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秉衡

《重慶堂隨筆》~ 卷下 (13)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3)

1. 卷下

乃不列彼而列此,豈以慈姑又名鬼燈檠而誤之耶?夫慈姑雖解毒,不入咽喉口齒,何得誤入?又引《奇效方》吐風痰用金燈花根,不知石蒜亦名金燈花,慈姑根食之不吐,石蒜根食之令人吐,則《奇效方》所用乃石蒜,非慈姑也。李氏且兩誤矣。

(注)今人以慈姑入咽喉方中,皆承李氏引《集效方》之誤也。然恕軒先生目擊其花,故知其誤而辨之。其未見者,惡從而辨之?辨藥之難,於此可見。苟非人所共識共知之藥,可擅用哉!

草以蘭名者有數種,今人呼為奶孩兒者,澤蘭也。方莖紫花,枝根皆香。人家多植之,婦女暑月以插發。入藥走血分。省頭草則葉細碎如瓦松,開黃花,氣微香。生江塘沙岸旁,土人採之,入市貨賣,婦人亦市以插發,云可除䐈垢,未見有入藥用者。又有香草,葉如薄荷而小,香氣與薄荷迥別,五、六月間人家採以煎黃魚,云可殺腥代蔥,此即所謂羅勒是也,未聞有入藥者。又有孩兒菊,葉如馬蘭而長,近皆以此作澤蘭用,云可入藥治血。

此四種皆香草,惟奶孩兒香尤峻烈。李氏於蘭草釋名下概以省頭草、孩兒菊混列一類,至集解所詳形狀,則又以孩兒菊為澤蘭,附方中則又認省頭草為蘭草,皆誤也。又謂羅勒即蘭香,而《逢源》云羅勒與蘭香迥別,當以張說為可信。

茵陳乃蒿屬,昔人多種以為蔬。《本經》所載主風濕寒熱,熱結黃疸,濕伏陽明所生之病,皆指綿茵陳而言,其葉細於青蒿者是也。干之色作淡青白色,今人呼為羊毛茵陳者是也。其性專利水,故為黃疸濕熱要藥。一種生子如鈴者,名山茵陳,即角蒿,其味辛苦有小毒,專於殺蟲,治口齒瘡尤妙,今人呼為鈴兒茵陳。藥肆中俱有之,此不可以不辨而概誤用之也。

《綱目》以茵陳、角蒿分別,故是卓識,而未能指出俗以角蒿為茵陳,且將山茵陳治眼熱赤腫方引入茵陳條下,至角蒿下亦無一語言其苗葉形狀者,或尚未知此即山茵陳耶?

《逢源》云:南瓜至賤之品,《綱目》既云多食髮腳氣黃疸,不可同羊肉食,令人氣壅,其性滯氣助濕可知,何又云補中益氣耶?前後不相應如此。吳遵程云:南瓜本益氣,惟不可與羊肉同食,則令壅滯。此吳氏為兩袒之說。不知南瓜本補氣,即與羊肉同食,脾健者何礙?惟不宜於脾虛之人。

如今人服參、耆,亦有虛不受補者。大凡味之能補人者獨甘,色之能補人者多黃。南瓜色黃味甘,得中央土氣最厚,故能溫補脾氣,不得以賤而忽之。昔在閩中,聞有素火腿者。云食之補土生金,滋津益血。初以為即處州之筍片耳,何補之有?蓋吾浙處片亦名素火腿者,言其味之美也。

及索閱之,乃大南瓜一枚。蒸食之,切開成片,儼與蘭熏無異,而味尤鮮美。疑其壅氣,不敢多食,然食後反覺易餒,少頃又盡啖之,其開胃健脾如此。因急叩其法,乃於九、十月間收絕大南瓜,須極老經霜者,摘下就蒂開一竅,去瓢及子,以極好醬油灌入令滿,將原蒂蓋上封好,以草繩懸避雨戶檐下,次年四、五月取出蒸食。名素火腿者,言其功相埒也。

白話文:

[卷下]

作者批評李氏在藥物辨識上犯了錯誤,將慈姑誤認為金燈花(石蒜)。慈姑雖有解毒功效,但並不會用於咽喉,因此不可能誤食而中毒。李氏引用《奇效方》中以金燈花根治療風痰的記載,卻混淆了金燈花和石蒜,而石蒜根確實有催吐作用,與慈姑不同。因此李氏犯了兩次錯誤,現在許多人將慈姑用於咽喉方劑,都是沿襲李氏的錯誤。只有像恕軒先生那樣親眼見過藥物的人才能辨別真偽,辨識藥物之難由此可見,不能擅自使用不熟悉的藥物。

文中接著描述幾種易混淆的香草:奶孩兒(澤蘭)、省頭草、羅勒和孩兒菊。奶孩兒即澤蘭,莖方紫花,氣味芳香,常用於插戴;省頭草葉子細碎,開黃花,氣味微香,鄉間常用於插戴,但未見入藥;羅勒葉子像薄荷但較小,氣味不同,常用於烹飪去腥;孩兒菊葉子像馬蘭,常被誤認為澤蘭入藥。李氏將這些香草混淆,在不同的地方給予不同的名稱,顯然有誤。羅勒與蘭香不同,應採信張說的說法。

茵陳屬於蒿類植物,古人常種植作為蔬菜。《本經》中記載的茵陳功效,指的是綿茵陳,葉子比青蒿細,曬乾後呈淡青白色,現代人稱為羊毛茵陳,具有利水功效,是治療黃疸濕熱的重要藥物。另一種茵陳,果實像鈴鐺,叫做山茵陳(角蒿),味辛苦略帶毒性,具有殺蟲功效,治療口腔潰瘍效果很好,現代人稱之為鈴兒茵陳。藥店中兩種茵陳都有,不可混淆使用。《綱目》已將茵陳和角蒿區分,但仍未指出民間將角蒿誤認為茵陳的情況,且將山茵陳治療眼疾的方子放在茵陳條目下,角蒿條目中也沒有描述其形態,可能尚不知山茵陳就是角蒿。

《逢源》記載南瓜是廉價的食物,《綱目》則記載南瓜多吃易導致腳氣和黃疸,不可與羊肉同食,會導致氣壅,說明南瓜性滯氣助濕。但《綱目》又說南瓜能補中益氣,前後矛盾。吳遵程則認為南瓜本身益氣,只是不能與羊肉同食,此說法也有問題。其實南瓜本身具有補氣功效,脾胃強健的人即使與羊肉同食也沒問題,只是脾胃虛弱的人不宜食用。如同服用人參、黃耆,也有人虛弱而不能承受補藥一樣。一般來說,能補人的味道是甘味,顏色是黃色。南瓜色黃味甘,具有溫補脾胃的功效,不能因為它廉價而忽視其價值。作者在閩中曾見到一種素火腿,據說能補土生金,滋養津液和血液。作者起初以為是處州的筍片,後來才知道是特製的大南瓜。將老南瓜去瓢去子,灌入醬油,封好後懸掛一年,再蒸食,味道鮮美,具有開胃健脾的功效。名為素火腿,是取其功效與火腿相當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