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10)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10)

1. 傷食

前門及以下八門,皆須互意參看,讀者請知之。

脈候,脈來滑者,為病食也。(《脈經》)(按:此上曰寸口之中。)

脈弦上寸口者,宿食。降者,頭痛。(同上)

浮而滑者,宿食。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同上)

寸口脈盛而緊者,傷於食。脈緩大而實者,傷於食也。(《病源論》)

經曰氣口緊而傷於食,心胸滿而口無味,與氣口同。氣口者,乃脾之外候,故脾胃傷則氣口緊盛。(《保命集》)(按:原便就氣口分輕重,舉在次款。)

白話文:

經典著作說,氣口緊繃並且有飲食損傷的情況,心胸滿而不思飲食,與氣口緊繃的情況相同。氣口是脾臟的外在表現,因此脾胃受到損傷,則氣口會緊繃明顯。

兩手脈皆模糊不清,此宿食結滯,胃氣不行,急下奪之。傷食脈有滑澀之異,脾虛不鼓運,胃虛不能熟腐,故其脈不滑而澀,澀甚則模糊不清矣。(《醫通》)

白話文:

兩手脈搏都模糊不清,這是宿食停滯,胃氣不暢,必須趕緊用藥物瀉下。傷食的脈搏有滑澀的不同,脾虛不能運化,胃虛不能消化腐熟食物,所以脈搏不滑而澀,澀得很厲害就模糊不清了。(《醫通》)

證治諸說,宿食不消,由臟氣虛弱,寒氣在於脾胃之間,故使穀不化也。宿谷未消,新谷又入,脾氣既弱,故不能磨之,則經宿而不消也。令人腹脹氣急,噫氣醋臭,時復憎寒壯熱是也。或頭痛如瘧之狀。(《病源論》)

白話文:

各種病症的診斷和治療方法中,宿食不消,是由於臟腑氣虛衰弱,寒氣滯留在脾胃之間,導致穀物不能消化。前一天的穀物沒有消化完,新的穀物又進入了胃,脾臟的運化功能本來就弱,不能將穀物磨化,所以經過一晚上還不能消化。這種情況會使人感到腹脹、氣短,打嗝時會有酸臭味,時而畏寒,時而壯熱。也可能出現類似瘧疾發作時頭痛的症狀。(根據《病源論》)

夫食過於飽,則脾不能磨消,令氣急煩悶,睡臥不安。(同上)

卒食病似傷寒候,此由脾胃有伏熱,因食不消,所以發熱,狀似傷寒,但言身不疼痛為異也。(同上)

胃中有澼食冷物,即痛不能食,有熱物即欲食。大腹有宿食,寒慄發熱,如瘧狀。宿食在小腹者,當暮發熱,明旦即止。(《千金》)

白話文:

胃裡有腐敗的食物和冷的食物,就會腹痛而無法進食,有熱的食物則想要進食。腹部有宿食,會出現寒戰發熱,類似瘧疾的症狀。宿食在小腹部,通常會在傍晚發熱,到了早上就會停止。

夫䅽飪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蓋五味入口,所以滋養五臟,得之則生,不得則死,傷之則反為生害,所以宿食為雜病之先。若五臟不平,食不輸化,血凝氣滯,群證蜂起,皆宿食所為也。治之當量其臟腑虛實淺深為治,其病頭痛,惡風憎寒,心腹脹滿,下利不欲食,吞酸噫宿腐氣,皆胃實熱,食反留滯,其脈數而滑,宜下之愈。若脾虛,其脈浮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澀,宜溫藥消。

白話文:

飲食不節,所吃過多的食物,停滯在體內,成為各種疾病的根源。各種食物入口後,可以滋養五臟,吃了食物就能生長發育,得不到食物就會死亡,吃的太多則會反而導致疾病,所以飲食不節是各種疾病的起因。如果五臟不調和,食物不能消化吸收,血液凝滯,氣血不暢,就會產生各種疾病,這些疾病都是飲食不節引起的。治療飲食不節引起的疾病,要根據患者臟腑虛實寒熱不同,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如果患者頭痛、惡風怕冷、心腹脹滿、腹瀉不想吃東西、吞酸水打嗝有腐敗的味道,這些都是胃中實熱,食物積滯所引起的,脈搏數而滑,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如果患者脾虛,脈搏浮大,按壓時感覺脈搏澀,寸關尺三部脈搏都略微澀,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消散積滯。

(《三因》)(按:陳氏附有如神木香丸感應丸,蓋所謂溫藥也。木香丸木香硇砂、莪、稜、薑、附等十二味。)

白話文:

《三因》(註:陳氏所附的神木香丸、感應丸等,其實都屬於溫藥。木香丸裡頭有木香、硇砂、莪朮、稜桂、生薑、附子等十二味藥。)

善攝生者,謹於和調,使一飲一食,入於胃中,隨消隨化,則無滯留之患。若稟受怯弱,飢飽失時,或過餐五味魚腥乳酪,強食生冷果菜,停留胃脘,遂成宿滯,輕則吞酸嘔惡,胸滿噫噎,或泄或利(按:《集成》此下曰:其臭如抱壞雞子),或米穀不化,久則積聚,結為癥瘕,面黃羸瘦,此皆宿滯不消而生病焉。(《濟生》)

白話文:

注重養生的人,謹慎地保持身體的和諧與平衡。飲食適度,使食物進入胃中後,能夠及時消化和吸收。這樣,就不會造成積滯的問題。如果先天體質較弱,飢飽不按時,或者過量食用五味魚腥乳酪,強行食用生冷果蔬,這些食物停留在胃中,就會形成宿滯。輕則會出現吞酸、嘔吐、胸悶、噯氣,腹瀉或便祕(根據《集成》記載,其臭味就像抱著一個壞掉的雞蛋),或米穀不能消化。時間久了,就會積聚成癥瘕,出現面黃肌瘦的症狀。這些都是宿滯不消而引起的疾病。(《濟生》)

治之須究其原,又須量人氣體虛實,病證淺深,投以藥餌。病之淺者,則消化之。甚者必須推利,而後調補脾胃。或有因挾寒暑之氣而泄者,又當以脈證辨而料量之。(《大成》)

白話文:

治療腹瀉必須先找出引起腹瀉的原因,並且考慮患者的身體虛弱程度及病症的輕重,才能用藥治療。症狀較輕的腹瀉,採用緩和的方法治療即可。嚴重的腹瀉必須先將邪氣排除乾淨,才能調理脾胃。有因寒暑之氣引起腹瀉的,需要根據脈象和症狀辨別,才能決定治療的方法。

傷食必惡食。(《丹溪》)

夫傷者,有多少,有輕重。如氣口一盛,脈得六至,則傷於厥陰,乃傷之輕也,檳榔丸主之。氣口二盛,脈得七至,則傷於少陰,乃傷之重也,煮黃丸(用雄黃巴豆)、厚朴丸(用厚朴黃連、巴豆等二十五味,云與局方溫白丸同)主之。氣口三盛,脈得八至,則傷於太陰,䐜塞悶亂,甚則心胃大痛,兀兀欲吐,得吐則已,俗呼食迷風是也。經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則死。

白話文:

受傷的人,分輕重程度。如氣口(位於前胸的穴位)一盛(脈搏跳動較快),脈搏達到六次,即是厥陰受傷,為輕傷,可用檳榔丸治療。氣口二盛(脈搏跳動更快),脈搏達到七次,即是少陰受傷,為重傷,可用煮黃丸(由雄黃、巴豆等製成)、厚朴丸(由厚朴、黃連、巴豆等二十五味藥材製成,據說與局方溫白丸相同)治療。氣口三盛(脈搏跳動最快速),脈搏達到八次,即是太陰受傷,會感到胸悶氣塞、渾身不舒服,嚴重的會心絞痛、悶悶不樂想嘔吐,吐出來了就會好,俗稱「食迷風」。醫書上說:上部有脈搏,下部沒有脈搏,這種人應該吐出來,否則就會死亡。

宜吐之以瓜蒂散,如不能則無治也。經曰高者因而越之,下者引而竭之是也。(《保命集》)

白話文:

應該用瓜蒂散使病氣吐出,如果不能吐出,就沒有治療的方法了。經典上說:“在上面的(病氣)就因勢疏散,在下面的(病氣)就引導而出”就是這個意思。(《保命集》)

食傷太陰、厥陰,寸口大於人迎兩倍、三倍者,或嘔吐,或痞滿,或下痢腸澼,當分寒熱輕重而治之。輕則內消,重則除下。如傷寒物者,半夏、神麯、乾薑三稜、廣朮、巴豆之類主之。如傷熱物者,枳實白朮青皮陳皮、麥糵、黃連、大黃之類主之。亦有宜吐者,《陰陽應象論》云在上者因而越之,瓜蒂散之屬主之。

白話文:

如果因為飲食積滯而傷害了太陰和厥陰經脈,導致寸口脈搏比人迎脈搏大兩到三倍,可能會出現嘔吐、腹脹、 腹瀉、腸鳴等症狀。要根據寒熱輕重的情況進行治療。輕微的症狀可以通過內服藥物來消除,嚴重的症狀需要透過瀉下法來治療。如果是因為吃了寒涼的食物而引起的,可以使用半夏、神曲、乾薑、三稜、廣木香、巴豆等藥物來治療。如果是因為吃了燥熱的食物而引起的,可以使用枳實、白術、青皮、陳皮、炒麥芽、黃連、大黃等藥物來治療。也有一些情況需要考慮催吐來治療,如《陰陽應象論》所說的「在上者因而越之」,可以用瓜蒂散之類的藥物來催吐。

