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佩琴

《類證治裁》~ 卷之一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2)

1. 附方

〔潤燥〕,金匱麥門冬湯,見一卷燥。

〔降火〕,加減涼膈散,翹,梔,芩,草,荷,桔,竹葉

〔疏肺〕,桔梗湯,杏,蔞,枳,桔,歸,耆,草,貝,苡仁,桑皮,防己,百合,姜

〔止咳〕,安肺化痰湯,杏,葛,枳,桔,半夏,橘紅,桑皮,炙草,茯苓,紫蘇,前胡,麻黃

〔營衛〕,歸耆建中湯,桂,芍,草,棗飴糖,名小建中湯,此加歸、耆。

〔補中〕,補中益氣湯,見一卷中風。

〔扶脾〕,歸耆異功散,即異功散加歸、耆。

〔調胃〕,大半夏湯,半夏,人參,白蜜

〔溫肺〕,溫肺湯,白芍(桂汁炒),半夏,姜,五味,辛,枳,肉,桂,姜,棗

〔清肺〕,生脈散,見一卷暑。

〔風嗽〕,加味桂枝湯,即桂枝湯加,防風,杏仁,前胡,細辛

〔寒嗽〕,加味麻黃湯,麻,桂,杏,草,名麻黃湯,此加半夏、橘紅、蘇葉、薑、棗。

〔豁痰〕,六安煎,陳皮(錢半),半夏,茯苓(各二錢),炙草,杏仁(各一錢),白芥子(五分),

〔寒包熱〕,麻杏石甘湯,麻,杏,石,草

〔散風〕,金沸草散,旋覆花(即金沸草),前胡,細辛(各一錢),荊芥(錢半),赤茯(六分),半夏(五分),炙草(三分),姜,棗

〔熱包寒〕,葳蕤湯,見一卷溫。

〔利濕〕,益元散,見一卷溫。

〔潤燥〕,復脈湯,見一卷中風。

〔清熱〕,千金麥門冬湯,見一卷燥。

〔定喘〕,蘇子膏,蘇子,杏仁,生地,薑汁,白蜜收膏。

〔保肺〕,安胃湯,參,苓,術,草,歸,芍,芎,麥,五味,桑皮(各一錢),阿膠(錢半),姜(三片)

〔上氣〕,射干麻黃湯,射干(三錢),麻黃,五味(各一錢),細辛(八分),紫菀,款冬(各三錢),半夏(二錢),姜,棗

〔肺脹〕,越婢加半夏湯,麻,石,姜,草,棗,名越婢湯,此加半夏。

〔喘咳〕,杏仁膏,杏仁,阿膠,蘇子(各二兩),真酥(三兩),薑汁(一合),白蜜五合收膏。

〔久咳〕,補肺阿膠散,人參,阿膠(各一兩三錢),茯苓,馬兜鈴,糯米(各五錢),杏仁(二十粒),炙草(四錢),為末,每服三錢。

〔喘促〕,五味子湯,參,杏,麥,味,陳,姜,棗

〔乾咳〕,瓊玉膏,見一卷燥。

〔勞嗽〕,金水六君煎,熟地(三錢),當歸,半夏,茯苓(各二錢),陳皮(錢半),炙草(一錢),

〔脾肺〕,團參飲子,人參,紫菀,阿膠,百合,細辛,款冬,杏仁,天冬,半夏,五味,桑葉,甘草

〔無痰〕,觀音應夢散,人參,白蜜,核桃肉,或煎服。

〔水泛〕,七味地黃丸,見一卷中風。

〔殺蟲〕,百部膏,百部一味熬。

〔補陽〕,鹿茸丸,鹿茸,牛膝,五味(各二兩),石斛,巴戟,附子,川楝,山藥,肉桂,杜仲,澤瀉(各一兩),沉香(五錢),酒糊丸。

白話文:

[附方]

