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要略》~ 第七章·吐瀉論治 (1)
第七章·吐瀉論治 (1)
1. 第一節·吐瀉概說
吐瀉,胃與腸之病也。病於胃則吐,病於腸則瀉,病於腸胃則吐瀉交作。然胃與腸雖以幽門為界而究屬銜接連通者,故胃病有時亦能致瀉,腸病有時亦能致吐,吐與瀉之為病,腸與胃恆互有牽涉也。且也為胃行其精液者在脾,為腸分別水穀者亦在脾,則胃與腸之運化,皆統屬於脾。
白話文:
嘔吐和腹瀉,是胃和腸的疾病。疾病在胃部,就會嘔吐,疾病在腸部,就會腹瀉,疾病在胃腸部,就會嘔吐和腹瀉一起出現。然而,胃和腸雖然以幽門為界限,但畢竟是連接貫通的,所以胃病有時也能導致腹瀉,腸病有時也能導致嘔吐,嘔吐和腹瀉的發病,腸和胃經常互相牽連。而且,運化胃部精液的是脾,分別水穀的是脾,所以胃和腸的運化,都統屬於脾。
故吐瀉之為病,其關鍵又莫不在脾也。其病在小兒患之,倍重於成人,以小兒消化力薄,腸胃俱弱,難任吐瀉之戕賊。若後天之穀氣一傷,則生生之機告絕,故自來治兒科者,莫不以吐瀉為重證也。
白話文:
因此,嘔吐和腹瀉的病症,其關鍵因素在於脾臟。這種病症若是兒童患上,情況要比成人嚴重得多,因為兒童的消化能力較弱,腸胃都很虛弱,難以承受嘔吐和腹瀉的侵害。如果後天吸收的食物精氣一旦受損,那麼生長發育的動力就會停止,所以自古以來治療兒科的醫生,都把嘔吐和腹瀉視為嚴重的病症。
夫吐瀉雖有虛有實,有寒有熱,然吐則氣逆,瀉則氣陷,久吐則胃虛,久瀉則脾傷,不論虛實寒熱,其結果皆足使正氣受劫,變端百出,一身全局,俱受其累,重者上吐下瀉,頓時上下俱脫,正氣乏絕,輕者轉成驚風,或漸變疳症。此小兒吐瀉一起,所以不可不急治之以防變也。
白話文:
無論是虛症還是實症,是寒症還是熱症,嘔吐就是氣不順暢,腹瀉就是氣往下沉。久吐就會導致胃虛。久瀉就會導致脾虛。無論是虛症、實症、寒症還是熱症,最後的結果都會導致正氣受損,出現各種各樣的病變,整個人都會遭殃。嚴重的會出現嘔吐腹瀉,上下同時脫水,正氣全無。輕一點的會變成驚風,或逐漸變成疳症。因此,小兒的嘔吐腹瀉一旦發作,就應該立即治療,以防止病情變化。
惟小兒吐瀉,緩治雖多變,急治常易愈,當其初作之時,先宜辨其因熱因寒因食因痰之分,再察其虛實之偏,則治法莫不中肯。若拘於暴吐屬實,久吐必虛,暴瀉宜利,久瀉宜止之成見,則暴作吐瀉,往往有屬於虛寒者,而久吐久瀉亦間有挾積挾痰者,正未可以一概論,是在臨證之能持其大者要者,斡旋以為治耳。茲就吐與瀉及吐瀉交作三證分論之。
白話文:
只有小兒嘔吐和腹瀉,緩慢的治療方法雖然有很多種,用緊急的治療方法通常很容易治癒。在其最初發病時,首先應該分辨病因是熱、寒、飲食或痰的區別,再次查看虛實的偏差,那麼治療方法就不會不中肯了。如果拘泥於急促的嘔吐是實證,長期的嘔吐一定是虛證,急性的腹瀉應當利通,長期的腹瀉應當停止的成見,那麼急性的嘔吐腹瀉,往往有屬於虛寒的,而長期的嘔吐腹瀉也偶爾有夾雜濁氣和痰的,確實不能一概而論,在於臨牀上能掌握其主要的問題,善於靈活運用來治療。現在就嘔吐、腹瀉以及嘔吐腹瀉交替出現的證候分述論述。
2. 第二節·吐證述要
甲、概況
