去探求病邪所在之處,就隨意使用大量發汗、瀉下的藥物,損傷人體的正氣,這是醫生的過失。瘧邪位於半表半裡之間,所以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如果大量發汗損傷了體表,大量瀉下損傷了體內,反而會加重病情。如果瘧邪潛伏而沒有完全清除,用藥過後再次發作,又該如何處理呢?

如果使用催吐的方法,胡亂使用一些毒性大的藥物,或者各種丸藥,損傷病人的臟腑,這是醫生的過失。催吐的方法只能用一些氣味清香的藥物,通過經絡引出瘧邪,比如用酒浸泡過的常山,而不用火煎。而像膽礬、信石等丸藥,吞入腹中後會黏著在腸胃中,擾亂腸胃功能,最終沒有任何好處,應該禁止使用。

治療疾病一定要扶助正氣。瘧疾這種病,正邪在體內相互鬥爭,不斷反覆,有戰鬥的表現。治療時必須先扶助正氣,或者趕快去除邪氣,因為正氣旺盛時邪氣自然會消散,邪氣去除時正氣也自然會安穩。如果有人身體虛弱卻患上瘧疾,病情沒有幾天就逐漸加重,身體逐漸衰弱,神智也變得昏迷,就無法救治,這不就是正氣虛弱而導致邪氣侵入的緣故嗎?

關於是否使用常山這種藥,以及是否需要搭配大黃作為輔助藥。痁疾(指瘧疾)多半是因為中焦有停飲,用常山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能催吐。瘧疾病人多半體內有黃水,常山能夠破除積聚的黃水並將其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