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丹波元堅撰

《雜病廣要》~ 臟腑類 (11)

回本書目錄

臟腑類 (11)

1. 傷酒

脈候,短疾而滑,酒病。(《脈經》)

證狀,凡飲酒過多,酒毒漬於腸胃,流溢經絡,使血脈充滿,令人煩毒惛亂,嘔吐無度,乃至累日不醒,往往有腹背穿穴者,是酒熱毒氣所為,故須搖其身以消散也。(《病源論》)

白話文:

症狀:凡是飲酒過多,酒的毒性沉積於腸胃,流溢於經絡,使血脈充滿,使人煩躁、神志不清。嘔吐不止,甚至連續數日不醒。往往出現腹部和背部穿孔的現象,這是酒裡的熱毒之氣造成的,所以需要搖晃其身體來消散酒氣。(《病源論》)

夫酒性宣通而不停聚,故醉而復醒,隨血脈流散故也。今人有榮衛痞澀,痰水停積者,因復飲酒,不至大醉大吐,故酒與痰相搏,不能消散,故令腹滿不消。(同上)

白話文:

酒的特性是宣通而不聚積,所以醉了之後會醒過來,這是因為酒隨著血脈流散的原因。現在有的人有血氣和津液運行不暢,痰水停積的情況,如果再喝酒,喝不夠多到醉倒大吐,所以酒和痰相搏,不能消散,所以造成肚子脹滿不消退。(同上)

酒者,水穀之精也,其氣慓悍而有大毒,入於胃則酒脹氣逆,上逆於胸,內熏於肝膽,故令肝浮膽橫,而狂悖變怒,失於常性,故云惡酒也。(同上)(按:此取《靈樞·論勇篇》,改酒悖作惡酒。)

白話文:

酒是水穀精華釀造的,它的氣勢兇悍而且帶有劇毒,進入胃裡就會導致脹氣逆流,再上升到胸部,內部燻蒸肝膽,所以會導致肝臟漂浮,膽臟橫錯,進而變得狂妄悖逆,容易生氣,失去常性,因此說酒是兇惡的。(根據《靈樞·論勇篇》改寫,將「酒悖」改為「惡酒」。)

酒性有毒而復大熱,飲之過多,故熱毒氣,滲溢經絡,浸漬腑臟而生諸病也。或煩毒壯熱而似傷寒,或灑淅惡寒有同溫瘧,或吐利不安,或嘔逆煩悶,隨臟氣虛實而生病焉。病候非一,故云諸病。(同上)

白話文:

酒的特性是有毒的,而且又有很高的熱性,如果飲用過多,就會讓熱毒之氣滲透經絡、浸漬腑臟,而產生各種疾病。有些喝酒的人會發燒,情況類似感染傷寒;有些喝酒的人會畏寒,情況類似溫瘧;有些喝酒的人會吐瀉不安,有些喝酒的人會嘔逆煩悶,這些症狀會隨著臟氣虛實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疾病的症狀並不唯一,因此古籍才會說會產生各種疾病。

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性慓悍急疾,後食而入,先食而出,能通關節而走膚腠。上古作湯液醪醴,為而不用。後世嗜之無節,或飲過度,停積不散,蘊滯於胃,散流諸脈,熏蒸腑臟,令人志亂,乃至不醒,有連日而無所覺知者,甚則中毒,而為酒疸諸熱之病也。(《聖濟》)

白話文:

酒是一種由熟谷釀製而成的液體,它的本性急躁粗暴,後所吃的食物進入胃中,但先前吃進去的食物則被先排出,它能夠疏通關節,暢通皮膚毛孔。上古的時候,人們用它來製作湯液、醪醴,但很少飲用。到了後來,人們開始過度嗜酒,那些喝多了酒的人,常常會出現停積不散的現象,導致胃中濕熱蘊結,擴散到全身的脈絡中,燻蒸腑臟,使人的精神意志混亂,甚至昏迷不醒,甚至有的人好幾天都無法恢復知覺,嚴重的還會中毒,患上酒疸諸熱等疾病。(《聖濟》)