飲食入胃而上泛回出者謂之吐,吐又有嘔吐噦三者之別。嘔者,吐之有聲有物者;吐者,吐之無聲有物者;噦者,吐之有聲無物者。嘔與吐常相連屬,往往初起為吐,吐將盡則繼之以嘔者。其證有虛有實,而噦則常由於虛,縱或挾實,不過挾痰挾火,虛多而實少者也。進而至於無聲無物之干噁心,為胃腑氣血兩傷,小兒難治之證也。
白話文:
飲食進入胃中而向上翻騰溢出,稱為吐,吐又分為嘔、吐、噦三種。嘔吐,是指嘔吐有聲音有嘔吐物;吐,是指嘔吐沒有聲音但有嘔吐物;噦,是指嘔吐有聲音但沒有嘔吐物。嘔吐和吐通常是相連接的,往往一開始是吐,吐將要結束時就接著嘔吐。嘔吐的證狀有虛有實,而噦通常是虛證引起的,即使伴有實證,也不過是痰證或火證,虛證多而實證少。進一步發展到沒有聲音沒有嘔吐物的乾嘔,這是胃腑氣血兩傷,小兒難以治療的證狀。
今先言嘔,食入即嘔,刻不能容,其勢疾,其聲壯,嘔黃水而味酸苦者熱也。蓋胃中有火,不能容食,驅逐上行,非傾吐不完不止,因動肝火而氣逆犯胃者亦如之。食入能容,漸泛而作嘔,其勢緩,其聲壯者,虛實參半也。蓋胃虛穀氣不行,火復乘之上逆有以致之。水到食管即嘔,或嘔而由胃底腸中翻出者虛也。
白話文:
現在先說嘔吐。吃進去的食物立即嘔吐,片刻也不能容留,嘔吐勢頭猛烈,嘔吐聲音也很響,嘔出黃色的酸苦水,是胃中有熱的緣故。因為胃中有火熱,不能容納食物,把食物向上逐出,不吐出來就不舒服,因而動了肝火,肝氣逆犯胃的,也是這種情況。吃進去的食物能夠容納,但逐漸泛起嘔吐,嘔吐勢頭比較緩慢,嘔吐聲音也較小,是虛實參半的情況。因為胃氣虛弱,所以穀氣運行不暢,火熱又乘虛而上,導致嘔吐。水一到食管就嘔吐,或者嘔吐時由胃底、腸中翻騰出來的,是胃虛的緣故。
蓋到咽即嘔為氣虛不能載物,由腸胃翻出而嘔,為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有以致之。此嘔之一類也。次再言吐,吐而食物不化,吐而酸臭觸鼻者,是為傷食;吐而出水飲痰涎,是為停飲蓄痰;吐而面唇青白,清涎夾乳,是為感寒;吐而直冒酸臭,煩怒多啼,是為挾熱。此吐之一類也。
白話文:
到咽喉就嘔吐是氣虛不能承載食物,從腸胃翻出來嘔吐,是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有原因導致這樣。這是嘔吐的一種。再談吐,吐出來的食物沒有消化,吐出來有酸臭味刺激鼻子的,是飲食受損;吐出來的是水、飲品、痰液,是飲品和痰液堆積;吐出來時面脣青白,清口水夾雜乳汁,是感受了風寒;吐出來的東西直接散發出酸臭味,煩躁生氣常常哭鬧,是挾帶了熱氣。這是吐的一種。
然嘔吐多相連屬,故其因可互相參看也。至於嘔吐之起源,多由小兒乳食不化,或露腹受寒,或觸穢感熱所致。其有突然嘔吐,一起即困倦自汗者,則由胃氣久傷,病因早種所致。久吐不愈,若不由於胃氣耗傷,必因痰濕水飲,蓄滯不行,阻其飲食消化之路,鬱蒸所致。噦之起源,雖有氣滯、痰滯、飲滯、食滯數因,而其本多由胃虛氣弱,不能上達所致。
白話文:
嘔吐症狀往往彼此連貫,所以其原因可以互相參考。至於嘔吐的起因,多半是由於小兒乳食不消化,或是腹部受寒,或是接觸到不潔的東西而導致身體發熱。也有突然嘔吐,一起感到疲倦、冒汗的,那是由於胃氣長期受損,病因早在很久以前就種下了。嘔吐得久了還不好,如果不歸因於胃氣受損,那必定是因為痰濕水飲積蓄在體內,滯留不去,阻礙飲食消化,鬱積蒸發所引起的。噦氣的起因,雖然有氣滯、痰滯、飲滯、食滯等幾種原因,但其根本多半是由於胃氣虛弱,氣息無法上升而引起的。
