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七章·吐瀉論治 (2)

回本書目錄

第七章·吐瀉論治 (2)

1. 第三節·瀉證述要

甲、概況

大便不實,利下無度謂之瀉。瀉有溏、泄、利、滑、洞五種,因虛實寒熱之別而證狀遂有不同也。溏者,下稠黏垢穢,溏薄之物,多屬於濕,多屬於熱,間亦有屬於寒者;泄者,腹瀉注下,多屬於寒,然暴注下迫有聲,有屬於熱者;利者,瀉而利也,不利者則屬於痢之一類;滑者,泄下不禁也,多屬於寒;洞者,泄瀉過甚,空洞無物也,多屬於虛。

白話文:

大便不正常,拉肚子無節制,就叫做瀉。瀉分為溏、泄、利、滑、洞五種,因為虛實寒熱不同,症狀也不同。

溏:大便黏稠有污垢,稀薄如水,多是濕氣或熱引起的,偶爾也有寒氣引起的。

泄:腹瀉拉肚子,多是寒氣引起的,但也有突然劇烈腹瀉,有聲響的,是熱氣引起的。

利:瀉肚子很順暢,不順暢的則屬於痢疾。

滑:大便滑瀉不能控制,多是寒氣引起的。

洞:腹瀉過度嚴重,拉出來都是空洞無物,多是虛症引起的。

而瀉之寒熱之大別,大概其色黃赤而其味臭者為熱,其色灰白嫩黃臭不甚者為寒,其間夾痰者為痰濕,渣滓不化者為食積也。惟小兒之瀉,食積為多,故恆見氣味酸臭,渣滓不化之狀,瀉出色黃者病淺,以胃氣盛也,瀉出色青者病深,以胃氣衰也。更有小兒多病脾弱,泄瀉為半化之狀,時止時瀉,則宜健脾為主,因循必傷脾,轉成慢驚之證,則難治矣。

白話文:

關於腹瀉的寒熱之大別,大概其大便顏色黃赤色而且有臭味的是熱瀉,其大便顏色呈灰白色或淡黃色且臭味不濃的是寒瀉,其大便夾雜痰的是痰濕,渣滓不消化的屬於食積。只有小兒的腹瀉,食積所致的多,因此經常看到大便有酸臭味,渣滓不消化的狀況,大便發黃色的是病情較淺,是胃氣旺盛所致。大便顏色青色的是病情較重,是胃氣衰弱所致。還有小兒多病脾弱,腹瀉的大便是半消化樣的,時而停止時而腹瀉,則應以健脾為首要之務,如果因循不治,必定傷及脾,轉變成慢驚之症,則難以治療。

又小兒腹瀉,恆多大腹膨脹,初起膨脹,按之堅結者,積滯不行而脹也,宜攻下之,積去宜急和其脾;繼則雖脹而不堅,能食而不化者,虛脹也,宜扶脾健胃。然腹脹多兼有蟲積,故須參看疳證治法以為之變通。總之,泄瀉者,腸之病也。其源因脾受水濕,不能轉運,致使小腸無由分別水穀,遂併入大腸而成瀉。

白話文:

小兒腹瀉,通常會伴隨大肚子脹起,剛開始肚子脹起,按壓上去很堅硬,是食物堆積不消化而脹起來的,應該攻下治療,把堆積的食物排出去,並趕快治療脾胃不和的狀況。之後,肚子雖然還是脹脹的,但按壓起來不那麼堅硬,能吃東西但消化不了,是虛脹,應該扶助脾胃,增強胃腸功能。但是,肚子脹大多同時有蟲積,所以必須參考疳證的治療方法來變化治療。總之,腹瀉是由腸胃問題引起的。根源是脾胃受了水濕,無法正常運作,導致小腸無法分別水分與食物,全部混雜進入大腸而成腹瀉。

《經》稱小腸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今腸病泄瀉,無由出其化物之用,則飲食之精微,盡為糟粕而下注,勢必脾傷水潰,津液枯竭,終至陷成不治之證。故泄瀉一證,決不可以等閒視之也。

乙、治法

白話文:

《傷寒論》中將小腸稱為是受納和消化食物的器官,並化生出營養物質。現在腸道功能失調,腹瀉不止,沒有辦法發揮其消化食物的功能,那麼飲食中的精華部分,全部變成糟粕向下排泄,勢必會損傷脾臟,使津液枯竭,最終導致形成不可治癒的證候。因此腹瀉的證候,絕對不可輕視。