潤燥:金匱麥門冬湯(方劑詳見卷一燥證部分)。

降火:加減涼膈散(組成:翹搖、梔子、黃芩、生地黃、荷葉、桔梗、竹葉)。

疏肺:桔梗湯(組成:杏仁、蔞麻子、枳實、桔梗、當歸、黃耆、生地黃、貝母、薏苡仁、桑白皮、防己、百合、生薑)。

止咳:安肺化痰湯(組成:杏仁、葛根、枳實、桔梗、半夏、橘紅、桑白皮、炙甘草、茯苓、紫蘇、前胡、麻黃)。

營衛:歸耆建中湯(桂枝湯加當歸、黃耆,即小建中湯加當歸、黃耆)。

補中:補中益氣湯(方劑詳見卷一中風部分)。

扶脾:歸耆異功散(異功散加當歸、黃耆)。

調胃:大半夏湯(組成:半夏、人參、白蜜)。

溫肺:溫肺湯(組成:白芍(桂枝汁炒)、半夏、生薑、五味子、細辛、枳實、豬肉、桂枝、生薑、大棗)。

清肺:生脈散(方劑詳見卷一暑證部分)。

風嗽:加味桂枝湯(桂枝湯加防風、杏仁、前胡、細辛)。

寒嗽:加味麻黃湯(麻黃湯加半夏、橘紅、蘇葉、生薑、大棗)。

豁痰:六安煎(組成:陳皮(1.5克)、半夏、茯苓(各2克)、炙甘草、杏仁(各1克)、白芥子(0.5克))。

寒包熱:麻杏石甘湯(組成:麻黃、杏仁、石膏、炙甘草)。

散風:金沸草散(組成:旋覆花(即金沸草)、前胡、細辛(各1克)、荊芥(1.5克)、赤茯苓(0.6克)、半夏(0.5克)、炙甘草(0.3克)、生薑、大棗)。

熱包寒:葳蕤湯(方劑詳見卷一溫證部分)。

利濕:益元散(方劑詳見卷一溫證部分)。

潤燥:復脈湯(方劑詳見卷一中風部分)。

清熱:千金麥門冬湯(方劑詳見卷一燥證部分)。

定喘:蘇子膏(組成:蘇子、杏仁、生地黃、薑汁、白蜜)。

保肺:安胃湯(組成:人參、茯苓、白術、炙甘草、當歸、白芍、川芎、麥冬、五味子、桑白皮(各1克)、阿膠(1.5克)、生薑(3片))。

上氣:射干麻黃湯(組成:射干(3克)、麻黃、五味子(各1克)、細辛(0.8克)、紫菀、款冬(各3克)、半夏(2克)、生薑、大棗)。

肺脹:越婢加半夏湯(越婢湯加半夏)。

喘咳:杏仁膏(組成:杏仁、阿膠、蘇子(各2兩)、豬油(3兩)、薑汁(1合)、白蜜(5合))。

久咳:補肺阿膠散(組成:人參、阿膠(各3.5克)、茯苓、馬兜鈴、糯米(各5克)、杏仁(20粒)、炙甘草(4克))。

喘促:五味子湯(組成:人參、杏仁、麥冬、五味子、陳皮、生薑、大棗)。

乾咳:瓊玉膏(方劑詳見卷一燥證部分)。

勞嗽:金水六君煎(組成:熟地黃(3克)、當歸、半夏、茯苓(各2克)、陳皮(1.5克)、炙甘草(1克))。

脾肺:團參飲子(組成:人參、紫菀、阿膠、百合、細辛、款冬、杏仁、天冬、半夏、五味子、桑葉、甘草)。

無痰:觀音應夢散(組成:人參、白蜜、核桃肉)。

水泛:七味地黃丸(方劑詳見卷一中風部分)。

殺蟲:百部膏(組成:百部)。

補陽:鹿茸丸(組成:鹿茸、牛膝、五味子(各2兩)、石斛、巴戟天、附子、川楝子、山藥、肉桂、杜仲、澤瀉(各1兩)、沉香(5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