輕者頭痛眩暈,嘔吐痰逆,神昏煩亂,胸滿噁心,飲食減少,小便不利。甚者大醉之後,忽然戰慄,手足厥冷,不省人事,名曰酒厥。(《匯補》)(按:酒厥見《瑣碎錄》,引在後,又宜與《厥》門相參。)

白話文:

輕微的會頭痛頭暈,嘔吐痰逆,精神昏沉煩亂,胸悶噁心,飲食減少,小便不利。嚴重的會在大醉之後,突然戰慄,手腳冰涼,不省人事,這種情況叫做酒厥。(《匯補》)(注:酒厥見於《瑣碎錄》,引在後面,還應該與《厥證》門相對照。)

好酒之人,濕熱內積,生痰動火,往往發為口眼歪斜,舌強肢廢,混似風中血脈,宜解酒除濕,消痰清火,不可以風藥誤治。(同上)

白話文:

嗜酒的人,濕熱積聚在體內,產生痰,動火,常常導致口眼歪斜,舌頭強硬,肢體廢弛無力,看起來很像中風血脈阻塞的病症,應該以解酒除濕,化痰清火的藥物治療,不能用治療中風的藥物來錯治。

酒隨人為患,少年縱酒者,多成勞損。夫酒本狂藥,大損真陰,惟少飲之未必無益,多飲之難免無傷,而耽飲之則受其害者十之八九矣。且凡人之稟賦,藏有陰陽,而酒之性質,亦有陰陽。蓋酒成於釀,其性則熱;汁化於水,其質則寒。若以陰虛者縱飲之,則質不足以滋陰,而性偏助火,故熱者愈熱,而病為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喘嗽,躁煩狂悖等證,此酒性傷陰而然也。若陽虛者縱飲之,則性不足以扶陽,而質留為水,故寒者愈寒,而病為臌脹泄瀉,腹痛吞酸,少食,亡陽暴脫等證,此酒質傷陽而然也。故縱酒者,既能傷陰,尤能傷陽,害有如此,人果知否。矧酒能亂性,每致因酒妄為,則凡傷精竭力,動氣失機,及遇病不勝等事,無所不至,而陰受其損,多罔覺也。夫縱酒之時,固不慮其害之若此;及病至沉危,猶不知為酒困之若此。故余詳明於此,以為縱酒者之先覺云。(《景岳》)(按:酒性傷陰,本出東垣;氣熱質濕,亦出《六要》。並引在治例中。)

白話文:

飲酒這件事會隨著不同的人而產生不同的後果,年輕人如果縱情飲酒,很容易傷身損體。酒性狂躁,會嚴重傷害元氣和陰氣,少量飲酒可能無害,但大量飲酒肯定會受傷,而沉迷飲酒的人,十有八九都會受到傷害。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有陰陽之別,而酒也具有陰陽性質。釀造的酒性熱,汁水冷寒。如果陰虛體質的人沉迷飲酒,那麼元氣不足以滋補陰氣,而酒性又會助長火氣,因此熱性體質的人會更加燥熱,容易吐血、鼻子出血、大小便出血、喘嗽、躁煩、狂悖等證狀,這是酒性傷陰引起的。如果陽虛體質的人沉迷飲酒,那麼元氣不足以扶助陽氣,而酒的寒性則會停留體內變成水氣,因此寒性體質的人會更加寒冷,容易出現腹脹腹瀉、腹痛、吞酸、食慾不振、陽氣突然衰竭等證狀,這是酒質傷陽引起的。所以縱情飲酒的人,既會傷陰,也會傷陽,由此可見飲酒的危害如此之大,人們是否真的清楚呢?而且酒能亂性,常常因酒而做出荒唐的事,繼而傷氣耗神,容易生病,最後積蓄的陰氣受損,卻渾然不知。在縱情飲酒的時候,根本不會想到會有如此嚴重的後果;等到病入膏肓、危在旦夕的時候,還不知道是酒害所致。因此,我在這裡詳細闡述,希望那些縱情飲酒的人能夠有所警悟。(《景嶽全書》)(注意:酒性傷陰,出自東垣;酒氣熱質濕,出自《六要》,都引用在治療案例中。)

