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病廣要》~ 外因類 (45)
外因類 (45)
1. 瘧
久病者,不可直截,必用一補一截。(《丹溪》)
人虛弱者,截補兼用也。人壯盛者,宜單截也。(《回春》)
凡截瘧之法,方固不少,然亦無必效之方。若以愚見,並及治驗,則未嘗借於截也。蓋有邪者去邪則愈,若散邪既透,解表已過,則但收拾元氣,而氣復即愈,惟能於邪正之間,得其攻補之宜,則無不自愈,此截之最善者也。至於截瘧諸方,雖不可執,亦不可無。第有效於此而不效於彼者,亦以人之氣血陰陽各有不同故耳。
故凡用截藥者,亦當察人之強弱而酌以用之,庶乎得效。然亦惟輕者易截,而重者不易截也。(《景岳》)
服藥節度,經曰: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渾渾之脈,無刺漉漉之汗。為其病逆,未可治也。知此則病方來與正作與將過,皆不可治,以反傷真氣,不可不知。(《三因》)
服藥可於未發前,連進數服(按:《醫說》引《類編》曰:凡病痁臨發日,逐杯並服,無不神效)。正發時,不可與之,恐傷胃氣。(《續易簡方》)
大抵瘧之初得,三數日間,如火燎原,不可向邇,波濤洶湧,未易回瀾,當候其稍定而圖之,經所謂其盛者可待衰而已。瘧方來與正發及將解,不可投藥,耗其真氣。投藥當於未發以前,兩時之先,或遇發日凌晨,空心與之。(《直指》)(按:《證治提綱》此下又曰:否則藥病交爭,轉為深害。)
凡用針藥,必於瘧未發之前二時,或於瘧退之後,其氣和而治之,病易愈矣。(《保命歌括》)
予近治瘧,每迎其銳而擊之,最捷最效,是可見古法之有不必泥者。(《景岳》)
住後禁補,瘧疾住後,不可服補藥,補之必再作。(《醫說》)
病有不可補者,一曰瘧疾,二曰狂疾,三曰水氣,四曰腳氣。此四疾治得稍愈,切不可服暖藥以峻補之。如平平補藥,亦須於本病上有益乃可。(同上引《醫余》)
愈後調理,瘧愈後調理,宜生料平胃散,每服加人參、茯苓各半錢,或用四君子湯加陳皮一錢半,即異功散。(《要訣》)
清解諸方,(附兼補方),清脾湯,治癉瘧,脈來弦數,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膈滿能食,口苦舌乾,心煩渴引水,小便黃赤,大腑不利。
青皮(去白),厚朴(薑製炒),白朮,草果仁,柴胡(去蘆)茯苓(去皮),半夏(湯泡七次),黃芩,甘草(炙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濟生》)《粹言》於本方加檳榔。《活法》秘方露星飲,治久瘧成勞,於本方去青皮、厚朴、草果。加檳榔、恆山、秦艽、桂,酒水各半盞,露星一宿,次早溫去滓服。
小柴胡湯與五苓散合和,名柴苓湯,治傷風傷暑瘧大效。每服姜三片,麥門冬二十粒去心,地骨皮少許,煎溫服。(《得效》)
白話文:
對於久病體虛的人,不能直接用峻猛的藥物來截斷瘧疾,必須採用一面補養身體,一面截斷瘧疾的治療方法。(《丹溪》)
身體虛弱的人,應該採用截斷瘧疾和補養身體兼用的方法;身體強壯的人,則適合單獨使用截斷瘧疾的方法。(《回春》)
