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堂隨筆》~ 弁言
弁言
1. 弁言
王氏為鹽官望族,秉衡公始遷於杭。治家嚴肅,門無雜賓。雖身通百藝,而深自韜晦。嗣君永嘉公天性純孝,著於戚里。塚孫𨵦滄,余姊丈也,少有祖父風,尤勇於為善,而嫉惡過嚴,人皆憚之。先府君目擊其三代之為人,而心儀其賢,乃以餘四姊為𨵦滄室,時嘉慶紀元丙辰也。
逾年其祖古稀,其父知非,稱觴日適余姊舉一男,重闈大悅,爰名其堂曰「重慶」。然余姊舉三男皆殤,至戊辰三月五日,又舉一男。秉衡公喜曰:此兒與祖同甲子,必得籛祖之壽。因小字籛龍。即於是年著醫學《隨筆》一書,或抒心得,或採名言,皆發人所未發,洵貽厥之嘉猷也。
越二載,書未脫稿而公考終。永嘉公皓首居憂,孺慕猶切,輯注未竟,遂攖疾,服闋後兩載亦謝世。余姊丈讀《禮》之餘,校定遺稿,意欲授梓,詎天奪其年,以四十九歲即捐館舍,天之報施,不可問也。時籛龍年甫十四,泣而言於余曰:先人遺訓,期甥於世有所用,而曾王父於甥生之日,即著醫書一種。
夫有用於世者莫如醫,甥敢不專心致志以究其旨哉!第義理淵微,欲埋頭十載,而以家事累吾舅可乎?余聞而作曰:汝志如是,汝父不死矣,吾敢辭耶!遂諾之。憶甥天姿穎異,幼即超群,王琴泉、王繼周兩先生皆器之,嗣遇金匏庵、謝玉田、孫鐵崖、謝金堂諸前輩,咸目為不凡。
惟性疏邁,所遇輒奇,瞬眼十年,未展其志,而臨診頗肯用心,屢起大證,藉有聲名,可謂不負遺訓矣。奈余未老先衰,恐不能睹其造詣之所極,謹弁數言於《隨筆》,以識王氏繼述之賢,而剞劂以傳不朽,是克纘家學者之責也,甥其勉旃!
道光十年庚寅秋杪姻再侄仁和俞世貴桂庭拜手書
白話文:
王家是鹽官的望族,秉衡公是第一位遷居到杭州的。他治家非常嚴謹,家中沒有閒雜客人。雖然他精通各種技藝,卻深藏不露。他的後代永嘉公天性純孝,在親戚鄰里間都很有名。他的孫子𨵦滄,是我的姊夫,年輕時就具有祖父的風範,尤其勇於行善,但嫉惡如仇,讓人有些畏懼。我的先父親眼見過他們祖孫三代的為人,非常敬佩他們的賢能,於是把我的四姊嫁給了𨵦滄,那時是嘉慶丙辰年。
過了一年,他祖父七十歲大壽,他父親也剛好五十歲,在祝壽那天,我的姊姊生下一個兒子,全家都非常高興,於是把廳堂命名為「重慶」。然而我的姊姊生下的三個兒子都夭折了,直到戊辰年三月五日,又生下一個兒子。秉衡公高興地說:「這個孩子與我同屬甲子年,必定能像彭祖一樣長壽。」因此給他取小名叫籛龍。就在這一年,他撰寫了醫學《隨筆》一書,其中有的抒發自己的心得,有的採擷名家名言,都是別人沒有提到過的,實在是留給後世的好典範。
過了兩年,這本書還沒寫完,秉衡公就去世了。永嘉公守喪時非常悲痛,孺慕之情很深,他整理並註釋這本未完成的遺稿,但卻因此生病,服喪期滿兩年後也過世了。我的姊夫在研讀《禮記》之餘,校訂了遺稿,打算把它付梓刊行,沒想到上天奪走了他的性命,他在四十九歲時就去世了,天道的報應,實在是難以理解。那時籛龍才十四歲,他哭著對我說:「先父的遺訓,期望我將來能對社會有所貢獻,而且曾祖父在我出生的那天,就開始寫這本醫書。
能對世人有所貢獻的事,沒有比醫術更重要的了,我怎敢不專心致志去研究它的奧義呢?但是醫理深奧精微,我想要埋頭苦讀十年,這樣卻會連累舅舅您操持家務,可以嗎?」我聽了之後說:「你有這樣的志向,你父親的遺志就不算落空了,我怎敢推辭呢!」於是就答應了他。記得外甥你天資聰穎,從小就出類拔萃,王琴泉、王繼周兩位先生都很器重你,後來又遇到金匏庵、謝玉田、孫鐵崖、謝金堂等前輩,大家都認為你不平凡。
只是你個性灑脫不羈,經歷的事情都有些奇特,一轉眼十年過去,你還沒有完全發揮你的才能,但你臨床看病頗為用心,多次治好危重病症,藉此也獲得一些名聲,可以說是不辜負先人的遺訓了。只是我還沒老就先衰弱了,恐怕無法看到你將來的成就,我謹在此在《隨筆》的序言中說幾句話,以此來肯定王家後人能夠繼承先業的賢能,並且刊刻出版讓它流傳後世,這也算是盡到傳承家學的責任了,外甥你可要好好努力啊!
道光十年庚寅秋末,姻親再侄仁和俞世貴桂庭拜手敬書。