酒中有熱有濕,均足為患,因其本氣而患之。本氣虛寒者,原不患熱,惟患其濕,其濕日積,陽神日衰,一旦協水而動,陰邪橫發,閉痛嘔逆,上下交劇,法當急驅其陰,以回其陽。真陽素旺者,不患其濕,而患其熱,熱遺後陰,便血生痔,熱遺前陰,莖生諸疳,法宜分解其熱,而清其毒。(《舒氏傷寒論集註》)

白話文:

酒中既有熱性,又有濕毒,均可造成疾病,而這些病症都是由於酒的本質特性所致。本體虛寒的人,原不會患熱症,只會患濕症,濕症日積月累,陽氣日漸衰弱,一旦水液相合而發動,陰邪橫生,就會導致閉痛、嘔逆,上下交雜,治療方法應該直接驅除陰邪,以恢復陽氣。而本來陽氣旺盛的人,不會患濕症,而是會患熱症,熱症會影響後陰,引發便血和痔瘡,影響前陰,則會導致陰莖生出各種瘡毒,治療方法應該分解熱毒,並且清除毒素。

酒入臟腑,以酒為漿,《素問》是戒;怯士酒悖,《靈樞》有譏。丹溪以醇酒冷飲立論,而載葛花解酲湯,為酒客之良藥。若日久病深,變症一起,又難以窮其源矣。嗚呼!能捨是而不商哉。人之嗜酒,其始也必專入一臟。予以酒後之態推之,入於肺者則多言多嚏,入於心者則多笑多忘,入於肝者則善怒,入於脾者則思睡,入於腎者則思淫。多言傷肺,其後則變咳嗽消渴;多笑傷心,其後則變怔忡不寐;多睡傷脾,其後則變痞滿疸臌;善怒傷肝,其後則變脅痛吐血;思淫傷腎,其後則變腰疼脊軟。既變之後,固不可專治乎酒,然亦不可竟忘乎酒。蓋酒之傷人,濕而且熱,濕熱之毒,永久不變,非若他症之有六淫七情、經絡傳變之不齊也。故治之者,必於本臟藥中,而兼去濕熱之品。至於葛花解酲,惟為酒客初病者設,因酒必先入胃,故用消食理滯、上下分消之藥。若以之概治變後之症,固非丹溪意也。然予所商五入,亦大略耳。外有酒後多汗強飲則胃受之,酒後面青則膽受之,酒後多尿則小腸膀胱受之,酒後積痢則大腸受之,鮮不為病。惟胃與小腸、膀胱受者,汗則從表而散,尿則從便而除,雖多飲亦能終其天年,古之所謂酒中仙者,其以此乎。諺云酒有別腸,誤言也。(《醫意商》)

白話文:

喝酒傷人,容易傷害臟腑,古代醫書《素問》就告誡人們不要過量飲酒,《靈樞》也嘲笑了那些貪杯好酒的懦夫。丹溪曾提倡喝烈酒和冷飲,並寫了《葛花解酲湯》的方子,作為酒客的良藥。如果長期飲酒,病情加重,併發症接踵而來,那就很難找出病因了。唉!能夠不喝酒,不與酒商打交道,真是再好不過了。

人們嗜酒,一開始一定會傷到一個特定的臟腑。我根據酒後的狀態來推測,喝多了酒,會導致多說話、多打噴嚏,傷的是肺;會導致多笑、多忘,傷的是心;會導致容易發怒,傷的是肝;會導致想睡覺,傷的是脾;會導致想做愛,傷的是腎。多說話傷肺,後來會變成咳嗽、消渴;多笑傷心,後來會變成心悸、失眠;多睡傷脾,後來會變成脹滿、疸病、腹脹;容易發怒傷肝,後來會變成脅痛、吐血;想做愛傷腎,後來會變成腰疼、脊軟。

