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堂隨筆

清代醫家王秉衡所著的《重慶堂隨筆》,是一部將歷代醫學智慧與個人豐富臨床經驗融會貫通的醫論著作。此書於嘉慶十三年(1808年)付梓,共分十卷,以其獨特的隨筆體裁,呈現了作者對於醫學理論與實踐的深刻體悟。書名「重慶」取自作者曾祖在曾孫(即後來為此書作註並整理入《潛齋醫學叢書》的王士雄)誕生時的喜悅,寓意著對後輩醫學傳承寄予厚望。

《重慶堂隨筆》的寫作風格一大特色是「淺近的語言」。王秉衡力求將複雜的醫理,用平實易懂的方式闡述,使其不僅是同行交流的平台,更能為廣大的讀者和醫學初學者所接受。這種貼近臨床、務求實用的寫作宗旨,貫穿全書,使得書中的論述不流於空談,而是充滿了實踐的指導意義。

書中內容涵蓋廣泛,觸及中醫學的多個重要面向。首先是對於「六氣致病」的論述,即風、寒、暑、濕、燥、火這六種外邪如何侵襲人體並引發疾病。作者不僅列舉了六氣侵入的途徑及其引起的典型病症(如風寒感冒、暑熱中暑、濕邪風濕等),更在隨筆中融入個人觀察,探討六氣的兼夾變化以及不同體質對外邪的反應,為臨床辨證提供了更細膩的視角。

其次,書中對「虛勞病證治」進行了深入探討。虛勞是中醫臨床常見且複雜的一類疾病,涉及臟腑功能衰弱、氣血陰陽虧損等多個層面。王秉衡結合自身經驗,描述了虛勞病的典型症狀,如形體消瘦、氣短乏力、潮熱咳嗽、脈細數等,並提出了治療上應「補益脾胃」為先,再根據具體病情辨證施治的原則。尤為可貴的是,《重慶堂隨筆》對於當時醫界普遍存在的「重扶陽、輕補陰」或片面使用溫補藥物的傾向提出了反思。作者在「總評」中指出,許多虛勞實屬陰虛脈細數之證,誤用參耆等溫補之品可能加劇陰竭而致死。他拈出「陰液難充」四字,提醒醫者在治療虛勞時必須高度重視滋養陰液,並強調「滋而不滯,清而不寒」,同時「時時兼顧脾胃」,展現了靈活變通的臨床思路,這與當時一些固守成方的風氣形成鮮明對比,也被其曾孫王士雄所繼承發揚。

《重慶堂隨筆》亦包含了對「方劑分析」和「藥性」的精闢見解。王秉衡對常用方劑的組成、功效、主治、用法進行了詳盡的闡述,幫助讀者理解方劑配伍的意圖和運用技巧。對於單味藥物的藥性,他也結合其性味、歸經、功效和臨床經驗進行分析,使讀者能更深入地掌握藥物特性,為臨床選藥組方奠定基礎。這部分內容體現了王秉衡不僅熟諳經典,更能將理論應用於實際,並對前人經驗進行篩選與昇華。

「望聞問切」四診是中醫診斷疾病的基礎,《重慶堂隨筆》對此也有論述。作者在書中分享了自己運用四診的心得,特別是如何通過觀察、聽聲、詢問和把脈來綜合判斷病情的要點。這些診斷方法的闡述,同樣力求實用,旨在提高醫者辨證的準確性。

值得一提的是,《重慶堂隨筆》通過隨筆的形式,呈現了許多針對特定病證或醫學概念的獨到見解和辨析。例如,書中對《傷寒論》的性質進行了重要的釐清,認為其是「統論外感之書」,而非僅專論寒邪傷人,這與當時一些固化理解不同。作者還細緻區分了名相相似而證候迥異的病證,如風寒、傷風、風溫等,強調了臨床辨別的關鍵,批評了醫書中常見的「互相牽引,苦難別白」的現象,認為這是由於「未經身歷」或「不先明本證」所致。他對「除中」(一種預後不良的危重證)、「血因火溢」與「氣不攝血」的常變關係、滯下、疫病、吞酸等病證的論述,都能夠抓住病機的本質,揭示「著書者不先明本證,反將間有之證反復議論,認賓作主」的弊病,展現出其獨立思考和糾偏的能力。

《重慶堂隨筆》不僅是王秉衡個人醫學思想和臨床經驗的結晶,更承載了其家族醫學傳承的期望。其曾孫王士雄對此書進行了詳細刊註並收入其醫學叢書中,這本身就說明了此書對後世醫家的啟發和影響。序言作者楊照藜稱讚王秉衡「以醇儒之學發明醫理」,認為其學問淵源深厚,並將此書譽為「苦海之慈航、迷途之寶炬」,可見其在當時醫學界的地位與價值。

總而言之,《重慶堂隨筆》是一部極具學術價值和臨床指導意義的中醫著作。它以隨筆的靈活形式,結合理論與實踐,用淺顯的語言深入探討醫學核心問題,釐清模糊概念,糾正常見謬誤。書中關於六氣、虛勞、方藥、四診以及對具體病證的辨析,都體現了作者精湛的醫術和對臨床實際的關切。它不僅對清代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至今仍是後世醫家學習和研究的寶貴資料,對於理解傳統中醫的診斷思維和治療原則,提高臨床診療水平,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王秉衡的這部隨筆,正如其名所寓意的「重慶」之喜,是留給醫學後輩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


弁言

楊序

總評 (1)

總評 (2)

總評 (3)

卷上 (1)

卷上 (2)

卷上 (3)

卷上 (4)

卷上 (5)

卷上 (6)

卷上 (7)

卷上 (8)

卷上 (9)

卷上 (10)

卷上 (11)

卷上 (12)

卷上 (13)

卷上 (14)

卷上 (15)

卷上 (16)

卷上 (17)

卷上 (18)

卷上 (19)

卷上 (20)

卷上 (21)

卷上 (22)

卷上 (23)

卷上 (24)

卷上 (25)

卷上 (26)

卷下 (1)

卷下 (2)

卷下 (3)

卷下 (4)

卷下 (5)

卷下 (6)

卷下 (7)

卷下 (8)

卷下 (9)

卷下 (10)

卷下 (11)

卷下 (12)

卷下 (13)

卷下 (14)

卷下 (15)

卷下 (16)

卷下 (17)

卷下 (18)

卷下 (19)

卷下 (20)

卷下 (21)

卷下 (22)

卷下 (23)

書《人身圖說》後 (1)

書《人身圖說》後 (2)

書《醫林改錯》後 (1)

書《醫林改錯》後 (2)

書《醫林改錯》後 (3)

讀《全體新論》 (1)

讀《全體新論》 (2)

讀《全體新論》 (3)

讀《全體新論》 (4)

讀《全體新論》 (5)

讀《全體新論》 (6)

讀《全體新論》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