然而不可過劑,過劑則反傷腸胃。蓋先因飲食自傷,又加之以藥過,故腸胃復傷,而氣不能化,食愈難消矣,漸至羸困。故《五常政大論》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小毒治病,十去其七。凡毒治病,不可過之,此聖人之深戒也。(《蘭室》)

白話文:

但是藥不可以過量,如果藥量過重,反而會傷害腸胃。原本是因飲食而損傷了腸胃,又因為服用了過量的藥物,導致腸胃再次受損,氣血無法正常運行,食物也就更難消化吸收了,漸漸地身體就會衰弱困頓。所以《五常政大論》中說:劇毒的藥物用來治病,十份之中要去掉六分;毒性較小的藥物用來治病,十份之中要去掉七分。所有有毒性的藥物用來治病,都不能過量,這是聖人深切的告誡。(《蘭室祕藏》)

夫膏粱之人,起居閒逸,奉養過度,酒食所傷,以致中脘留飲脹悶,痞膈醋心,可服木香導飲丸(按:子和書無所考)以治之。夫蒭蕘之人,飲食粗糲,衣服寒薄,勞役動作,一切酒食所傷,以致心腹滿悶,時嘔酸水,可用進食丸(用牽牛、巴豆)治之。(《治病百法》)

白話文:

有錢有勢的人,生活閒適,飲食過度,喝酒吃飯導致傷害,因此中脘部位鬱積、脹悶,胸膈痞悶、胃酸反流,可以服用木香導飲丸來治療。(按:子和書沒有記載木香導飲丸)

貧窮勞苦的人,飲食粗糙,衣著簡薄,辛苦勞作,一切酒食導致的傷害,因此心腹滿悶,有時嘔吐酸水,可以使用進食丸(用牽牛、巴豆)來治療。(《治病百法》)

初因食一物過傷,得病後再食之,舊病復作,一味紅丸子常服。傷食兼感風寒,其證與前同(按:前文用巢氏說),但添身疼一證,俗謂之夾食傷寒,宜生料五積散,或養胃湯香蘇散和解散(見《和劑》)選用。若不瘥而病入里者,宜下之。(《要訣》)

白話文:

最初是因為吃了一種食物過量而生病,生病後再次食用,舊病復發,經常服用一種叫做「紅丸子」的藥。如果加上風寒感冒,症狀與前面提到的巢氏說相同,但身體疼痛。俗稱夾食傷寒,宜採用生料五積散加養胃湯、香蘇散、和解散(詳見《和劑》)選用。如果病情沒有好轉,病邪進入裏部,宜服用瀉下藥。(《要訣》)

凡治飲食暫傷者,亦當辨虛實。若停滯中焦,或脹或痛者,此實證也,當先去其食,宜大和中飲主之(用陳、枳、砂,楂、樸、麥芽澤瀉)。然去食莫先於理氣,又惟排氣飲為主(用陳、藿、枳、澤、樸、烏藥香附、木香)。若所停猶在上焦,莫若用吐為捷法,或用吐劑亦可。若食停下焦,痛極兼脹者,須下而去之,宜神祐丸備急丸。(《景岳》)

白話文:

凡是治療飲食引起的暫時性損傷,也應該辨別虛實。如果停留在中焦,出現脹痛等症狀,這是實證,應該先把食物去掉,宜服用大和中飲為主(用陳皮、枳殼、砂仁、山楂、朴硝、麥芽、澤瀉)。但是,去除食物沒有比理氣更重要的了,又惟有排氣飲為主(用陳皮、藿香、枳殼、澤瀉、朴硝、烏藥、香附、木香)。如果停留在上焦,沒有比用吐法更快捷的方法了,也可以用吐劑。如果食物停留在下焦,疼痛嚴重兼有脹滿,必須用瀉下法去掉,宜用神祐丸或備急丸。

飲食傷脾而吐瀉已甚者,但察其無中滿,無腹痛,而惟嘔惡不能止,此其食物必已盡去,而以中氣受傷,大虛而然。或其人困倦不寧,少氣多汗,六脈豁大無神者,宜理中湯之類主之。凡大吐大瀉之後,多為腹脹,若但外脹而內不覺脹,或惡聞食氣,不欲飲食者,皆脾胃大虛之候,速宜用溫補諸法調治之。(同上)

白話文:

如果飲食傷了脾胃,導致嘔吐和腹瀉非常嚴重,但仔細觀察,發現患者沒有腹痛或腹部脹滿,只有嘔吐的症狀無法停止,這意味著食物已經全部吐出,可能是由於中氣受傷,體內過於虛弱而導致。如果患者出現睏倦不安、氣短多汗、六脈脈搏寬大無力等症狀,則應以理中湯等藥物為主進行治療。凡是大吐大瀉之後,大多會出現腹脹的症狀。如果患者僅有外在的腹脹感,而內部沒有感覺到脹滿,或者聞到食物的味道就會噁心、不想進食,這都是脾胃大虛的症狀,應立即採用溫補的方法進行治療。(同上)

病後胃口不開,飲食不進者,有二證:蓋一以濁氣未淨,或餘火未清,但宜以小和中飲(用陳、楂、茯、樸、甘、扁豆)加減主之。一以脾胃受傷,病邪雖去而中氣未復,故或有數日不能食,或旬日不能開,或胸喉中若有所哽如梅核氣者,此中本無停積,但以陽氣未舒,陰翳作滯,胃氣太虛,不能運化而然,輕則溫胃飲(系理中加歸、陳、扁豆)甚則必加人參附子,但使陽氣得行,則胃口自開也。(同上)

白話文:

病後失去了胃口,進食不佳的人,有兩種證候:第一種情況是體內濁氣,或者餘熱沒有完全清除,這時應該用含有陳皮、山楂、茯苓、樸硝、甘草、扁豆等藥材的和中飲,並且可以增減藥物來治療。第二種情況是脾胃受到傷害,儘管疾病已經痊癒了,但是體內的元氣還沒有恢復,有的患者可能會數天無法進食,有的患者可能需要數十天才能恢復食慾,有的患者胸喉之間感覺像被梅子核卡住一樣。這些患者體內其實並沒有實質性的病症,只是因為體內的陽氣還沒有完全恢復,陰氣鬱結,胃氣十分虛弱,無法運化飲食所造成的。治療這種情況,如果症狀較輕就用溫胃飲(理中湯加入歸、陳、扁豆)治療,如果症狀較重就一定要加入人參、附子,讓陽氣正常運作,就可以恢復胃口了。(參考同一來源)

飢飽傷者,胃寒積虧,補之則氣自復。飲食傷者,中有停積,胃氣不行,若非攻克,病何由除。然有寒傷、有熱傷,有暫病、有久病,有虛證、有實證。寒者非熱不行,熱者得寒乃解。新食而實者,在上則吐之,在中則消之;其虛者,必補益與消導兼行,如潔古枳朮丸之類是也。

白話文:

  1. 由於飢餓或飲食不節制而受傷的人,他們的胃寒積虧,需要補充才能使氣血自動恢復。

  2. 由於飲食不當而受傷的人,他們的胃中有積食,胃氣不暢,如果不攻克積食,疾病怎麼能消除?

  3. 然而,有寒傷、有熱傷,有暫時性的疾病、有久治不癒的疾病,有虛證、有實證。

  4. 對於寒證,不是用熱藥不行;對於熱證,只有用寒藥才能解除。

  5. 對於新食積滯的人,如果積滯在上部,就應該吐出來;如果積滯在中部,就應該用藥物消導;對於虛證的人,必須補益和消導同時進行,比如使用潔古枳朮丸之類的藥物。

久傷而實者,在中則和之,在下則減之;其虛者必純與甘溫怏脾壯氣,如理中湯、養胃湯之類是也。(《匯論》)

白話文:

長期受到傷害而導致實證的人,病症在中焦,就用中和的方法治療;在下方,就用減少的方法治療;虛證的人一定要用純甘溫的方法治療,以補益脾胃,增強正氣,像理中湯、養胃湯之類的藥方就是這樣的。(《匯論》)

食滯心下,初起不可驟用苦寒,必兼辛散,二陳、平胃消導之,及枳實、白朮、青皮、陳皮、山楂、曲、糵之類,以食得寒則凝,得熱則腐也。日久成積發熱者,加薑汁炒川連、連翹之屬清利之。若已成糟粕,日久生熱,燥結不行,方可用承氣輩攻下之。如冷物停滯作吐,二陳加炮薑、白豆蔻、蒼朮、厚朴、神麯、藿香之類,甚則廣朮、巴豆之屬。若冷食停蓄,心腹暴痛作脹,當用紅丸子、備急丸溫下之。

白話文:

當食物停滯在心下時,在初期不要立即使用苦寒的藥物,必須兼用辛散的藥物。二陳湯和平胃散可以消導,枳實、白朮、青皮、陳皮、山楂、麥芽、米麴之類的藥物,可以治療因為食物遇寒則凝結,遇熱則腐敗的情況。如果日積月累,形成積熱發熱的情況,可以加薑汁炒川連和連翹等藥物來清利。如果已經形成糟粕,日久生熱,燥結不行,這時纔可以使用承氣湯等藥物來攻下。如果因為食用生冷食物停滯而引起嘔吐,可以將二陳湯加上炮薑、白豆蔻、蒼朮、厚朴、神麴和藿香等藥物。如果情況嚴重,可以使用廣朮和巴豆等藥物。如果因為食用生冷食物停滯,導致心腹暴痛作脹,應當使用紅丸子和備急丸來溫下。