病情轉變後,自然不能只治療喝酒的問題,但也不能完全忘記飲酒的成因。酒傷人,濕熱並存,濕熱之毒長期不變,不像其他疾病會受到六淫、七情、經絡變化的影響。因此,治療時必須使用治療本臟的藥物,同時去除濕熱之毒。葛花解酲湯只適用於酒客的早期疾病,因為酒一定會先進入胃,所以用消食理滯、上下分消的藥物。如果用它來概括治療變後之症,肯定不是丹溪的本意。但我所討論的五種損傷,也只是大概而已。除了這五種損傷之外,酒後多汗則傷胃,酒後臉色發青則傷膽,酒後多尿則傷小腸和膀胱,酒後積痢則傷大腸,很少有不生病的。只有胃、小腸、膀胱受傷的人,汗水可以從表散發,小便可以從便道排泄,即使多喝酒也能終其天年,古人所謂的酒中仙,大概就是這樣吧。諺語說“酒有別腸”,這是不正確的說法。

治例,夫酒者,大熱有毒,氣味俱陽,乃無形之物也。若傷之,止當發散汗出則愈矣,其次莫如利小便,二者乃上下分消其濕。今之酒病者,往往服酒癥丸大熱之藥下之,又有用牽牛、大黃下之者,是無形元氣受病,反下有形陰血,乖誤甚矣。酒性大熱以傷元氣,而復重瀉之,況亦損腎水,真陰及有形陰血俱為不足。如是則陰血愈虛,真水愈弱,陽毒之熱大旺,反增其陰火,是以元氣消耗,折人長命,不然則虛損之病成矣。酒疸下之,久久為黑疸,慎不可犯(《辨惑》此下曰:不若令上下分消其濕),以葛花解酲湯主之。(《脾胃論》)(按:《微義》於此說稍有辨評,然語意不了,仍不錄。)

白話文:

治例,酒是一種大熱有毒的東西,氣味都是陽性的,是一種無形之物。如果被它所傷,只要發散汗液出來就痊癒了,其次沒有比利小便更好的方法了,這兩種方法才能從上下分消它的濕氣。現在的酒後疾病患者,往往服用酒癥丸等大熱之藥來瀉下,還有用牽牛、大黃來瀉下的,這樣做的結果是,無形元氣受到傷害,反而瀉下了有形陰血,真是太錯誤了。酒性大熱,可以傷害元氣,而反覆重瀉之,況且又損傷了腎水,真陰和有形陰血都很不足。這樣陰血越是虛弱,真水就越微弱,陽毒之熱就更加旺盛,反而增加了陰火,因此元氣消耗,折損人的壽命,不然就是虛損之病形成了。酒疸瀉下之後,時間久了就會變成黑疸,謹慎不能犯(《辨惑》此下曰:不如讓它從上下分消其濕),用葛花解酲湯主治。(《脾胃論》)(按:《微義》於此說稍有辨評,然語意不了,仍不錄。)

按酒之為物,氣熱而質濕。飲之而昏醉易狂者,熱也,宜以汗去之;既醒則熱去而濕留止,宜利小便則已。二者宜酌而用之,大抵葛花解酲湯備矣。(《六要》)

白話文:

酒類之物,性質是溫熱而濕潤的。喝了酒而昏醉容易發狂,是酒的熱性造成的,這時應以發汗的方法去熱。酒醒之後,熱性消失而濕邪還殘留,應以利小便的方法將濕邪排出即可。這兩種方法應該斟酌運用,大致上用葛花解酲湯就可以解決了。(《六要》)

