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方切用》~ 卷十上 (2)
卷十上 (2)
1. 膠艾湯
(金匱),治婦人陷經。漏下黑不解,或損傷衝任,月水過多,淋瀝不斷。
方見卷十下胎產門
婦人之經,雖從下出。實由心胃之氣主之,故升降有期。今曰漏下,是無期也。所漏者黑,是下有因寒而滯之物,故曰陷經。陷者有降無升,久則為黑色,故以膠艾湯主之也。四物通調肝血,加甘膠峻補之。病本於寒,故以艾溫而行之。(丹溪謂婦人之經,淡為有水,紫為熱,黑為熱極,故兼水化。假令其人素從熱病來者,容有之。然而仲景之言,道其常也。)
白話文:
(出自《金匱要略》)此方用於治療婦女月經崩漏不止的情況。經血呈黑色且無法止住,或是因損傷衝脈和任脈,導致月經量過多,淋漓不斷。
此方詳細記載於第十卷下「胎產門」。
婦女的月經,雖然從下方排出,實際上是由心胃之氣主導,因此有規律的升降週期。如今說的「漏下」,是指月經沒有週期,沒有規律的流出。所漏出的經血呈黑色,是因為下方有因寒而滯留的物質,所以稱為「陷經」。所謂「陷」就是指只有下降而沒有上升,時間久了就會變成黑色,所以用膠艾湯來治療。四物湯可以調理肝血,再加入阿膠可以強力的補益。病因是寒邪,所以用艾葉溫通經絡。 (朱丹溪認為,婦女的月經,顏色淡是體內有水濕,紫色是體內有熱,黑色則是體內熱到極致,因此同時伴有水液代謝的問題。假設這個人本來就是因熱病引起的,也有這種可能性。然而張仲景所說的,是普遍常見的情況。)
2. 柏子仁丸
(良方),治經行復止,血少神衰。(女子善懷,每多憂思。憂多則傷心,心傷則不能生血而血少。血少則肝無所藏,而衝任之脈枯,故經閉不行也。經曰: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今氣上逼肺,心氣不得下降,故月事不來。)
柏子仁(去油),牛膝(酒浸),卷柏(五錢),澤蘭,續斷(二兩),熟地黃(一兩),蜜丸,米飲下。柏子仁安神而養心。地黃續斷牛膝,補肝腎而益衝任。卷柏澤蘭,活血脈而通經閉。
白話文:
這個方子(柏子仁丸),是用來治療女性月經來了又停,經血量少、精神衰弱的狀況。(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容易懷孕的女性身上,她們常常多愁善感。憂愁過多會傷害心,心受損則不能產生足夠的血液,導致血量不足。血量不足,肝臟就沒有東西可以儲藏,進而使衝脈和任脈枯竭,所以月經就停止不來了。醫書說:月經不來,是因為胞脈閉塞。胞脈屬於心,並連接到子宮。現在是因為氣往上走,壓迫到肺,使心氣無法下降,所以月經不來。)
這個方子的藥物組成有:柏子仁(去除油脂)、牛膝(用酒浸泡過)、卷柏(五錢)、澤蘭、續斷(二兩)、熟地黃(一兩)。把這些藥材搗成粉末,用蜂蜜做成藥丸,再用米湯送服。柏子仁可以安定心神並滋養心臟。熟地黃、續斷、牛膝則可以補養肝腎,並增強衝脈和任脈的功能。卷柏和澤蘭可以活絡血液循環,並疏通閉塞的經脈,使月經恢復正常。
3. 升陽舉經湯
(東垣),治崩漏。身熱,自汗,短氣,倦怠懶食。(此由勞傷所致。)
補中益氣湯(見氣門)加白芍黑山梔薑棗煎。
補中湯以益氣升陽,退熱收汗。加芍藥以劍陰,黑梔以清熱。
又東垣蘭室秘藏升陽舉經湯。黃耆當歸白朮(各三錢),羌活防風藁本(各二錢),獨活附子(炮),甘草(炙各錢半),人參熟地川芎(各一錢),細辛(六分),桃仁(十個去皮尖研),紅花肉桂芍藥(各五分),每服三錢,漸加五錢。治經水不止。(原文曰:如右尺脈按之空虛,是氣血俱脫,大寒之證。
輕手其脈數疾,舉指弦緊或澀,皆陽脫之證,陰火亦亡。見熱證於口鼻眼,或渴,此皆陰躁陽欲先亡也。當溫之舉之升之燥之。當大升浮氣血,切補命門之下脫也。)
白話文:
這個方子是東垣的升陽舉經湯,用來治療崩漏(女性非經期出血)。症狀包括身體發熱、容易流汗、呼吸短促、疲倦、食慾不佳。(這些症狀是由於過度勞累損傷所導致的。)
這個方子是在補中益氣湯(之前在氣門篇提過)的基礎上,加上白芍、黑山梔、生薑、大棗一起煎煮。
補中益氣湯的功能在於補氣、升陽,可以退熱、收斂汗液。加上白芍是用來收斂陰液,黑山梔則是用來清熱。
另外,東垣《蘭室秘藏》中還有一個升陽舉經湯的方子,組成是:黃耆、當歸、白朮(各三錢)、羌活、防風、藁本(各二錢)、獨活、炮附子、炙甘草(各一錢半)、人參、熟地、川芎(各一錢)、細辛(六分)、桃仁(去皮尖研,十個)、紅花、肉桂、芍藥(各五分)。每次服用三錢,可以逐漸增加到五錢。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經期出血不止的。 (原文說:如果右寸脈按下去感覺空虛,這表示氣血都已脫失,是屬於極度虛寒的症狀。
如果輕輕按脈就感覺脈搏快速,或者脈象呈現弦緊、澀滯,這些都是陽氣脫失的症狀,陰液也已經耗竭。如果出現口、鼻、眼睛發熱,或者口渴的症狀,這些都是陰虛燥熱,陽氣將要先衰竭的表現。此時應該用溫熱的藥物來提升、升舉、燥濕。應該大幅度地升舉浮動的氣血,最重要的是要補養命門的虛脫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