痰飲結聚,谷不得入,冷痰宿食在上脘者,用白散湧吐之。痰食已消,中焦未和,不思飲食,或吐或瀉,倦怠面黃,按之心下軟,脾胃受傷也,六君子加木香、砂仁;燥渴,用七味白朮散。老人虛人易於傷食,或膨脹痞悶,或腹滿作瀉,當消補兼施,宜九味資生丸(系四君子加橘紅、楂肉、神麯、黃連、白蔻)常常服之。

白話文:

痰液與飲液積聚在胃中,食物無法進入,寒痰及未消化的食物停留在上腹部,可用白散使之嘔吐而出。痰液和食物已經消除,中焦(胃)的功能尚未調和,不思飲食、嘔吐或腹瀉、疲倦、面黃,按壓心下柔軟,說明脾胃已經受傷,可以用六君子湯加木香、砂仁一起服用;口乾舌燥,可以用七味白朮散服用。老年人和體質虛弱的人容易吃傷,可能會出現腹脹、腹悶、腹滿、腹瀉等症狀,應該同時進行消積和補益,宜經常服用九味資生丸(是由四君子湯加橘紅、山楂肉、神麴、黃連、白蔻組成的藥方)。

若口淡思食,而見食不甘,食過則厭,兼噁心胸膈不快,胃虛挾痰飲也,六君子加枳實、香、砂。若不思飲食,食不克化,食後反飽,脾虛不能健運也,枳實理中丸。病後飲食不調,中脘隱隱作痛,有時得食則已,有時得食轉加,此胃中火燎作痛,得食以壓其勢,故痛少安,若飲食稍過,氣不能運轉其食,其痛轉加,連理湯沉香。(《醫通》)

白話文:

如果口淡想吃東西,但看到食物不感興趣,吃了就厭煩,加上噁心、胸膈不快,這是胃虛伴有痰飲,可以用六君子湯加枳實、砂仁、香附來治療。

如果不想吃東西,食物消化不了,吃了之後反而覺得飽,這是脾虛不能正常運轉,可用枳實理中丸來治療。

病後飲食失調,中脘隱隱作痛,有時吃東西了疼痛就會消失,有時吃東西了疼痛反而更嚴重,這是胃中火燎作痛,吃東西可以壓制火勢,所以疼痛會減輕。但如果飲食稍微過度,氣就運轉不了食物,疼痛就會加重。可以用理中湯加上沉香來治療。

傷食,忌潤濕、苦寒,宜健脾、消導、甘溫、辛香。(《本草經疏》)

鶴年曰:傷食與停食宜分兩項:傷食者,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病在不及消化;停食不論食之多少,或當食而怒,或當食而病,在氣結而不能化也。治傷食,宜偏重於食,或吐或下或消;若停食,則偏重在氣,惟理氣而兼之以消,吐下之法不可用也。大都傷食當分上中下三焦,而停食則專在胃脘也。(《金匱翼》)

白話文:

鶴年說:傷食與停食應該分成兩項來分別治療。傷食的人,是飲食過量,腸胃因此受損,病症在於消化不及。停食則不論吃的多少,可能是本來該吃飯的時候生氣了,又或者是本來該吃飯的時候生病了,病症在於氣結不能化解。治療傷食,應該側重於食物的處理,可以採用催吐、瀉下或消食的辦法。如果是停食,則應該側重於疏通氣機,可以只調理氣機,兼用消食的辦法,但催吐、瀉下的方法不能採用。一般來說,傷食應該分為上焦、中焦、下焦三部分,而停食則主要在胃脘部。(《金匱翼》)

病當審虛實,飲食傷,尤當於不足之中,分其有餘不足也。何也?蓋飢餓不飲食,與飲食太過,雖皆是失節,然必明其有兩者之分,方盡其理。節也者何?無不及、無太過之中道也。夫飢餓不飲食者,胃氣空虛,此為不足,固失節也;飲食自倍而停滯者,胃氣受傷,此不足之中兼有餘,亦失節也。以受傷言則不足,以停滯言則有餘矣。惟其不足故補益,惟其有餘故消導。亦有物滯氣傷,必補益消導兼行者。亦有物暫滯而氣不甚傷,宜消導獨行,不須補益者。亦有既停滯不復自化,不須消導,但當補益,或亦不須補益者。潔古枳朮丸、東垣橘皮枳朮丸木香枳朮丸之類,雖曰消導,固有補益之意存乎其間。其他如木香分氣丸導氣枳實丸大枳殼丸之類,雖無補益,然施之於物暫滯、氣不甚傷者,豈不可哉,但不宜視為通行之藥耳。且所滯之物,非枳朮丸之力所能去者,亦安可泥於消導而不知變乎。故備急丸、煮黃丸、感應丸、瓜蒂散等之推逐者,潔古,東垣亦未嘗委之而弗用也。故善將兵者,攻亦當,守亦當,不善者,則宜攻而守,宜守而攻,其敗也非兵之罪,用兵者之罪耳。觀乎此,則知消導、補益、推逐之理矣。(《溯洄集》)

白話文:

在診治疾病時,應分清虛證和實證。因飲食所傷,更應該在不足的基礎上,同時調理有餘的地方。為什麼呢?因為飢餓不進食,和飲食過量,雖然都是失節,但這兩種情況是不同的,必須明白二者的分別才能透徹瞭解其中的道理。節制是什麼意思呢?是既不過多也不不足的適中狀態。飢餓不進食的人,胃氣空虛,這是不足,自然失去節制;而自倍飲食令人停滯的人,胃氣受到傷害,這是虛之中兼有實,也是失去節制。從受傷的方面來說是虛證,從停滯的方面來說是實證。虛證就應補益,實證就應消導。但也有既有停滯物,也有氣傷的情況,需要同時補益和消導。還有的停滯物只是暫時性的,氣也不是很受傷,就應單用消導藥,不需要補益。有的已停滯不化,不需要消導,只應補益,或者也不需要補益。潔古枳朮丸、東垣橘皮枳朮丸、木香枳朮丸之類的藥物,雖然說是消導藥,但其中也有補益的意思。另外像木香分氣丸、導氣枳實丸、大枳殼丸等,雖然沒有補益作用,但也用於停滯物暫時性的、氣不是十分受傷的情況,豈有不適合的,只是不適宜當作通用的藥物。而且停滯的東西,不是枳朮丸的藥效能夠去除的,這又怎麼能固執於消導而不知道變通呢?所以,備急丸、煮黃丸、感應丸和瓜蒂散等攻逐之藥,潔古子和東垣也不能一概拋棄而不使用。所以,善於用兵的人,進攻也得當,防守也得當,不會進攻的人,可能會在該進攻的時候防守,該防守的時候進攻,失敗不是軍隊的罪過,而是用兵的人的罪過。由此可知,消導、補益、攻逐的道理了。(《溯洄集》)

內傷之證,又有虛實之分。如飲食失飢,勞役所傷,發熱自汗,倦怠乏力,乃虛中之虛,宜補益中和之劑調治,毋施解表。若飲食過飽,乃虛中之實,為其所傷飲食積滯不消,以致心胸痞悶,仍發寒熱,噁心惡食,須用化導之劑,俟其消克,心胸舒泰,仍用益脾之藥,使無重虛元氣。有宿食不消,日晡潮熱,氣實者,下之亦要詳審,毋妄通利。(《原病集》)

白話文:

內傷疾病中也有虛實之分。比如飲食失常,勞逸無度所造成的,發熱自汗,倦怠乏力,是虛中之虛,應服用補益中和的藥劑進行調理,不要使用發散的藥物。如果飲食過飽,也是虛中有實,是飲食積滯不消所造成的,會導致心胸痞悶,仍然發寒熱,噁心厭食,需要服用消導的藥劑,等積食消散,心胸舒泰後,再服用益脾的藥物,避免再次虛弱。如果有宿食不消,下午到晚上潮熱,氣實的人,也要詳加審視,不要隨便服用瀉下藥物。

傷食傷飲之別,《痹論》云: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此混言之也,分之為二,飲也,食也。又經云:因而大飲則氣逆,因而飽食,筋脈橫解,則腸澼為痔。飲者無形之氣,傷之則宜發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其濕,解酲湯五苓散之類主之。食者有形之物,傷之則宜損其谷,其次莫若消導,丁香爛飯丸(用丁、木、莪、稜、香附、砂仁、甘松等十味)、枳朮丸之類主之。稍重則攻伐,三稜消積丸(用莪、稜、炒曲、青皮、巴豆、茴香等)、木香見哯丸(用木香、香附、神麯、三稜、草蔻、巴霜等)之類主之。尤重者,則或吐或下,瓜蒂散、備急丸之類主之。以平為期。蓋脾已傷,又以藥傷,使營運之氣減,則食愈難消。(《辨惑論》)(按:此與前款《蘭室》文相類,宜互參。)

白話文:

傷食傷飲的區別:《痹論》說:陰氣安靜則精神蘊藏,躁動則精神消亡,飲食過多,就會損傷腸胃。這是一般性的說法,現在將它分為兩種情況:一是飲水過多,二是飲食過多。經書上還說:突然大量飲水,則氣逆;突然暴飲暴食,筋脈橫向解離,就會導致腸胃腫脹而形成痔瘡。飲水傷的是無形之氣,治療應發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濕氣,可用解酲湯、五苓散之類的藥方。飲食傷的是有形之物,治療應減少穀物的攝入,其次是消導,可用丁香爛飯丸(由丁香、木香、莪術、稜角、香附、砂仁、甘松等十味藥材組成)、枳朮丸之類的藥方。稍重一點的,則要攻伐,可用三稜消積丸(由莪術、稜角、炒曲、青皮、巴豆、茴香等藥材組成)、木香見哯丸(由木香、香附、神麴、三稜、草蔻、巴霜等藥材組成)之類的藥方。非常嚴重的,則需要吐或下,可以用瓜蒂散、備急丸之類的藥方。以病情平復為目標。因為脾臟已經受傷,再加上藥物的損傷,使輸送氣血的功能減弱,食物就更難消化了。(《辨惑論》)(按:此文與前面的《蘭室》文的內容類似,宜相互參照。)

傷飲脈症,飲即茶湯酒水之類,或脾虛不運而結滯,或暴渴多飲而停留,或豪興狂飲而沉醉,或僧家清客以茶茗自供,往往至後面黃肌瘦,脾泄中滿,煩渴腫脹,若遇利疾,危者不少,六脈濡微細滑,舉按無力。(《百問》)

白話文:

傷飲脈症

飲,即是指茶湯、酒水之類。

傷飲脈症的病因,可能是脾虛不運,導致水液停滯;或是暴渴多飲,飲水過多積聚體內;或是豪興狂飲,導致酒醉沉醉;或是僧侶或清客,以茶茗自供,導致飲用過多。

這些原因都會導致後面黃肌瘦、脾泄中滿、煩渴腫脹等症狀。

如果遇到利疾(急性痢疾),可能會危及生命。

傷飲脈症的脈象,通常是濡、微、細、滑,舉按無力。

(《百問》)

藥各有對,人之腑臟,皆因觸冒以成疾病,而脾胃最易受觸。蓋日用飲食,稍或過多,則停積難化,冷熱不調,則吐嘔泄痢,膏粱者為尤甚,蓋口腹縱恣,不能慎節。近用消化藥,或論飲食既傷於前,難以毒藥反攻其後,不復使巴豆、硇砂等藥,止用曲、糵之類。殊不知古人立方用藥,各有主對。曲糵止能消化米穀。如肉食有傷,則非硇砂、阿魏等藥不能治也。至於魚蟹過傷,則須用橘皮、紫蘇、生薑。果菜有傷,則須用丁香、桂心。水飲傷,則須用牽牛、芫花。固不可以一概論也。必審其所傷之因,對用其藥,則無不愈。其間輕重,則隨患人氣血以增減之而已。(《雞峰》)

白話文:

藥各有其對應的疾病。人體的腑臟,都會因為受到外界的刺激而產生疾病,其中脾胃最容易受到影響。因為日常飲食,稍有過多,食物便難以消化,冷熱不調,就會出現嘔吐、腹瀉、痢疾的症狀,尤其在飲食豐盛的人身上更是如此,都是因為嗜吃美食,不能自我約束。現在使用消化藥,有人認為飲食已經先傷了身體,難以用藥物來補救,因此不再使用巴豆、硇砂等藥物,只使用曲麴、糵米之類的藥物。然而,殊不知古人制定藥方用藥,各有其對應的主症。曲麴、糵米只能消化米穀。如果是肉食傷了身體,就非要硇砂、阿魏等藥物才能治癒。如果是魚蟹食用過多而傷了身體,就必須使用橘皮、紫蘇、生薑。如果是果菜傷了身體,就必須使用丁香、桂心。如果是水飲傷了身體,就必須使用牽牛、芫花。所以不能一概而論。一定要審慎判斷疾病的根本原因,對症用藥,才能治癒疾病。其中藥物的輕重,要根據患者氣血狀況來增減。

克伐可否(宜與前虛實條相參)《養生方》戒不得用巴豆,令服青木香丸。如有食癖,非巴豆不克,所謂擾乎可擾,擾亦無擾。木香丸用牽牛,牽牛最瀉人腎,不徒不消食積,而又害於元精,識者知之。(《三因》)

白話文:

服用巴豆是否適當?

(要參考前面的虛實條目。)《養生方》中告誡人們不要服用巴豆,應該服用青木香丸。如果食積嚴重,非巴豆不能攻克,這就是所謂的「擾乎可擾,擾亦無擾」。木香丸中用的牽牛,最能瀉腎,不僅不能消食積,反而會損害元精,明理的人應該知道。

大率才有停滯,當量人虛實,速宜克化之,不可後時,養成沉疴也。(《濟生》)(按:嚴氏有黑丸子如意丸阿魏丸三方,然俱不出感應丸之範圍,仍不採入。)

白話文:

一般而言,才剛有點病症停滯,一定要根據人的虛弱情況,迅速進行消化治療,不能延後治療時機,否則會變成難以治癒的沉重疾病。(《濟生》)(按:嚴氏有黑丸子、如意丸、阿魏丸三種方劑,但均不出感應丸的範圍,因此仍不採納。)

凡飲食傷脾之證,有寒傷,有熱傷,有暫病,有久病,有虛證,有實證。但熱者暫者實者,人皆易知,而寒者久者虛者,人多不識。如今人以生冷瓜果致傷胃氣,而為瀉為痢為痛之類者,人猶以為火證而治以寒涼者,是不識寒證也。有偶因停滯而為脹為痛者,人皆知其實也。

白話文:

凡是因為飲食而傷害脾臟的證狀,有寒性傷害的,有熱性傷害的,有暫時發病的,有長期患病的,有虛弱的證狀,也有實證的證狀。但熱性傷害的、暫時發病的、實證的證狀,人們都容易知道,而寒性傷害的、長期患病的、虛弱證狀的,人們大多不認識。如今人們吃了生冷的瓜果,傷害了胃氣,而導致拉肚子、痢疾、疼痛等病症,人們還以為是火證,用寒涼藥物治療,這就是不認識寒證了。有偶爾因為食物停滯而導致脹滿、疼痛的,人們都知道這算是實證。

然脾胃強壯者,即滯亦易化。惟其不能化者,則最有中虛之證。故或以不食亦知飢,小食即作脹,或以無飢無飽,全然不思飲食,或以胃虛兼嘔而腹滿膨膨,或以火不生土而時食時吐。或中氣不化,則胸喉若有所哽,而本非飲食之滯者。或因病致傷胃氣,則久不思食,而本非中滿之病者。

白話文:

然而脾胃強健的人,即使食物滯積也是容易消化的。只有不能消化的人,才最具有中虛的證狀。所以,有的不進食也會覺得飢餓,少進食就會覺得脹滿;有的沒有飢餓和飽足的感覺,完全不想進食;有的胃氣虛弱還有嘔吐以及腹滿脹滿的現象;有的火氣不生土,有時進食,有時嘔吐。或者中氣不能消化,則胸喉好像有什麼東西哽塞著,而本非飲食積滯所致。或者由於疾病損傷了胃氣,則長久不想進食,而本非中滿的疾病所致。

且胃病於暫者多實,脾病於久者多虛。時醫於此,無論邪正久暫,鮮有不用開胃消導等劑,是不知虛證也。蓋脾胃之職,原以化食為能。今既不能化食,乃其所能者病,而尚可專意克化以害其能乎。且凡欲治病,必須先借胃氣以為行藥之主。若胃氣實者,攻之則去而疾常易愈,此以胃氣強而藥力易行也。

白話文:

胃病發生的時間短的大多是實熱,脾病發生的時間長的又多是虛證。當今的醫生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虛證還是實證、時間長還是時間短,就開胃消導的藥方,而不考慮辨證的,不知道虛證就不要用這些藥方。脾胃的職能是消化食物,如果不能消化食物,那它的功能已經出現障礙了,怎麼還能夠用克化藥物來傷害它的功能呢? 凡是想要治療疾病,都必須先藉助胃氣來運送藥物,如果胃氣實證,用攻伐的方法治療,疾病當然容易治癒,這是因為胃氣強壯,藥力也容易發揮作用啊。

胃氣虛者,攻亦不去,此非藥不去病也,以胃虛本弱,攻之則益弱,而藥力愈不能行也。若久攻之,非惟藥不能行,必致元氣愈傷,病必愈甚,盡去其能,必於死矣。矧體質貴賤尤有不同,凡藜藿壯夫及新暴之病,自宜消伐,惟速去為善;若以弱質弱病,而不顧虛實,概施欲速攻治之法,則無不危矣。(《景岳》)

白話文:

對於脾胃虛弱的人,即使使用攻伐的藥物也起不了作用,這並不是藥物不能治癒疾病,而是因為脾胃虛弱,攻伐的藥物會使它們更加虛弱,以致藥效完全不能發揮。如果長期攻伐,不僅藥物不能發揮作用,還會導致元氣更加受損,疾病必定更加嚴重,徹底損害了脾胃功能,必死無疑。況且,體質強弱不同,對於身體 robust 的人跟新發生的疾病,適宜消散攻伐,快速的治癒是好的。如果對虛弱體質和虛症病症,不考慮虛實情況,一概採用快速攻伐的治療方法,那麼危險將是無處不在的。

治察素稟嗜好,素喜冷食者,內必多熱;素喜熱食者,內必多寒。故內寒者不喜寒,內熱者不喜熱。然熱者嗜寒,多生中寒,寒者嗜熱,多生內熱,此《內經》所謂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故凡治病養生者,又當於素稟中,察其嗜好偏勝之弊。(《景岳》)