傷酒,噁心嘔逆,吐出宿酒,昏冒眩暈,頭痛如破,宜沖和湯(即參蘇飲加木香)、半夏茯苓湯或理中湯,加乾葛七分,或用附子理中湯和縮脾飲。酒渴,縮脾湯,或煎乾葛湯調五苓散。久困於酒,遂成酒積,腹痛泄瀉,或暴飲有灰酒,亦能致然,並宜酒煮黃連丸。多飲結成酒癖,腹中有塊,隨氣上下,沖和湯加蓬朮半錢。

白話文:

喝酒過量,噁心嘔吐,吐出宿酒,昏迷頭暈,頭痛如裂開,宜服用沖和湯(即參蘇飲加木香)、半夏茯苓湯或理中湯,加乾葛七分,或用附子理中湯和縮脾飲。酒渴,縮脾湯,或煎乾葛湯調五苓散。長期沉迷於喝酒,導致酒積,腹痛腹瀉,或暴飲含有石灰的酒,也可能導致這種情況,都宜服用酒煮黃連丸。長期飲酒形成酒癖,腹中有塊,隨氣上下,沖和湯加蓬朮半錢。

酒停胸膈為痰飲者,枳實半夏湯(用枳實、半夏二味)加神麯、麥糵各半錢,沖和湯加半夏一錢,茯苓七分。(《要訣》)

白話文:

如果酒停積在胸膈而成為痰飲,可以用枳實半夏湯(由枳實、半夏兩味藥組成),再加入神麯、麥糵各半錢。沖和湯可以加入半夏一錢,茯苓七分。(出自《要訣》)

中酒屬胃弱,忌閉氣、升、甘溫、燥熱、收澀,宜養胃、酸、辛散、淡滲。(《本草經疏》)

解毒清利諸方(宜與《積聚》門酒積諸方互參。)飲醉頭痛方。

白話文:

喝酒過量屬於胃虛弱的情況,應該避免閉氣、上升、甘溫、燥熱、收澀的食物,適合養胃、酸性、辛散、清淡滲透的食物。(《本草經疏》) 解毒清利的各個處方(建議與《積聚》篇中的酒積各個處方相互參考。)醉酒後頭痛的方子。

刮生竹皮五兩,水八升,煮取五升去滓,然後合納雞子五枚,攪調更煮再沸,二、三升服盡。(《肘後》)

解酒毒,或醉昏悶煩渴,要易醒宜服此方。

柑子皮(二兩洗焙乾)

白話文:

將五兩新鮮的竹皮刮下,加八升水,煮到剩五升,過濾掉渣滓,再加入五個雞蛋,攪拌均勻後繼續煮到再次沸騰,喝下二、三升即可。(《肘後》)

上搗細羅為散,遇酒醉不醒,抄三錢,以水一中盞,煎三、五沸,或入少鹽花,如茶旋呷,未效更服。(《聖惠》)。

治飲酒中毒方。

白話文:

將細羅搗成粉末,遇到醉酒不醒的人,取三錢羅粉,加一湯匙水,煎三到五沸,或者加入少許鹽花,像喝茶一樣慢慢喝,如果沒有效果,可以再喝一次。(《聖惠方》)

上煮黑豆汁,溫服一小盞,三服瘥。(同上)飲酒中毒,經日不省者,用黑豆一升,煮取汁,溫服一小盞,不過三服即愈,今人謂之中酒是也。(《醫說》)

白話文:

將黑豆煎煮成汁,趁溫熱喝一小杯,連續喝三次就能痊癒。(同上)喝醉酒中毒,昏迷了一整天的人,要用黑豆一升,煮熟後取汁,趁溫熱喝一小杯,不用喝超過三次就能痊癒,現在的人稱之為「解酒方」。(《醫說》)

又方。

上酒漬干椹子,每服一小盞,三服即瘥。(《聖惠》)

治飲酒大醉中毒方。

枳椇子樹子(三兩銼)

上每服一兩,以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滓溫服。(同上)

又方。

上用乾葛花半兩為末,煎作湯,細呷之。(同上)(按:《救急選方》載有數方,宜互參。)

千鍾酒解酒毒。

白話文:

另一個方法。 用酒浸泡的乾桑葚,每次服用一小杯,服用三次就能痊癒。(出自《聖惠方》) 治療飲酒過量中毒的方法。 使用枳椇子(三兩切碎) 每次服用一兩,用水一大杯煎煮至剩五分之四,去掉渣滓後溫熱服用。(同出於上述書籍) 另一個方法。 使用乾葛花半兩磨成粉末,煎煮成湯,慢慢啜飲。(同出於上述書籍)(注意:《救急選方》記載有多種方法,建議相互參照。) 千鍾酒可解酒毒。

蜜曲陸(二兩,又名雞橫子,研為膏,入白附子末一兩,研和作餅,懸於風處,陰乾干曲。),縮砂仁,白薑(炮各一兩)

白話文:

蜜曲陸(二兩,又名雞橫子,磨成糊狀,加入一兩白附子末,磨勻和成糊狀,懸掛在通風處,陰乾至乾燥彎曲。),縮砂仁,白薑(都分別烘烤過,各一兩)

上為細末,稀粥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熱鹽湯下,少頃便甦醒。(《魏氏》)(按:先教諭曰:蜜曲陸,即枳椇子,《本草》又名屈律,又名雞距子。)《醫級》枳椇子丸,治酒積成熱,狀似消中。枳椇子三兩,麝香當門子二錢,為末,酒麴糊作丸,每服一錢,茶送下。(按:此方本出《蘇沈》,宜參《消渴》。)

治飲酒過多,大醉不醒,石膏湯方。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細粉,用稀粥糊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熱鹽湯送服,過一會兒就會清醒。《魏氏》中提到,蜜曲陸指的是枳椇子,《本草》中又稱屈律,也叫雞距子。《醫級》中的枳椇子丸,用於治療因過量飲酒而引起的積熱,具有消中之效。枳椇子三兩,麝香二錢,研磨成粉,用酒麴糊成丸子,每次服用一錢,用茶送服。《蘇沈》中也有此方,可參考《消渴》的相關記載。

治療飲酒過度,醉得不醒人事,可以用石膏湯。

石膏(五兩),葛根,生薑(細切各三兩)

白話文:

石膏(二五〇公克),葛根,生薑(切細各一五○公克)

上三味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匕,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不拘時候。(《聖濟》)又治酒毒,積在腸胃,或嘔吐不食,渴多引飲,橘皮湯,於本方去生薑,加陳橘皮、甘草。

葛花解酲湯,治飲酒太過,嘔吐痰逆,心神煩亂,胸膈痞塞,手足戰搖,飲食減少,小便不利。

白話文:

將前三味藥材搗碎成麻豆大小,每次服五錢匙,加水二杯,煎至一杯,去渣後溫服,不受時間限制。(《聖濟總錄》)此外,它還能治療酒毒積聚在腸胃,或嘔吐不食,口渴多喝水的情況。橘皮湯:在原方中去除生薑,加入陳橘皮、甘草。

蓮花青皮(去瓤三分),木香(五分),橘皮(去白),人參(去蘆),豬苓(去黑皮),白茯苓(各錢五分),神麯(炒黃),澤瀉,乾生薑,白朮(各二錢),白豆蔻仁,葛花,砂仁(各五錢)

白話文:

蓮花青皮(挖去三分之二的瓤),木香(五分),橘皮(去除白色的內皮),人參(去除蘆頭),豬苓(去除黑皮),白茯苓(各五錢),炒黃的神麯,澤瀉,乾生薑,白朮(各二錢),白豆蔻仁,葛花,砂仁(各五錢)

上為極細末,秤和勻,每服三錢匕,白湯調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脾胃論》)

連葛解酲湯,治酒積,腹痛泄瀉。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至極細粉末,稱量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三錢,用溫開水調服,微微出汗即可,酒病便會消除。(《脾胃論》) 連葛解酲湯,用於治療因飲酒過量造成的積滯,腹痛以及洩瀉。

黃連(酒炒),葛根,滑石,山梔(炒),神麯,青皮,木香

加茵陳、澤瀉、豬苓、肉桂,分利濕熱,尤妙。(《大還》)