干噁心之起源,多由嘔噦經久,胃氣益傷所致。乳食虧缺,大病之後,亦均足致此。總之,胃為後天之本,水穀之海,久病不愈,必至養生之源,竭絕莫挽,固在心存保赤者之未雨綢繆也。
乙、治法
白話文:
乾嘔的由來,大多是因為嘔吐持續太久,胃氣越來越傷,或產後、哺乳期營養不足、大病之後,也都容易導致乾嘔。總之,胃是後天生命之本,是儲存食物的海洋,久病不癒,必定導致養生的水源枯竭,無法挽回,所以有心要保全生命的人,不可不事先防範。
嘔之初起,宜用小半夏湯治之。暴嘔挾有胃火者,酌加黃連;挾有痰氣者,酌加竹茹;嘔而口渴者,酌加蘆根;嘔出酸水苦水挾有肝火者,酌加左金丸;嘔出清水而口渴,水入又嘔者,酌加五苓散;嘔而兼吐食者,酌加陳皮、神麯之屬;因蟲擾而嘔者,酌加黃連、川椒之屬,或用烏梅丸以安之;嘔之虛實參半者,其勢雖緩,然常時止時作,宜補胃調中,用大半夏湯和之;胃陽虛而濁陰上逆者,先用逍遙散疏其鬱,繼用人參、白朮、山藥之屬以補之;脾胃虛弱,不能運化,致水到咽輒嘔,或由胃底腸中傾翻而出,宜六君子湯加砂仁、炮薑或加蓽澄茄、肉桂之屬;肝陰胃液,兩皆虛耗,服熱藥嘔雖暫止而愈發愈劇,舌苔剝者,宜滋液養胃,熄風鎮逆,用六味地黃丸加扁釵斛、石決明、滁菊、西洋參之屬。吐之初起,常由傷食,治宜消積行滯。
白話文:
嘔吐剛開始發作時,應該用小半夏湯來治療。如果是暴發性嘔吐,並且伴有胃火,可以酌情添加黃連;如果伴有痰氣,可以酌情添加竹茹;如果嘔吐後感到口渴,可以酌情添加蘆根;如果嘔吐出酸水、苦水,並且伴有肝火,可以酌情添加左金丸;如果嘔吐出清水,並且口渴,喝水後又嘔吐,可以酌情添加五苓散;如果嘔吐兼有吐食的情況,可以酌情添加陳皮、神麯等;如果因為蟲子擾動而嘔吐,可以酌情添加黃連、川椒等,或者使用烏梅丸來安撫;如果嘔吐的虛實參半,病情雖然緩慢,但是時常發作,應該補益胃氣,調和中氣,可以使用大半夏湯來治療;如果胃陽虛弱,濁陰上逆,先使用逍遙散來疏導鬱氣,然後使用人參、白朮、山藥等來補益;如果脾胃虛弱,不能運化,導致水到咽喉就嘔吐,或者由胃底腸中傾翻而出,可以使用六君子湯,並添加砂仁、炮薑,或者添加蓽澄茄、肉桂等;如果肝陰胃液兩虛,服用熱藥嘔吐雖然暫時停止,但之後會更加嚴重,舌苔剝落,應該滋補液體,養護胃氣,息風鎮逆,可以使用六味地黃丸,並添加扁釵斛、石決明、滁菊、西洋參等。吐瀉剛開始發作時,通常是飲食積滯所致,治療上應該消積導滯。
吐而食物不化者,宜二陳湯加山楂(消肉積)、麥芽(消米麥積)、神麯(消痰食膠結之積)、枳實、川樸(消痰濕膠結之積)之屬;吐而夾水夾痰者,宜平胃散加半夏、茯苓之屬。凡感寒而吐,有腹痛吐清涎等證象者,治宜祛寒化積,用紫蘇、煨薑、橘紅、白豆蔻、半夏、木香、白朮之類。
白話文:
如果嘔吐但食物不消化,建議使用二陳湯加入山楂(消除肉類積食)、麥芽(消除米麥積食)、神麴(消除痰食凝結的積食)、枳實、川樸(消除痰濕凝結的積食)等藥材。如果嘔吐伴有水痰,建議使用平胃散加入半夏、茯苓等藥材。凡是因受寒而嘔吐,伴有腹痛、嘔吐清涎等症狀的,治療方法宜祛寒化積,使用紫蘇、煨薑、橘紅、白豆蔻、半夏、木香、白朮等藥材。