瀉證之於小兒,非因食積,即為脾弱,故主治宜以消積扶脾為大法。但消積之中,食積宜消,寒積宜溫,熱積宜瀉,痰積宜化,消積同而用藥各別也。扶脾之中,濕盛宜滲,土衰宜培,扶脾同而用藥各別也。大凡初起之瀉,先宜祛濕消積,用大棗去甘草加豬苓、澤瀉、神麯、厚朴主之。

白話文:

對於小兒的腹瀉,不是因為飲食積滯,就是因為脾胃虛弱。因此治療的方法主要是消積導滯、扶脾益氣。在消積導滯方面,如果是食物積滯,則應消食;如果是寒積,則應溫中;如果是熱積,則應清熱;如果是痰積,則應化痰。雖然都是消積導滯,但所用的藥物卻各不相同。

在扶脾益氣方面,如果是濕盛,則應滲濕利水;如果是脾胃氣虛,則應益氣健脾。雖然都是扶脾益氣,但所用的藥物卻各不相同。

總之,小兒腹瀉的初期,首先應祛濕消積。可以用大棗、豬苓、澤瀉、神麯、厚朴等藥物。

瀉之多稀水者,宜多加祛濕之劑;瀉之多滓渣者,宜多加消積之劑;再如溏薄之瀉謂之溏,不似水之稀,不似食之積,所下稠黏垢穢者,如屬酸臭,多由濕熱,宜胃苓湯加黃連,暑月用六一散加陳皮、澤瀉、佩蘭、神麯;如屬清冷,多由於寒,宜用陳皮、煨薑、蒼朮、白朮、白豆蔻、吳萸、紫蘇,甚者用附子理中湯;再如注下之瀉謂之泄,若完穀不化,困倦少力者,多虛而夾濕,宜四君子湯合升陽除濕湯;若暴注下迫,稀而熱臭者,多熱而夾暑,宜白虎湯或桂苓甘露飲;再如瀉下不禁謂之滑,大腸寒冷,收縮無權,宜固腸丸;再如泄瀉過甚,空洞無物謂之洞,虛而兼寒,宜萬全丸加人參、白朮、陳皮、黃耆、禹餘糧。

白話文:

  1. 腹瀉多稀水者,應增加祛濕藥物;腹瀉多滓渣者,應增加消積藥物。

  2. 再如腹瀉稀薄如水,但不似水之稀,也不似食物之積,所下的糞便稠黏垢穢,如果有酸臭味,多由濕熱引起,應服用胃苓湯加黃連,夏季可用六一散加陳皮、澤瀉、佩蘭、神麯。

  3. 若是清冷的腹瀉,多是由寒引起的,應服用陳皮、煨薑、蒼朮、白朮、白豆蔻、吳萸、紫蘇,嚴重的可以用附子理中湯。

  4. 再如急劇腹瀉,若完穀不化,睏倦少力者,多虛而夾濕,應服用四君子湯合升陽除濕湯。

  5. 若突然腹瀉,稀而熱臭者,多是由熱而夾暑引起的,應服用白虎湯或桂苓甘露飲。

  6. 再如腹瀉不止,稱為滑瀉,是由於大腸寒冷,收縮無力引起的,應服用固腸丸。

  7. 再如腹瀉過多,空洞無物,稱為洞瀉,是由於虛而兼寒引起的,應服用萬全丸加人參、白朮、陳皮、黃耆、禹餘糧。

此外有夾火而瀉者,腹痛一陣瀉一陣,雖瀉而仍覺後重,小便赤澀,宜黃芩芍藥湯;有盛暑傷於外,陰冷傷其中,內外受迫而瀉者,多腹痛足冷自利,但小便赤而口氣濁,宜連理丸;有由寒濕化熱而瀉者,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作痛,宜八正散加木香、檳榔通之;有腎虛無火而瀉者,天明則泄,一注而空,宜四神丸;有暴注而瀉,大便如水,中有小結屎,欲起又瀉,欲止不止者,小便多清,身冷自汗,此屬於寒,宜漿水散溫之;有夾痰而瀉者,宜二陳湯加神麯、薑竹瀝盪滌之。此諸瀉之治法也。

白話文:

  1. 此外,還有夾雜熱症而腹瀉的人,腹痛一陣一陣、腹瀉一陣一陣,雖然腹瀉但仍然覺得直腸下墜,小便發赤發澀,宜服用黃芩芍藥湯。

  2. 有在盛夏時因為外邪侵入而受傷,裡頭卻被寒邪侵入,內外受到迫害而腹瀉的人,多會腹痛、雙腳冰冷、自發性腹瀉,但小便發赤,口氣濁臭,宜服用連理丸。

  3. 有因為寒濕之氣化熱而腹瀉的人,裡急後重(裡急感,直腸下墜感),數次跑廁所卻解不出來,莖中有疼痛感,宜服用八正散加木香、檳榔疏通。

  4. 有腎虛無火而腹瀉的人,天一亮就腹瀉,一次排出大量糞便,宜服用四神丸。

  5. 有暴飲暴食而腹瀉的人,大便如水,其中有小結的糞便,想要起來又腹瀉,想要停止卻又停不下來的人,小便多而清澈,身體寒冷自汗,這是屬於寒症,宜服用漿水散溫暖身體。

  6. 有夾雜痰液而腹瀉的人,宜服用二陳湯加神曲、生薑、竹瀝來滌蕩。

以上是各種腹瀉的治療方法。

總之,治瀉綱領,初宜淡滲理濕,久則升舉之,必滑脫不禁,乃可止澀,虛寒悉現,始進溫補,在小兒尤不宜過事消導,傷其脾陽,庶無貽誤之慮也。

附方

(一)二陳湯,見第一章第四節。

白話文:

總之,治療腹瀉的原則:初期宜用淡味藥滲出體內的濕氣,日子久了就要採用升舉之法,如有滑脫不止的情況,纔可以採用澀藥止瀉,直到虛寒的症狀完全出現後,才能開始使用溫補的藥物。特別是針對小兒,更不宜過度使用清熱消導的藥物,以免損傷脾胃陽氣,造成不必要的遺漏。

(二)胃苓湯,和血,補血。治脾胃受濕,飲食停積,霍亂嘔吐,浮腫泄瀉,四肢痠痛,小便短少,及濕瘧水蠱。

白話文:

(二)胃苓湯:具有補血、和血的功效。適用於脾胃受濕、飲食停積、霍亂嘔吐、浮腫泄瀉、四肢痠痛、小便短少以及濕瘧水蠱等症狀。

蒼朮,厚朴,陳皮,白朮,茯苓(各一錢五分),澤瀉,豬苓(各一錢),甘草(六分),肉桂(五分)

白話文:

蒼朮、厚朴、陳皮、白朮、茯苓各一錢五分,澤瀉、豬苓各一錢,甘草六分,肉桂五分。

加生薑三片,大棗三枚,清水煎服。

(三)六一散,治諸熱證,及熱泄煩躁,小便不通,石淋,麻疹色紫黑者。

滑石(水飛淨,六兩),甘草(一兩)

共為細末,每服一錢。

白話文:

加入三片生薑和三枚大棗,用清水煎煮後服用。

六一散可以治療各種熱症,以及因熱引起的腹瀉、煩躁不安、小便不暢、石淋和紫黑色的麻疹。

取滑石(用水清洗乾淨後)六兩,甘草一兩,一起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

此方為暑令常飲妙品,加辰砂名益元散,熱病加豆豉、蔥白,熱吐用薑汁調燈芯湯下,白痢加吳萸,血痢加紅曲,止泄加炮薑,消斑加青黛,肺熱咳嗽加薄荷,胃熱口渴加石膏。

白話文:

這個藥方是夏季常飲的妙品,加上辰砂就叫做益元散,熱病時加入豆豉、蔥白,熱性嘔吐時用薑汁調勻後服下,白痢時加入吳茱萸,血痢時加入紅曲,腹瀉時加入炮薑,消散斑疹時加入青黛,肺熱咳嗽時加入薄荷,胃熱口渴時加入石膏。

(四)附子理中湯,見第五章第四節。

(五)四君子湯,見第三章第五節。

白話文:

(四)附子理中湯,見第五章第四節。

(五)四君子湯,見第三章第五節。

(六)升陽除濕湯,治脾胃虛弱,不思飲食,腹鳴泄瀉,四肢困弱,溺黃脫肛。

白話文:

升陽除濕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沒有食慾、肚子咕嚕嚕響並伴隨腹瀉、四肢無力、小便黃赤、脫肛的病症。

蒼朮(一錢),升麻,柴胡,羌活,防風,神麯,澤瀉,豬苓(各五分),陳皮,麥芽,甘草(炙。各三分)

白話文:

蒼朮(一錢),升麻、柴胡、羌活、防風、神麯、澤瀉、豬苓(各五分),陳皮、麥芽、甘草(炙。各三分)。

清水煎服。

(七)白虎湯,見第五章第二節。

(八)桂苓甘露飲,治霍亂,溫熱病,煩渴引飲,小便不通,大便泄瀉者。

滑石,赤苓,澤瀉,石膏,寒水石,甘草(炙),白朮,豬苓,肉桂

(九)固腸丸,治滑泄。

白話文:

用清水煎煮服用。

(七)關於白虎湯,請參見第五章第二節。

(八)桂苓甘露飲,用於治療霍亂、溫熱病,以及出現口渴喜飲、小便不暢、大便洩瀉等症狀。配方包括滑石、赤茯苓、澤瀉、石膏、寒水石、炙甘草、白術、豬苓和肉桂。

(九)固腸丸,用於治療腹瀉。

龍骨,附子,訶子,枯礬,丁香,石脂,高良薑,豆蔻仁,縮砂仁,木香

白話文:

龍骨:龍骨是一種礦物,通常被認為是恐龍的骨骼。它具有補腎益精、澀精止遺、固攝崩漏、收斂固澀等功效。

附子:附子是烏頭的根莖,有溫經散寒、回陽救逆、止瀉固脫、鎮痛止痙等功效。

訶子:訶子是一種堅果,具有瀉下積滯、消食化積、潤腸通便、止瀉痢等功效。

枯礬:枯礬是一種礦物,具有止血、固澀、殺蟲、止崩漏等功效。

丁香:丁香是一種香料,具有溫中降氣、止嘔吐、暖脾胃、殺蟲止瀉等功效。

石脂:石脂是一種礦物,具有收斂止血、消炎止痛、止瀉止痢等功效。

高良薑:高良薑是一種植物,具有溫中散寒、芳香化濁、殺蟲止瀉、溫經止血等功效。

豆蔻仁:豆蔻仁是一種香料,具有溫中散寒、理氣和胃、消食導滯等功效。

縮砂仁:縮砂仁是一種植物,具有溫中止痛、理氣和胃、消食化積等功效。

木香:木香是一種植物,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溫中止瀉等功效。

(十)萬全丸,治滑泄。

赤石脂,炮薑(各一兩),胡椒(五錢)

共研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七丸。

(十一)連理丸,治胃虛挾食,痞滿發熱及暑瀉。

人參,白朮,甘草,乾薑,黃連,茯苓

白話文:

(十)萬全丸,治療滑洩。

赤石脂和炮姜各一兩,胡椒五錢。將這些材料一起研磨成粉末,用醋調和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五到七丸。

(十一)連理丸,治療胃虛兼有食積、腹部脹滿發熱以及暑季引起的腹瀉。

所需藥材包括人參、白朮、甘草、乾薑、黃連和茯苓。

(十二)黃芩芍藥湯,治太陽少陽合病,自利。

白話文:

(十二)黃芩芍藥湯,用於治療太陽病與少陽病同時並發,患者出現自利症狀。

黃芩,甘草(炙),白芍

(十三)八正散,治膀胱結熱,熱淋血淋,甚至大便閉塞,及大小便不利作痛者。

白話文:

黃芩、炙甘草、白芍。

八正散,用來治療膀胱內熱結聚,熱性尿血,甚至大便不通,以及大小便不順暢且伴有疼痛的情況。

瞿麥,萹蓄草,木通,山梔,車前子,大黃,滑石,甘草

加燈芯,清水煎服。

(十四)四神丸,治脾腎虛寒,五更泄瀉,不思飲食,或久痢虛痛,腰痠肢冷。

白話文:

瞿麥、萹蓄、木通、山梔、車前子、大黃、滑石、甘草,加入燈芯,用清水煎服。這個方子可以治療脾腎虛寒、五更泄瀉、不思飲食、久痢虛痛、腰痠肢冷等症狀。

肉豆蔻(曲裹煨),五味子(炒。各二兩),補骨脂(酒浸炒,四兩),吳茱萸(鹽湯泡淡再炒,一兩)

白話文:

肉豆蔻(用曲藥包裹後,以火煨烤),五味子(先炒熟。各二兩),補骨脂(用酒浸泡,然後炒香。四兩),吳茱萸(先用鹽湯浸泡,去除辛味,然後炒香。一兩)

研為末,用生薑八兩,紅棗百枚,清水煮爛去皮核,與藥末搗和丸,如梧子大。

(十五)漿水散,治太陰少陰中暑,泄瀉身冷,多汗脈弱。

半夏,乾薑,肉桂,附子,炙甘草,高良薑

白話文:

研磨成粉末,用八兩生薑,一百顆紅棗,加清水煮至爛熟後去掉皮核,然後與藥末混合搗勻製成丸劑,大小如同梧桐子。

(十五)漿水散,用於治療太陰少陰引起的中暑症狀,如腹瀉、身體發冷、多汗且脈搏虛弱。

藥材包括半夏、乾姜、肉桂、附子、炙甘草和高良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