白話文:

  • 黃連(酒炒):將黃連用酒炒製,可以增強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 葛根:具有清熱生津、涼血解暑、透疹祛斑的功效。

  • 滑石:具有清熱除煩、利尿通淋、化痰止咳的功效。

  • 山梔(炒):將山梔炒製,可以增強其清熱涼血、瀉火除煩的功效。

  • 神麯:具有健脾益氣、消食化痰、活血化瘀的功效。

  • 青皮:具有理氣和胃、健脾消食、疏肝利膽的功效。

  • 木香:具有行氣止痛、疏肝理氣、溫中止瀉的功效。

《韋谷溪手集》治好飲之人,酒毒發作,頭痛目眩,或咽喉閉悶,或下利清水,日數十行,形神委頓。(庸工誤作陰寒自利,妄用溫燥熱藥者多有之。)

白話文:

《韋谷溪手集》中記載,患有酒癮的人,一旦酒癮發作,就會出現頭痛目眩、咽喉閉悶、下利清水、日日數十次大便,形體和精神都很萎靡不振。(庸醫誤認為患者是陰寒體質導致的自利,胡亂用溫燥熱藥,造成此病症的患者有很多。)

用松花一兩焙,陳皮五錢,川黃連三錢,甘草二錢,俱微炒,磨為末,與松花和勻,每早晚各服二錢,白湯調服,二日即愈。(《匯言》)

白話文:

將松花一兩焙乾、陳皮五錢、川黃連三錢、甘草二錢都稍稍炒過,磨成細末,與松花混合均勻,早晚各服用二錢,用白開水調服,兩天就能痊癒。(《匯言》)

神妙列仙散,治飲酒所傷,以致遍身疼痛,腰腳強跛,手足頑麻,胃脘疼痛,胸膈滿悶,肚腹膨脹,嘔吐瀉利,及酒食停久,成一切積聚,黃疸熱鼓,並皆治之。

白話文:

神妙列仙散,可治療因飲酒過度而導致全身疼痛、腰腳無力、手腳麻木、胃脘疼痛、胸膈悶脹、肚子鼓脹、嘔吐腹瀉,以及長期飲酒或吃重口味食物而導致的各種積聚、黃疸和發燒。

木香,沉香(各一錢),茴香(微炒),檳榔(各一錢),萹蓄(二錢),大黃(一兩微焙炒),麥糵(一兩半),瞿麥(五錢)

白話文:

木香、沉香各一錢,茴香 слегка炒過,檳榔各一錢,萹蓄二錢,大黃一兩微焙炒,麥糵一兩半,瞿麥五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或五錢,五更熱酒調下,能飲者多飲二三杯不妨,仰面臥,手叉胸前,至天明,取下大便如魚腦,小便如血為效。忌生冷硬物及葷腥,止啖米粥。(《丹溪附余》)

溫散諸方,治飲酒大醉,心悶腹脹,吐逆喘急,宜服此方。

白話文:

製成上等丹藥末,每次服用三錢或五錢,在凌晨五點的時候,用熱酒調服,能喝的人可以多喝二三杯,仰面平躺,雙手交叉放在胸前,一直到天亮,大便的形狀像魚腦,小便的顏色像血就是見效了。忌吃生冷、堅硬的食物,以及酒、肉、腥味的食物,只吃米粥。(《丹溪附餘》)

草豆蔻(三分去殼),丁香(半兩),小豆(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木香(半兩),高良薑(半兩銼),檳榔(半兩),陳橘皮(半兩)

白話文:

  • 草豆蔻(三分,去除外殼)

  • 丁香(半兩)

  • 小豆(半兩)

  • 人參(半兩,去除蘆頭)

  • 木香(半兩)

  • 高良薑(半兩,切碎)

  • 檳榔(半兩)

  • 陳橘皮(半兩)

上件藥搗篩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生薑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計時候溫服。(《聖惠》)