白話文:

診斷患者的體質時,要注意患者的飲食喜好。素來喜歡吃冷食的人,體內一定有熱;素來喜歡吃熱食的人,體內一定有寒。因此體質偏寒的人不喜歡寒冷,體質偏熱的人不喜歡炎熱。但是體質偏熱的人嗜好寒涼,常常會因為寒涼而患上中寒;體質偏寒的人嗜好熱食,常常會因為熱食而患上內熱。這種情況就像《內經》所說的「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勢越積越多,時間長了就會導致夭折。所以凡是治療疾病或養生的人,除了要考慮患者的疾病症狀,還應該注意患者的飲食喜好,從中找出患者嗜好偏勝的弊端。(摘自《景嶽全書》)

治察何因受傷,飲食致病,凡傷於熱者,多為火證而停滯者少;傷於寒者,多為停滯而全非火證。大都飲食之傷,必因寒物者居多,而溫平者次之,熱者又次之。故治此者,不可不察其所因。(《景岳》)

白話文:

在飲食引起疾病中,受到熱引起的疾病多數是熱證,而停滯的少;受寒引起的疾病多數是停滯,而完全不是熱證。所有飲食引起的疾病,多是由於吃了寒冷的食物,其次是溫和平性的食物,再次是熱性的食物。所以要治這種疾病,一定要了解是由什麼引起的。

或有傷於食者,必先問其人,或因喜食而多食之耶,或因飢餓而急食之耶,或因人所勉強勸而強食之耶,或因病後宜禁之物而誤食之耶。如因喜食得之,當先益其胃氣,胃氣素強,損谷自愈,消導耗氣之藥,不必服也。如因飢餓得之,當先益其胃氣,胃氣復,所傷之物自消導矣。如因勉強勸而得之,宜行消導之劑。若因病後得之,當以保養為主。(《保元》)

白話文:

如果有人因飲食而受傷,必須先詢問他,到底是因為喜歡吃而吃多了,還是因為飢餓而吃得太急,或者是因為別人勸說而勉強吃,或是因為生病後需要禁食的食物而誤食。如果是因為喜歡吃而引起的,應該先增強胃氣,胃氣強健了,消化食物的損害自然會好,沒有必要吃消導耗氣的藥物。如果是因為飢餓而引起的,也應該先增強胃氣,胃氣恢復後,所受的損傷自然會消化掉。如果是因為勉強吃而引起的,則應該使用消導的藥劑。如果是因為生病後而引起的,則應該以保養為主。

谷勞,谷勞候:脾胃虛弱,不能傳消穀食,使腑臟氣痞塞,其狀令人食已則臥,肢體煩而嗜眠是也。(《病源論》)

白話文:

穀勞,即穀食勞傷,病候有:脾胃虛弱,不能消化食物,導致臟腑氣機閉塞,其症狀是:吃過飯就睡覺,四肢疲乏,嗜睡。

胃受水穀,其氣虛弱,不能轉化,則令人怠惰嗜臥,肢體煩重,腹滿善飢而不能食,食已則發,穀氣不行使然也,故謂之穀氣。(《聖濟》)

白話文:

胃受到水穀的濡養,虛弱的胃氣無法轉化水穀為營養,就會使人感到昏昏沉沉嗜睡,四肢酸懶,腹滿常常感到飢餓卻無法進食,一進食就嘔吐,這是因為穀氣運行不暢所致,所以稱之為穀氣。

食厥,飲食過傷,變為異常急暴之證,人多不識。嘗有一壯年人,忽得暴疾,如中風,口不能言,目不識人,四肢不舉,急投蘇合香丸不效。予偶過聞之,因詢其由。曰:適方陪客飲食後,忽得此證。遂教以煎生薑淡鹽湯,多飲探吐之,吐出飲食數碗,即時病愈。又一婦人,先傷飲食損胃,後夜飯早臥,因事復起,少穿衣服,覺虛冷,少頃忽得厥逆,昏迷不省。予曰:此必有食也。令煎姜鹽湯吐之,吐出夜飯,遂醒,後服白朮陳皮半夏麥芽湯,調理而愈。大抵此等證,多因飲食醉飽之後,或感風寒,或著氣惱而得,飲食填塞,胃氣不行,內傷特重(按:《統旨》作以致填塞胸中,胃氣有所不行,陰陽痞膈,升降不通,此內傷至重者)。如誤作中風、中氣證,而用驅風解表行氣散氣之藥,則胃氣重傷,死在旦夕。嘗見人有卒暴病,多作中風、中氣用藥,須臾不救,莫知其由。《內經》雖有暴病暴死之證,但恐多有因於食者,前輩不曾明言,故人不識耳。今後遇有此等急證,須要審問明白,若方飲食醉飽,或累傷飲食,重複受傷,但覺胸膈有食滯者,只作食治之。(《雜著》)

白話文:

食厥,是飲食過度,導致突然發作的急症,很多人都不認識。曾經有個壯年人,突然得了暴病,像中風一樣,嘴巴不能說話,眼睛不認識人,四肢不能動彈,趕緊服用了蘇合香丸,但沒有效果。我碰巧經過,聽說了這件事,於是問了他發病的原因。他說:剛才陪客人吃飯喝酒後,突然得了這個病。於是,我教他煮生薑淡鹽湯,讓他多喝,並催吐,吐出了好幾碗食物,病就好了。還有一個婦女,之前飲食不節制,損傷了胃,後來晚上吃完飯就早早睡覺,因為有事又起牀,穿的衣服很少,覺得虛弱寒冷,沒多久突然得了厥逆,昏迷不醒。我說:這肯定是吃了東西的原因。讓她煮薑鹽湯來吐,吐出了晚飯,她就醒了,後來服用白朮陳皮半夏麥芽湯調理,而痊癒。總的來說,這種病症,大多是飲食醉飽後,或者受了風寒,或者生了氣而得的,飲食堵塞,胃氣不運行,內傷特別嚴重(按:《統旨》寫作:以致堵塞胸中,胃氣有所不能運行,陰陽痞膈,升降不通,這是內傷嚴重的)。如果誤認為是中風、中氣證,而使用驅散風寒、行氣散氣的藥物,那麼胃氣會受到嚴重的損傷,很快就會死亡。我曾經見過有人突然得病,大家都以為是中風、中氣,用藥治療,很快就死了,卻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雖然《內經》裡有暴病暴死的病症,但我擔心很多都是由於食物引起的,前輩們沒有明確說明,所以人們不認識這種病。今後如果遇到這種急症,一定要詳細詢問清楚,如果剛飲食醉飽,或者累積飲食傷害,反覆受到傷害,但只覺得胸膈有食物滯留,只需要用飲食調理的方法來治療。(《雜著》)

中食,忽然厥逆昏迷,口不能言,肢不能舉,狀似中風(《醫通》曰:此名食厥)。先煎姜鹽湯,探吐其食(《醫碥》曰:挾痰者瓜蒂散主之)。仍視其風寒仍在者,以藿香正氣散解之。氣滯不行者,以八味順氣散調之。吐後別無他症,只以平胃散加白朮、茯苓、半夏、曲、糵之類調理。(《統旨》)

白話文:

在吃飯的時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嘴巴不能說話,身體不能動彈,症狀看起來像中風(《醫通》中說:這 называется食厥) 。先煎煮生薑鹽湯,幫助患者嘔吐出食物(《醫碥》中說:如果有痰,可以用瓜蒂散治療)。然後觀察患者是否還有風寒症狀,如果有,可以用藿香正氣散治療。如果氣滯不通暢,可以用八味順氣散來調理。嘔吐後沒有其他症狀,只需要用平胃散加入白朮、茯苓、半夏、曲、糵等藥物調理即可。(《統旨》)

半身不遂,有飲食不節所傷,以致半身不遂,狀如中風,不可作風治。蓋人之飲食,下咽而入肝,由肝而入脾,由脾而入胃。因食所傷,肝氣不理,故痰涎壅塞,若中風然。亦有半身不遂者,肝主筋也。治以風藥則誤矣,宜用消食之劑,其中如木瓜散(類方缺),卻不可妄下之。食毒物非時物,多病此,不傷脾不傷胃而傷肝,病不在下,故不可妄下。(《要訣》)(按:先教諭曰:《經脈別論》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復庵之論,豈原於此乎。《續醫說》、《證治準繩》並有說,宜並考。)

白話文:

半身不遂,有飲食不節所傷,以致半身不遂,症狀像中風,不可作為風疾治療。因為人的飲食,下嚥而入肝,由肝而入脾,由脾而入胃。由於飲食所傷,肝氣不理,故痰涎壅塞,如同中風。也有半身不遂的,肝主筋也。用風藥治療則誤診誤治,宜用消食之藥,其中如木瓜散(類方缺),卻不可隨便服下。食有毒的食物或非時的食物,大多會生此病,不傷脾不傷胃而傷肝,病不在下,故不可妄下。(《要訣》)(按:先教諭曰:《經脈別論》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復庵之論,豈原於此乎。《續醫說》、《證治準繩》並有說,宜並考。)

怒氣侵脾證治,怒氣傷肝,則肝木之氣,必侵脾土而胃氣受傷,致妨飲食。此雖以肝氣之逆,然肝氣無不漸散,而脾氣之傷,則受其困矣,此所以不必重肝,而重當在脾也。故凡遇此證,但當察其逆滯之有無,如無脅痛脹滿等證,則不必疏氣,單宜以養脾益氣為主,如五味異功散歸脾湯之屬是也。或於補養藥中,少加烏藥、青皮、白豆蔻以佐之亦可。(《景岳》)