凡挾熱而吐,有惡食、煩怒等證象者,治宜清熱降氣,用黃連、生薑、神麯、枳實、青皮、大黃之類。凡觸穢而吐,有昏悶、口臭等證象者,治宜芳香化濁,用藿香、佩蘭、厚朴、白芷、菖蒲、神麯、香豆豉之類(夏月胃氣疲弱者多見之)。突然嘔吐,困倦自汗,胃氣暴傷者,治宜附子理中湯多加白朮,此為吐證之重者,宜急救勿緩。至於常年嘔吐,按時而發,謂之反胃,在乳哺之小兒為絕少,童年或間有之。
白話文:
-
如果發熱伴有嘔吐,並且出現厭食、煩躁等症狀,應該清熱降氣,可以使用黃連、生薑、神曲、枳實、青皮、大黃等藥物。
-
如果接觸不乾淨的東西而嘔吐,並且出現頭昏、口臭等症狀,應該芳香化濁,可以使用藿香、佩蘭、厚朴、白芷、菖蒲、神曲、香豆豉等藥物(在夏季,胃氣虛弱者容易出現這種情況)。
-
如果突然嘔吐,並且伴有疲倦、自汗等症狀,說明胃氣嚴重受損,應該使用附子理中湯加上白朮來治療,這是嘔吐症狀中比較嚴重的,需要及時救治,不可延誤。
-
如果長期嘔吐,並且按時發作,這種情況稱為反胃,在哺乳期的小嬰兒中很少見,在兒童中偶爾會出現。
治法大致分寒熱虛三種:寒反胃者嘔青手足冷,宜二陳湯加丁香、附子、乾薑、肉桂之屬;熱反胃者嘔酸苦,面紅手足熱,宜二陳湯加黃芩、黃連之屬;虛反胃者,嘔宿食不化,脈軟無力,宜四君子湯或四物湯之屬,而隨證應變,又可合嘔吐之治法以參看者也。噦之治法:聲高有力而連屬者,屬熱,可下;聲低力怯而不上達者,屬寒,宜溫。
白話文:
治療方法大致分為寒症、熱症和虛症三種:
-
寒症反胃:嘔吐青色的液體,手腳冰涼,宜服用二陳湯加上丁香、附子、乾薑、肉桂等藥物。
-
熱症反胃:嘔吐酸苦的液體,臉紅手腳發熱,宜服用二陳湯加上黃芩、黃連等藥物。
-
虛症反胃:嘔吐宿食不化,脈搏軟弱無力,宜服用四君子湯或四物湯等藥物。
除此之外,還應根據症狀的變化而調整治療方法,也可以參考嘔吐的治療方法。
呃逆的治療方法:
-
聲音高亢有力且連續不斷的,屬於熱症,可以服用瀉下藥物。
-
聲音低微無力且無法上達的,屬於寒症,宜服用溫熱的藥物。
通治之法,總宜調其胃氣,若偶被冷風所吹而作呃逆者,此屬於外因,稍飲熱湯,氣定自愈,可不必服藥。干噁心之治法,宜用橘紅煎服,入薑汁、白蜜,細細呷之,以滋潤之。胃熱者加川連、竹茹;胃寒者加炮薑;胃虛者加人參;氣逆者加吳萸。總之,凡治嘔吐,當其初起泛惡之時,宜引而吐之,以去其滯,吐後方用藥安之,則胃氣不傷。久嘔不止,必加鎮重之藥以墜之。
白話文:
治療嘔吐的方法,總的來說是調理胃氣。如果偶爾被冷風吹到而打嗝,這屬於外因,喝點熱湯,氣定神閒自然就好了,不必服藥。噁心的治療方法,可以用橘紅煎服,加入薑汁、蜂蜜,慢慢地喝,以滋潤胃氣。胃熱的人加川連、竹茹;胃寒的人加炮薑;胃虛的人加人參;氣逆的人加吳茱萸。總之,治療嘔吐,在最初感到噁心時,應該引導嘔吐,以去除胃中的積滯,嘔吐後再用藥安撫,這樣胃氣就不會受損。如果嘔吐不止,就必須加重藥物以鎮靜。
中氣久虛,必借穀食以和之,或飴糖、白蜜以潤之,忌用有油之物如桃仁、杏仁、栝蔞、萊菔子、山梔(其有不得不用者亦在所不禁)之屬。此皆不可不知也。
附方
(一)小半夏湯,治支飲痰積膈上,喘嗽嘔噦。