各種截斷瘧疾的方法,確實不少,但也沒有一定有效的藥方。依我愚見以及治療經驗,我認為不必拘泥於截斷瘧疾。因為有邪氣的,只要去除邪氣就會好;如果邪氣已經散去,表證也已經解除,那就只要調養元氣,等元氣恢復自然就會痊癒。關鍵在於如何在邪氣和正氣之間,掌握適當的攻補方法,這樣病自然會好,這才是截斷瘧疾最好的方法。至於那些截斷瘧疾的藥方,雖然不能執著於用,但也不能沒有。只是說,這個藥方對這個人有效,對另一個人卻可能沒效,這也是因為每個人的氣血陰陽狀況不同造成的。
所以,凡是要使用截斷瘧疾藥物時,也應當觀察病人的體質強弱,酌情使用,這樣才能見效。然而,也只有病情較輕的容易截斷,而病情較重的則不容易截斷。(《景岳》)
關於服藥的時機,醫經上說:不要在發熱正盛的時候用藥,不要在脈象渾濁的時候用藥,不要在汗出淋漓的時候用藥。因為這種時候是病邪正盛,不能治療。了解這一點,就知道瘧疾在將要發作、正在發作和即將痊癒時,都不能用藥,以免反而損傷正氣。不可不知。(《三因》)
服藥可以在瘧疾還沒發作前,連續服用幾次(按:《醫說》引用《類編》說:凡是發瘧疾的日子,在發作前將藥一杯杯地連續服用,沒有不見效的)。在瘧疾正在發作時,不可以服藥,恐怕會損傷胃氣。(《續易簡方》)
大體上說,瘧疾剛發作的幾天,就像火燒原野一樣,無法靠近,又像波濤洶湧,難以平息。應當等到病情稍微平穩後再考慮治療。經文所說的“其盛者可待衰”,就是這個意思。瘧疾在將要發作、正在發作和即將痊癒時,都不可用藥,以免耗損正氣。用藥應當在瘧疾尚未發作的兩小時前,或者在預計發作日的清晨,空腹服用。(《直指》)(按:《證治提綱》在這之後又說:否則藥物和病邪相爭,反而會造成更深的傷害。)
凡是使用針灸或藥物,都必須在瘧疾尚未發作的兩個小時前,或者在瘧疾退去之後,等氣血平穩的時候再治療,這樣病就容易痊癒了。(《保命歌括》)
我最近治療瘧疾,每次都是迎著病勢的銳氣去攻擊它,這樣最快最有效,可見古法也有不一定需要拘泥的地方。(《景岳》)
瘧疾停止發作後,不要服用補藥,補養反而會使瘧疾再次發作。(《醫說》)
有些疾病是不宜補養的,一是瘧疾,二是狂躁症,三是水腫,四是腳氣。這四種疾病在稍有好轉時,千萬不能服用溫熱的補藥來峻補。如果服用平和的補藥,也必須是對本病有益的才可以服用。(同上引用《醫余》)
瘧疾痊癒後的調理,宜服用生料平胃散,每次加人參、茯苓各半錢,或者用四君子湯加陳皮一錢半,也就是異功散。(《要訣》)
以下是清解瘧疾的藥方(附帶兼顧補益的藥方): 清脾湯,治療癉瘧,症狀為脈象弦數,只有發熱沒有寒冷,或者發熱多於寒冷,胸膈脹滿但能吃東西,口苦舌乾,心煩口渴想喝水,小便黃赤,大便不通暢。 藥方組成:青皮(去白),厚朴(薑製炒),白朮,草果仁,柴胡(去蘆)茯苓(去皮),半夏(湯泡七次),黃芩,甘草(炙),各等分。 用法:以上藥物切碎,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碗半,加生薑五片,煎至七分,去渣溫服,不拘時間。(《濟生》)《粹言》在原方的基礎上加了檳榔。《活法》的秘方露星飲,治療久瘧成勞,在清脾湯的基礎上去了青皮、厚朴、草果,加入了檳榔、恆山、秦艽、桂,用酒和水各半碗,將藥浸泡一晚,第二天早上溫服去渣。
小柴胡湯和五苓散合用,稱為柴苓湯,治療因傷風、中暑引起的瘧疾,效果很好。每次服用時加生薑三片,麥門冬二十粒(去心),地骨皮少許,煎後溫服。(《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