白話文:

造成脾胃病的發怒之氣

發怒之氣傷害肝臟,則肝臟的木氣必定侵犯脾臟的土氣,進而傷害到胃氣,導致飲食不佳。這種情況雖然是肝氣逆,但肝氣總會逐漸散去,而脾氣的傷害卻會持續受到困擾,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不必過度重視肝臟,而要更加重視脾臟的原因。

因此,每當遇到這種疾病,我們應該觀察是否有逆滯的症狀,如果沒有脅痛、腹脹等證狀,則不必疏通氣,應單以滋養脾氣益氣為主,例如五味異功散、歸脾湯等。或者在補養藥中,少加烏藥、青皮、白豆蔻來輔助治療也可以。

食時遭驚證,黃師文治一婦人,臥病三年,狀如勞瘵。諸醫以虛損治,不效。黃診之曰:此因食物時,或遭驚也。詢之,婦方省悟曰:曩者食米團時,忽人報其夫墜水,由此驚病,延至今不愈。黃以青木香丸,兼以利藥一帖與之。須臾下一塊,乃痰裹一米團耳,時被驚怏怏在心而不自覺也,自後無恙。(《易簡方論》)

白話文:

食時遭驚證,黃師文治療一位婦人,臥病三年,狀如勞瘵。諸多醫生以虛損治療,卻沒有效果。黃師文診治後說:這是因為在進食時,或者遭遇驚嚇所致。詢問之後,婦人終於明白過來,說:先前吃米團時,忽然有人報告其丈夫掉進水裡,因此驚嚇成病,延續至今不治癒。黃師文使用青木香丸,搭配利藥一帖給予婦人服用。沒多久,婦人吐下一塊東西,那是痰包著一團米飯,原來是受驚後,鬱悶的心情一直壓抑在心裡,自己卻沒有察覺。從此之後,婦人就沒有大礙了。(《易簡方論》)

挾疝死證,石頑診葉新宇,停食感冒,而兩寸關皆澀數模糊,兩尺皆沉弦而按之益堅。雖其人尚能行走,而脈少衝和,此必向有陳氣在少腹。詢之,果患寒疝數年。因婉辭不便用藥,是夜即腹暴滿而逝。門人問曰:葉子偶抱小恙,何以知其必死而辭之?曰:凡人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實更虛,其氣乃居。今胸有瘕而腹有積,上下俱困,能保其不交攻為患乎。當知厥疝入腹、腳氣衝心等疾,皆是陰邪搏結,鬱積既久,則挾陰火之勢而上升。若胸中陽氣有權,則陰邪仍歸陰位而止。今胸中先為宿食填塞,腹中陳氣,不逆則已,逆則上下俱滿,正氣無容身之地,往往有暴絕之虞。所以不便用藥,實未知其即死也。故凡診六部中病脈有不相應處,即當察其有無宿病,不可輕忽以招誹謗也。(《醫通》)

白話文:

夾雜疝氣的死證,石頑診斷葉新宇,停食感冒,兩寸關脈和尺脈皆澀數模糊,尺脈皆沉弦,按之益堅。 хотя он еще мог ходить, но пульс был слабым и неровным, что указывало на наличие застарелой патогенной Ци в нижней части живота. На расспросы выяснилось, что он действительно несколько лет страдал от холодовой грыжи. Когда его косвенно спросили, что ему мешает принять лекарство, то в ту же ночь у него внезапно вздулся живот и он умер. Его ученик спросил: "Учитель, вы сами немного приболели, как же вы узнали, что он обязательно умрет, и отказались его лечить?" Он ответил: "У здорового человека полнота желудка означает пустоту кишечника, а полнота кишечника означает пустоту желудка, и при этом каждая из двух систем поддерживает равновесие в организме. А сейчас у него закупорка в груди и застой в желудке, и верх и низ истощены, как же можно гарантировать, что они не будут взаимно поражать друг друга и этим причинять вред здоровью? Следует знать, что такая болезнь, как грыжа, проникающая в живот, вздутие живота, поражающее сердце, и другие подобные заболевания, возникают в результате скопления и борьбы патологических факторов Инь. Если же в груди достаточно Ци Ян, то патологические факторы Инь возвращаются в свои позиции, и это прекращается. А в данном случае вначале произошло наполнение груди не переваренной пищей, а в кишечнике произошел застой патогенной Ци. Если это не привело к обратному развитию патологии, то в случае обратного развития и грудь, и живот оказались полными, и в организме не оказалось места для правильной Ци. В подобных случаях часто существует опасность внезапной смерти. Вот почему я не стал давать ему лекарство, хотя и не знал, что он умрет так быстро. Поэтому во всех случаях, когда при осмотре шести органов чувств пульс не соответствует состоянию органов, необходимо уточнить, есть ли у больного застарелые болезни, нельзя пренебрегать этим, чтобы не вызвать упреков в свой адрес". ("Медицинский вестник")

治諸病當審飲食傷積,凡治諸病,時常審察有無飲食傷積,但見胸膈飽悶,或噫氣咽酸,腹痛腸泄,惡食少食,便問曾何飲食。審知傷積,即先調脾胃,消導飲食,然後用本病之藥,或於本病藥內,加入消導飲食藥。若不知審此,則藥雖對病而不效。蓋人以脾胃為主,胃氣自傷,則不能運化藥味以成功也。亦有食後即藥,或藥後即睡,或服藥太多者,謂之傷藥,要須識此。(《雜著》)

白話文:

治療所有疾病時應當仔細診察飲食停積形成的疾病,凡是治療所有疾病,常常要診察有無飲食傷積,只要見胸膈飽悶,或者有打嗝、咽酸,腹痛腹瀉,厭食少食,就要詢問患者最近吃了什麼。確定是因為飲食傷積,就要先調理脾胃,消導飲食,然後再用針對本病的藥物,或者在針對本病的藥物中加入消導飲食的藥物。如果不知道診察這一點,那麼藥物雖然符合病症卻不能發揮治療的效果。這是因為人以脾胃為主,脾胃受傷,就不能夠運化藥物來使藥效生效。也有吃完飯之後立即服藥,或者服藥後立即睡覺,或者服藥過量的,叫做傷藥,一定要認識到這一點。(出自《雜著》)

非食疑食之謬,偶病之人,多有非食而疑食者,曰某日曾食某物或某肉某面,其日即病。醫者不論虛實,但聞此言,且見胃口不開,必先治食。夫未病之人,誰有不食,豈必預為停食而待病至者,斯可信其無食乎。及其病也,則或因勞倦,或因風寒,或因七情,病發不測,而且無脹無滯,與食何干。藥不對病而妄行剝削,必反增病,此斯道中之莫斯有也。由此推之,則凡無據無證而妄指胡猜者,皆其類也,良可慨矣。(《景岳》)

白話文:

將食物當作生病原因的謬誤,偶爾有生病的人,有很多不是因為吃了食物而生病,卻懷疑是食物造成的,說某天吃了某種食物或某種肉類或某種麵食,當天就生病了。醫生不管病人的體質虛實,只聽到這話,並且看到病人胃口不好,就一定先治療食物中毒。那些沒生病的人,哪有不吃食物的,難道一定要事先停止進食,等待生病到來嗎?這難道可以相信是沒有吃食物的緣故嗎?等到他們生病了,有的是因為勞累,有的是因為風寒,有的是因為七情,病發得突然,而且沒有胃脹沒有積滯,跟食物有什麼關係。藥物不針對疾病而胡亂削弱身體,一定會加重病情,這是醫道中的大忌呀。由此推論,凡是沒有依據和證據而胡亂指責瞎猜的,都是這種類型的,實在是令人感慨啊。

消導方法(附疏氣方)《肘後》療飽食訖便臥,得病令人四肢煩重,嘿嘿欲臥方。

大麥糵(一升熬),乾薑(二兩)

上二味搗為末,服方寸匕,日三良。(《外臺》)

治酒面食積停滯,胸膈脅肋作痛,諸藥不效者。

糖球子(一兩),陳橘皮,紫蘇莖葉,甘草(各一錢)

上作二服,水二大盞,生薑七片,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不拘時候,滓再煎,以大便利為效。(《經驗秘方》)

白話文:

第一次抓取兩種藥材,加入兩大碗水和七片生薑,煎煮至剩下一個碗,去掉藥渣趁熱服用,不受時間限制,剩下的藥渣再煎一次,以大號通暢為止。(《經驗祕方》)

紅丸子,磨化宿食,止腹痛。(《得效》)(方見《積聚》中)

快膈消食丸,消食積。

縮砂仁,橘皮,京三稜,莪朮,神麯,麥芽(各半兩),香附子(一兩略炒)

上為末,麵糊丸如麻子大,食後白湯下,隨大小加減。(《直指·小兒附遺》)

內消散,治過食寒硬之物,食傷太陰,或嘔吐痞滿脹痛。

陳皮,半夏,茯苓,枳實,山楂肉,神麯,砂仁,香附,三稜,莪朮,乾生薑

上劑水煎溫服。(《回春》)

香連平胃散,治食積發熱,腹痛作瀉。

平胃散,加薑汁炒川連二兩,木香一兩。(《醫通》)