半夏,生薑
白話文:
中氣長期虛弱,務必藉助穀物調養,可以用飴糖、白蜜滋潤。忌用有油脂的食物,如桃仁、杏仁、栝蔞、萊菔子、山梔(在不得不用於治療時不在禁止之列)。這些都是不可不知的常規。
(二)左金丸,治肝火燥盛,左脅作痛,吞酸嘔吐,筋疝痞結,一切肝火之證,並治霍亂轉筋,火邪內熾,及噤口痢,飲食入口即吐者。
白話文:
(二)左金丸,治肝火燥盛,左脅疼痛,吞酸嘔吐,筋疝癉結,一切肝火之症,兼治霍亂轉筋,火邪內熾,以及噤口痢,飲食入口即吐者。
川黃連(六兩),吳茱萸(鹽水泡,一兩)
共為末,水泛為丸,每服一二錢。
(三)烏梅丸,治蛔厥,吐蛔,久痢。
白話文:
川黃連(六兩),吳茱萸(用鹽水浸泡,一兩)
一起研磨成粉末,用水製成丸狀,每次服用一二錢。
烏梅丸,用於治療蛔蟲引起的厥症、吐出蛔蟲以及長期腹瀉。
烏梅,細辛,桂枝,附子,人參,黃柏,乾薑,黃連,蜀椒,當歸
白話文:
-
烏梅:味酸,性溫。具有斂肺止咳、澀腸止血、生津安蛔等功效。
-
細辛:味辛、性溫。具有散寒通竅、溫肺化飲、止痛等功效。
-
桂枝:味辛、性溫。具有發汗解肌、溫經通脈、止痛等功效。
-
附子:味辛、性熱。具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除濕等功效。
-
人參:味甘、性微溫。具有益氣健脾、生津止渴、補肺益氣等功效。
-
黃柏: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除蒸、固澀止痢等功效。
-
乾薑:味辛、性溫。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止嘔開胃等功效。
-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痢止血等功效。
-
蜀椒:味辛、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瀉、化痰止咳等功效。
-
當歸:味甘、性溫。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等功效。
(四)大半夏湯,治反胃嘔吐。
半夏,人參,白蜜
(五)逍遙散,見第六章第四節。
(六)六君子湯,見第五章第三節。
(七)六味地黃丸,見第三章第五節。
(八)二陳湯,見第六章第三節。
(九)平胃散,見第六章第三節。
(十)附子理中湯,見第五章第四節。
(十一)四君子湯,見第三章第五節。
(十二)四物湯,見第三章第五節。
(十三)五苓散,見第三章第五節。
白話文:
(四)大半夏湯,治療反胃和嘔吐。
成分包括半夏、人參和白蜜。
(五)逍遙散,詳見第六章第四節。
(六)六君子湯,詳見第五章第三節。
(七)六味地黃丸,詳見第三章第五節。
(八)二陳湯,詳見第六章第三節。
(九)平胃散,詳見第六章第三節。
(十)附子理中湯,詳見第五章第四節。
(十一)四君子湯,詳見第三章第五節。
(十二)四物湯,詳見第三章第五節。
(十三)五苓散,詳見第三章第五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