治酒厥忽暈倒,以生薑汁灌之,即蘇。(《瑣碎錄》)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研磨過篩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碗,加入半分生薑,煎煮至六分,去除渣滓,不分時間趁熱服用。(《聖惠》) 治療因喝酒過量突然暈倒,用生薑汁灌服,即可甦醒。(《瑣碎錄》)

雜證治方,燒酒醉死,《瀕湖集簡方》急以新汲水浸其發,外以故帛浸濕貼其胸膈,仍細細灌之,至蘇乃已。心頭熱者,用熱豆腐細切片,遍身貼,冷即換之,蘇省乃止。(《本草綱目》)(宜參救急選方。)

白話文:

各種證候的治療方法,燒酒醉死,《瀕湖集簡方》急用剛抽取的井水浸泡醉酒者的頭髮。再用髒布條沾水浸濕,貼於醉酒者的胸口和橫隔膜。並細細地灌醉酒者喝水,直到甦醒方可停手。患有心上火的,就切開熱豆腐成薄片,貼遍全身,豆腐變涼了就換新的,直到病患甦醒痊癒為止。(見《本草綱目》)(適合作為急救的選用處方。)

一人飲酒大醉後,口中氣仰頭往外出不盡,有出氣,無收氣,此乃氣不歸元,死在須臾,諸醫罔效。用韭菜根捶損,入舊釅醋,炒熱,絹包熨臍下,此一包冷了,又易一包,熨至臍下溫暖,氣漸降而歸元矣。(《濟世全書》)

白話文:

有人飲酒過度,醉後口中的氣息無法全部排出,只有呼出的氣,而沒有吸入的氣,這是氣不回歸原處的緣故,很快就會死亡,其他醫師的治療方法都無效。可以用韭菜根搗碎,放入陳年的濃醋中,炒熱後用紗布包起來,敷在肚臍下。當敷料冷卻後,再換新的,一直敷到肚臍下溫暖,氣息就會逐漸下降並回歸原處。

一人形實,好熱酒,急目盲脈澀,此熱酒所傷,胃氣汙濁,血死其中而然也。以蘇木作湯,調人參末服。次日鼻及兩掌,皆紫黑。予曰:滯血行矣。以四物加蘇木、桃仁、紅花、陳皮煎,調人參服,數日而愈。(《丹溪》)

白話文:

某人體形肥胖,喜好飲用烈酒,突然眼瞎脈搏不通,這是飲烈酒所造成的,胃中的氣體污濁,血在裡面凝結,導致這些症狀。用蘇木燉湯,加入人參末,讓他服用。到了隔天,他的鼻子以及雙手都變成了紫黑色。我說:「他體內的淤血開始運行流動了。」我使用四物湯,加上蘇木、桃仁、紅花、陳皮來煎藥,再加入人參一起服用,幾天後,他的病症就痊癒了。(出自《丹溪》)

調攝法,酒雖可以陶情性,通血脈,然招風敗腎,爛腸腐脅,莫過於此,飽食之後,尤宜戒之。飲酒不宜粗及速,恐傷破肺,肺為五臟之華蓋,尤不可傷。當酒未醒大渴之際,不可吃水及啜茶,多被酒引入腎臟,為停毒之水,遂令腰腳重墜,膀胱冷痛,兼水腫消渴攣躄之疾。(《臞仙活人心》)

白話文:

調攝法,喝酒雖然可以陶冶情趣和疏通血脈,但是它會招致風邪,損壞腎臟,腐爛腸臟侵蝕兩脅,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飽食之後,尤其應該戒酒。飲酒不應該粗魯和過快,否則會損傷肺臟,肺是五臟的保護傘,尤其不能損傷。當酒還沒有醒來,非常口渴的時候,不能喝水或喝茶,這樣會把酒引到腎臟,成為停滯的毒水,從而導致腰腿沉重,膀胱寒冷疼痛,兼有水腫、消渴、攣縮、癱瘓等疾病。(《臞仙活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