飲食停滯中脘,雖借藥力為之消磨,然所以運行藥力者,胃氣也,故有屢經消食行氣,而食不下者。余即於前所用藥內(按:即紅丸子等消導之劑),加人參三錢治之如神,學者不可不知。(《金匱翼》)

白話文:

人在消化不良的時候,雖然通過用藥來消除,但是幫助藥物運行的,還是胃氣,所以有很多吃了消食藥以後,食物依然下不去的。我就在以前用的藥裡面(紅丸子等消化的藥),加上三錢的人參,治療效果特別好,學醫的人不可以不知道。

藿香正氣散

大腹皮,茯苓(去皮),白芷,紫蘇(去土各一兩),陳橘皮(去白),苦梗,白朮,厚朴(去粗皮薑汁製),半夏曲,甘草(炙各一兩),藿香(去土三兩)

白話文:

  • 大腹皮:五加科植物五加的根莖皮。

  • 茯苓:茯苓科植物茯苓的根莖。

  • 白芷:白芷科植物白芷的根莖。

  • 紫蘇:薄荷科植物紫蘇的葉子。

  • 陳橘皮:芸香科植物橘子的果皮,需陳放一年以上。

  • 苦梗:菊科植物苦梗的根莖。

  • 白朮:菊科植物白朮的根莖。

  • 厚朴:木蘭科植物厚朴的樹皮,需去除粗糙的外皮,並用薑汁加工處理。

  • 半夏曲: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塊莖,需加工成曲狀。

  • 甘草:豆科植物甘草的根莖,需經炙烤處理。

  • 藿香:脣形科植物藿香的葉子。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錢三片,棗一枚,同煎至七分,熱服。如要出汗,衣被蓋,再煎並服。(《和劑》)

白話文:

把藥材研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加上一杯水、三片姜和一顆棗子,一起煎煮到只剩下七分之一的量,趁熱喝下。如果想出汗,就蓋上被子,再煎煮一次並喝下。(出自《和劑》)

香蘇散,治宿食留飲,聚積中脘,噫臭腐氣,心腹疼痛,或臟腑飧泄,每服四錢,生薑、蔥白烏梅煎。(《得效》)(方見《傷寒》中)

白話文:

香蘇散,用於治療宿食留飲,聚積在中脘,噯氣有臭腐氣味,心腹疼痛,或臟腑溏泄,每次服用四錢,用生薑、蔥白、烏梅煎服。(《得效》)(方見《傷寒》中)

湧吐方法,停於上脘,氣壅痰盛者,宜吐。如傷冷食,腹脹氣逆,噫氣吞酸噁心,欲吐不吐,宜平胃散入鹽少許,探吐。如傷熱物或酒面,發熱心口刺痛,停痰停飲伏火,宜二陳湯加黃連、枳實,探吐。傷重填塞胸中,下部無脈,體實年壯者,方敢瓜蒂散吐之。尋常飲食過飽在膈,以手探吐為好。(《入門》)

白話文:

催吐的方法,因停留於上脘的部分,氣壅塞痰盛的患者,應該催吐。例如因吃生冷食物而受傷,出現腹脹、氣逆、打嗝、吞酸、噁心但吐不出來的情況,適合以平胃散加少許鹽,來催吐。又例如因吃熱性食物或酒麵,而出現發熱、心口刺痛,痰飲停滯、伏火鬱結的情況,適合用二陳湯加黃連、枳實,來催吐。如病情嚴重,胸中被堵塞,下部脈搏不通,但身體強壯、年齡較大的患者,纔可以服用瓜蒂散來催吐。平常飲食過量,停留在膈膜處的情況,用手探吐效果較佳。

《集驗方》治凡所食不消方。

取其餘類,燒作末,酒服方寸匕,便吐去宿食即瘥。陸光錄說:有人食桃有不消作病,時已晚,無復桃,就樹間得熇桃子,燒服之,登(按:《千金》此有時字)吐出,病即瘥。(《小品方》同之)(《醫心》)(按:熇桃子,即桃奴。《千金方衍義》曰:取餘食燒末以治所傷,同氣所感,灰能化滯也。

白話文:

用剩下的桃核燒成灰末,用酒送服一茶匙的量,就會吐出肚內的宿食,病就會好。陸光錄說:有人吃了桃子不消化而生病,時間已經晚了,沒有可以吃的桃子了,就在樹上找了被太陽曬焦的桃核,燒熟後吃下去,吐出後,病立刻就好(《小品方》和《醫心》裡有相同的記載)(註解:被太陽曬焦的桃核,又稱桃奴。《千金方衍義》中說:把剩下的食物燒成灰末用來治療所受的傷害,同氣而成所引起的疾病,灰燼能化解積滯)。

紀昀《姑妄聽之》曰:里媼遇飯食凝滯者,即以其物燒灰存性,調水服之。余初斥其妄,然亦往往驗,審思其故,此皆油膩凝滯者也。蓋油膩先凝,稍過多則遇之必滯。凡藥物入胃,必湊其同氣,故某物之灰,能自到某物凝滯處。凡油膩得灰即解散,故灰到其處,滯者自行,猶之以灰浣垢而已。

白話文:

紀昀在《姑妄聽之》中說,鄉村的老婦人遇到食物凝滯的人,就用食物燒成灰,保存它的性質,然後用它拌水給病人服下。我最初斥責她的荒唐,但也有時驗證有用,仔細思考它的原因,這些都是油膩凝滯的。因為油膩先凝固,稍稍過多則遇到它必定凝滯。所有藥物進入胃中,必定聚集和它同類的氣息,所以某物之灰,能自到某物凝滯處。所有油膩得到灰即解散,所以灰到其處,凝滯的自然消失,猶如用灰浣洗污垢一樣。

又《正傳》名溯源散,曰:一人傷寒陽明病,用大承氣湯而愈。十日後因食鴨肉太多,致復熱。虞教用鴨肉燒灰存性,生韭汁調下六七錢,下黑糞一碗許而安。據此此方不必吐藥,蓋亦有內消而愈者。)

白話文:

《正傳》中有一個方劑叫「溯源散」,是這樣說的:某人患了陽明病傷寒,用大承氣湯治癒。十天後,由於吃了太多的鴨肉,導致再次發熱。虞教用鴨肉燒成灰,保留其性味,用生韭汁調和下服六七錢,拉出黑糞一碗多才痊癒。據此,此方不必吐藥,也有通過內消而治癒的。

單用燒鹽,熟水調飲,以指探吐,名燒鹽探吐法。治傷食痛連胸膈,痞悶不通,手足逆冷,尺脈全無。(此即中食之症,名曰食厥。)(《集解》)

白話文:

單獨用燒鹽,用熟水調勻飲用,同時用手指探測有無吐意,此法稱為「燒鹽探吐法」。用於治療由於食物積滯引起的胸膈疼痛,胸悶不舒,手腳冰涼,尺脈全無的症狀。(這種病症又稱作「中食」,也叫「食厥」。)(《集解》)

若覺飲食過多,填塞脹滿,頭痛發熱,噫敗卵氣,惡食欲嘔,即宜用陳皮一斤,鹽四兩,煎濃湯而探吐之,吐暢自舒。仍須忍耐戒飲食一、二日,漸進稀粥,以姜虀之類啖之,使中氣調和,則無遺患。若驟進飲食,或又不戒厚味,則余滯留連,適足為患。(《易簡方論》)

白話文:

如果覺得飲食過量,肚子飽脹、脹滿,頭痛發熱,打嗝有臭雞蛋味,噁心欲嘔,此時應該使用陳皮一斤和四兩鹽,熬成濃湯喝,會幫助你嘔吐,吐出來後會感到舒暢。但仍需要忍耐、控制飲食一、兩天,慢慢進食稀粥,可以吃一些薑末之類的食物,讓中氣調和,這樣就沒有後患了。如果突然大量飲食,或又不忌口吃重口味的食物,那麼剩下的食滯就會停留在體內,反而成為病患。

疏蕩方法,治脾胃氣不和,宿食不消,食已腹痛,嘔噦噁心,胸膈痞悶,大便秘利不定,磨滯丸方。

白話文:

疏蕩方法是治療脾胃不和、食物停滯不消、吃完東西後肚子痛、嘔吐噁心、胸膈堵塞、大便有時通暢有時不通的病症的方法。方劑:磨滯丸。

木香,青橘皮(湯浸去白焙),桂(去粗皮各一兩),吳茱萸(湯洗焙乾炒三兩),硇砂(醋熬成霜研末一錢匕),巴豆霜(炒半錢匕)

白話文:

木香、青橘皮(在熱水中浸泡後除去白色的部分,烘乾),桂皮(去除粗糙的外皮,每種各一兩),吳茱萸(用水清洗,烘乾,炒至三兩),硇砂(用醋熬製成霜,研磨成粉,一錢匙),巴豆霜(炒至半錢匙)

上六味,搗羅四味為末,與硇砂巴豆霜拌勻,醋煮麵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加至五丸,早晚食後臨寢服。大便溏利,即減丸數。(《聖濟》)

白話文:

將上六味中藥,其中有四味搗碎成粉末,與硇砂、巴豆霜混勻,用醋煮麵糊和成藥丸,藥丸大小如綠豆一樣,每次服用三丸,最多服用五丸,早晚飯後及睡前服用。大便稀溏,可減少服用的藥丸數。(出自《聖濟》)

盧氏感應丸,健脾進食,消化宿滯,酒食飽後宜服。(《得效》)(方見《積聚》中)

治食物過飽不消,遂成痞膈將死方。

馬牙硝(一兩碎之如無以朴硝代之),吳茱萸(半斤陳者)

上煎茱萸取濃汁,投硝承熱服之。久未轉,更進一服立愈。唐竇群,嘗話在常州時,食鱠不通,痞結悶甚,諸藥悉不轉,腹堅氣絕。醫徐彥莊處得此方,服乃瘥。竇云:微此殆絕。(《神巧》)(按:此二味散用,治腳氣,見《千金月令》,宜參彼門。)

白話文:

把茱萸煎煮,取濃汁,加入硝石,趁熱服用。如果服藥後病情還沒有好轉,再服用一劑,就能立刻痊癒。唐朝的竇羣曾經說過,他在常州的時候,吃魚沒有煮熟,導致飲食不通暢,胃部積滯脹悶得很嚴重,各種藥物都無法治癒,肚子硬得像石頭一樣,氣息也幾乎斷絕了。醫生徐彥莊給他開了這個方子,服藥後才痊癒。竇羣說:要不是這個方子,我可能就死了。(《神巧》)(按:這兩種藥物散開服用,可以治療腳氣,見《千金月令》,應該參照那個條目。)

檳榔丸,治飲食不化,心腹膨悶。

檳榔(一錢半),陳皮(去白一兩),木香(二錢半),牽牛(頭末半兩)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米飲下,生薑湯亦可。(《保命集》)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醋和成丸,丸的大小如同桐子。每服十五到二十丸,用米湯送服,也可以用生薑湯送服。(《保命集》)

經驗神芎丸,消酒食,明目,暖水臟,二十日目明為度。

大黃(二兩),附子(炮),青皮,陳皮(各五錢),牽牛頭末(四兩)

上為細末,硝糊丸,梧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食後溫水送下。(《經驗秘方》)

枳實大黃湯,治胸腹有食積,大便不通者。

枳實,厚朴,大黃,甘草,檳榔,腹痛甚加木香

上劑水煎,空心溫服,以利為度,不可再服。(《回春》)

石頑治幼科汪五符,夏月傷食,嘔吐發熱,顱脹,自利黃水,遍體肌肉捫之如刺,六脈模糊,指下尋之似有如無,足脛不溫。自認陰寒,而服五積散一服,其熱愈熾,昏臥不省,第三日自利不止,而時常譫語,至夜尤甚。乃舅葉陽生,以為傷暑而與香薷飲,遂頭面汗出如蒸,喘促不寧,足冷下逆。

白話文:

中醫兒科醫生汪五符,在夏季遇到一個患兒,因飲食不當而導致嘔吐發熱,頭顱脹痛,腹瀉黃色水狀大便,全身肌肉僵硬、疼痛,脈搏虛弱模糊,指下觸診時似有似無,足脛冰涼。患者自認為是陰寒體質,服用了五積散一劑,結果病情加重,昏迷不醒,第三天腹瀉不止,而且經常胡言亂語,到了晚上更加嚴重。患者的舅舅葉陽生認為是暑熱引起的,於是給他服用了香薷飲,結果患者頭面部出汗如蒸,呼吸急促不安,足部冰冷逆冷。

歙醫程郊倩以其證大熱,而脈息模糊,按之殊不可得,以為陽欲脫亡之候,欲猛進人參、附子。云間沈明生,以為陰證斷無汗出如蒸之理,脈雖虛而證大熱,當用人參白虎。爭持未決,取證於石頑。診其六脈,雖皆澀弱模糊,而心下按之大痛,舌上灰刺如芒,乃食填中宮,不能鼓運,其脈往往多此,當與涼膈散下之。諸醫正欲藉此脫手,聽余用藥。

白話文:

歙縣醫生程郊倩認為這個病人的證狀是「大熱」,但脈搏模糊,按上去完全找不到,以為這是因為陽氣將要脫亡的徵兆,想要大量服用人參、附子。來自雲間的沈明生認為,陰證是絕對不會出現汗出如蒸的道理,脈搏雖然虛弱,但證狀卻很熱,應該使用人參白虎湯。兩位醫生爭持不下,決定請石頑來診斷。石頑檢查了病人的六脈,雖然都有些澀弱模糊,但按壓心下的時候會疼痛,舌頭上灰刺如芒,這是因為食滯停留在中宮,無法鼓動運轉,脈搏往往會出現這種情況,應該給病人服用涼膈散來瀉下。其他醫生正想藉此機會脫身,於是聽從我的建議用藥。

一下而神思大清,脈息頓起。當知傷食之脈,雖當氣口滑盛;若屢傷不已,每致澀數模糊,乃脾不消運之兆也。此證設非下奪,而與參、附助其壯熱,頃刻立斃,可不詳慎而妄為施治乎。(《醫通》)

白話文:

一服藥之後,神思立刻清晰,脈搏也逐漸恢復正常。應該知道的是,因傷食而引起的脈搏,雖然應該有氣口脈滑盛的現象,但如果反覆傷食且不加以改善,脈搏就會逐漸變為澀數模糊,這表示脾胃已經無法正常運化水穀了。這種情況如果沒有及時治療,而且使用了人參、附子等溫熱藥物來增強其壯熱,必然會使病情迅速惡化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治療時必須謹慎考慮,不能盲目施治。(《醫通》)

食傷各治諸方(此類方藥,詳列在先教諭撰《救急選方》中,茲僅摘數款,余不具載。)崔禹錫食經宿食魚中毒方。

白話文:

食傷各治諸方(這些類型的藥方,詳見先教諭撰寫的《救急選方》,這裡只摘錄幾種,其餘的就不全部列出了。)崔禹錫食經宿食魚中毒的處方。

犀角二兩細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極冷頓服。(《醫心》)

廚家索粉與掉粉,不得近杏仁,近之則爛。頃有一兵官食粉多成積,師以少氣、杏仁相伴細研為丸,熟水下五丸,數服愈。有傷糭子成積,用曲末加少木香為散,鹽湯調,數日口中聞酒香,其積遂散。(《醫說》引《醫余》)

白話文:

廚師索粉和掉粉的時候,不能靠近杏仁,不然會發爛。最近有個軍官吃粉太多了,導致積食,醫生用少量的氣、杏仁一起研磨成丸劑,用溫水送服五丸,服用幾次就痊癒了。有個人吃了糭子積食,醫生用曲末加上少許木香製成散劑,用鹽湯送服,服用幾天後,嘴裡就會聞到酒香,積食也就散去了。(《醫說》引用《醫餘》)

治食麵毒,不消化膨脹。

烏梅肉,搗爛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用白湯送下,加減服之。(《澹軒方》)

白話文:

川烏梅肉,搗爛成丸,每一丸像桐子般大小,每次服用三四十丸,使用白開水吞服,可依病情加減服用。(《澹軒方》)

魚蟹積,香蘇散,多加生薑、陳皮煎。果菜積,平胃散,加丁香、麝香為末,熱鹽湯調服。粉片、索粉積,紫蘇濃煎汁,加杏泥服,即散。面積,阿魏丸(方見《積聚》中),濃煎蘿蔔子湯下。(《得效》)(宜與藥各有對條參。)傷諸肉食,用草果、山楂。挾外感風寒,山楂須用薑汁炒黑,則不酸寒收斂,兼能破血和傷,消導食積更速。

白話文:

  1. 魚蟹積食:使用香蘇散,多加生薑、陳皮煎服。

  2. 果菜積食:使用平胃散,加入丁香、麝香研成細末,用熱鹽湯調服。

  3. 粉片、索粉積食:濃煎紫蘇汁,加入杏仁泥服用,即可消散食積。

  4. 吃肉過多引起的積食:使用阿魏丸(配方請參閱《積聚》),濃煎蘿蔔子湯送服。

  5. 傷於各種肉食:使用草果、山楂。

  6. 如果同時夾雜外感風寒:山楂需要用薑汁炒黑,這樣就不會酸寒收斂,還能破血和傷、消導食積更快。

傷麵食,炒萊菔子。傷麵筋、糭子等物,諸藥不能消化,俱用本物拌綠礬燒灰,砂糖酒下,二、三服效。傷糯米粉食,炒酒藥或酒麴,砂糖調淡薑湯服。傷索粉,用杏仁炒黑,研如脂,砂糖拌薑湯服。傷生冷菜果,宜木香、砂仁、炮薑、肉桂。傷蟹腹痛者,丁香、紫蘇、生薑(按:《要訣》曰:食蟹太過致傷,一味丁香,足以治之)。傷蛋滿悶,薑汁、蒜泥。

白話文:

麵粉製品造成腸胃不適,用炒熟的萊菔子治療。麪筋、糭子等造成腸胃不適,各種藥物都無法消化,用這些食物與綠礬混合後燒成灰燼,加砂糖和酒服用,二、三劑就會見效。糯米粉製品造成腸胃不適,用炒熟的酒藥或酒麴,加砂糖和淡薑湯服用。索粉造成腸胃不適,用杏仁炒黑,研磨成脂狀,加砂糖和薑湯服用。生冷菜果造成腸胃不適,適合用木香、砂仁、炮薑、肉桂治療。螃蟹造成腹痛,用丁香、紫蘇、生薑治療。(備註:《要訣》說:吃螃蟹過多而造成的不適,只需要用丁香治療就足夠了)。雞蛋造成腸胃不適,用薑汁、蒜泥治療。

傷肉、生魚鱠,必用生薑、草果、炮黑山楂。(《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